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有何贡献?

2024-05-09 21:02

1. 玄奘有何贡献?

玄奘主要贡献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窥机
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
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
圆测  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法宝
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有何贡献?

2. 玄奘的贡献有哪些?

600年,一代高僧玄奘就出生在嵩山北麓缑氏镇陈河村,后来玄奘遍学佛教传入我国的各家经论,发现了诸家之间的见解差异。这种分歧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要来决断。他选择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师地论》来统一诸家异说。
玄奘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印度的佛学中心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跟随住持戒贤学习5年,成为精通50部经论的十大德之一。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夹道相迎者数十万,争相目睹唐僧风采。此后,玄奘历时19年,共翻译佛经75部1331卷,并完成地理学巨著《大唐西域记》。

3. 玄奘有何贡献?

玄奘主要贡献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翻译佛经,传播学说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门徒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窥机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普光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神昉和嘉尚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圆测圆测 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玄奘有何贡献?

4. 玄奘为中国作出什么贡献??

玄奘的西游不仅把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将唐朝的文化介绍给了沿途众国,而且他在西行的时候从北印度进入中印度,然后转道东印度,又沿印度东海岸到达南印度,再经西印度返回中印度,完成游学取经后从中印度取道回国。玄奘踏遍五印度,促进了各地佛教学术的发展,印度人封其为升任,时至今日,在印度的小学教科书里,还有记载玄奘取经事迹的课文。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马上命其撰写《大唐西域记》(公元645年),此书于第二年写成,书中详细记述了玄奘足迹所至的138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语言、政治等情况,为后人了解古代中亚、南亚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料。后世的考古学家根据此书中发掘出了大量文化遗产。

5. 玄奘西行的贡献是什么

1、编撰了《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也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
2、带回重要大乘佛法。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cè,指夹子)、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3、翻译续写佛教经典。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玄奘自印度归国,在此后的20年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西行的贡献是什么

6. 求玄奘的历史贡献资料

  将当时佛教世界的最高水平的学说带回了中国,创立了宗派,他的宗教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也叫慈恩宗。他对中亚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宗派代表了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学说。而佛教的学说是一种非常精微的分析,说明非常精神的道理,但中国人比较讲究综合,所以他在中国确实没有能够像禅宗,净土宗这样的传播状况。但在在玄奘圆寂以后的一千三百年之后,当中华民族走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西方民族侵犯的时候,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法相唯识宗,曾经在辛亥革命以前出巨大的影响力。比如说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是完全有机会逃脱,而抱定了变法必须有流血者的决心,谭嗣同也是法相唯识宗里边支持者。从这样的一个学说里边,引发出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这样烈士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玄奘对印度的佛学也有很多的贡献呢?这么说是有根据的,玄奘长时间留学印度,在印度广泛游历,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佛教世界最具声望的学者,他掌握的是当时佛教世界最高水平的佛学理论。

  印度的很多印度佛教学说,甚至包括某些非佛教的学说,在印度本土已经失传。我们知道印度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印度几乎没有佛教的踪迹,而靠着玄奘的翻译工作,才得以在人类知识宝库中保存至今。当然很可惜的是,他有好几种用梵文写成的学说都没能留存下来。玄奘法师对印度的贡献我们就可以看得更加的直接。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强调玄奘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贡献。翻译技巧的高超、数量巨大,可以说全面超越了在他以前的译经大师,后来者难以匹敌,再要出现一个玄奘是基本不可能的,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他的佛学翻译史、世界翻译史上的地位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玄奘是世界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旧译的分水岭。

  我们知道,环顾漫长和悠久的文明,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在出土的甲骨文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和海龟壳。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贝壳和海龟壳近的来自于马来群岛,远的来自于南非。靠现在的科技,我们知道这些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了。而我们也知道,在殷商记录中已经出现了黑人,有大量的黑人生活在中国。

  中国从一开始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成系统成规模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只有两次。佛经翻译工作一直到宋朝才慢慢地消解下来。这一次外来文化影响中国,这一次大规模的翻译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千年,这在人类发展史上非常罕见的,这一次是西方的学术文化影响我们。第二次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重要的窗口,就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是基督教,从明末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当然基督教传入中国是从唐朝就开始了。

