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保障学简答题,完全积累制度有着怎样的优点

2024-05-10 07:52

1. 电大社会保障学简答题,完全积累制度有着怎样的优点

优点:①通过预提积累保险基金,有利于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劳动者的经济保障。 ②具体很强的激励,透明度高。 
③通过强调劳动者个人不同生命周期收入的两分配,有利于缓和现收现付所产生的代际矛盾。 
④有利于增加储蓄和资金积累,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缺点;①由于积累制实行个人账户,要求具有较多的个人信息和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管理成本相对较高。 
②完全积累制虽缺乏收入再分配功能,但会引起代内收入再分配。 ③由于缴费与受益之间往往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几十年),其间难免会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如通货膨胀。因此在动态经济中,如何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电大社会保障学简答题,完全积累制度有着怎样的优点

2. 试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3.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1、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兼顾到社会公平,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作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也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一种弥补。
2、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同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障费用的费率是统一的,这就均衡了各个企业社会保障费用的负担,为企业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条件。
3、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劳动者在劳动中可能发生工伤风险、疾病风险和失业风险,女职工又要生育子女。这将使部分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岗位,失去和减少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

扩展资料: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在进一步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中,必须加强制度框架的总体顶层设计,在继续解决“有与无”问题的同时,妥善处理新旧制度的关系,完善各项制度的衔接,逐渐实现制度“由分到合”,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
2、要注重制度实施的实效性。
覆盖面大小是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可及性和有效性的首要指标。为确保既有制度的实施,需要进一步采用手段先进、服务优质、监督有力的制度运行机制,确保既有制度的实施,做到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会福利实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获取制度运行效益最大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保障制度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4.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1] 
中文名
社会保障制度
外文名
social security system
管理
政府的管理之下
依    据
一定的法律和规定

5. 简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困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征是: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善”或“恩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险费。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为限。 
  这种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开始前后所实行的单项或多项救助制度。按社会保障的标准来衡量,只能说它处于起步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初级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形式。这种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发展较为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的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 
  这种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2、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社会保障金,各国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3、保障的覆盖面大,几乎包容了社会全体成员。4、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5、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金,增强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在于“对于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人都给与安全保障”。这项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国初创,接着在北欧各国流行。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1、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2、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3、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4、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求,而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与代表。90年代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劳动保险制度的。 
  这种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其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和扣除。3、工会组织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障。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保障的经济来源靠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提供资助,除公共福利与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简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6.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中学生历史作业题)

1.社会保障制度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社会保障制度可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保证条件。这是因为,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运行。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较大差距,一部分人收入很高,生活富裕,一部分人收入很低,陷入贫困的境地;同时,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的作用,使部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一部分人陷于生活无着的困境。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自发向效率倾斜,不能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而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兼顾到社会公平,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作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也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一种弥补。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合理流动,如果没有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劳动力就无法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证劳动力平等进入市场,参加竞争,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以维护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2.社会保制度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我国原有的保障制度,是企业保障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一切保障费用均由企业自行筹措和负担,而各个企业发生风险的人数有多有少,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有高有低,发生的风险的程度有大有小,因而在保障费用的负担上畸轻畸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平等竞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同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障费用的费率是统一的,这就均衡了各个企业社会保障费用的负担,为企业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条件。此外,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通过社会保障能使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从而为企业竞争和资源优化组合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3.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劳动者在劳动中可能发生工伤风险、疾病风险和失业风险,女职工又要生育子女。这将使部分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岗位,失去和减少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此外,劳动者也必然会由青年走向壮年,最后步入老年而丧失劳动能力。如果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就难以生存下去,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使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获得社会给予的物质帮助和保障,能够正常地继续生存下去。这就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4.社会保障制度能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等诸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就业难、就医难、读书难、贫困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7. 社会保障学的问题

回1.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城市的法定范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回2.
1.客观相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所谓客观相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低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生活水平。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收入定义和商品定义,具体的方法有3种:

