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2024-05-18 05:30

1.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道术指道士的自身修行,法器广义而言,凡是修行之人所用的器具或具有一些特殊功效的器具都可称为法器,内义而言,凡是在宗教寺院内,用于各类宗教事务的器具,或是宗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都可称为法器。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等差异极大,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

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内容,道教的宗教活动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和道教仪式。

道教中人也有称道术为“仙术”的,道教中人常有“道无术不行”的说法,就是说“道”寓于“术”,行术即演道。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2. 怎样理解道法术器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传承所强调的四个层面。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是灵魂,是方向,是指导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思考、归纳总结出的规则体系和方法原则;“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技术,只要“道、法”不变,“术”可千变万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质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术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层面,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肤浅的认识,而要深入内里,掌握规律,把握原则,了解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和环境。

将“道法术器”理念融入学校管理,改进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道、法、术、器”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传承强调这样四个字,“道”、“法”、“术”、“器”。

“道”,是自然环境、事物的自然规律和发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为循“道”、成事、达到目标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术”,是为使“人法”得到落地实施采取的技术层面的技巧和方法。

“器”,是为使“术”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结果所必需的工具。

简而言之,可总结为: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愿景和战略;策划制定符合事物规律、规避风险和实现愿景的目标、方法、方案、行动路线;在“道法”的统御下,具体策划制定具体实施的技术层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并在做事时使用适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证达到“术”的结果,提高“术”的效率。



“道、法、术、器”在教育理论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唯一不变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长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身上呈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在折射他们的渴望,这些渴望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给到的。比如家长太浮躁,定不下来,孩子就会多动,不专注,因为他渴望宁静;比如缺少有效的沟通,孩子会沉溺于电子游戏,因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为最高境界,也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愿景目标和办学理念。根据外部环境、政策措施和学校类型层次等因素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学校要发展到何种程度;以什么方式和速度达到发展方向最终目标。通常,学校愿景较为抽象宏大,表明学校未来要达到的位置。但是学校目标必须是具体、可衡量的,制定目标是为了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以达到愿景。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及其干部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者本身的状态,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满满的水,从杯口自然而然溢出来的水,就是最好的滋养。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状态,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谓的状态,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种很低下的状态,整天纠缠于名利得失,鸡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够有灵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灵性的孩子,也被邪气和俗气蒙蔽。

教育者应该怎么修炼自己的状态?扎根到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内心的高度。具体地说,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唐朝的施肩吾语)

倡导“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所谓的格局,就是一个空间,包括长宽高。长,就是眼光要长,以未来定义现在,基于三十年之后的孩子的生命状态,来考虑现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后看,现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洒毒药。宽,就是包容,接纳更多的美好。所谓“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过来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讲究“虚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所有的智慧都来自敬畏之心,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智慧是会绕着他走的。敬畏什么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拥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绪,才可以就事论事。人生修炼到最后,就是两个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潜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潜到水的深处,扎扎实实成长。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处。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为一个老师,对这一段真是深有感触!天天忙着做表面文章,整一个又一个新名词: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申请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每天都很忙,我们真的是在做教育吗?)

明悉“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后定。关于知止,本身就需要讲的太多,应悉心揣摩,也未必说的清楚,自己领悟吧。

当教育者自己修炼到一定的状态,你就能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叫“感动”。感动真的东西,感动于美好,感动于善良。这种感动会传递给孩子,让教育进入一个更宁静和美好的状态。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规律的内涵,这个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晰的,一类是不清晰的。所谓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教育的规律,就是生命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率性而为”,所谓的率性,就是顺应和尊重人的本性。

当然这里也包括学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而是指确保学校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讲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规章制度中,学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贯彻学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术

所谓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引领。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要掌握合适的唤醒点,不早不晚,这个唤醒的点,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关,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责任心链接在一起的链条。用真善美的东西去感动孩子,人一旦被感动,很容易触发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领。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你要站得足够高,走的足够远,成为一个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够照亮孩子前行。成为一个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学校之“术”也应包含选人用人之“术”。学校要想发展壮大,首先就要选对人,建设优秀的干部教师队伍。学校之“术”应注重团队合作。如果教师想要在专业上快速成长,那就必须构成一个团队,团队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学校之“术”在于鼓励和加强学习。需要建立内部学习机制,并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干部教师勤总结、勤思考、勤交流,转化学习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载体。善于使用“器”的学校,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之“器”一般包括学校环境、发展平台、核心项目等。

