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2024-05-06 13:06

1. 为什么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从央行印钞票说起,引出来的钞票全是央行的负债。资产是你把负债用到哪了?用到发基础货币上了,注意基础货币一离开央行就变成了资产。
是央行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买外汇什么的,给贷款什么的把这钱给出去变成别人的负债了。给出去就是资产。恰恰是指央行把钱给出去之后的这个钱才叫基础货币。

扩展资料:
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1、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2、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3、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4、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为什么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2. 基础货币的构成

基础货币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及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说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来钱的总量。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通常,人们总是喜欢用MB来表示基础货币总量,喜欢用C表示通货总量,喜欢用R表示储备总量。于是,我们有这样的基础货币构成公式,基础货币=MB=C+R=通货+储备。

扩展资料: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 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现代中央银行建立不依靠财政注资和资产担保,货币发行机构和政府都没有对货币提供资产担保,货币发行实际不具有信用证的特征,因此中央银行经营实际等于负债经营,中央银行的负债规模实际取决于执行流通功能所需要的规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实际是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的衍生。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不依靠基础货币也能通过发行或有负债的信用证衍生工具也能大量创造货币信用。
在金融周期流通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创新工具,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实际不受货币政策和货币供给制约,商业银行的最终负债规模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净资产规模和风险经营能力)。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础货币

3.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
相关介绍:
货币供应量的初始供给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这种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无数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许多存款货币,使其出现多倍数的货币扩张。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扩展资料
改进金融系统的服务,增加有益于流通和交易的金融工具,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中介功能,这样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减少货币沉淀;也有助于降低现金漏损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础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4. 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和联系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5. 关于货币基础理论

  l.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口,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口,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用。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工具: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称法定存款准备率,是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减少,从而商业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多;二是货币乘数会变大。因此,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还会导致利率的降低。显然,这会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反之,如果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还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并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相应减少。因此,如果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反之,若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再贴现率政策就是货币当局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控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和发放贷款的能力,进而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就会上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这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规模的减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在此情况下,如果货币需求不变,市场利率就会上升,市场利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由于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从而导致贷款规模增加和货币供给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会下降,市场利率的下降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以及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显然,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应提高再贴现率;反之,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应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时,就等于向货币市场注人基础货币,如果这些货币流人到社会中,例如流人到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中,会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如果流人到商业银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则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多倍增加。在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并进而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被家庭部门还是企业部门或者被商业银行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货币回笼,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并引起利率上升,并进一步导致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减少。因此,当政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干预经济时,通常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如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政府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除包括上述三个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包括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是:(1)不动产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方面进行限制;(2)消费者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信贷条件的控制;(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即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证券市场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的控制。

  除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外,还有其他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就是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威,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发放贷款的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数量和结构的目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告诫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收缩贷款规模,以抑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在货币政策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主要有二。

  一是利息率效应。利息率效应又称凯恩斯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出现总需求膨胀,经济中出现正缺口,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公众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即 会增加,但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即 会减少。 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水平无关。但 的减少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抑制投资需求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也会受到抑制,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减轻需求膨胀对经济的冲击。相反,当总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萧条时,由于物价水平下降或出现通货紧缩,投机性货币需求 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减轻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形成的冲击。

  二是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总需求膨胀引发通货膨胀时,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减少,即实际购买力降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总需求的膨胀和通货膨胀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相反,在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时期,由于价格水平下跌,人们所拥有的货币余额所能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会增加,即实际购买力会上升,这又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对通货紧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一样,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但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单纯依靠这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增长,熨平经济波动。在此情况下,政府运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就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货币基础理论

6. 基础货币的去向?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货币发行(M)与央行担保的银行债务(存款准备金,R)。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7. 基础货币的含义

1、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2、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用

基础货币的含义

8. 关于货币基础理论

货币基础理论:
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即货币的起源问题
二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和特殊商品.
三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四、 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不断转手运动.
五、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首先是在流通形态上 ,表现为由商品一货币一商品,转化为货币一商品一货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