⑴.收入等份定义法

首先把国民按收入分成几个(通常是5个或10个)等份,再辅以基尼系数进行差异比较,从而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多少为贫困人口;再根据这个百分比,利用家庭收入调查资料,求出贫困标准。

⑵.收入平均数法

把居民人均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费用除以2或3作为最低生活费标准,再从统计分组中得出与之对应的贫困率。

⑶.商品相对不足法

它的根据是,一个缺乏普通必须品的家庭必然是贫困的,因此先选定某个标准的消费模式作为社会普遍状况的代表,再与它相比,一个家庭缺少的东西越多,不足的程度就越大,也就越贫困。

2.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所谓客观绝对贫困是指从事实上看,某些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一个确定的最小值。测定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即确定贫困线和编制贫困指数,具体方法有7种:

⑴.热量支出法

以每人每日所需摄入的热量为基准,按人均生活费用分组,算出各组的热量摄入量,再找出摄入热量最接近基准热量的组,该组的人均生活费用即为贫困线的标准。

⑵.基本需求法

根据一个人的食品、衣着等“基本需求”的最小值,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出这些必需品的最低费用,即定为贫困线。

⑶.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是家庭食品支出与总收入的比值,它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因此即可以把恩格尔系数的某个值(现在国际上一般确定为60%)直接定为贫困线;也可以依据恩格尔系数间接地用收入金额来表达贫困线。后者的具体办法是:按营养学知识确定一个最低饮食标准及其相应的饮食费用,然后用它除以恩格尔系数的贫困值(如上述的60%),其商就是贫困线标准。

⑷.超必需品剔除法

根据住户消费调查资料,从住户全部消费支出中逐一剔除那些“超必需品”,将剩余部分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⑸.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

这种方法认为入不敷出的人就是贫困者,因而把贫困定义为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大于1。

⑹.编制贫困指数法

以生活质量为度量标准,根据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具体的方法是选取几个同收入高度有关的问题,向居民作问卷调查,给每个询问项目打分,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⑺.数学模型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经济计量分析模型与营养摄入量分析模型。

①.经济计量分析模型是根据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提出的“线性支出系统”(LSE),建立人均生活费收入与食品、衣着、高档耐用消费品、其他各种物品、燃料、服务费、福利费7大类支出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直接给出了维持基本需求的支出和超过基本需求的支出两大部分,从而来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即贫困线。

②.收入与营养摄入分析模型则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的工作能力和状况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密切相关,而工作能力和状况又和收入有联系,因此收入同营养的摄入数量和结构也有联系;如果能恰当地确定营养必需量,就可以确定必须的最低收入,也就可以确定相应的贫困线。该模型就着力于描述收入同营养摄入数量和结构之间的联系。

3.主观贫困标准的测定

见于构造客观贫困标准的困难,70年代以后理论界开始了“自我感觉生活需要不足”的贫困测量。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⑴.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

通过社会调查,询问各家庭认为其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对这两种数量作几何平均,就可以得到我们认为“正好”的主观最小收入水平,如果他们的实际收入低于这个水平即被认为处于贫困。

⑵.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

通过调查,询问人们什么是他们的基本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多少“收入”,然后将其同他们的实际收入相比较,判断出他们是否属于贫困。[15]



二.阿尔柯克提出的三种度量贫困的方法

在英国的彼特·阿尔柯克所著的《认识贫困》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1.标准预算法(Budget Standard)

标准预算法建立在试图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清单的基础上,是否缺少这些必需品就被用来当做贫困的界线。早期的标准预算法的基本理念是每周采购一篮子商品,它是朗特里在约克郡进行调查时提出的。在营养学家的帮助下,他们提出了一份一周饮食的菜单,但这个生活标准未免过于简朴,曾经引起了码头工人的抗议。后来美国的瓦茨委员会提出,不用有前提的专家判断为基础,而用全社会的现实的消费模型来决定标准预算,他们根据消费模型,制定了三个消费的不同标准,即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家庭标准”、低于它50%的“社会最低标准”和高于它50%的“社会富裕标准”。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没有在“必需品”的定义问题上取得进展,也未能在属于正常消费的“非必需品”的取舍问题上取得进展。

