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的人物生平

2024-05-12 01:29

1. 张纯如的人物生平

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68-198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198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199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和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结婚,7月迁往旧金山湾区。1995年,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1999年8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被拍摄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2002年5月13日,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2年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用手枪自杀 ,留下遗书“我觉得被CIA或是别的什么组织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 2011年5月,由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所写的回忆录《无法遗忘的女子----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之前后》正式出版。

张纯如的人物生平

2. 张纯如的介绍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3. 张纯如的个人生活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1989年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 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纯正和谐。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张纯如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是攻读计算机专业,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业学位,转学新闻专业。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 198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明眸皓齿、身材高挑的张纯如与白人男孩布瑞特·道格拉斯一见钟情,从此坠入了爱河。一年后,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订婚。1991年8月17日,23岁的张纯如与当时已在硅谷担任工程师的布瑞特·道格拉斯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11年后,也就是2002年,她通过代孕的方式生下儿子克里斯托弗。

张纯如的个人生活

4. 张纯如一生路程简介?

        1991年,23岁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婚期临近。这位身材高挑、容貌出众的青年女子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辗转于美国多家媒体,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导师巴巴拉·库里顿教授找到她,说有位出版社的图书编辑朋友苏珊·拉宾娜想约她写一本中国火箭科学家钱学森的书。张纯如中学时代就崭露出极佳的写作才华,长期担任校刊编辑,大学期间还曾到美联社、《新闻周刊》实习。她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期间,先后攻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新闻学专业,这使她有别于一般的新闻记者、撰稿人,可以在非常严密的科学逻辑指引下,确立出非常清晰缜密的调研框架,写出质量很高的文章。

  但是,虽身为华裔,父母也很重视中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写一本有关钱学森的书,对于张纯如而言,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接到书稿约稿时,她对钱学森一无所知,匆忙询问在美国高校科研机构任职的父母,才得知传主的名气以及传奇色彩。张纯如接受了这个约稿,也由此带开了她短短一生中三本全部与中国、中国人有关的著述历程。
  张纯如所著的《蚕丝:钱学森传》并没有成为一炮走红的畅销书,虽然她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还到中国——她与她的家人念兹在兹的血脉源头。但不能说这本传记对她没有意义,接触大量历史档案,与大量受访对象对话,再梳理成一本完整的书作,为年轻的她打下了撰写下两本书的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写作《蚕丝:钱学森传》让张纯如认识到,未经探索和求证的历史,从来就不会自然而然成为信史,只有揭开真相才能意味着公正。
  动手写《南京大屠杀》的决定来得十分突然,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参加一个描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战争罪行的纪录片的会议时,首次目睹南京大屠杀事件留下来的大量照片,“被砍掉的头颅,被割开的肚腹,赤裸的女人被强奸者强迫着摆出各种色情姿势,她们的脸扭曲变形,带着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痛苦和耻辱表情,所有这些都毫无遮掩地呈现在黑白图像上”(摘自张纯如著《南京大屠杀》)。照片传递出的强烈冲击,包围了张纯如,她还惊愕的发现,在美国,以及美国之外的西方世界,相比纳粹德国同时期针对犹太人展开的集中营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显然是被遗忘了,尽管那场惨绝人寰的悲剧曾出现在当年的《纽约时报》头版。
  《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带给张纯如的挑战,跟《蚕丝:钱学森传》是不一样的,后一本的资料信息相对更少,而与前一本书有关的记录素材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有惊人的数量,将其整合变得十分困难。挑战没有压倒这个弱女子,她打破了写作著述的初衷(挣钱养家),而是决心让全世界知道1937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事情。
  1995年7月,张纯如经香港、广州乘坐火车抵达南京。她想办法与那场浩劫的幸存者见面,还去查看南京郊区的大屠杀现场。她的母亲张盈盈在16年后写就的《张纯如:无法忘记历史的女子》一书中回顾女儿的南京之行,“那是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下午。当她看到刻在石碑上的死亡数字和日期,想到无辜的中国人就是在这里被屠杀然后被遗忘,巨大的悲痛涌上心头。纯如和向导看完遍布南京郊区的大小行刑场后,已经是傍晚了。站在无名遇难者的石碑前,看着西边美丽的落日,纯如陷入了沉默。晚风拂过她的长发,悲哀吞噬了她的心灵……”
  实地造访南京,长期接触记录着日军残暴的大量文本、图片与影像资料,让张纯如一次次疲于奔命式的克服着自己的悲愤,积蓄着深厚浓烈的激情。她曾多次因此病倒,但还是挺了过来。这期间,她到耶鲁大学收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时,发现了记录在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传教士的日记和书信中的约翰·拉贝,经艰难寻找,她与拉贝的外孙女建立了联系,从后者手中取得了拉贝日记。

  1996年公之于世的拉贝日记,事实上为次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一书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基础,北美整个华人圈第一次知道了不满30岁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以及她的新书计划。《南京大屠杀》在美出版后,日资企业曾试图通过撤回广告为威胁,强迫美国媒体取消准备报道评价这本书的计划。但在美国大批历史学家和媒体人的力挺下,张纯如的作品还是走向了轰动全美的方向,《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第一时间发表了对此书的书评,出版商后来多次加印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美国政界、学术界、文化界的主流声音都站在了同情中国人民、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一方。《南京大屠杀》被评为《纽约时报》1998年度最畅销图书,张纯如迅速跻身美国一线作家行列。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多年斥巨资未能做到的事(打破日本战后右翼势力的粉饰,向对美国之外事务漠不关心的美国公众,揭露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就这样由一个弱女子做到了。
  《南京大屠杀》一书在美国获得的巨大成功,也让张纯如成为了日本右翼组织乃至日本政界攻击的对象。在张纯如犀利回击时任日本驻美大使对《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抹黑后,她仍陆续受到不明威胁,包括装有子弹的邮件,充斥辱骂的电子邮件更是家常便饭。对此,她作出的公开回应是,“历史是确保权力制衡的一种方式……忘记历史只会增加人权被侵害和种族屠杀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遗忘会让有些人以为,他们可以在谋杀之后逍遥法外,不会因自己的行为而被后世人审判。”

