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6

2024-05-18 08:23

1.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6

人类面临四大基本约束,已经讲完了三个,收篇我们来讲讲第四个:相互协调。宏观经济主要研究个人在集体中互相协调的规律,而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如何通过货币达成合作与协调。
  
 奥地利学派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自发秩序”,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的秩序,不是由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权威机构一厢情愿地设计出来的,它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汇合而成的。比如日常使用的语言、文字就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也是如此。货币的诞生及被认可,又和它的重要性分不开。
  
 货币的第一个作用是,避免了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在物物交换的年代,人们达成交易是有条件的。比如我有多余的面包,同时我需要牛奶,那么我就必须遇到一位有牛奶又需要面包的人,只有这样我才能完成交易,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偶然性。显而易见,满足双重偶然性是很不容易的。货币的出现,只需要满足一重偶然性,交易即可达成,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极大便利。
  
 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是,降低质量检验成本。没有货币的帮助,我作为出售面包的人,酿酒商来买面包时,我得品尝他的酒合不合格;裁缝来买面包时,我得检验他的服装合不合格……有了货币,我只需要检验货币真假及金额。
  
 货币的第三个作用是,增加市场交易量。实际上,第三个作用是在第一、第二个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的要求,质检成本也大幅减少,导致交易量大增。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幸福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物价”指的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而是指一般的物价总水平;第二,是持续增长,不是暂时性的。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叫“消费者物价指数”。比如,消费者物价指数是120元,指的是原来用100元就能够买到的一篮子货物,现在需要120元。这一篮子货物是事先约定好的、固定不变的,并不是日常消费的具体货物种类。指数上涨到120元,也并不是意味着日常开销一定会增长那么多,只是一个大致的统计。
  
 理解通货膨胀,有一个被经济学家广泛使用的理论框架——货币数量论。这个理论用简单的公式表示,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一个社会里货物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用符号对应来代表就是:MV=PY。我们稍微做个移项(P=MV/Y)就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这个社会的货物总量成反比。换句话说,货物总量越大,产生的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小。而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货币流通量成正比,货币流通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大;同时它也跟货币流通的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2、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件的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举个例子: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一下子判断出通货膨胀的效应,但是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些人、一些企业或者一些行业会率先作出反应。有些企业先涨工资,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楼盘涨价,有些人会先借一大笔钱来买房,他们通过调整自己资源的定价和组合方式,从而减少损失,甚至增加了收入。
  
 于是,人们会产生一种逻辑,就是这些急着加薪的企业,哄抬房价的开发商,还有争先恐后买房的消费者…造成了通货膨胀。但是这些人和企业,只是更早地警觉和更快地行动起来而已,是对通货膨胀的合理反应,并没有改变通货膨胀的事实。
  
 了解通货膨胀的根源时,我们知道,在发生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钱相对于物来说不值钱了。那么,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财富会受损,而主要以物的方式保存的财富会相对受益。在私人和政府之间,也存在财富转移。
  
 1929年美国发生大萧条以后,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周期,这使得经济学界产生了一个持久且迫切的需求,那就是研究经济周期,并探讨能否通过人为干预来调节经济周期。经济学家就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最著名的包括:
  
 虽然经济学派争论不休,但是他们也达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生产力。
  
 第二、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们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
  
 第三、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第四、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第五、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第六、人是有对策的,学者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社会达到更好的协调。
  
 断断续续,历时两个多月读完了这本书。自问很多点一知半解,但是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有关产权保护,春运火车票票价是不是虚高了,如何看待所谓的“发国难财”,专用资源和通用资源该怎么选择……在面临四大约束(资源不足、生命有限、互相依赖、彼此协调)时,没有对错之分,更多是高低轻重之别……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6

2.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看《奇葩说》有几年了,薛教授用经济学分析看待每一个问题,不同的视角,总会让人眼前一亮,一时间被薛教授圈粉。几期节目看下来,仿佛能看到薛教授小时候样子,那种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学习好,见多识广。
  
