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1929年的)

2024-05-06 23:39

1. 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1929年的)

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1919——1920经历了短暂的经济危机,从1924年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1925年欧洲工业产量恢复到1913年水平并继续快速增长。但是,这一时期已潜伏着许多矛盾。国际金融状况比1914年以前更为脆弱。 首先,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例如美国,到1929年,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其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1921——1929年,美国失业者平均每年都在220万人以上。英国失业率在最低的1927年也达9.7%,而瑞典则从未低于10%。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 第三,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如小麦、糖、咖啡、橡胶、铜等等均出现此类情况。 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投机狂热(特别是后一种投机活动,使得股票市场价格猛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过度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固的主要原因。一旦美国“伤风”,德国经济就会“感冒”。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 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1929年的)

2. 1929年经济危机直接或间接的对全球金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财政金融方面,银行信贷系统崩溃。1929~1932年,美国有5万家银行倒闭,1933年达到11703家。继美国之后,英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1931年5月,维也纳一家主要银行——信贷银行破产,随即引发了德国一家大银行达姆施塔特国家银行破产,德国全部银行交易所被迫关闭。

3. 中国的这一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经济危机相比,有什么共同特点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1.原因不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盲目竞争,导致产品“过剩”,使得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今天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银行次贷危机导致的。 2.影响不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对当时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之间产生了法西斯政权。此次金融危机仅仅导致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和局部金融动荡,并没有对世界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 3.影响覆盖面不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只是对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大大的影响,至于向亚非拉地区,影响不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使得此次金融危机波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

中国的这一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经济危机相比,有什么共同特点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4. 目前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6�1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在经济全球话的今天 ,各个国家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很难独身事外的。

5.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什么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1、通过对罗斯福政府的新政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的学习,培养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美、德、日三国资产阶级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客现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异同的分析,培养对比、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2)时间:1929年~1933年

(3)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三、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战争策源地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权。②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宣传。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总理,欧洲社会策源地形成。

内外政策:

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专政,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上:控制文化教育,钳制思想

军事上:废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

外交上: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

直接原因:军部中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内外政策:

内政:①独裁,如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自由。
          ②扩军,如军费开支扩大。

外交: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重点难点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年代~30年代关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3.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一般分四类:

(1)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1933-1939)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2)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3)北欧国家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

(4)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0年代大危机得出的启示:

(1)危机与繁荣相关,居安思危。

(2)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3)危机具有两重性:一是表明资本主义末日加速来临;二是迫使政府改革调整的信号。

4.“大萧条”下的美、德、日走向简评

选择: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原因:美国:①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强,国家干预经济可行。③美国虽有阶级矛盾,但左右两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④罗斯福的个人作用体现了当时时势的需要。

德国:①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历史。②德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产阶级唯一的办法依靠军事化复苏。③德国整个社会不满一战后的失败,对《凡尔赛和约》不满,希特勒借助了“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④德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迫在眉睫,纳粹党正好充当垄断资本家镇压革命、发动战争的工具。⑤希特勒的个人作用适应德国当时社会的“土壤”。

日本:①日本具有浓厚封建军国主义历史,标榜“武士道精神”。②日本早已对中国、朝鲜、东南亚实施过侵略扩张,为转嫁国内危机,借经济危机之机,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战争。③日本的阶级矛盾尖锐,利用法西斯力量镇压革命是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④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左右了日本社会。

影响:美国缓和了经济危机,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5.罗斯福新政问题的分析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

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思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3)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6.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不同点: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日本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如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即制造“皇姑屯事件”,妄图占领中国东北。接着,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日本分离满蒙、侵略中国、称霸东亚的方针。而广田宏毅内阁通过的《基本国策纲要》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什么

6. 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的周期性 如何理解?

