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科研概况

2024-05-08 00:14

1.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科研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秉承“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参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承担项目:1992年—2009年期间,学科点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已超过100 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如下:(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张明义:可信约束下软件错误诊断与修正框架[90718009,2008-20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李祥:逻辑与计算复杂性[19331050,1994-1997]、BSS机器模型下实函数的计算复杂度与不可解度研究[69673048,1996-1999];李坚石:可分合机电元件电接触热过程的理论研究[1993-1995] 、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2005-2009];张明义:数理逻辑(非经典)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19861002,1999-2001]、难于计算问题的固定参数复杂性研究及应用[10161005,2002-2004]、基于回答集语义的约束逻辑程序设计[60573009, 2006-2008];许道云:不可满足公式的结构以及证明方法的研究[60463001,2005-2007];命题公式有效推理的特殊变元集及算法研究(编号:60863005,开始时间:2009.1);信息传播算法的数学理论和原理》(编号:60911130013,2009.3—2009.12);函数的Fine-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编号:61011130038,2010.3—2010.12);(3) 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李祥:环域上的程序设计系统与BSS机器计算理论[863-306-05-09-1C,1995-1998];张明义:非单调逻辑的一些新探索[863-306-05-16C,1992-1994]、常识推理与归纳推理研究[863-306-05-04-7,1994-1996]、类比与归纳的形式系统及应用研究[863-306-05-05-5A,1996-1998]。获奖情况:自1992年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李祥)、奖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李祥2项,李坚石3项)、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3项(李祥、李坚石等)。论文发表情况:自1992年以来,本学科点人员积撰写研究论文,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或顶级会议《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EEE Trans. Knowl. Data E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apresentation & Reasoning》和国内权威期刊《Science in China》、《J. of Comput. Sci. and Technol.》、《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都有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中被三大检索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科研概况

2.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技术”又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983年)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998年)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003年)。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四个专业目前有在校生近1500人,其中本科生1283人、硕士生128人、博士生29人、工程硕士186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卓有成效的成果,学科已经形成了“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中文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10余个研究方向,特别在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数理逻辑、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或优势,其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人才,理论研究成果在不断地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应用成果通过转化已为贵州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专业排名中,贵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位列第15名,一级学科在全国大致也能排在前30名左右。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已具备了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和条件。 1.科学研究及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秉承“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参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承担项目:1992年—2009年期间,学科点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已超过100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如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张明义:可信约束下软件错误诊断与修正框架[90718009,2008-20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李祥:逻辑与计算复杂性[19331050,1994-1997]、BSS机器模型下实函数的计算复杂度与不可解度研究[69673048,1996-1999];李坚石:可分合机电元件电接触热过程的理论研究[1993-1995]、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2005-2009];张明义:数理逻辑(非经典)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19861002,1999-2001]、难于计算问题的固定参数复杂性研究及应用[10161005,2002-2004]、基于回答集语义的约束逻辑程序设计[60573009, 2006-2008];许道云:不可满足公式的结构以及证明方法的研究[60463001,2005-2007];命题公式有效推理的特殊变元集及算法研究(编号:60863005,开始时间:2009.1);信息传播算法的数学理论和原理》(编号:60911130013,2009.3—2009.12);函数的Fine-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编号:61011130038,2010.3—2010.12);(3)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李祥:环域上的程序设计系统与BSS机器计算理论[863-306-05-09-1C,1995-1998];张明义:非单调逻辑的一些新探索[863-306-05-16C,1992-1994]、常识推理与归纳推理研究[863-306-05-04-7,1994-1996]、类比与归纳的形式系统及应用研究[863-306-05-05-5A,1996-1998]。获奖情况:自1992年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李祥)、奖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李祥2项,李坚石3项)、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3项(李祥、李坚石等)。论文发表情况:自1992年以来,本学科点人员积撰写研究论文,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或顶级会议《ArtificialIntelligence》、《AI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EEE Trans. Knowl. Data E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apresentation & Reasoning》和国内权威期刊《Science in China》、《J. of Comput. Sci. and Technol.》、《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都有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中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已超过200篇。成果转化:学科除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更重视应用系统开发及研究成果转化,特别是横向联合。自1992年以来,学科一直和我省的航空、航天、电子、医疗卫生等部门进行合作,不断地致力于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成果转化项目30项。2005年学科与航空系统一起建立了贵州省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发改委批准),该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CS097试验器计算机测控系统”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目前并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数控加工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大型整机装备优化设计“等16项。近几年的横向联合科研经费累计超过800万元人民币。2.人才培养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是贵州省获得的两个最早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其中一个,其领衔导师是学科带头人李祥教授,该博士点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总共招生人数为55人,已有30人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从1998年统计至今,目前累计招生人数已超过400人;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累计也超过30人;自1992年以来,本科生招生人数累计已超过3000人。学科不但培养出了大量的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目前都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的作用,而且为经济主战场培养出了大量的专门人才。3.学科平台建设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借助于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设等有利条件,年轻教师基本上都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送部分年轻教师到国外和国内著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进修、进行合作研究,请校外教师参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进行学术讲座和合作研究等。

