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2024-05-22 05:23

1.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1.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绍华   参考答案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43161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三)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五)1.①滋长 ②命名 2.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4.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5.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
  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
  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六)、1、(1)觉得奇怪 (2)类 (3)拉,带领 (4)接近 2、C 3、(1)源中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就问他从哪里来。
  (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4、(1)行踪空间人物对话(2)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七)1.解释加点词:(4分)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贱低下,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辅(辅助,协助)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个解释1分)2.翻译句子:(4分) 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句2分)。
  3.(②)(2分)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4分)(1)答: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分)(2)开放题。答案略。
  答题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观点,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答题能自圆其说。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3分)自己的观点1分;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1分;说理由较清楚,能自圆其说1分。(八)1.(3分)(1)C(应为“治”) (2)①适宜,恰当;②正义。
  (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2.(4分)(1)(2分)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附录 原题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十八)(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
  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
  2.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①吴广素爱人 素②比至陈 比③时时而间进 间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
  3.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1)以:凭价。
  (2)克:战胜.取胜。小题2: B小题3: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和 天地 君臣 九族小题5: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 以 ”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A项中的“利”解释为:有利的;好处。
  B项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C项中的“而”解释为:译为“却”,表转折;表顺承。
  D项中的的“生”解释为:生命;生长。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乙文从“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从天地,君臣,九族三个方面论述的“和”字。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
  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
  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4. 跪求10篇初中古文阅读理解题 及答案   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微斯人,吾谁与归?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战。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6. 【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答案:1.C;2.D;3.A;4.A;解析:(1) 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比。
   (2) ①崤山以西;④挺身而出;⑤休养生息。 (3) A项“乃”,才。
  例句与其他三项的“乃”,竟然。 (4) 条件应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5) (1)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2)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到的事,所以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苏辙)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一直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少许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各诸侯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六国论(节选)》(李桢)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只认为秦国有罪。
  那个时候,山东诸侯所建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没有一年中断。
  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某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2. 初三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1.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①吴广素爱人 素②比至陈 比③时时而间进 间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
  2.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绍华   参考答案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43161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三)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 [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五)1.①滋长 ②命名 2.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4.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5.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
  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
  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六)、1、(1)觉得奇怪 (2)类 (3)拉,带领 (4)接近 2、C 3、(1)源中人看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就问他从哪里来。
  (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4、(1)行踪空间人物对话(2)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七)1.解释加点词:(4分)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贱低下,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辅(辅助,协助)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个解释1分)2.翻译句子:(4分) 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句2分)。
  3.(②)(2分)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4分)(1)答: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分)(2)开放题。答案略。
  答题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观点,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答题能自圆其说。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
  (3分)自己的观点1分;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1分;说理由较清楚,能自圆其说1分。(八)1.(3分)(1)C(应为“治”) (2)①适宜,恰当;②正义。
  (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2.(4分)(1)(2分)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附录 原题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十八)(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
  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
  3. 跪求10篇初中古文阅读理解题 及答案   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微斯人,吾谁与归?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战。
  4. 有没有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的题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 求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1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6. 求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答案】(10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3.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

4. 求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蜂空群赴焰,尽殪               
(5)蜂窟于土或木、石                            (6)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初三文言文阅读 对比题目求解

1、甲1夏日阴雨天的岳阳楼。甲2春日晴天的岳阳楼。乙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
2、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为第五段的点明主旨作了铺垫。
3、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表现了作者宽和仁爱、与民同乐的人生态度。

初三文言文阅读 对比题目求解

6.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的方法

 1.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你的文言文基础很差首先你要多阅读课外文言文,试着自己翻译如果有不会的,可以和老师探讨(不要不好意思,老师会欢迎你提问的)然后,你要买一本关于文言文的习题册。每天坚持做一篇,如果有不会的,可以问周围的人,千万不要抄答案,因为那样不会有成效。这样一开始可能不会有多大成效,但一定要坚持,相信这样,不出多久,你的文言文水平就会急速提高注明:想要学好文言文还是在于态度,如果你诚心想学好,只要按上面的步骤做,成绩就一定会提高。因为我也是学生,当时我的文言文很烂,这是老师教我的方法,真的很有用。希望看了我的建议后,你的文言文会有所提高 要归纳总结。阅读文言文,要随时记下多音字、多义词和特殊句式。阅读文言文,只要遇到一个字出现第二个读音,一个词出现第二种解释,一个句式与现代汉语的结构不同,就要及时把它抄下来,加以归纳、整理。
  2. 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①吴广素爱人 素②比至陈 比③时时而间进 间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
  3. 文言文比较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快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全都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国一词多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中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应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中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4. 初中文言文有哪些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三类。
  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二、正确断句。
  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5. 文言文比较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快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全都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国一词多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中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应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中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7. 初二文言文对比阅读、、急~~

1、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3、海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身作则

初二文言文对比阅读、、急~~

8.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归纳有哪些?

第一类:句读(考查朗读停顿)
第二类:解释句子中的加点字词(主要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三类: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项(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之、而、以、于、其)
第四类:文言句子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增、删、调、换、留)
第五类:文言文的内容(主旨、写作目的)等考查
第六类:文言文的写作手法的总结与归纳,考查其作用
第七类:课内外比较题
第八类:开放性的题目(如历史评述类、现实迁移类、观点假说类)

以上八类,不是每份试卷中都包含的,但主要就是这些考试题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