  然而,她毕竟是个敏感细腻的女子。来自日本的攻讦不足以压倒她,但如前述,写作《南京大屠杀》一书让她付出了太多心血,大量资料传递的黑暗信息对她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张纯如:无法忘记历史的女子》一书披露,张纯如完成第三本书《美国华人》后,转向另一项“黑暗题材”:二战美军战俘的故事;而同期,她还在继续为《南京大屠杀》一书做签售旅行,不到40天时间内,就要走访20个城市,参加35次签售活动,穿行美国4次。2004年4月(签售活动期间及其后)后,她变得十分疲惫,精神状态很差,自称遭到了不明身份人士的多次威胁。在经历几个月的身心折磨以及不成功的治疗后,她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开枪自杀。张盈盈在书中对女儿死因提出了一些疑虑,特别是医师给张纯如开出的治疗躁狂症药物,剂量数倍于正常用量,这与药品厂有意向公众隐瞒了药物风险有关。
  《张纯如:无法忘记历史的女子》这本书还原了张纯如短短而辉煌的人生,让我们可以了解这样一个纯真、执着、永不放弃对历史真相和社会正义的追求的女子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是如何决定参与到还原揭露南京大屠杀的事业当中的,是如何实现自己为历史真相和社会公正而战的人生目标的。

5. 张纯的人物生平

建武初,先来诣阙,故得复国。五年,拜太中大夫,使将颍川突骑安集荆、徐、杨部,督委输,监诸将营。反又将兵屯田南阳,迁五官中郎将。有司奏,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光武曰:“张纯宿卫十有余年,其勿废,更封武始侯,食富平之半。”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义,多所正定。帝甚重之,以纯兼虎贲中郎将,数被引见,一日或至数四。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四世,随所在而祭焉。 明年,纯代朱浮为太仆。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在位慕曹参之迹,务于无为,选辟椽史,皆知名大儒。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二十六年,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曰:“《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春秋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毁庙及未毁庙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汉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主合良高庙,存庙主未尝合祭。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禘祭。又前十八年亲幸长安,亦行此礼。礼说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孰,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定从之,自是禘、祫遂定。 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岁仍有年,家给人足。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具奏之。未及上,会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三十年(56年),纯奏上宜封禅,曰:“自古受命而帝,治世之隆,必有封禅,以告成功焉。《乐动声仪》曰:'以《雅》治人,《风》成于《颂》。'有周之盛,成、康之间,郊配封禅,皆可见也。书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则封禅之义也。臣伏见陛下受中兴之命,平海内之乱,修复祖宗,抚存万姓,天下旷然,咸蒙更生,恩德云行,惠泽雨施,黎元安宁,夷狄慕义。《诗》云:“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宜及嘉时,遵唐帝之典,继孝武之业,以二月东巡狩,封于岱宗,明中兴,勒功勋,复祖统,报天神,禅梁父,祀地祇,传祚子孙,万世之基也。

张纯的人物生平

6. 谁知道张纯如的生平简介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张纯如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
其《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特别是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南京大屠杀》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扩展资料:
创作经过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哈佛历史系系主任、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
“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
性格文静的张纯如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
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在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
“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纯如

7. 张纯如是谁

张纯如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
张纯如,女,祖籍淮阴新渡乡,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世界著名作家,人权斗士和自由撰稿人。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曾任国民党宿迁县长的张乃藩。1999年8月,《南京大屠杀》被拍摄成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2002年5月13日和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人物评价
张纯如虽是华裔,虽在海外,虽然出生在战火硝烟之后的和平年代,却用自己仅有的微薄之力向这个世界发出光亮。人类所做的最大勇气,是拒绝战争的勇气,而她,她和她的民族,无疑一生所有向侵略者的证明,向世界证明:"我们不会遗忘。"
一个用一生去践行"有千棵硬草,我亦在其中"的坦荡行者,去证明"年年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唏嘘学者,去追求"世上百种爱,人间前世好"的和平使者。一个不俗的灵魂,一个悲哀的诗人,一个用一生撕开侵略者层层丑恶的钢铁战士。

张纯如是谁

8. 张纯如是谁?

她36岁便香消玉殒,写的书让中国人不忍心看,遗言让人害怕
战争的摧毁力是巨大的,在战争的影响下不论是多么美好的东西都会转瞬即逝。虽然生活在现代这个和平、稳定的国家里面,我们感受不到硝烟的味道,但仍然需要时刻谨记那段苦难的岁月,“居安思危”才能图求发展的机会。

张纯如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作为才女的她出版了一本让中国人不敢翻阅的书,然而就是这本书让世人了解到了抗战时期中国百姓的真实生存面貌,为此张纯如还获得了世界级的大奖。
她36岁便香消玉殒,写的书让中国人不忍心看,遗言让人害怕

为了了解这段曲折的历史,张纯如花了很多的心血,她不仅采访了当年的幸存者,还专门到当地的博物馆去了解情况。在整理到一手资料之后,张纯如马上开始了写作,这部书的细节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不过也由于写得太过真实,让无数的中国人没有勇气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