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2024-05-08 08:18

1. 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从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5年大幅下降。随后,1986年又发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油价战”,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供应前景不明和油价的大幅上涨,都使西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速开始大大降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口的石油减少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世界1980—1982年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长迟缓变为负增长,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着,整个西方石油工业,从上游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到下游的储运、炼制和销售,迅速陷入一场全面的和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由供不应求和被疯狂抢购变为销售困难,油价由暴涨转为跌落,竞争激烈,生产大幅度下降。从1979年到1983年,世界市场日消费量减少590万桶(1桶=0.16立方米),从5160万桶降至4570万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79年降低了43%。
面对油价下跌和市场份额缩小,OPEC在1983年第67届特别会议上,将原油的官价下调至每桶29美元,并决定“限产保价”。规定最高日产量1800万桶(1979年最高日产3100万桶),并规定每个成员国的限额。由于OPEC内部分歧较大,考虑到其他成员国减产的难度,而让沙特阿拉伯承担“浮动产油国”的角色。OPEC试图通过“限产保价”来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价回升,但此举却使其石油产量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1985年,其日产量已降至1847万桶,市场份额也从197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届部长级会议正式宣布以“减价保产”争夺市场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国际石油市场由此出现了大混乱,导致1986年的“油价战”和油价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内,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降到每桶仅19.5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该油价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伦敦现货石油市场交易活动完全停止。3月4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国际石油价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同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装上油轮的沙特阿拉伯轻质油价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价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达70%。至此,油价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产量问题达成协议,并提出恢复OPEC官价。就在第79届部长级会议结束后的1986年10月29日晚,担任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25年之久的风云人物亚马尼被宣布解职,他的解职也宣告了据称是由他所发起的这场油价大战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届部长会议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参考价格”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 12个成员国的石油产量限额为每天1580万桶。会议改变了1985年“限价保产”的政策,又回到“限产保价”的老路上来,只不过其油价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价格战”基本结束。
这次油价大震荡给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后的国际石油形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纷纷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新突出强调要坚持“一体化”体系。
尽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历史上一直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谈这一问题,而且在80年代初还曾出现过要实行“非一体化”的说法。经过1986年油价暴跌之后,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坚持“一体化”,以确保公司的业务平衡和财务稳定。
(2)在油价低落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各大公司纷纷强调实施“最优原则”。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复强调,它的“基本哲学”是“最优选择”,即“把力量集中在我们擅长的事情上,进行投资使它变成更好”,“关闭或卖掉”不合这一“标准的业务”,决不“充当二流角色”。
(3)坚持把取得新的油气资源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大力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强调对已有的油气资源的开采补偿率。
1986年和1988年油价大幅度下跌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利润也急剧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强调上游业务的重要性。1988年壳牌集团的石油投资达81亿美元,其中用于上游部分的占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样,找到新的合理价格的油气供应已经成为一项压倒一切的目标”。
(4)大力加强兼并和收购活动。
为了解决储量紧急和勘探无重大突破并且费用日益困难的问题,兼并和收购也成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气资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亚于甚至超过勘探所获资源。

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2.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3. 1970-80年代油价高涨为何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为何2000年以后油价也高涨但造成成长性通货膨胀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肌尝冠妒攉德圭泉氦沪,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1970-80年代油价高涨为何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为何2000年以后油价也高涨但造成成长性通货膨胀