 时过境迁,因为看待一切问题,不太懂得照顾周边人的感受,薛兆丰可能会被很多人看做成“直男”。但他这种朴实,真诚的品质,在这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更难能可贵。也正是这种特点,特别吸引我一定要看一下《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同时读完之后,希望同作者前所期望的一样,自己能拥有用经济学看问题的一双眼睛。
  
 经济学看判断问题的标准是,谁创造价值大谁说了算,谁避免意外成本大,谁承担责任。
  
  
 市场自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政府尽量少干扰,以免好心做成坏事。
  
 价格的高低自会反映市场情况,专家的建议没有什么意义。
  
 凡盈利都是意外收获。
  
 权利取决于社会其他人给你多少,不是自己决定的。
  
 ……
  
 有些内容一时想不起,但在书中读过的每一段话,一个文字,都印在脑海之中,相信在某一个疑惑的瞬间,会迸发出一丝想法,这就足够了。
  
  
 这本经济学讲义解决我实际生活中的三个问题:
  
  
 一、如何看待当今这个只认钱不认人的时代?
  
  
 答:经济学家称,认钱的时代比认人的时代更公平,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资本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社会创造福利穷人们也会享受到,所以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文学家称,在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人会变的自私、虚荣、吝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将会变得越淡越薄。 
  
 二、如何选择一个挣钱多的行业?
  
  
 答:行业前景广阔,接触的人少,稀缺的行业。 
  
 三、怎么才能被老板器重?
  
  
 答:  不光要拥有本行业专业技能,更要熟识本公司的一些规范跟一些特有的工作方式或技能。公司的专有技能,只能在本公司适用,离开之后,这项技能就没价值。对公司依赖越大的员工,选择辞职的概率越小,更能赢得老板的信赖,老板才愿意培养这样的员工。

3.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这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生活中如何应用经济学思维。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当做一件商品,去考虑这个世界。
  
 
                                          
 
  
  
 一,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始终决定着商品的命运。若要供给,需要先了解对需求,否则就是废物。在职场中,单位对人的准确的需求是什么,领导对人的需求,很多人都没有好好理解。
  
 以自己所在的单位为例,需求是技术集成,信息的交互频繁。所以,那需求是交互信息能力强的员工,把别人的技术说明白的员工。
  
 以自己的领导为例,需求是把项目应用好的员工,把急事协调好的员工,把问题表达和解决清晰的员工。
  
 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单位的发展,对新型无人机的发展趋势研究增大需求。对部门发展趋势而言,对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新的需求。
  
 二、价格由谁定?
  
 需求可以决定价格。没有需求,成本再高也卖不出价格。
  
 时间可以决定价格。随着时间的累积,成果的累积,可以产出更好的单价。白酒的魅力之一是时间的沉淀,健身阅读是让人在未来更保值,能卖个好价钱。
  
 空间可以决定价格。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域价格不同。
  
 三、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可以指导一个人的精力分配。工作中,是否需要花较大的成本提高1%的精度;与领导的相处,是否需要花一些时间获得较大的收益。把每个人的经的精力划分成小单元,把每个单元用在哪能获得最大收益,是需要好好思考。
  
 一个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每个人的性格元素是多面的,如何去综合应用展现。平时和蔼可以获得更多的好感和人缘,但偶尔强势却能帮助获得更大的收益。等等,诸如此类。
  
 经济学,考虑了人性,也是门复杂的学科,也是门很有用的学科,应学之,思之,用之。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

