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简介

2024-05-08 23:06

1. 马踏飞燕简介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扩展资料:
文物鉴赏
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
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
创作技巧
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中国在先秦时代,雕塑尤其是纯粹的塑作品不是艺术的大宗。青铜器雕塑主要以拟形器或局部装饰存在。在造型方法上,与青铜器纹饰样也是装饰性强,写实性差。
在这一点上与古希腊、罗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汉时代,塑不仅多起来,而且在艺术手法上走向了写实的高峰,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深入细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马俑以及铜车马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简介

2. 马踏飞燕

  1983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把“马踏飞燕”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来自何处?她的故乡就在武威。1969年,从武威雷台汉墓这座“地下博物馆”中出土了艺术绝品“马踏飞燕”(即铜奔马)。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在美、日、英、法等国展出后,被称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峰”。武威也被称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

  进入雷台,你一眼就看见一匹如真马大的“马踏飞燕”的复制品“飞驰”在院中: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俗称飞燕),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行的龙雀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腾飞之势。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行空天马与飞雀。“马踏飞燕”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使之蕴含着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


  墓室真正的入口,导游说这个墓虽然在汉代就被盗掘过很多次,但这组马踏飞燕铜器居然就被留下来。导游跟我们介绍起了汉代的盗墓故事,说盗墓一般都是家族性的,经常是父子两个齐上阵,而且一定是儿子在下面把东西往上递,父亲在上面接,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亲在下面的话,儿子一看有这么多东西,想独吞,可能不把老子拉上来就跑掉了。

  盗墓的人一般都非常熟悉墓的情况,因为墓室通常是用砖彻成圆拱形,如果不熟墓室的情况乱挖的话,很可能会把墓穴挖塌而人财两空。所以他们选的位置是非常精确的,不能高也不能低,差一点点都可能毁于一旦,因此,专家们非常怀疑就是当年建墓的工匠干的好事。

  回来后,中央电视台正好有一个节目讲到雷台汉墓,说是解放后的事,当时有两个农民挖出了墓,看到很多的的铜马,就用三个大麻袋装起来,存在村的仓库里,准备当废铜卖掉,换一只真正的牛回来,好耕地,但这事还是传开来,引来了当地的文物官员,总算把文物抢救了下来。


  这个可能稍微生动一些

3. 马踏飞燕

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1969年出土于中国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东汉青铜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如尾巴形状是齐展的,并非开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马跑得很快,连猎鹰也赶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铜雕作品应正名为马踏飞鹰而非马踏飞燕。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被广泛地使用。1984年(一说为1983年),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马踏飞燕

4.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一种侧面描写,它表现的是马跑的快,但是在雕塑中无法正面表现,所以就在马脚下加一个燕子,表示马跑的比燕子飞还快,这种侧面表现的手法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我是这样理解的。

5. 马踏飞燕

你好,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


现在是中国旅游标志。

马踏飞燕

6. 有没有马踏飞燕的介绍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

  马踏飞燕像(21张)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7. 马踏飞燕简介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扩展资料:
文物鉴赏
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
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
创作技巧
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高度写实的手法。中国在先秦时代,雕塑尤其是纯粹的塑作品不是艺术的大宗。青铜器雕塑主要以拟形器或局部装饰存在。在造型方法上,与青铜器纹饰样也是装饰性强,写实性差。
在这一点上与古希腊、罗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汉时代,塑不仅多起来,而且在艺术手法上走向了写实的高峰,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深入细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马俑以及铜车马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简介

8. 马踏飞燕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来自云南的铜祭器“牛虎铜案”,一是来自甘肃的铜奔马“马踏飞燕”。这一南一北,一牛一马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殊不知,甘肃出土了来自汉代的铜奔马,云南也出土了来自古滇国的铜奔马。一南一北两个铜奔马的造型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云南的铜奔马上使用了古滇国独有的鎏金工艺,甘肃的铜奔马上却无此特色。
  
     甘肃的马踏飞燕之所以蜚名海内外,得益于郭沫若的命名。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代表团访问甘肃时,抽空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陈列。当他看到铜奔马时,联想到了李白《天马歌》中的“回头笑紫燕”,从而想到了疾驰如燕的骏马。李白诗中的“紫燕”,是古时家马中的一个品种。相传汉文帝有良马九匹,其中一名为紫燕骝。南朝梁文帝也说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郭沫若认为这匹铜奔马的考古和艺术价值非同不可,遂欣然将其命名为“马踏飞燕”。
  
     云南的铜奔马虽然没有得到郭沫若的青睐,可与甘肃的铜奔马相比却毫不逊色。
  
     奔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禽着地,飞禽吃惊地回头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拍案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间,将一只凌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造型写实,而且重在传神。特别是鎏金工艺的应用,更使奔马华贵璀璨。我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鎏金技术也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古滇国的艺人能在铜奔马等青铜器上使用鎏金技术,说明古滇国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中原地区。从百度百科提供的资料看,甘肃的“马踏飞燕”并无鎏金工艺的点滴介绍。
  
     鎏金青铜器流传至今者甚少,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上有金成份,很能够多盗墓者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往往是按重量将器物卖给打金匠,熔炼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制作于汉代,流传至今的鎏金铜奔马尤显珍贵。
  
     一个在云南,一个在甘肃,相距数千里的两地艺人何以制作出形态极为相似的作品?解开这个谜团,还要从汉朝拓疆谈起。西汉政权成立初期,大汉的版图并不大。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原已归秦的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各自成立了独立的政权;另一方面,北方的匈奴乘机南下,占领了很多地方,威胁到长安一带。其时,汉王朝的疆域不仅小于秦代,也小于战国末年。为抗击匈奴,汉朝喊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汉军以卫青、霍去病为将领,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此过程中,一些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人辗转来到古滇国,并在此落地生根。为了纪念昔日的游牧生活,他们铸造了铜奔马,并应用了来到滇国之后学到的鎏金技术,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似乎是为了证实滇文化确实融入了来自西北的文化因子似的,古滇国的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佐证:骆驼童子——一个孩童骑在驼背上,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我们知道,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主要生活在西北地区。2000多年前,生活在西南一隅的滇国人如何以骆驼为对象,制作出青铜器骆驼童子?除了有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人溶入滇人的生活圈子外,这将是一个难解的方程。
  
     为什么甘肃的铜奔马称马踏飞燕,来自云南的铜奔马却称为马踏飞隼?因为马踏飞燕中的“燕”并不是燕子而是隼。此说的原因有二,其一,燕子的尾巴是开叉的,而“飞燕”图中的鸟尾呈楔形;其二,家燕的飞行速度是最高时速75公里,而家马的奔跑速度最高时可达90公里。如果说一匹马的奔跑速度刚刚超过了家燕的速度,则这匹马将很难闻称得上骏马。由此可见,“马踏飞燕”中的“燕”不是家燕。不是“燕”是什么?最靠谱的应该是隼。矛隼的飞行速度很快,俯冲时速为187—209公里,游隼飞的更快,俯冲时的最高时速可达389公里,是世界公认的动物飞行冠军。而且古人爱隼,特别是驯化猎隼、游隼、燕隼等鸟类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带着猎隼出猎,才能给骏马创造踏“燕”的机会。由此可见,郭老的“马踏飞燕”虽然能给人们带来诗的意境,可其中的“燕”显然是被误踏的。只有“马踏飞隼”,才符合生活现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