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的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2024-05-08 17:55

1. 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的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全诗为: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为: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扩展资料:
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大约在隋朝,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唐代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赏牡丹》就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
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的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2.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的诗?

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思”

4.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谁的诗句

唐.刘禹锡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豁然解读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

5.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谁的诗句

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所形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朝时候的京城当然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不过东都长安,西都洛阳,洛阳的牡丹也很出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谁的诗句

6.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谁的诗?

赏 牡 丹
[唐]刘 禹 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艳丽,妩媚。格:品质,格调。)
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荷花。净:洁净。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动:振动、轰动。)
解读:
庭前的芍药过于艳丽而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过于洁净而缺少情趣。百花园中只有牡丹最为美丽,花开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竞相欣赏,甚至惊动了整个京城。
背景: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赏析
在举国上下争宠牡丹的大背景下,众多文人骚客已描绘过牡丹之美,抒发了喜爱与尊崇之情。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元稹的《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今又“赏牡丹”,怎么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呢?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诗人下笔没有开门见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将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诗人并没有为了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而是把两种花的美和不足之处都点了出来。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洁净淡雅,但过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芍药和荷花这些此前备受人们青睐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发显得气质华贵、风姿卓绝。
评价完芍药、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才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诗人紧接着补充,不要笑他花痴,不止他一人觉得牡丹最美,不仅他一人钟爱于牡丹,牡丹花盛开的时节人们轰动京城的赏花场面就足以证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倾城倾国的了。
由此可见,《赏牡丹》的别致之处,一是在于构思之巧。诗人带着一种陶醉之情来写牡丹之美,却只字不提花色之绚丽、花容之丰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衬出牡丹的风姿与多情,用热闹的观花场面、痴迷的赏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诗没有一个字正面描写牡丹的美丽,但字字句句都在绘牡丹美景、抒赞美之情。花开时节牡丹到底“国色”如何,赏花人又是如何“动”京城的,诗人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读者去丰富、去延伸

7. 唯有牡丹真国色 开花时节动京城

昨晚做一梦,和最近找我报“开矿情况”的小姑娘一起栽下一颗未开花的牡丹苗。牡丹富贵也,开矿哈哈哈。早晨心情美美哒就去牡丹园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 开花时节动京城

8.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