2.收入替代法(Income Proxy Measure)

在人们试图将货筐方式或消费模型建立在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时,他们实际上已经向用收入水平替代标准预算或消费模型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因为这就是收入替代法的基本理念。19世纪末,德国的恩格尔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型,她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在生活必需品上花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必需品上的收入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买非必需品。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曲线”。美国的奥珊斯基论证,专用于必需品消费的平均数可用于确定贫困水平。她提出,一个家庭的食品开支要占到其收入的30%以上,这个家庭就是贫困的。当然,这个比例不一定非是30%或者需要度量的不仅是食品的开支,例如加拿大的贫困标准就是用于衣食住的开支的比例是62%。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有其武断的地方,因为这个收入替代点不能自己从恩格尔曲线上表现出来。

3.剥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

剥夺指标法是汤森在60年代关于英国贫困问题的著作中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理念基础是需求的满足和不足是相对应的。这种被排除在日常生活方式之外的相对需求是可以客观地确定和度量的。因此他制定了与收入高度相关的生活标准基本指标的清单,然后进行问卷调查,让人们回答“是”与“不是”,清单上的指标的遗缺就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证据。以上述指标给不同的家庭的需求不足评分,并概括为各种收入类型的家庭的典型评价,然后与这些家庭的收入相比较,来求出贫困线。但是,批评者则指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是以对家庭的消费调查中揭示的行为模式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所指定的生活必需品仍然根据专家的判断而定。[16]



三.莫泰基提出的常用的4种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莫泰基在《香港贫穷和社会保障》一书中也提出了四种最常用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

1.市场菜篮式(Shopping Basket Method)

“市场菜篮式”的主要理念是制订出一系列的必需品和服务,作为受益人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购买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事实上,在早期的公援制度发展当中,大部分的国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而且特别是由营养学家来计算所需的起码食品物种。

2.生活形态式(Life Style Method)

生活形态式的主要理念是以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来确立哪些生活形态是属于贫穷的,再以调查方式找出哪些人是符合这些生活形态,然后找出这些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界限,使以此在该地区的贫穷线了。

3.食费对比式(又称“恩格尔系数法”,Engle's Ratio Method)

食费对比式的计算法是采用“恩格尔系数”来作为基础的。恩格尔系数法是以实物费支出作为整体生活消费额的百分比;如某人每月总消费是1000元,而食物支出是400元,那么该人的恩格尔系数是40%。食物对比式是先计算出现时公援受益人的食物支出,然后把它代入中下层的恩格尔系数的分子来计算出下一年度的公援基本金额。

4.国际贫穷标准线(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 Standard)

国际贫穷标准线基本上是以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的一半作为该地区的贫穷线,并以此订为公援金额的标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CED),曾于1976年调查该会员国,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公援标准相约于个人中位收入的三分二,于是提出以此为贫穷线的起点,推论出二人夫妇的公援金额应以个人中位收入为标准,以便各国进行相互比较。国际标准的精神,基本上认为单身公援人士应超过个人中位工资的一半,而二人公援家庭应为个人中位工资金额,或二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而三人公援家庭则为三人家庭中位月入的一半,依此类推。
3.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城市的法定范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以全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回4.中国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是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二是紧急救助制度,主要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时对灾民紧急救助和应急救助行动。三是临时性的救助,主要指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流浪儿童的救助。四是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及倡导开展群众之间经常性的互助互济活动

社会保障学的问题

8. 论述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福利制度之一,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建立。不过它的发展状况如何,还是要受到各国的国情的制约。具体说来,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是决定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二是该国政府和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否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三是该国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众人拾材火焰高,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还需要人民群众都去维护它,在实际运用中促进它的发展。我目前就考虑有这样几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