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被重提

2024-05-04 08:37

1. 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被重提

华夏时报记者 李未来 实习生 陈清容 北京报道
近日,关于“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的“新规”传闻引发热议。事实上,虽然截至目前官方渠道并未就此发布通告,但早在2020年8月20日央行和住建部联合召开的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上,就提到了“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这一条辅助红线。
部分房企仍超红线
参与20日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发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侨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2020年12月31日,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的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可能会从12家扩大到30家。参加座谈会的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彼时,资料显示,若近一年拿地销售比高于40%或连续三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房企需要对拿地资金来源做解释。
业内专家表示,拿地销售比40%红线下投资与销售挂钩,稳地价同时降杠杆。短期内拿地力度较大的企业受影响大,而未来规模房企强者恒强,中小房企的“逆袭”难度更大。
在三道红线和供地两集中背景下,上半年房企拿地更趋谨慎,而个别企业拿地力度较大。上半年首批12家试点企业拿地销售比均值为28.8%,低于40%红线,12家中只有3家企业略高于红线。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过线。过线的房企拿地销售比最高的三家,高达93.8%、89.5%和70.6%,也有部分房企拿地销售比恰好越过红线。
房企“马太效应”凸显?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丁祖昱在其个人公众号中发文表示,千亿规模的房企每年可花400亿拿地,而中小房企可能年销售额都不足400亿元,中小房企和规模房企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
丁祖昱认为,长远来看,将房企土储货值与销售业绩强制性匹配,销售、去化能力强的房企更有底气拿地,对那些产品力强、受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房企来说实则属于利好。其进一步指出,该指标硬性控制了房企规模扩张的速度,即使是头部房企、现金流充裕的国企、央企,拿地金额也受到销售额的限制。
丁祖昱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随着杠杆红利消失,拥有充裕土储的房企投资调节灵活度更大,致力于精益化管理的房企有望脱颖而出。
而在克而瑞广佛区域公众号的文章中,首席分析师肖文晓预估,40%拿地金额占比上限,留给后发房企快速弯道超车的空间越收越窄。而机遇是在监管下,接下来集中供地的成交房企分布有可能会趋于分散,减少了几家独大的可能性,利于培养一个更有竞争性的市场。
“40%拿地销售比上限对做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很不友好,因为商业地产是自持物业,不往外卖,所以开发商要靠继续拿地做大规模,靠规模消耗掉持有商业地产的成本。”一位用户在雪球平台上对拿地销售比40%红线表达了看法。另一位用户称,“拿地销售比0.4,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指标,而且去年三条红线推出之后有些地方已经是参考40%拿地销售比和企业前三年现金流情况在控制企业拿地。”
亿翰智库研究分析指出,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的限制条件,短期内无疑限制了房企的扩张速度与拿地热情,但长期来看可以建立起房企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机制,并辅助“房住不炒”基调的平稳运行。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将商票纳入房企债务监管”同为2020年8月20日座谈会上提及到的一条辅助红线。
相关资料显示,商票作为一种未被央行纳入监管且不计入有息负债范畴的融资渠道,具有不受银行授信额度和监管政策等限制的特点,因此不少房企在面临“三道红线”的融资压力下,加大商票使用规模,借此降低净负债率,提高现金短债比。
据中达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2020年,房企应付票据总规模不断提升,由2016年的704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3932亿元,复合增速达53.7%。
同时,据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票据市场承兑总金额22.09万亿元,同比增长8.41%,其中商票签发金额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7%。而在TOP19房企中,其总体商票承兑余额达到3355.74亿,较2019年增长了36.59%。
2021年以来,房企债券违约、商票违约等问题频现。丁祖昱在其个人公众号发文表示,“随着商票纳入监管,继续过多依赖商票或有政策风险。未来房企应该减少对商票的过度依赖,绝不能通过大量发行商票,隐匿债务风险,将当下的风险转嫁至未来,回归经营才是房企重点工作。”

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被重提

2. 重点房企买地金额被纳入监管: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

【电报|重点房企买地金额被纳入监管: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 包含收并购支出】
财联社7月26日讯,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3. 拿地金额不得超过销售额40%,“新政”精准打击了谁?