进入2012年,欧债危机从希腊向西班牙等大国蔓延,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下滑,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房地产领域隐患浮现,产业结构矛盾显露,部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表现突出。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今年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不仅高出发达国家好几倍,也明显高于主要发展中国家。下半年应妥善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进一步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着力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增强经济稳定增长的后劲。
  一、当前我国经济呈明显减速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较快,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继续收缩,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
  (一)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企业效益下降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8.1%,增幅较上年四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放慢0.7和1.6个百分点。二季度经济增速更是放缓至7.6%,跌破8%,这是时隔三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尤其是4月份以来,经济呈明显减速态势。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较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1.1%,增速回落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2.9%,西部地区增长13.2%,分别比去年回落3.5、4.9、4.1个百分点。分产品看,主要工业产品生产均低速增长,发电量、钢材、水泥、汽车分别增长3.7%、6.1%、5.5%、6.7%,乙烯产量甚至出现了3.3%的减产。
  受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工业品库存压力较大,市场需求不旺,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不佳。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3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二)消费动力明显不足,消费增速降幅超出预期
  扩大消费需求符合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但是,今年的消费增势不尽如人意,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呈现持续减速态势,降幅之大有些出人意料。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22亿元,名义增长14.4%,较上年同期降低2.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消费增长13.7%,创年内新低。受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餐饮、文化、娱乐、体育等增幅同比放缓,房地产与汽车两大主要消费市场表现欠佳。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下降5.2%,较上年同期减缓了29.3个百分点。而汽车零售额尽管较去年年底有所回升,但仍难以恢复往日火爆的局面,仅增长9.8%。家电市场受刺激政策退出影响,消费需求在去年已经提前释放,零售额仅增长3.3%。
  (三)投资出现减速态势,房地产投资减速更为明显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50710亿元,同比增长20.4%,较上年同期放缓了5.2个百分点,出现了一定的减速态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下降,铁路运输业投资出现36.9%的负增长,较上年同期减缓43.8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零增长。从投资项目的隶属关系来看,中央项目明显萎缩。上半年,中央项目投资7597亿元,呈明显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4.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已下降至5%左右。当然,国家对重点在建及续建项目投资以及“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开工给予积极支持,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在限购、限贷等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大幅减速。上半年,同比增长16.6%,较上年同期减缓了16.3个百分点。
  (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贸进出口大幅减速
  受欧债危机不断扩散、主要经济体经济明显减速和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较上年同期减缓了17.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较上年同期减缓了14.8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欧盟、日本传统市场贸易增速几乎停滞,对欧盟进出口2678.2亿美元,微增0.7%,对日本进出口1620亿美元,下降0.2%。从出口商品结构看,由于劳动力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逐步减弱,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改快速增长态势,出口几近零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减速趋势明显,内需大幅减弱,以及铁矿石、大豆等进口产品价格明显走低,我国进口仅增长6.7%,较上年同期减缓了20.9个百分点。
  (五)物价涨幅持续走低,通胀压力不断减轻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较上年同期减缓4.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较上年同期减缓9.2个百分点。物价压力明显减轻的原因:一是物价是宏观经济的滞后指标,我国经济明显降温,使得总供求关系逐步趋向宽松,物价上涨的宏观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普跌趋势,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轻。5月份,纽约WTI原油期价下跌17.5%,北海布伦特原油期价下跌12.5%,纽约期铜价格下跌12.3%,纽约棉花价格下跌23.6%,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下跌19.1%。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不仅直接导致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的走低,而且间接影响到消费价格的走势。三是新涨价因素趋缓。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6%,特别是鲜菜、肉禽等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53个百分点,直接带动消费价格的下跌。
   