学校要加强环境治理和文化建设。一是环境设施,包括办公室、交通环境、室内光线、布局设计、办公设备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围,真诚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围最能带动干部教师朝好的方向发展。学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种发展平台,还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加强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的需要;落实“课堂革命”,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总结
千年沿袭的处事哲学中蕴含着一脉相承的教学智慧,道、法、术、器四者各为基石,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缺一则不能成为体系,教学中只有坚持做到道明、法当、术巧、器精,四者并举,遵循规律才能教有所成,学有所得。

“道、法、术、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真正运用起来仍任重道远。需要学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优势特色,找准方向和着力点之后,才能达到“道、法、术、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灵活运用、合为一体的至高境界。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为的要求,是实施“法”的要求,是提高“术”的效率必然。

3. 怎样理解道法术器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传承所强调的四个层面。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是灵魂,是方向,是指导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过程中经过实践思考、归纳总结出的规则体系和方法原则;“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技术,只要“道、法”不变,“术”可千变万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质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术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层面,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肤浅的认识,而要深入内里,掌握规律,把握原则,了解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的工具和环境。

将“道法术器”理念融入学校管理,改进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加快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道、法、术、器”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传承强调这样四个字,“道”、“法”、“术”、“器”。

“道”,是自然环境、事物的自然规律和发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为循“道”、成事、达到目标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术”,是为使“人法”得到落地实施采取的技术层面的技巧和方法。

“器”,是为使“术”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结果所必需的工具。

简而言之,可总结为: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愿景和战略;策划制定符合事物规律、规避风险和实现愿景的目标、方法、方案、行动路线;在“道法”的统御下,具体策划制定具体实施的技术层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并在做事时使用适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证达到“术”的结果,提高“术”的效率。



“道、法、术、器”在教育理论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唯一不变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长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身上呈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在折射他们的渴望,这些渴望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给到的。比如家长太浮躁,定不下来,孩子就会多动,不专注,因为他渴望宁静;比如缺少有效的沟通,孩子会沉溺于电子游戏,因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为最高境界,也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愿景目标和办学理念。根据外部环境、政策措施和学校类型层次等因素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学校要发展到何种程度;以什么方式和速度达到发展方向最终目标。通常,学校愿景较为抽象宏大,表明学校未来要达到的位置。但是学校目标必须是具体、可衡量的,制定目标是为了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以达到愿景。办学理念体现学校及其干部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者本身的状态,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满满的水,从杯口自然而然溢出来的水,就是最好的滋养。不断地修炼自己的状态,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谓的状态,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种很低下的状态,整天纠缠于名利得失,鸡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够有灵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灵性的孩子,也被邪气和俗气蒙蔽。

教育者应该怎么修炼自己的状态?扎根到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内心的高度。具体地说,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唐朝的施肩吾语)

倡导“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所谓的格局,就是一个空间,包括长宽高。长,就是眼光要长,以未来定义现在,基于三十年之后的孩子的生命状态,来考虑现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后看,现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洒毒药。宽,就是包容,接纳更多的美好。所谓“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过来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讲究“虚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所有的智慧都来自敬畏之心,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智慧是会绕着他走的。敬畏什么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拥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绪,才可以就事论事。人生修炼到最后,就是两个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潜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潜到水的深处,扎扎实实成长。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处。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为一个老师,对这一段真是深有感触!天天忙着做表面文章,整一个又一个新名词: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申请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比赛,每天都很忙,我们真的是在做教育吗?)

明悉“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后定。关于知止,本身就需要讲的太多,应悉心揣摩,也未必说的清楚,自己领悟吧。

当教育者自己修炼到一定的状态,你就能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叫“感动”。感动真的东西,感动于美好,感动于善良。这种感动会传递给孩子,让教育进入一个更宁静和美好的状态。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规律的内涵,这个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晰的,一类是不清晰的。所谓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教育的规律,就是生命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率性而为”,所谓的率性,就是顺应和尊重人的本性。

当然这里也包括学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而是指确保学校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讲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规章制度中,学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贯彻学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术

所谓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引领。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要掌握合适的唤醒点,不早不晚,这个唤醒的点,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关,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责任心链接在一起的链条。用真善美的东西去感动孩子,人一旦被感动,很容易触发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领。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你要站得足够高,走的足够远,成为一个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够照亮孩子前行。成为一个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学校之“术”也应包含选人用人之“术”。学校要想发展壮大,首先就要选对人,建设优秀的干部教师队伍。学校之“术”应注重团队合作。如果教师想要在专业上快速成长,那就必须构成一个团队,团队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学校之“术”在于鼓励和加强学习。需要建立内部学习机制,并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干部教师勤总结、勤思考、勤交流,转化学习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载体。善于使用“器”的学校,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之“器”一般包括学校环境、发展平台、核心项目等。

