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的历史

2024-05-08 04:06

1. 盐井的历史

李冰任蜀郡守20余年,也是建设蜀郡的20余年。除兴修水利外,他还修建了成都七桥和今宜宾县境内、汉源县境内的道路,并且十分重视井盐的生产。四川盐井的掘凿是战国时期李冰首创的。他成功地组织人民“穿广都盐井”、“盐溉”。这些盐井、盐溉属于大口浅井的雏形。东汉是中国大口浅井型盐井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但能开采自然盐泉、盐岩所标示的地下盐卤,而且能开采没有自然盐泉标示的地下盐卤。 东汉以后盐井逐渐向深度发展,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经凿到三十丈深,唐时陵井深八十丈。汉代四川井盐生产劳动画像砖,为我们展现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盐井工人劳动的情景。因此,《华阳国志》说他“又识齍水(盐卤水)脉,穿广都盐井”。蜀中井盐业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成为国内重要的产盐区。

盐井的历史

2. 井盐的介绍

历代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等著作皆称其为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

3. 盐井的简介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常将氯化钠简称为“盐”。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中国的盐产量中一直是以海盐为主,其次是湖盐和井矿盐。由于海盐的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加之海盐场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为了盐业生产的均衡协调,近10余年来内地的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海盐在盐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小。盐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属矿物原料,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以及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国计民生中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盐的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世界产盐大国,以海水为原料生产的海盐居世界第1位;海盐、湖盐和井矿盐的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盐井的简介

4. 盐井的介绍

盐井又称盐矿,是食盐的生产源头之一,一般多指内陆地区的盐矿,号称“川东门户”的万县(今重庆万州),湖北省潜江县,四川省的自贡,其石盐储量都十分丰富。

5. 盐井县的介绍

盐井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横断山脉、宁静山脉南北贯通,东有金沙江,西有澜沧江,自然资源丰富,现辟有盐井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县。实际没有设立。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民发54号】批复,同意撤销盐井县。

盐井县的介绍

6. 井盐的开发历史

井盐产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陕西、山西商人为多。他们多以盐商和经营典当起家,首先从控制川盐运输领域入手,以“租引代销”手法,获取大量利润,继而进一步控制广大川盐销售口岸,在各地开设盐店,积累巨额财富;最终多与当地土著合伙,将商业资本投向盐业井灶,转化为产业资本。汲井烧灶的盐业劳动者,多系丧失生产资料的农民,以论工受值的方式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他们之中既有当地土著,又有来自全川各县者,而来自贵州、江西、陕西、云南等地的流民,佣工井灶借以营生者,尤不可胜计。

7. 中国第一个井盐在哪?

井盐,现存最多的是四川自贡。
    但最具代表的是遂宁大英县的卓筒井!
   不过我国第一口盐井,是广都盐井!
    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周裂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首,因能知天文地理……又使其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尧焉。”对于这段记载,《中国井盐科技史》也有详细介绍,李冰不仅是著名的水利专家,而且是井盐生产的开拓者,他在治水过程中“治水脉”,初步掌握了地下盐卤资源的蕴藏条件,根据治水中积累的经验,采用开凿水井的方法,组织人民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华阳镇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中国第一个井盐在哪?

8. 井盐的概述

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水后生成),制成的盐就叫井盐,生产井盐的竖井就叫盐井。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