  从翻译理论上看,玄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而这些理论实际上在今天潜移默化或影响着我们的翻译工作。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这五种情况,就不要翻译了。第一里边有好多非常神秘的含义,非常神圣的含义,当我们没有把握把它完整的意思用汉语转达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去翻译了。这个意思我们今天还好理解,比如今天我们唱的《国际歌》里面的“英特纳雄耐尔”就没有翻译,因为当时翻译这首歌词的时候,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字来表达这个含义。也许今天有对佛学感兴趣的朋友,经常会念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就是六个字,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相信很多的朋友都不知道,其实今天翻译过来是很清楚的,他把佛法形容为最最珍贵的珠宝,而这个珠宝还被什么托付着呢?被莲花托付着。这六字在佛教里面有非常神圣和秘密的含义,所以玄奘说这个不翻。第二个叫“含多义不翻”。当一个词出现了好多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不翻译。现在80后的人经常说的话这个人好“酷”,这个“COOL”完全是外语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用一个汉字去对应它也许很难表达。所以我们也不翻,因为含多种原因的意思不翻。第三,由于我们中国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不翻。比如可口可乐,我们原来没有,我们中国有别的饮料,我们广东有“王老吉”,但毫无疑问不是可口可乐。我们不能翻译成“外国王老吉”,因为它是我们本土没有,所以我们不翻。第四叫“顺古故”。什么意思呢?就是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翻法了,所以我们也不再去翻译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美国总统,最早是被翻译成“伯理玺天德”。但后来有很多不同的翻译,我们就不再去翻译它了。所以这是一种原来有的,不翻了。第五还有一种“生善不翻”。比如“般若”两个字,它不翻。就是说叫你引发善心,就不翻。“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比如我们今天说这个意思很清楚,比如说般若波罗蜜心经,就是凭借着非常广大的智慧,凭借着智慧渡过人生这条充满困恼苦恼的长河。但如果我非要把它翻过来,就变成凭借伟大的智慧渡过这一条河。当然跟原义差得很远。玄奘翻译理论依然是今天翻译界里面的瑰宝,同时由于在中国的翻译史上,玄奘是罕见的以一人之力,就精通梵文,精通汉文,并且还在佛教理论上有极其深厚的榜样。所以他可以自己一个人来组织或者完成非常重大的佛经翻译工作,而不必依靠外来的人员。

  在玄奘以前,我们知道中国的翻译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合作。比如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或者中亚的僧人,他说的汉语不是非常的地道,他往往是念出一句梵文,然后用不太好的汉语说出来给他的助手,他的助手汉语很好但是梵文很差,两个人这么一磨合,一妥协,把佛经的意思整理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前一段我看一部非常著名的书,作者(英文)这是英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人,里面有一句话“人的智慧非常重要,知识非常重要,有了知识就好比是你行走在黑暗的深夜里,在前方为你照耀的发亮的乌龟”。但是我总觉得乌龟能够照路就很可怕,我一看原文原来是萤火虫。(听众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到了玄奘这一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的减少。也就是说玄奘的修养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呢?他可以手里拿着梵文佛经,可以随口翻译成汉文佛经,这是什么样的造诣?

  玄奘提出了亲身翻译理论,还对译场的组织和翻译的程序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知道翻译尤其非常庞大的翻译工作是一项集体项目的工作,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工作。而如何来组织这个团队,如何来规定翻译的程序,玄奘达到了翻译史上的高峰,而这个高峰我们今天还远远没有达到。今天诸位如果在书店买书,我也会买一些译本来看,除了像傅雷先生这样鼎鼎有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毫无疑问外的范本。不像现在好多的外文书翻得很快,你当然不可能原文去对,你如何决定买不买这本书呢?我的原则是什么,只要看到这本书后面写XXX等人翻译这样的书我就不买,因为说明他是一堆人翻译的,好多人翻译的,不是一个学者翻成的,而有了这个“等”,你有没有这个翻译团体的组织或翻译程序的规定,恐怕在现代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失传。

