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的介绍

2024-05-10 20:59

1. 董媛的介绍

姓 名:董媛 出生年月:19800301 工作年限:10年2003年毕业于辽师中文系曾任班主任工作:5 年职 称:中学一级 学 位:教育硕士现任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老师兼职校刊《杏林蛩音》编辑且为2015届十班班主任

董媛的介绍

2. 董媛的人物介绍

姓 名:董媛   出生年月:19800301   工作年限:10年  2003年毕业于辽师中文系  曾任班主任工作:5 年职 称:中学一级   学 位:教育硕士现任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老师兼职校刊《杏林蛩音》编辑且为2015届十班班主任

3. 董文敏的简介

光宗即位,曾向阁臣询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由于曾为光宗的老师,懂氏的政治生涯因而发生了改变。起任太常寺少卿,掌国子监司业。天启二年(1622年),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篡修实录。奉诏到江南一带,采录诸司掌故。将万历一朝的章奏、案牍辑为三百本。另外,内阁中保存了大量的群臣奏疏,董氏挑选其中有关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边防等方面,言论实事求是、稳妥可用的奏疏,编辑为四十卷,并且在每篇奏书后面加上自己的论断。此书得到熹宗的称赞。熹宗三年(1623年)迁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转礼部右侍郎。四年(1624年), 充篆修实录副总裁,同知经筵。不久转任左侍郎。五年(1625年)迁南京礼部尚书。时值宦官专政,深自引退,明哲保身。崇祯四年(1631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七年(1634年),进太子太保。自觉年老体衰,要求致仕。但当时天下多事,董氏做为前朝元老,为明代思宗所倚重,因此没有得到批准。五次上书,于正月十九日致仕。回乡后,又过了九年,于丙子(1636年)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而逝,卒年八十二。赠太子太傅,谊“文敏”。附葬于苏州吴县胥口乡渔洋里其父董汉儒的墓旁。崇祯年间,在明“清军局”的旧址上修建董文敏祠,据实地调查与参照松江当地其他传统祠堂规制而建,其地宽衍,连溪环沼,全部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据当地长者及传为董其昌第十七代孙董兆昌等的回忆与现存董祠(残)的照片,并参以松江传统建筑形制,可大致复原其早年的规模。董祠的面宽约14米,总进深约90米,为砖木结构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院落建筑,共有三进建筑。董祠门前左右有一对青石所雕的坐狮。门厅前有一块14×4米的场地,门厅为三间七架。门厅枋上悬有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巡幸松江时所题的“董其昌祠”匾。门厅内西侧竖有“回避”、“肃静”、“追封太子太傅”、“赐谊文献”、“南京礼部尚书”、“赐进士出身”诸牌。门厅后有穿廊,连接仪门,过仪门厅院北有碑厅。碑厅概为三间七架梁,,碑厅中央竖三块康熙帝御书碑。两侧两块为佛经,中间为康熙赞董其昌书法的御书碑;

董文敏的简介

4. 董文敏的介绍

董其昌,字玄宰,学者称思白先生,上海人。家中仅有机田二十亩,因不堪重役,董其昌便弃家远走他乡。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选为吉士。为了掩盖这段历史,就把户籍改在华亭。其友礼部侍郎田一俊死于教习任上,董请假护丧,走数千里,莽之于福建大田。回京后授编修,知起居注。光宗出阁就学,充日讲官。因事启沃,光宗每目属之。后因受排挤,而出任湖广按察副使,不久就告病而归。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湖广提学副使,因拒绝请托,导致生员闹事,遂致仕。后来虽然被先后启用为山东副使、凳莱兵备、河南参政,但都未上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