 黑云压城城欲摧。 
  旭辉集团CEO林峰如此形容近期的房地产市场。的确,各类暴雷消息不断,资本市场也不给地产股好脸色。加之,近日有消息称,继三道红线、两集中供地后,房企又迎来强监管—— 
  根据财联社报道,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且买地金额含公开市场拿地+收并购方式拿地。如果不满足,就会被限制融资。 
  出于对政策的担忧,房企股价先跌为敬,短短两个交易日头部房企股价普遍跌幅超10%。 
  事实上,按照此前“三道红线”试点要求,拿地销售比是两个观察指标之一,如果近一年拿地销售比高于40%或连续三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房企需要对拿地资金来源做解释。 
  林峰表示,五个显性指标(读懂君注:三道红线和两个观察指标)基本体现企业的大风险,今年已经在几十家房企中试行,未来可能会在所有的大型房企中普遍推广,作为核心健康指标,一旦超过,会被教练强行瘦身。 
  此次则是在拿地销售比不得超过40%基础上,新增比例含招拍挂+收并购拿地。很明显,这并非“新政”,而是对此前调控政策打补丁,或者说是精准打击。 
  根据克尔瑞数据,今年上半年,中上游房企中已有个别超过销售金额40%,数量虽不多,但基本都是在各个城市土拍中,拿地较激进的房企。比如招商蛇口(SZ:001979),仅在南京土拍市场中,就花掉了超147亿。 
  再比如近两年疯狂拿地的绿城中国(HK:03900),上半年其拿地销售比高达65%。仅在宁波土拍市场中,绿城及其联合体花掉了97.7亿,为宁波两集中土拍市场贡献了1/3。 
  而这一次,监管精准打击,掐灭了它们的规模化野心。
   15家主流房企,3家拿地销售比超40%、2家现金流为负 
  距离三道红线出台即将一年时间,房企普遍都在积极降低负债,以满足监管要求。 
  但从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热度来看,个别房企土拍意愿较强。典型如,换了管理层的绿城,喊出2025年规模要做到5000亿元,直接对标头部房企。今年上半年绿城拿地金额高达888.4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拿地金额。 
  与此同时,上半年实行的两集中供地政策,本意是限制降低土地溢价,进而给整个市场降温。结果,土地价格溢价率持续新高,一二线城市抢地越来越激烈,甚至个别房企没利润也要拿地。
  可见三道红线也没有完全遏制住房企举债做大规模的野心。于是才有了监管“打补丁”之举。 
  根据财联社报道,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且买地金额含公开市场拿地+收并购方式拿地。如果不满足,就会被限制融资。包括暂缓发债,信托融资、资管产品、海外融资等也将被限制。 
  拿地销售比不能超过40%,意味着房企今年卖100亿元房子,最多只能拿40亿元的土地。房企只能“以销定投”,这可以说是精准打击。 
  那么,被重点监管房企中,到底谁是被打击的对象?读懂君统计了,2021年上半年头部15家销售额千亿以上的主流房企拿地金额/销售金额数据。其中,绿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HK:01109)三家均超过40%,高达50%以上。
    
  而这三家房企,都可以说是上半年的土拍市场的“大赢家”。仅在宁波土拍市场中,绿城及其联合体花掉了97.7亿拿下6宗土地,为宁波两集中土拍市场贡献了1/3;招商蛇口仅在南京土拍市场中,就花掉了超147亿;华润置地则在杭州首轮集中供地中,以封顶价111.61亿元获杭州未来科技城地块。 
  此外,根据这15家主流房企2020年报数据,绿城和碧桂园(HK:02007)202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为负,其他13三家均为正;新城控股(SH:601155)、金地集团(SH:600383)、中南建设(SZ:000961)经营净现金流则徘徊在净流出边缘。
    
  综合拿地销售比和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这两个观察指标,15家头部房企中,踩线一条的有四家,分别为绿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和碧桂园,而绿城踩线两条。 
  如果再结合去年出台的三道红线来看,截至2020年末,这15家房企踩中一道红线的7家,踩中三道的1家,未踩线的7家。其中,绿城和碧桂园同时踩中红线和观察指标。这意味着,如果年底这两家房企还不能达到监管要求,其融资将被重点约束。
    
  长期来看,15家头部房企中,有10家没有达到监管要求,都有持续降低财务杠杠的压力。
   警惕!只要规模不要利润的房企大概率“越做越小”  
  如果说,三道红线是从财务层面限制高杠杆房企过快扩张,那么,拿地销售比和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这两个观察指标,则不仅限制高杠杠房企扩张,还要限制低杠杠房企低质量的扩张。 
  换句话说,房企只能“以销定投”,这直接切断了负债严重且现金流紧张的房企盲目拿地扩张的机会;低杠杠房企也不能通过加杠杆拿地扩张,只能通过每年卖房赚取的利润保持内生增长。 
  具体来看,监管要求房企每年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这意味着房企只能依靠内生增长拿地,不能靠负债拿地。房企只有今年拿地够便宜、卖的房子够贵,第二年才能拿更多的地,否则第二年就会被限制拿地。 
  举一个简单例子,今年A房企销售100亿元,拿地40亿元,明年这40亿元土地就必须卖出100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如果这40亿元土地,只卖了90亿元销售收入,对不起,今年最多拿地36亿元土地。 
  以此类推,如果房企拿地利润率太低,房企就会“越干越小”。同时,这个规定也让那些经营稳健的房企,不可能在短期快速做大规模。因为不管房企有钱没钱,都会被限制拿地比例,进而控制扩张速度。 
  你以为这就完了?除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还要求房企的经营现金流为正,不然还是会限制房企融资。 
  这就意味着,房企在拿地时候,不仅要考虑这块地的利润,还要考虑盖成房子卖出之后,能否及时回收现金。换句话说,以后杠杠低的房企,想要稳健增长不光要有利润,还要是有现金流入的利润。 
  综合来看,三道红线叠加两个观察指标,将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经营逻辑。让财务杠杠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房企,先降低杠杠再谋求扩张;财务杠杠符合监管要求的房企,也不能盲目加杠杆扩张,而是要依托每年赚取的利润,实现高质量内生增长。 
  长期看,整个房地产行业或许正如万科郁亮所说,越来越像制造业,要赚慢钱、老实钱了。

拿地金额不得超过销售额40%,“新政”精准打击了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