  而玄奘怎样来规定这种集体翻译的模式的呢?这里面分工非常明确,有一个人叫“译主”,它是译场的负责人,必须梵汉精通,并且对承担最后拍板的责任。还有一个人叫“证义”,他是审查翻译的文字,语言是否有错漏,但是他职能核对对错,他没有资格改,他最后排版必须交给“译主”。在翻译梵文版时有没有错,有的时候梵文是拼音文字,会经常发错一个音就会导致很大的错误。比如我讲观音,观音是这个名号,实际上是翻译上的一个错误,中国后来好多僧人,声音是可以干造的,你声音怎么看呢?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在读梵文的时候读错了一个音节,观音的声音是(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最高的本性,存在的最高本性和奥秘,所以观自在在梵文上观世音的意义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也就是说一个努力去观察去研究世界万物存在最高的本性的这位菩萨。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而正因为在梵文的时候读错了一个音阶,(梵文),就翻译成了“观察研究考量声音”,就翻译成了“观音”,连玄奘这样的权威发现错了以后指出来还没有改,这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没办法。他把梵文的音字写成汉语,让更多的人去读。比如我们小时候在学外语,有的英文发音记汉语辅助音。第三是“证文”,就是注意译主在宣读梵文文本的时候有没有错误。第四是“书手”,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梵文的读音写成汉字。第五是“笔受”。另外还有“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等它都有分工,把梵文翻译成一个汉文,等等这样非常详尽的分工。最后一个有意思的是,叫“梵呗”,为什么呢?居然玄奘翻译的时候还要求,你已经翻成汉语了,要求用梵文的音调和方法把这个汉文译本唱一遍我听听好不好听,然后由我来翻成音节。正是由于玄奘的重大贡献,中国的佛教翻译事业才从三国的草创时期,从东晋到隋末的发展时期达到了唐朝的全盛时期,此后再也没有出现了,在中国文化上再也没有出现如此辉煌的翻译成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而至于玄奘,对于印度历史的贡献,当然是因为他的《大唐西域记》,其中关于印度的记载弥足珍贵,无可替代。我们知道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印度没有历史”。如何理解这句话,马克思的意思是印度没有历史的学程。印度和中国文明有一个巨大的区别。比如到印度的农村,你碰到印度的老人家,你问老人家你今年高寿,他会说我今年大概三四百岁吧。印度人没有时间的概念。印度的这个民族非常非常玄妙的思维,印度的宗教思维,非常发达,印度人的数学思维也很发达,印度到今天还是国际象棋的顶级大佬。实际的阿拉伯数字就发源于印度,后来传阿拉伯才被发扬到世界。以他的计算机数学的高度发达而文明于世,但他对历史的记录却没有什么。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有悠久而不间断的历史记载的传承,也不能说这里边记载的所有事情都是可靠的,但是我们最起码知道,在历史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大致发生了什么事件。而这一点在印度是做不到的,印度文化固然有它的极高的成就,但是没有它的历史记载的传统,可靠的历史记载寥若晨星。

  印度曾经有不少学者说,没有玄奘的记载,重建印度古代史是不可能的。有的学者更是这样说,印度历史欠玄奘的债,是怎样估计都不过分的。实际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确实早就成为重建印度古代历史在印度进行考古发掘的最最可靠的一个指导手册。玄奘记载的准确性,早就被大量根据他的著作在他的著作的指引下而进行了考古工作所证明。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玄奘留学的那烂陀寺,就是根据玄奘的记载一挖就挖到了,根据玄奘的书一找就找到了,这一挖挖出一件非常棒的事儿,这个叫做机缘,在佛教里面也是匪夷所思的。居然把那烂陀寺的公章都挖出来了。我们现在有的玉玺是清宫上传下来的,那烂陀寺的公章居然也被挖出来了。

  同时玄奘对印度还有重大的贡献,什么重大的贡献呢?我们知道,仅仅把梵文翻译成汉文,因为我们知道在人类的语言当中,梵文是公认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种语言,你要掌握梵文,还要把梵文的佛教翻译成优美而流畅的汉文本身就是很难的。玄奘法师还干过更难的事儿,他居然吧汉语翻译成了梵文。这是个匪夷所思的,我试了半天,只能是大眼瞪小眼想不通。

  我们知道在玄奘所生活的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总要为自己寻找一个高贵的出身。一直推到黄帝,历史上不好的历史人物的后代的都没有活下来,这是历史上的很坏的人都没有活下来。没有人承认是汉奸坏人的后代,唐朝的皇帝因为找不到自己高贵的出身,是非常着急的,于是他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老子是姓李的,他说自己很高贵。大家一定要记住在唐朝,虽然佛教发展到顶峰,但是官方的派学第一是道教,第二是儒家,第三才是佛教。佛教在官方的排名是最低的。