3.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学科建设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技术”又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983年)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998年)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003年)。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120人的学科队伍,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讲师71人、其它16人。目前学科队伍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4人、校级学术学科带头人5人、校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已形成了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骨干,中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的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四个专业目前有在校生近1500人,其中本科生1283人、硕士生128人、博士生29人、工程硕士186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卓有成效的成果,学科已经形成了“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中文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10余个研究方向,特别在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数理逻辑、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或优势,其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人才,理论研究成果在不断地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应用成果通过转化已为贵州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专业排名中,贵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位列第15名,一级学科在全国大致也能排在前30名左右。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已具备了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和条件。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学科建设

4.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实验室建设

智能计算研究室主要从事计算软件与理论的基础研究,并从事非单调推理方面的应用开发。负责人:许道云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现任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院长。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贵州省省长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贵州大学自然科学专项科研基金一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二项,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一项、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曾经在“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国科学”、“软件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刊物上发表过10余篇文章。省级以上其它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发表教学研究文章5篇。研究方向包括:1) SAT问题2) 非单调推理及其计算复杂性3) 可计算分析及其计算复杂性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曾和清华大学共同协办了在贵阳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技术学术会议。目前承担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负责人:陈孝威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贵州大学物理系和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于贵大计科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职务。曾赴美国路易斯安挪州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塔什玛利亚大学访问,在国内外学术界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取得多项省科研成果及教学成果奖。实验室科研成果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曾和清华大学共同协办了在贵阳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技术学术会议。目前承担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负责人:陈孝威 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贵州大学物理系和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于贵大计科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职务。曾赴美国路易斯安挪州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塔什玛利亚大学访问,在国内外学术界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取得多项省科研成果及教学成果奖。

5.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介绍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坐落在贵州大学北校区——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河畔。贵州大学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校之一,1972年创办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198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授予权,2003年获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高校在职师资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升格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得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2013年获得贵州省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计算机控制技术),2013年获得“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2015年,申请获批贵州省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硕士工作站。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介绍

6.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Guizhou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办于2001年,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小关,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贵州大学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独立学院。[1] 
截止2014年10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61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0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4.3平方米。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7400余人,专任教师411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278人,教授31人,副教授151人。

7.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Guizhou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办于2001年,学校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小关,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贵州大学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独立学院。
截止2014年10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61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0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4.3平方米。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7400余人。
2004年1月获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
2001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同年开始招生;
2005年6月成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首批16家常务理事单位;
2008年4月成为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西南分会副会长单位。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8.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的概述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科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学科之一,1972年创办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198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授予权,2003年获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高校在职师资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学院下设3个系(计算机科学系、通信系、安全系),1个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 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科研所,1个计算机培训中心,2个工程中心。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89人,其中专任教师16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9人,讲师7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4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6人,校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661人,硕士生325人,博士生22人,工程硕士300余人,加上成人教育,学院学生规模2000余人。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实验环境,设有计算机软件信息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军区共建)、计算机应用信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实验室。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计算复杂性”、“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信息”、“多媒体信息”、“软件分析”、“计算机控制信息”、“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仿真信息”等10余个研究方向。学院在数理逻辑、数据库信息和人工智能、最优化理论计算机控制、下一代互联网、通信系统与网络、复杂网络化系统,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部分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院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