二、理性看待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阶段的周期性因素,也有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期的结构性因素;既有外部需求大幅减弱的因素,也有房地产调控和刺激政策退出后,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低迷的因素;既有发展阶段演进和经济总规模扩大后,增速逐步放缓的规律性因素,也有政府为了提高经济质量有意调控增速的因素。
  对经济增速放缓要辩证理性地看待。在就业问题并不突出的情况下,经济适度放缓,有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应坚定地执行既定调控目标,而不应经济一减速,就盼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救市,在信贷方面“开闸放水”保增长。那样,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就会止步不前,永远难以取得实效。从短期来看,我国经济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回升,但是我国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难以再回到两位数以上了。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国力有望迈上新台阶。
  (一)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可承受范围之内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减速的态势。但是,在稳增长预调微调政策发力后,有助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的局面,不会出现硬着陆的情况,经济增速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对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我们要正确认识。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刺激政策退出、经济向自主增长动力回归,但新增长点正在培育,尚不足以支撑拉动经济增长进入新的扩张期,经济运行正处于下行阶段,因此此次经济减速具有周期性特征。
  第二,我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企业正处于升级转型的阵痛期,劳动力、资源等低要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特别是东部地区不仅外部需求不足,而且中低端产业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新兴产业尚不成熟,因此经济减速具有结构性因素。
  第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的演进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等因素,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呈逐步放缓趋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中速增长阶段,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属较快增长。根据英国共识公司最新的一次预计结果,金砖五国中,二季度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在5%左右,巴西在1.2%左右,南非也比较低。发达国家和地区,欧元区预计二季度负增长0.3%,美国二季度的折年率也在回落,为1.6%左右。我国二季度7.6%的增速虽然说在继续下滑,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一个很不错的速度。
  第五,经济减速也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今年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方针是稳中求进,GDP预期目标是7.5%,较往年有所降低。其政策意图在于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亮点。一是农业再获丰收,夏粮连续9年增产,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同比在回落。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0万个左右,在城里面打工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增长了2.6%。四是物价上涨势头得到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明显趋缓。五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4%。
  综合来看,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减速明显,但总体上还算平稳,全年实现7.5%的增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社会不必为经济适度放缓过分担忧。
  (二)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但国家及时采取预调微调政策措施,二季度可能会成为年内经济增长的低点,下半年存在许多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一是根据国际机构的普遍预测,下半年世界经济有望温和回升,加之上年“前高后低”的基数因素,出口增速将有所回升。二是下半年工业企业去库存化将逐步趋于结束,工业生产有望稳步回升。三是房地产有望逐步“以价换量”,商品房销量回升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反弹。四是上年底以来采取的一系列预调微调政策以及近期把“稳增长”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所出台的政策措施将会逐步见效。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回升,但是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将使经济回升的幅度有限。总体上判断,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8%以上,全年GDP增长8%左右,较上年减缓1.2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有望温和回升。展望未来,随着降息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油价下调和部分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走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望降低;随着主要行业库存调整期的基本结束,有望扩大生产规模;随着投资项目进度加快,工业产品需求将有所扩大。因此,下半年,我国工业生产有望出现明显企稳回升的态势。预计全年工业生产将增长11.2%左右。
  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下半年,随着稳增长投资项目开工进度的加快,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2万亿元的融资授信,以及重大高铁建设项目的重新启动,铁路运输投资增速降幅有望大大缩小;随着保障房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商品房销量的好转,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有所放缓,但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方向不会做出根本性调整,房地产投资反弹的高度有限;新“非公36条”细则逐步出台,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增速仍将明显超过投资平均增速。因此,面对经济明显降温的背景,投资对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的作用将再次体现出来,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长14.5%左右。
零售消费增速将小幅回升。房地产销量降幅趋缓有望拉动建材、家具、家电等相关产品需求回升,200多亿元节能家电补贴政策以及酝酿中的消费刺激政策,有望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改善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因此,下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左右。
  进出口增速有望出现反弹。考虑到下半年世界经济有望好于上半年,以及上年“前高后低”的基数,使得下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仍然明显低于上年。初步预计,全年出口增长11.6%,进口增长11.4%,全年顺差规模将达到1750亿美元,同比将增加13%左右。
  物价上涨压力将继续减轻。展望未来,大宗初级产品价格的走低,降低了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压力。热钱流入减少,外汇占款投放流动性减少,以及有效贷款需求不旺,抑制信贷流动性。居民消费价格基数因素大大缩小,下半年翘尾因素由上半年的2个百分点缩小至0.4个百分点。因此,预计下半年我国物价压力明显减轻,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在3%左右。
  (三)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从中期来看,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具体来讲,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大家担心,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丧失,中国经济失速,甚至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等。
  应该看到,尽管问题不少,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力仍然是巨大的。只要政策应对得当,中国经济未来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几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前后基本完成工业化,此后将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率提高至70%左右后才能稳定下来,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但中西部地区经济依然欠发达,投资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我国13亿人口,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储蓄率较高,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垄断行业的改革远未完成,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国GDP有望保持在年均增长8%-9%。当然,我们所熟悉的长达30年之久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复存在,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阶段性变化,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中速增长,今后全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不会成为常态(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趋势性规律,政府、企业家和老百姓应充分认识并做好心理准备,逐渐适应中速增长阶段的到来。
   