  当时唐朝是世界的中心。我曾经讲过,唐朝的国际化程度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都不能比的。即使在今天,我们中国在快速的改革开放,比如说现在的香港老实说也不能和唐朝的长安相比。在历史上长安的街上好多的服务员是外国人。而且我们知道今天好多伟大的人物,我们都以为是汉族人的,比如白居易,谁说白居易是汉族?白居易就是诞生于白国的人,白国总归今天在前苏联阿富汗境内了。因为我们有证据,白居易的太太是他嫡亲的姑妈,这在汉族是不可能的。但是别的民族当中它没有血缘的禁忌。后来白居易已经成了汉文学的象征,他自己的太太也就是自己的姑妈也受到了汉族伦理思想的压力,她觉得这个婚姻不对,怎么办,跳井自杀了。所以在唐朝非常出名的一些人物,安禄山,史斯明、程咬金都不是汉族人。所以唐朝是一个国际化非常非常强的一个地方,再比如是隋炀帝,他的小名叫什么?意思是什么?(梵文)翻译过来就是大力士的意思,这是佛教里面的意思。

  唐朝当时的国际化程度甚至到了会出笑话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一个名字是安禄山,姓安,当然今天姓安的可能不知道,姓史的、姓白的、姓曹的、姓何的等等这些人一共有九个姓都不是汉族的姓。后来由于混血,都成了汉族的了。安禄山这个名字,这个名字还不是汉语吗?他官当得那么大,他的坟墓堆得山一样,安禄山是什么意思,中亚一种民族语言的光明的意思,安禄山的外文名字翻译过来叫他的中文名字是安东明。比如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王维的字叫摩诘,王维的名字叫做王摩诘维。王维的字叫摩诘,“维”跟“摩诘”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那为什么会起这样的一个字呢?很明显王维的父辈是一个非常崇洋媚外的人,非常喜欢来自佛教世界的新事物,然后又把一个外国名字拆开了作为王维的字,佛经当中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在印度佛教中有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菩萨,他没有出过家,也没有受过戒,个人拥有庞大的资产,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妻妾无数,但是这个人居然是个菩萨。他是一个居士,他的佛学造诣高到天上的好多菩萨都来向他请教。这个人叫做“维摩诘菩萨”。王维一想,这个非常符合我们汉族人的信仰心态,信仰的好处我要,出家人的苦我不要(我们民族性格当中缺乏这个),所以这个“维摩诘菩萨”在印度中的地位并不高,而在中国的地位很高,中国的好多知识分子做梦都想成为这个菩萨。

  但是这么一起名,就起出麻烦来了。维摩诘的梵文叫做(梵文)。在古汉语当中这个意思是有意思的,这个名字是有意思的。比如我们今天知道一个,我们珠海原来赛车是最早搞的,后来不知道如何给上海了。现在排名第一的赛车手叫舒马赫,什么意思呢?就是鞋匠,做鞋子的。好多名字是有意思的,维摩诘的梵文而也是有意思的。维就是浑身非常的洁净纯洁,摩诘是又脏长得非常的匀称,王维的意思就变成了王没有,摩诘的意思是又脏又匀称,而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唐朝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个中心,长安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所以周围有很多的国家请求唐太宗赐我一部道德经,但是汉文没有看得懂,西方的通用的是梵文。那时候好多民族语言都没有出现,你用拉丁文没有人听得懂。当时的很多事情我想不明白的,比如说当时咱们广东南海的康有为和光绪皇帝是怎么沟通的?(听众笑)

  当然那个时候我们是有官话的,是有各种各样的官话可以进行勉强的沟通。唐太宗命令玄奘把道德经翻译成梵文,根据历史记载肯定是翻译了,玄奘还把我们汉地僧人写成的佛教《大乘洗心论》也翻译成的梵文,可惜这两部梵文本迄今没有找到。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是翻译了的,中国的好多学者认为玄奘没有翻译过,但是印度好多学者认为玄奘是翻译了,并且认为正是由于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的梵文,而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名)广泛的流传,在中亚很大影响了印度密宗教的形成,这难道不能理解为玄奘对印度的贡献吗?