4.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读后感

 这一套课程此前断断续续的听过一小段时间,时间不久,并且都是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进行的,效果似乎还不如睡前听相声来的实在。
   既然是于人有益的课程,不如静下心来慢慢的听一听记一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多看一些其他用户的课后反馈,多一重维度,帮助更加踏实的学习与记忆。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The Economic Organisation of a P. O. W. Camp ),这篇文章的作者R. A. Radford 是一位经济学者,在二战时,被当作战俘投到德国人的战俘营里面去了。那一段生活经历令他发现,用经济学的原理一样可以解释战俘营里的诸多现象。
   这段话读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不依靠外部的投资与资金支持,就能够脱贫的地区呢?
   我没有做调查,但显然是没有的。如果有,那可能会成为各国相继效仿的对象,会是一件大事;如果有,但没有能够被广泛推广开来,也只能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备可复制性。
   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去到当地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如城市的发展水平,却并不代表字面意义上所传递的信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相反,因为有了“贫困地区”的名头,会获得一部分政策上的支持与资金上的补助。同时,这也使得其他同样贫穷,但没有带上“贫困”帽子的地区,成为了实际上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方。
   战俘营里人们交易的故事,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底配版的“实验室”环境:通过高压管制,将控制变量提升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难以具备的高度。虽然战俘们身处地狱一般的恶劣环境,但对于“观察者”们而言,误打误撞变成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封闭空间”。
    1. 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2.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3. 有市场就会有价格,有价格就会有有价格波动,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     4. 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5.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于是整个战俘营里面的现象,跟战俘营外面所发生的现象就是一致的。 
   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是说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面都起作用。现在倒过来,请你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A: 凡是能够体现父爱/母爱无私亲情的地方,都难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进行解释。   比如大地震中,许多父母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不得已选择牺牲掉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部分,也是难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进行解释的。   比如教徒在遇到一些困难或灾难时,有的并不会选择去找寻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是向神明祈祷。
   在自己答题之后,去留言区翻看了一下其他读者们的答案,发现相比较之下,自己的答案弱爆了,并没有从逻辑的角度出发,而更像是一些随想。
   让我看完之后比较佩服的一个答案大概是通过教授所讲的主要内中的框架入手,倒推回去进行的简单的推导,将经济学规律适用的前提去掉,就能够得到简洁清晰的答案,大概的意思是:
   看过其他人的思路与解答之后,自己顿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所谓的举一反三,即使是学生时期自己偶尔能够做到的,长久不再学习,十分容易将书“读死”。
   多将新学得的知识与人分享,即是巩固记忆的便捷方法,也可以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良方”。

5.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工科生,以前对经济学不怎么感兴趣,直到在得到上看到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程后,试着听了几次课才发现经济学原来离我们这样近,于是对此课程产生很强的兴趣。只是觉得听音频的进度太慢,于是随即买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书,并进行了认真阅读,作了以下的读书笔记。
  
 读罢这本书,使我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也使我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学思维,颠覆了自己以前的思维习惯,拥有了一些经济学智慧。那就是如果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明白人,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就应该了解、认识和学习经济学,具备一些基本经济学常识,具有经济学思维,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和适应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这些基本约束。
  
 经济学是一门无处不在的学问,在第一讲中,作者告诉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了解稀缺。如二战德军的战俘里的牧师,他凭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烟,在战俘营里转了一圈后,手里就多出了一袋食物。在那里,牧师是一位增加福利、创造幸福的商人,而不是一位骗子,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尽管物质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这个战俘营里的经济学生动有趣,使我明白了经济规律无处不在,即使是在战俘营,经济规律也不声不响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在第二讲中,通过对成本的解读,说明了在经济学中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是往前看,沉默成本不是成本,属于已经发生了的东西。我们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真正的成本是你做了这件事就无法做另外一件事。还有我们的职业范围是由社会决定,所谓的不忘初心很难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同,坚持初心的成本会很高。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边际成本和边际价值,成本不能只考虑钱,还要学会平衡的艺术。
  
 待续。。。。。。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

6. 经济学的视野一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心得一

经济学家的看问题的角度有时与常人是不太一样。在《讲义》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其中有一个关于士兵招募机制的案例就很具有典型性。下面这段文字是从网上查到的美国招兵的一些数据。
  
 美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全志愿兵役制,也就是军方招募,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志愿报名入伍,军方也是目前美国最大的雇主之一。一名入伍1年的士兵每年的工资差不多有2万美元,同时免费享受医疗保健和各类保险,而军官的收入就更高了。服役期满两年的士兵,退役可以获得2.6万美元的助学金,服役期越长获得的退役金就越多。
  
 如果按照常规想法就会存在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采用志愿兵制而不采用征兵制呢,这样不就可以节约不少的军费吗?
  
