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乞丐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被记载进正史里面?

2024-05-05 01:23

1. 一个乞丐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被记载进正史里面?

182年前的冬天,农历的十月十九,山东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迎来了第七个孩子的出生。他们的第七个孩子是个男孩,中国人素来重男轻女讲究“喜得贵子”,但这个男孩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少欢喜。
182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中,当时在位的皇帝是道光,而中华的百年屈辱史正是开始于这位跛脚的帝王。道光即位时,清王朝早已耗尽了康乾盛世的积累,清帝国的命运此时正悄然朝着衰亡的方向加速。莫说是贫苦的农民家庭了,就是当时的小地主家庭养活六七个孩子可能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这位“小老七”的出生,无疑给这个家庭本就青黄不接的生计蒙上了一层寒霜。
他的父母压根儿就没盼望这个孩子的到来,再加上父母也没受到过什么文化教育,所以“小老七”出生后父母也没给他起什么正式的名字,因为是家中第七个孩子索性就叫了个“武七”。后来可能是他的父母,又或是旁人送了他一个“豆沫”的贱名。

豆沫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在那个年代每天都能以豆沫果腹也是老百姓巴望的好日子了。豆沫虽微贱,但又何尝不是那个年代劳苦大众的生活梦(温饱)呢?武七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命运本就待他不算厚道了,但更欺人太甚的是,武七7岁那年父亲还离开了人世。
旧中国男主外女主内,一个家庭父亲的离世无疑是倒塌了四分之三的天空。武七幼年丧父,他的人生注定从此要比常人坎坷了。在贫苦的环境中不知过了多少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武七还是努力的长到了14岁。14岁以后,他便开始了外出讨生活。
生长在当时中国最底层的家庭,幼年便失去了父亲。最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所以精神上诸如文化的进取就更难了。武七没读过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14岁就开始外出讨生活的他,屡屡因为不识字而吃亏上当。给雇主辛辛苦苦干了三年,最后因为不识字被骗,一分钱没捞着。武七据理力争反被雇主诬为“讹赖”,最后一分钱没要回来,反遭到了一顿毒打。
武七为此气得口吐白沫,不吃不喝也不说话,一连病了三天。在那个人连草芥都不如的年代,武七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所以遭受了非人的对待后他决心兴办义学(有点今天希望小学的意味)。产生这个念头时,武七尚身无长物、一贫如洗。但即便如此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点不比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宣扬周礼的勇气差。

武七决心兴办义学不是穷小子的白日梦,即便是乞讨他也要把这事做成。20岁那年,武七开始了他的乞讨生涯。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从山东到河北,从河南到江苏,武七四海为家,边乞边佣。每次要到了好的衣物和饭食都舍不得穿舍不得吃,而是将其置换成钱。为了省钱办义学,他自己则是残羹冷炙吃尽了苦头。
武七将自己装扮成小丑模样,为了多赚赏钱不惜在街头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等节目。武七像极了苦行僧,他白天乞讨晚上还做工赚钱,在旁人看来那的确不是人过的日子,但是心中有梦他苦中作乐,边走边唱着自己编的歌谣行走天下逐梦义学。武七是晚清最平凡的追梦人,但他却用行动诠释着一种伟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积月累中武七终于存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1888年,武七与举人杨树坊在堂邑县柳林镇创办了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第二年他又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了第二处义塾,1896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了第三处义塾。武七以一己之力,靠乞讨为主业兴办义学的精神堪称晚清时候的“雷锋”。
1888年创办第一处义学时,武七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从20岁开始到50岁梦想的初步实现,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这三十年他风餐露宿、筚路蓝缕,四海漂泊只为一个目的——创办义学。学校建成后,武七一个又一个的去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里请他们前去执教,然后又跑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把孩子送去学堂。

每逢开学第一天,武七都是先拜老师再拜学生。创办了义学,武七还常去探视。对于工作勤恳的老师武七叩头感谢,对于懒惰的老师他则下跪求他们敬业。有的学生贪玩不上进,武七也跪泣劝他们好好学习。义学的老师都敬惮他,学生们也都不敢懈怠,因而义学的学生学有所成者甚多。为了维持义学塾办好办下去,武七还置办了不少义学田专供义学的日常开支用。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武七49岁时,已置办了田产230亩,积蓄资金3800余吊。可以说这在当时算是一方少有的富户了,有了钱武七依旧初心不改,他依然在为劳苦大众的子弟能得到教育而奋斗着。他一生不娶妻不生子,兄长想让他资助钱财他都拒绝了,一心只为义学。武七的义行后来传到了山东巡抚张曜闻耳朵里,张曜闻赞叹武七的大义亲自召见了他,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外又捐助了200两银子,同时取“垂训于世”的意思替他改名为“武训”,从此这位把奉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的农民子弟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
后来张曜闻又奏请光绪皇帝颁给武训“乐善好施”的匾额,一时间武训的大公无私轰动了清廷朝野,随之清朝赐给了他一个“义学正”名号,并赏给他黄马褂穿。武训的名声由此大振,但是名利并不是他的所求,他最大的梦想是让寒门子弟也能读书受教育。

武训倾尽一生,都在为义学而奋斗。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享年58岁。在他不足一个甲子的人生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旷古绝今的伟大。他生的平凡甚至卑微到了泥土里,他没读过书也不识字,但他的一生却都在为中国的教育而奋斗,也许他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称其为“平民教育家”一点都不为过。
据《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在莘莘学子的读书声中,武训是含笑离开这个世界的。出殡那天,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按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1906年,清政府命令国史馆为武训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1951年电影《武训传》遭受大批判以前,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时期还是汪伪时期,武训都是被褒扬受崇敬的形象。甚至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曾明令将武训的故乡堂邑县更名为“武训县”,柳林镇更名为“武训镇”以示对这位平民教育家的纪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全国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可以说“武训精神”对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影响巨大的,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武训的一生都在晚清时代,或许在他的身上有一些封建的烙印,但他一生艰苦奋斗创办义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一种精神叫“武训”,这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它与我们的社会主义不谋而合,值得我们每一代人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全面决胜小康的今天。

一个乞丐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被记载进正史里面?

2.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载入正史的乞丐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3. 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是谁?


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是谁?

4. 被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人是谁?


5. 哪一个乞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人?


哪一个乞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人?

6. 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是谁?


7. 唯一以乞丐身份写入正史的人是谁?


唯一以乞丐身份写入正史的人是谁?

8. 千古乞丐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