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背景

2024-05-05 00:13

1.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背景

2009年7月,中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应对当前出口颓势会议上提出了“和谐世界计划”或“共享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同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计划因与美国60多年前的“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被市场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它是二战后美国旨在针对欧洲国家战后重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通过大量输出过剩产能,不仅让欧洲四年内恢复至二战前水平,而且将美国经济从谷底带入了十多年的繁荣;日本也通过输出夕阳、过剩产业的产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效法美日经验。和当时的美国一样,现在的中国拥有着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和相当数量的过剩产能。已不再适用“优质低价”出口战略的中国因为上述两大优势而让翻版“马歇尔计划”顺理成章。该计划不仅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的产能,还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减少外汇储备、规避中长期美元贬值风险。“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官方表述为: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宣布中国愿意向友好国家提供国家贷款用于借款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渠道可借助现有的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从整体来看是建立在“一带一路”规划基础上,现阶段主要面向东盟、中亚等地区。 尽管“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只是坊间的提法,但在国家层面,“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相关策略均已经实质性启动,未来势必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目前最重要的战略规划,被认为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势必在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意味西部开放开发,区域合作,同时,也是起到稳定新疆、反恐、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和东线围堵的作用。实施上,以高铁为主带动中国基建及相关行业走出去。不仅能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能在提高自身外汇资产收益率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具备经济合作捆绑、能源和地缘安全意义,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强化等战略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则是新型贸易之路,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一方面,美国正试图绕开孤立中国而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伙伴谈判),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另一方面,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老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之际,东盟和中国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沿线国家和中国互惠可以互利共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为中心,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特别是国内,在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掌控国际贸易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对于一带一路的投资机会方面,从地区上看,“一带一路”所覆盖的省份与节点城市范围极广,而实际上受益程度则呈现出差异化。一些重要枢纽城市和行业将明显受益。除了能源和地缘安全的战略意义外,“一带一路”是中国基建“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包括油气运输、铁路、公路、电力电网、通信以及港口等领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联通,旅游、农业、商贸物流等领域必将蕴生大量商机。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背景

2. 马歇尔计划的内容

什么是马歇尔计划

3. 马歇尔计划的地位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马歇尔计划的地位是什么

4. 马歇尔计划是什么时候,干什么用的…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USSR)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而得名,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和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计划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5.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背景

。(一)首先是为了控制西欧。战后的西欧各国的经济都处于崩溃的边
缘,当时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英国,其国民经济都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都在绝望和困境中苦苦挣扎。温斯顿·丘吉尔曾对当时的境况作了生动
的描写:“在欧洲广大的地区内,大批痛苦、饥饿、忧心忡忡和心神不定的
人们,正凝视着他们城市和家庭的废墟,并在黑暗的地平线上搜索着任何
新的临头大难、专制政治或者再一次恐怖的征兆。”面对着这种局势,美国
当权者最担心的是那里的人民在绝望中起来革命(他们称之为“出现极权
主义力量”),出现一种他们无法控制的局面。因此,美国政府在此时提出
经济援助问题,一方面是为了以此来控制西方盟国的政府,使他们跟着美
国政府一起承担起“全球性事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那里的局势,从
而控制群众的情绪,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照马歇尔的说法是,给欧洲以
物质支持是为了“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
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前美驻苏大使、负责苏联事务的国务
卿特别助理查尔斯·波伦曾说过,“马歇尔计划”删去了关于共产主义的
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因此,“各国共产党如
果反对这个计划,就无疑于站到赞同饥饿、贫困、自暴自弃和混乱的地位
上去了”;“从宣传的观点来看”,这一作法“对于那些内部有强大的共产党
的国家来说是很有份量的。”(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1929—1969》
第265页)(二)其最终目标是把西欧联合成一体,共同抗衡苏联。对此,一
些欧洲的政治家并不讳言。前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说过:“美
国的经济需要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出
发和出于它自身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阿登纳回忆录》
中译本第一卷第120页)然而,马歇尔在提出这一计划时却故意回避其真
正的政治意图,回避美苏关系,甚至把它命名“欧洲复兴计划”。这种泛欧
的提法可以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苏联、东欧国家也是援助的对象。其实,美
国政府明明知道,苏联是不会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而且美国政府也根本
不会援助苏联。但是,美国政府这样做的目的确是明显的:(1)它可以借此
来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因为当时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同样是十
分严峻的。万一东欧某个国家愿意接受“马歇尔计划”,就会产生对美国十
分有利的局面。(2)一旦苏联、东欧国家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美国就会
把欧洲分裂的责任归罪于苏联。此后,当英、法和苏联外长6月27日—7
月27日在巴黎会晤时,莫洛托夫果然明确拒绝了“马歇尔计划”。这就是
说,“马歇尔计划”提出的出发点,兼有控制西欧和对抗苏联的双重任务。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背景