4. 再度暴跌,油价会重蹈90年代的覆辙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环球外汇>评论频道>百家点评>正文
潇湘财神:12。8早评再度暴跌!油价会重蹈90年代的覆辙么
先来回顾一下昨日的行情,原油最高到达254。40,最低到达239。94
潇湘财神2015/12/08 10:48:45查看回帖 顶一下发私信
【潇湘财神】12。8早评:再度暴跌!油价会重蹈90年代的覆辙么?
【基本面】
就目前看来,原油市场现在发生的一切让人恍惚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
在油价长期低迷之际,OPEC不但没有减产挺价,反而没有设定产量上限,似乎放弃了管理全球原油市场的努力。这种举动导致WTI1月原油期货周一盘中暴跌6%,至37。55美元/桶,刷新六年低位。布伦特油价下跌5。36%,至40。70美元/桶,创2009年来新低。
这和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非常相似。从1997年到1999年,OPEC失去了对原油市场的控制,油价一度暴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投资者有理由怀疑历史会否再度重演。
当年,OPEC摆脱石油危机以后,油价曾一路飙升到接近150美元/桶。据文章报道称,如果历史再度走上当年的轨迹,那么,原油市场可能会经历一个疯狂的过山车之旅。
【原油行情分析】
先来回顾一下昨日的行情,原油最高到达254。40,最低到达239。94,白盘一直处于一个小幅震荡,欧盘开始后,从253一线跌至250,美盘又相继跌至239。94。日线图上看,油价已达到BOLL下轨,5日均线先上穿10日均线,然后下穿10日均线,MACD和KDJ形成死叉下行。4小时图看,4小时线来看,均线系统向下呈空头趋势排列,并且5日均线下穿20日均线和10日均线K线价格沿5日均线在10日均线下方运行,附图指标MACD和KDJ都是空头放量,目前油价已经跌破下方布林带下轨的支撑,下行先破下方支撑点250一线,乘胜追击再次破位245,跌至目前最低点239。94。空头趋势可谓水猛如虎。因为非农数据利空加欧佩克表示会提升产量目标,油价一路暴跌。综合来看,今天仍然以高空为主,只要不出现大的反抽,这是做空的必然性。关注上方248压力。但介于前低241并没有真正破位,

5. 试讨论,从80年代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有什么关系?与70年代美国的情况加以对比。

分为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1)原油价格波动对供给侧的影响

  油价波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直接的传导渠道就是供给冲击效应。供给冲击效应源于能源的要素比例论,即企业生产函数中能源(原油)必须以一定比例作为投入要素存在。能源生产要素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如炼油部门、化工生产部门是十分必要的。能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使部门产出的增长率放缓。同时也会相应地降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Rotemberg 和 Woodford(1996)的论文更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定条件,研究了存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供给冲击效应,认为在存在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原油价格上涨一方面会降低部门的产出和供给,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提高其成本加成后的价格,使产品价格比完全竞争性市场上升得更多。

  (2)原油价格冲击对需求侧的影响

  最新的实证研究(Lee 和 Ni,2002)证明,原油价格冲击来临时,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固然会受到上述的供给冲击效应的影响,但是非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特别是汽车制造部门、耐用品制造部门、建筑部门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更可能导致产出的减少。这些非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关联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的需求往往也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产出下降。学者们曾经一度认为供给侧的影响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类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得到了数据的有力支撑。然而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侧的影响甚至开始超过供给侧的影响,这种变化可能是本文实证研究所发现的原油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关系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

  经济体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原油价格冲击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近年来经济体中的制造业比重逐年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供给冲击效应逐渐减弱,同时消费者对汽车、耐用品和住房的需求趋于稳定,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均较低,2002年以来逐渐增加的全球的流动性又使得货币供应充足。这些因素使美国和日本经济没有受到高油价的明显影响,美国2007年经济放缓更多地是源于次贷危机而非油价冲击。

  此间经济人士认为,由于每桶原油销售价格已经达到55美元的创纪录高位,且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预计明年美国的经济呈现“双高、一低”的局面,即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经济学家表示,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将会影响美国GDP1个百分点经济的增长,今年夏季美国石油每桶销售价格超过40美元,意味着50万个就业机会化为乌有。美国联邦主席格林斯潘此前曾经表示,此次能源价格飞涨对经济的影响似未超过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影响的程度,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此次能源价格对于经济的影响未及1981年能源危机的程度,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之中,而此次价格上涨大概影响美国经济0.75%的增长率,其程度远低于前两次的影响。全球经济必须通过提高能源勘探开发、生产的能力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应对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但格林斯潘也警告,如果油价继续持续升高,更多的负面因素将会加深危机。

试讨论,从80年代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有什么关系?与70年代美国的情况加以对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