学校要加强环境治理和文化建设。一是环境设施,包括办公室、交通环境、室内光线、布局设计、办公设备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围,真诚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围最能带动干部教师朝好的方向发展。学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种发展平台,还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深入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加强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开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的需要;落实“课堂革命”,推动课堂教学改进和创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总结
千年沿袭的处事哲学中蕴含着一脉相承的教学智慧,道、法、术、器四者各为基石,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缺一则不能成为体系,教学中只有坚持做到道明、法当、术巧、器精,四者并举,遵循规律才能教有所成,学有所得。

“道、法、术、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真正运用起来仍任重道远。需要学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优势特色,找准方向和着力点之后,才能达到“道、法、术、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灵活运用、合为一体的至高境界。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为的要求,是实施“法”的要求,是提高“术”的效率必然。

怎样理解道法术器

4. 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意思

1、“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从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
3、“道”:规律、理念、信念。
4、“法”: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刑罚制度。
5、“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6、“器”:就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7、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
更多关于道法术器指的是什么意思,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425d5161609263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5.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道术指道士的自身修行,法器广义而言,凡是修行之人所用的器具或具有一些特殊功效的器具都可称为法器,内义而言,凡是在宗教寺院内,用于各类宗教事务的器具,或是宗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都可称为法器。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等差异极大,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
    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内容,道教的宗教活动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和道教仪式。
    道教中人也有称道术为仙术的,道教中人常有道无术不行的说法,就是说道寓于术,行术即演道。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6.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内容。法器又称为佛器、道器、佛具、法具或道具。\x0d\x0a道教的宗教活动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跷、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纵横、兵法、神仙术、辟谷等。\x0d\x0a更多关于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9a141e161582635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7.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导引等内容。法器又称为佛器、道器、佛具、法具或道具。
道教的宗教活动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跷、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纵横、兵法、神仙术、辟谷等。
更多关于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9a141e1615826355.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道术法器分别指什么

8. 道术器用

道,即这个世界有着它存在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这些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称其为“道”。我们把那些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的事物,定义为概念,总结为规律。这是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但是,“道”里面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这些事物也影响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可以称其为“世界观”,这是我们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我们的思想由概念和规律构成最底层。
  
 在概念和规律之上,我们可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价值观是辨析什么更重要的思维,方法论是用来指导怎么做的思维。价值观和方法论组成了我们的“术”,将“术”具体化就变成了流程和列表,将重要的事情分别列入表中,并用价值观对列表中的事情做重要性排序,反复校验锤炼,直到找到最优的价值观排序,即最优的价值观。将列表中的事情进行完排序之后,以此思考各个事项的方法论是什么,最后把事项中的方法论连起来,便是这个事情最后的流程。
  
 列表和流程是思想的结果,是“术”凝固而成的“器”,即工具。
  
 “器”,无所用,又无所不用。何为无所用,即“见路不走”,不要本本主义,为教条论,为工具控,而不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工具,任何工具有它使用的范围和边界,不应该生搬硬套,而应该实事求是。何为无所不用,任何一个事、物都凝结着概念、规律、价值观、方法论,都可以作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参照与模型。都能够在反复观察、比较中帮助我们迅速抓到事、物的本质,即概念、规律、价值观、方法论,而这些被拆解之后,便能够被我们顺手捏来使用。
  
 用,即践行。是“道术器用”最终“知”“行”合一的过程。“行”也是“知”的真实结果。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发现一些“知行不一”的事例,从深层次来看,这还是“知”没有“知”到一定程度,或者说这种“知”有着生理结构的层面的障碍。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成功减肥,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成功戒烟,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功用好英语?因为我们的超我(大脑皮层的认知)还没有强大到控制本我(最原始的欲望)。所以我们才会说自己才是自己进步最大的敌人。
  
 用,也是“案例”,甚至说是“作品”的来源。其实,任何“案例”(作品)都在时间中有着复利的效果,不仅影响着自身的身心,也影响着别人的身心和对你的判断。通过“用”形成的“案例”或者“作品”是自身真实资源(广义的资源,包括钱以及更多)的本质。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没有资源,最本质的原因是他没有通过“用”形成自己的“案例”或者“作品”,或者说他的上辈们没有通过“用”积累“案例”和“作品”。
  
 面对这个精彩的世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明道、优术、利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