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口中说的撤藩是什么意思?

2024-05-11 15:34

1. 古代皇帝口中说的撤藩是什么意思?

撤藩是中央收回以前因血缘关系封给子孙或封赏有重大功勋的臣子的领地的行政权军事权的一种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
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
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扩展资料:
三藩之乱: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
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
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三藩的建立和其势力的养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将平定及镇守南方的结果。清廷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兵力不足,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
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在明朝 降将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
他们所率领的军队成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满清入关后为其效尽犬马之劳。经过二十年的斗争,坚决抗清的农民军失败了,南明的腐朽政权也垮台了。
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削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乱

古代皇帝口中说的撤藩是什么意思?

2. 古代皇帝口中说的撤藩是什么意思

三藩由来:清廷为完成统一大业,推行“以汉治汉”的方略,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命吴三桂率军进攻四川、云南,尚可喜、耿仲明率军进攻江西、广东等地。耿仲明卒于进军途中,其子耿继茂袭靖南王。南方略定后,清廷出于军事需要,命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卒后其子耿精忠嗣)分镇云南、广东、福建,并称三藩; 为什么要撤藩:政治上看,三藩军力日盛,独据一方,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威胁,而且给其他地方势力以反面的示范,严重影响清朝整体的威信;从经济上看,三藩的支出已经占到清朝一半的收入,使朝廷财政不堪重负; 朝议撤藩:从长远看,撤藩是肯定的,康熙希望迅速撤藩的决策朝臣绝大多数反对,包括索额图等重臣,而支持迅速撤藩的只有大臣明珠和陈廷敬、朱国治等;孝庄太后认为三藩年事已高,应该等待时机,三藩藩主死亡后三藩自然消失,不应激化为战争,孝庄劝康熙说“圣君一半是勇气,一半是耐力”。但是康熙力排众意,执意决定撤藩,他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此时康熙20岁。 撤藩过程:康熙撤藩的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东西南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宫内有太监内应,京城附近察哈尔叛乱,同时,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崩;吴三桂起兵云南,尚可喜、耿精忠接应,三藩军队势如破竹入四川、湖南、湖北;而山西王辅臣坐山观虎斗,不听朝廷调遣;从清朝统一全国开始的几十年里,由于长期无战事和训练不力,清朝多数部队战斗力不强。真可谓朝里朝外,外叛内变,雷火地震,天灾人祸。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将家眷送到江南乡里。此时,康熙处于进退维谷之中,是安抚三藩还是坚定撤藩,索额图认为朝廷处于危机之中,且无胜算,应该杀明珠、周培公,安抚吴三桂;康熙的撤藩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包括他本人也对成功充满怀疑,于是命四位大臣辅政,自己退居盛京,下罪己诏;再关键时刻,孝庄激励康熙:“大清最大的危难不在边关和内乱的太监,而是在你(康熙)的心里” 撤藩结果: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重整信心,启用周培公平定察哈尔叛军,打败王辅臣,为了安定军心民心,康熙每天游景山,观骑射。有人讽谏,康熙置若罔闻。康熙由此坚定决心,从容应对,稳定大局,经过前方将士8年的奋斗,终于平定三藩。

希望采纳

3. 削藩是什么意思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削藩是指削夺藩王的封地,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削藩之举,分别是汉景帝削藩、唐朝四代统治者削藩、建文帝朱棣削藩和康熙帝削藩,他们的目的是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然而削藩的结果有的不尽人意,所以削藩有利也有弊。

历史上削藩的做法
事实上历史上对于削藩这件事,一向是非常谨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实都不敢随便削藩。汉武帝只能采用颁布“推恩令”的方式,变相削藩。其他与汉武帝一样变相削藩的,还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金钱购买权力。光武帝则采用大面积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释诸侯们的权力。

削藩是什么意思

4. 削藩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削藩的解释削夺藩王封地。 汉 晁错 有 《削藩策》 。 《明史·齐泰传》 :“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词语分解 削的解释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发(?)。刮削。削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小鞋,喻迁就或 勉强 凑合 )。 减少 ,删除:削剔。削职。削损。 像刀削过似的,一般 形容 陡峭 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 瘦削 。 藩的解释  藩 ā 篱笆 : 藩篱 。 屏障,保卫:藩翰(喻保卫 国家 的重臣)。 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藩属。藩国。藩镇。藩邦。削藩。称藩( 自称 属国)。  部首 :艹。

5. 削藩是什么意思 削藩含义

1、削藩是指削夺藩王的封地,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削藩之举,分别是汉景帝削藩、唐朝四代统治者削藩、建文帝朱棣削藩和康熙帝削藩,他们的目的是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然而削藩的结果有的不尽人意,所以削藩有利也有弊。
 
 2、削藩最早出现在汉景帝时期,这个措施是当时名臣晁错提出的,可削藩的主张刚出现,其他诸侯国便坐不住了,吴王联合诸国引发了七国之乱,动摇了西汉王朝的根基,好在最后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才得以保住中央权威。

削藩是什么意思 削藩含义

6. 撤藩是什么意思

首先你要搞清楚藩属的意思,藩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明帝纪》中,文中有曰“东平王苍罢归藩。”也就是诸侯国的意思,通常有很严格的讲究。在分封制中,和皇帝同姓的一家子,也就是皇帝的叔叔大爷,兄弟侄子,一般为同姓王,享受封地,拥有自己的军队和独立的税收。只要皇帝不在长城上烧烤,基本上他们就是割据势力,享清福。异性诸侯国为藩,藩和同姓诸侯国最大的区别在于藩有特指边疆之意。“撤藩”一词给人的第一联想就是康熙王朝裁撤吴三桂的平西王政权。吴三桂何许人也?明末降将,封他平西王,是因为他是汉人,与皇帝不同姓。让他守边那是对他的看中同时亦是对他的防范。康熙时代的清朝需要强化中央集权,因此边疆的汉族藩王成为了权利障碍。主要原因在于傻X吴三桂进军缅甸把明朝最后的小皇帝给做了,本来是一件像清廷表忠的事,但他忘记的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边疆汉族藩王的存在已失去了价值。逐渐将收归中央。这就是撤藩的原因。撤藩经过也是很漫长的,先是多年的削藩,包括税收上缴,把儿子弄北京来做人质,裁军。撤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吴三桂自己就先反了。所有就直接进入战争了。历史上还有其他时候搞过撤藩,但意义不大。比如汉代的七王之乱就源于武帝撤藩,但政策不是太凑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执行就直接逼反了。最有效的是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和平顺利实施的撤藩政策。但最后补上一句,藩仍然属于国家的国土面积。属国就不是了,属国就是外国了,只不过是我们朝贡体系内的,不设皇帝,只设国王,且需要皇帝派使臣去任命。中国清朝时期仍有13个属国。国土加起来约定于现在的一个巴西。

7. 撤藩是什么意思?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撤藩是什么意思?

8. 削藩的含义是是什么?

削藩的含义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
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暴露了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
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夺位后再行削藩。
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权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削藩政策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守卫边疆,依制可配备部分数目的卫队。朱棣封燕王于北京,对元朝残馀势力进行追剿。朱元璋死后,因皇太子早丧而由皇太孙即位。新皇逐步削减藩王权力,引发诸王不满。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进兵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清朝削藩:清初封明朝三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为三藩,屏卫西南、华南以及东南地区。至康熙朝,三藩势力渐大,隐隐有割据之意。康熙帝决意削藩,三藩由此反,以吴三桂为首打出“复明”旗号。历年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