三、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济存在的一大风险就是,一遇到经济减速就放弃结构调整和转型努力,就想到货币政策“开闸放水”。这样,结构调整的成果将会前功尽弃,难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必须处理好调结构、稳增长和控通胀的关系。加大技改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真正落实结构性减税,减轻微观主体税费负担,推进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发挥更重要作用。只有转方式取得成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如何看待近期预调微调政策
  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才有相应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在促进投资当中,要注重投向,注重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稳增长还要与财政、金融、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用改革和市场的办法,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项目审批进度加快。国务院要求推进“十二五”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针对近期项目审批进度加快,有人大肆炒作,说国家又要出台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等。特别是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广西防城港和广东湛江两大钢铁项目,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猜测。但是,事实上此次“稳增长”措施,与2008年4万亿元“保增长”计划有着本质区别。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特殊背景下推出,有其合理性,当前是不适合推出类似措施的。此次政策的重点是项目审批进度加快,根本不存在任何规模的新一轮刺激计划。
  信贷政策放松。在前期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6月8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7月6日,央行再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释放出了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利率市场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个别银行提高到3.3%的上限标准,而贷款利率则按最新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执行。这种本质上为非对称降息的举措,对于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保护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其实,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欧美各国普遍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印度此前均下调利率,巴西更是连续5次下调基准利率。
  节能家电补贴促消费。为了稳增长、扩内需,国务院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等,推广期限暂定为一年。政府及时出台节能家电补贴政策,不仅将延续家电产品的消费热潮,而且对于鼓励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次265亿元补贴至少可以拉动2000亿至2500亿元的销售额,对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
  其他相关政策措施也在实施。除了上述政策措施之外,国务院还明确提出,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加快普及光纤入户,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再获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等。
  (二)只有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增长
  在做好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抓改革结合起来,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我们要摸索稳增长与调结构协调同步推行的新增长范式,以尽力使稳增长与结构调整的目标一致。只有结构调整取得真正进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按照这样的努力方向,中国经济将既消除近忧,也消除远虑。
  认真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家预算内资金应重点支持农田水利、保障房、民生工程以及节能减排项目等领域。正确处理好税收与税源的关系,切不可因税收增速回落而对企业征收“过头税”,并大力清理不合理行政收费,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防止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过程中反而出现增加企业税负的现象,并抓紧研究更大力度的结构性减税方案,争取早日出台。
  继续保持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根据外汇占款增长变化,继续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证适度的社会流动性总量。根据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可继续适度调整基准利率水平,更重要的是着力清理和规范银行贷款各种收费,大力缓解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实行差别化金融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小微企业、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要继续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避免资金“脱实向虚”。
  加大对技改项目的财政、信贷扶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重点予以信贷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改投资的支持力度。此外,国家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辅以信贷、利息优惠政策,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项目,尽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大力支持基建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建设。对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续建资金需求要予以保证,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要力保按时开工。坚持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对购买首套住房的自住性购房需求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设,要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要优惠地价供地,商业银行要以基准利率提供信贷资金并实施封闭管理,达到短期稳定经济增长,长期防止房价反弹的目的。重视消费需求相关产能建设,增加并鼓励扩大适应新时期的消费生产能力投资,积极推行新型商业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把短期调控与化解深层矛盾的制度变革结合起来,以“改革红利”对冲经济中长期下行因素。今年的改革任务相当繁重,中央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坚决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总之,稳增长的关键是稳定心态。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同时也要增强信心,在做好稳定经济增长这篇大文章的同时,下好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这盘棋,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协调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全年乃至“十二五”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7. 1929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

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来源请求];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究其原因,现代经济其实是建立在金融(银行股票期货)上的,周转效率高,使得一元钱发挥了十元钱的作用。但完全的市场和私有制有个坏处就是跟风生产严重,哪里有赚钱资本就涌去哪里。结果产品一多造成积压,价格下降,投资就亏本了。坏账增加导致金融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后重建和地盘利益的重新分配刺激欧美国家的私人投资,结果盲目投资金融虚高在二十年代末达到了峰值即临界点。因此1929就爆发了。也就是在这次危机过后,西方国家开始提高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和计划性比如罗斯福新政。

1929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

8.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07年宋鸿兵书中有一章讲这个
我概括一下,真正图谋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由德国银行家启动通货膨胀这部绞肉机来迅速掠夺德国人民的积蓄。
第二步:英国银行家影响政治,恢复金本位制,凯恩斯反对(其实也是国际银行家的一步棋),失业率上升,人民反对,金融改革,打破“国债为抵押货币发行上限”
第三步:美国“剪羊毛”

之前美国大量黄金由于“美联储”刻意降低利率,英国提高利率,大量从美国流进英国,从而使第二步棋得以付诸实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