6. 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马歇尔计划按原定计划于1951年如期终止。此后,因美国介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一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 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的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西欧经济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空前发展。当历史学家研究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应该归功于马歇尔计划至今尚存争论,多数认为这样的经济奇迹并非只是马歇尔计划的功劳,因为迹象表明当时欧洲已经露出了的经济复苏的兆头。现在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引导催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合体(“欧洲经济联合体”(OEEC)为后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反而是欧洲煤钢联营(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虽然他没有包括当时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英国——最终演变成为了欧洲联盟。欧洲经济联合体最多只是为后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转提供了一个参考与借鉴的平台。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起,在无形中促进了西欧地区自由贸易。   虽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对于马歇尔计划正面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但该计划的总体效果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类似的计划还可以帮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后,一些人建议通过实施“东欧的马歇尔计划”来帮助这个地区实现复苏。也有一些人建议通过和马歇尔计划类似的计划来促进非洲大陆的发展。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甚至曾提出过一个“全球性的马歇尔计划”(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用于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的建议一直没有间断过。举例来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其内阁的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就将他们制订的援助非洲计划称为“非洲马歇尔计划”[1]。在冷战结束之后,也有不少人认为东欧也需要一个类似的重建计划。)

7. 谁提出的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威廉·克莱顿、乔治·凯南。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是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谁提出的马歇尔计划

8.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近年来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编辑本段背景
面临难题
  在战争结束六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  马歇尔计划出笼处
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欧洲大陆上的许多著名城市,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而其它城市,如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虽然外援使1944年的荷兰饥荒有所缓解,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还是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而1946-1947年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所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对方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西欧的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还是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几近断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大衰退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代,还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此时的美国虽然正经历孤立主义的苏醒,却还是试图促进欧洲经济的增长,特别是通过与美国几家主要银行的伙伴关系。当德国无法偿还他们的赔款时,美国通过大大增加对他们贷款数额进行了干预,这笔债务直到1941年双方正式交战为止都还没有偿还完毕。   因此华府中的多数意见认为,一战后的这段历史不应重演。虽然哈利·S·杜鲁门及国务院依然继续着其务实的外交政策,认为有必要进行援助,但国会对此兴趣不大。起初,大家普遍认为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重建并不需耗费过多,它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殖民地,快速恢复其经济。然而到1947年这些地区的经济依然不见起色。持续几年的寒冬又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并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则仅为59%。   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阻断了西欧从东欧的粮食进口线,加剧了战后西欧粮食短缺的局面。食品短缺成为  意大利卡西诺山战役后的一片废墟
了最为紧迫的问题。在战前,西欧的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东欧出口的余粮,但这一贸易路径此时已被铁幕几乎完全阻断了。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那里1946-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这个数值完全不能支持人体的长期健康。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millions of people are slowly starving.")而对于经济全局来说,最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1946-19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之雪上加霜。期间德国有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的情况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为了满足国内的民用煤炭需求,工业生产不得不被停止。因此从人道主义出发的考虑也是提出这一计划的重要动机之一。   而在战争中唯一一个基础设施没有遭到明显破坏的正是美国。它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要晚一些参战,而且本土所受的损失也比较有限。美国的官方黄金储备作为其农业和工业的坚固基石依然完好无损,其经济也仍然充满活力。战争期间美国的工业为本国和它的盟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支持,因此美国经济经历了自建国以来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战后,这些工厂又很快转入了民用生产,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短缺很快被消费开支的爆炸性增长所代替。不过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还要依赖贸易,长期的繁荣也需要有输出这些商品的市场。而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欧洲人用来进口来自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的。   而对美国来说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与一战后所面对情况的最大不同,就是冷战的开始。美国政府中的很多人士对苏联行动的怀疑情绪正日渐加深。马歇尔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乔治·凯南在此时已预言了未来世界的两极格局。对他来说,马歇尔计划正是他的新理论——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的核心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当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苏美的战时同盟关系还没有结束,冷战也没有真正开始。而对于那些马歇尔计划的起草者来说,他们对苏联的恐惧也并不像日后那么极端强烈,甚至到凌驾于其他一切因素之上的地步。   尽管如此,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更为令人不安。在法国和意大利,战后的普遍贫穷  美国杜鲁门政府在讨论援助欧洲计划
为共产党势力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本国战争期间的反抗斗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使其声望急剧增长。在这些国家战后的选举中,共产党取得了普遍性的成功。在法国,法国共产党甚至一度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虽然现在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仅凭这些还远远不足以断定法国和意大利将滑入共产主义阵营,但事实上,当时的美国决策者确实严肃地考虑了这一可能。1946年起,哈利·杜鲁门及其政府开始暗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通过他出现在温斯顿·丘吉尔著名的“铁幕演讲”现场这一耐人寻味的举动。此时的美国必须在世界面前坚定它的立场,以不丧失其信用。而遏制政策的出笼也要求美国必须向非共产主义国家提供援助,以起到遏制苏联影响及扩张的作用。不过当时还是有人寄希望于东欧国家加入这一计划,从而使他们从正在形成的苏联集团中脱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