 其实,美国以前也是实行征兵制的。1973年,根据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建议,美国的兵役制度改为志愿兵制。经济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种建议呢?让我们看看经济学是怎么解释的。
  
 因为当一个青年被征去当兵后,就不能从事他原来的职业了。这时虽然多了一个廉价的士兵,但可能少了一位化学家、一个小提琴家,或是一位企业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征兵制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它放弃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它的机会成本实际上是很高的。
  
 那志愿兵制为什么是最省钱的方式呢?这是因为现在愿意接受当兵任务的人(比如他愿意接受一年5万元的报酬),是在别的地方机会最少的人(他在别的地方不一定能挣到5万元年薪)。如此以来,从社会总体成本上来看,政府能够以最低代价招募到最愿意当兵的人。
  
 这就是经济学家与我们常人看问题不一样的角度,这就是经济学家的视野。
  
 经济学家的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很理性的。但是经济学真能解释社会上的所有问题吗?或者说,经济学的规律到哪儿都起作用吗?书中提到了经济学家雷德福写的一篇论文《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论文的作者在二战时曾被抓进了德国战俘营,他根据自己在战俘营的观察,描述了战俘营里的各种经济现象,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都起作用”。真可谓是:
  
 在侠客的眼中,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
  
 有恩怨就有纷争,
  
 有纷争就有江湖。
  
 因此,只要有人就有江湖,避无可避。
  
 
  
  
 在经济学家眼里,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有交易就会有货币,
  
 有货币就会有经济现象。
  
 因此,只要有人交易,经济规律就会起作用,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要妄想,
  
 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愿,
  
 借我一双经济学慧眼,
  
 智掌世界风云,
  
 洞悉旦夕祸福。

7.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前言 - 读书笔记

经济学之所以有魅力,原因在于它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动规律为己任的的学问。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却早已置于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写作之中。
  
 很多聪明绝顶的社会达人,对复杂社会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幼稚的阶段。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以非常成功,但要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学习另外一种智慧。
  
 如果你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式,想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你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最终用一块块石头筑成城堡。
  
 这本书,给你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
  
 它为你讲解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帮你绕过可以绕过的经济学花招,让你看到大宗视而不见的制度安排,帮你构筑经济学思维,帮你培养经济学品味,助你变得更理性、悦纳和进取。
  
 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而衍生出来的。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前言 - 读书笔记

8.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读书分享

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呢?这本书是一个我认为很靠谱的朋友推荐给我的,读了觉得还不错,然后推荐给大家。
  
  
 一、书中提到,经济学不难明白,也不难背诵,难在一刻不忘的运用。作者通过大量实际例子,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场景上用上经济学分析,目的呢就是让你融会贯通,能像呼吸走路,游泳和骑车那样自然而然的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对世界作出反应。
  
 二、读这本的目标呢,可以可低可高。
  
 它帮你培养经济学品位,权衡一种观点,不再是对或错,而是高或低,轻或重,看高手过招,辩思想远流,无论你觉得他们的层次如何,你都可以增长见识,增强自信,提高对理论的鉴赏水平。
  
 它助你变得理性悦纳和进取,你将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评判,你将学会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动不动就抱怨和指责,你将忘记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均衡世界,而痴迷于由创新精神牵引的非均衡的开放社会。
  
 你会发现人面临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4种基本约束而衍生出来的。
  
 三、自己身处的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探讨两个问题:水对人的生命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钻石却非常贵,这是为什么?
  
 是钻石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还是水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用到边际的概念。
  
 当我们把一个一个铜板分别在水和钻石上分摊的时候,其实是在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确保水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跟钻石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每个人都应当是边际平衡的高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