  这样的当然我们无论怎么讲,我们只能对玄奘的历史贡献做的最粗浅的介绍。我确信这已经足够证明玄奘是一个如何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是不能阻挡大家向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玄奘是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而且伟大的人物。可是,他再伟大,他也离开我们那么远了,他和我们今天的时代又有什么关系,玄奘这么一位遥远古代的僧人,怎样为我们迈向当代的人提供启示?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我一开始我是不理解,甚至是抵触的,我认为学术就是学术,特别是有关古代的学问何必非要和现在发生什么关联?而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一点的改变。当然我依然还是坚持学术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应该过多地或者说首先考虑和现实有什么样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探求和积累文化的累积和发展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过分地要求立竿见影,效果无往往适得其反,往往欲速则不达。

  但是,学者们似乎也不妨偶尔将脑袋探出象牙塔,看看外边的世界,关心自己也在其中生活的当下。学者们没有理由把知识私有化,我想学者无非就是全社会把知识暂时寄托给你这个人,掌握好这些知识,保存好这些知识,研究好这些知识。传播好这些知识,也是学者的一种责任。学者没有任何理由把学术看成是仅仅属于自己的。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考虑下,在选择古代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是否可以优先选择对当下的时代有所影响,或者有所启示的人物或者课题呢?

  我想这与学术独立并不冲突,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所展示出来的价值和任务,绝不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够局限的,一定可以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生存环境,超越时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精神层面的支持,这是发生在一个非常遥远的故事,但是他对我们今天没有启示没有价值吗?比如凿壁偷光,比如孟母三迁。

  玄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那么我就应该努力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玄奘和我们的时代精神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只能就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首先可以很明确的地说玄奘身上最宝贵的财富乃是为了追求真理,不避风险,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甚至不惜冒着付出生命代价的这样牺牲。玄奘是得道的高僧,在他的心目中,佛法当然是,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为他解释什么,说明什么。我比较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对传统文化应该去一种抽象继承法,也就是说对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应该超脱于他的具体环境而重在其继承精神。比如我们古代的《二十四孝》当中,有“卧冰求鲤”这样的一个典故。今天大家都有冰箱了,你还要在冬天的时候在冰上求一条鲤鱼吗?但是这种孝顺长辈的精神还是应该继承的,这种精神被具体的时代剥离出来。玄奘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当然这一点在今天没必要了,经历了的诸多严酷的考验,不少时候几乎是要丧命在西行求法的路上。《西游记》中讲,玄奘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当然是小说家之言,但未必不是真实历史的一种折射和反映。我想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一切的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必须具备的。

  其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玄奘在印度的留学生涯,我们就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我们知道,玄奘不仅是一个佛教徒,而且还是一个虔诚的弥勒信徒。我不知道我们信仰佛的人很多,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寿的意思。永远存在的,当然很多人把他简化成弥陀佛,这是很可怕的,翻译过来就是“死佛”了。阿弥陀佛是不能省的。阿罗汉的意思永远不会倒退的,我们简称为罗汉,可就是一直在不停的倒退的意思了。

  在隋唐以前,中国人主要信仰是弥勒,而不是阿弥陀佛,武则天就是弥勒信徒,白居易也是弥勒信徒,他写了《往西极乐记》(音)。据说《瑜珈师地论》是由弥勒菩萨口授的经。玄奘在印度玄奘不仅找到了一部经典,还找到了理想不过的老师,是当时佛学教师最高的学府那烂陀寺的寺主戒贤法师,据说当时是1.5岁了。很多人就想,这个记载不可靠,玄奘是在胡说,说这话的人是不了解印度的传统。印度民族这个年龄是比较马马虎虎的,而且是倾向于往长里说。以我们对宗教信徒普遍的理解,玄奘已经满足了,不会去学习其他的学说,不会越雷池一步,可是历史的事实却与此相反,玄奘并没有满足于学习《瑜伽师地论》,也没有满足于跟随最高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甚至也没有满足于本来就已经足以提供多种学说的那烂陀寺的学习而是在印度广为游历访学。因此玄奘的学术学问不仅仅局限于佛学,而是涉及印度的大量的学说和学派,而玄奘在这些领域也是大师。


  [1] [2]

7. 玄奘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玄奘的主要功绩是: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扩展资料: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在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
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
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情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并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
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在瓜州以前,玄奘虽然也遇到了困难,但基本上还算是一路顺利。从瓜州开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间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经最为艰难的一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密真实的玄奘:与胆小怕事的唐僧判若两人

玄奘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8. 玄奘是干什么的?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