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ulture Shock

2024-05-07 20:55

1. 关于Culture Shock

 一直以来我是知道Culture Shock是文化冲击、文化震撼的意思。只是我对于Culture的范围的理解有点狭隘了。
                                          
 Culture Shock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新环境的。当你到达一个地方觉得很陌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应定位在哪里?应怎么表现才恰当等等,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在时,就是”shock"。好像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刹那间突然「短路」。很多时候,「文化冲击」会引起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囗不好、睡眠失调或者心理上的焦虑、沮丧。
                                          
 一开始听到并了解这个词语其实是来源于有人去留学后的感受,所以一直以来在我的理解中就把Culture的范围就局限在了国与国之间。某次无意间看到某位朋友对于自己的某种格格不入的心态的剖析我才发现,Culture的范围可以是缩小到城与城之间、村与村这间、甚至到家庭之间最后到达个人到个人之间。
  
 然后我又去查了Culture的解释。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我忽略的不只是文化的范围,我还忽略了文化定义中所说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且有历史继承性,并且会不断发展。承认这一点,你才能真正认知到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各种你所不能理解的现象的合理性,随即认知到自己的见识还是浅了,目前的我也只在自己层面上下学习,或是向更高的阶层学习,但从不愿去理解那些类似不如我的阶层。
  
 from:自由喵

关于Culture Shock

2. culture shock的案例?

中西文化差异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
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
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
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
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能够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本事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
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景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
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代替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一样了。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
对这种制度的不一样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欧洲的古礼貌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然而又因为其岛屿半岛众多,各民族各部落占地一方,以水相隔,占岛为王,划清界限,所以不利于被某个民族统治侵占,所以各地进行的是平等的贸易交换。
贸易的平等依靠于人们地位的平等,人们思维观念的平等,为了维护这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个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马恩选集)。于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有利于实行民主制,即便没有实行民主制,民主的思想亦容易被理解。
希腊城邦制度是欧洲历史的开源,也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进而,“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西方哲学史 赵林 邓晓芒)。
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了,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当然了,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了文化。

扩展资料:中美文化之对比 :
从历史上看,美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只是一个新兴的利益的联邦,而且由于历史短仍然处于发展过程,社会的兴衰周期还没有在美国身上充分体现。
因此把它与传统意义的国家进行对比,有很多不可比性。一旦其形成一些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自身文化属性后,才能算作一个成熟的国家。 
文化层面的对比 :
根据对文化的理解,美国所能够继承的东西主要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成果,以及传统西方的基督教义。
上帝成为其与西方文明共有的共主,虽然谁也没见过。耶稣不过是用来宣传这种思想的一个教案或者工具。
上帝的文明准则有什么呢,就是黑暗,欺骗,掠夺,弱肉强食。所谓的慈善,道德只是用来宽恕恶人和恶行的,偶尔的光明都是上帝带来的而不是人带来的。
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优秀成果,但是没有脱离传统西方文明的框架。从自诩传统美国人的布什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其秉承的传统价值观,布什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与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最远的一个总统了,因而也更能充分体现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另一面。 

3. culture shock的案例

令人shock的打招呼习俗:
1、肯尼亚:马赛部落的勇士会围成一圈,看谁跳得最高。
2、马来西亚:伸出双手碰碰对方的手指,然后把手掌放在胸口处。
3、西藏:九世纪时,传说残忍灭佛的皇帝朗达玛是牛魔王转世,长着牛角和黑舌头。相信轮回的西藏人见面时会礼貌性脱帽并伸出舌头让对方看,证明“我不是朗达玛的转世”。
4、菲律宾:面对长辈时,用自己的额头碰对方的指关节。这种打招呼方式被称为Mano。
5、蒙古:双手捧起哈达献给对方,接过来时要动作轻柔。

6、沙特阿拉伯王国:握手并说“As-sallamu alaykum”,还要把一只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互相磨鼻子。
7、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互相贴脸颊时深深吸气。
8、希腊:拍拍对方的背或者肩膀。
9、日本:互相鞠躬,鞠躬的时间和弯腰的角度根据情况而定。
10、印度:双手合十,指尖朝上,同时说:“Namaste”。
11、泰国:微微鞠躬,做出祈祷的姿势。
12、新西兰:新西兰的毛利人打招呼时会互相碰额头和鼻子,这种打招呼方式被称为hongi。
扩展资料
几乎每一个留学生都经历过文化冲击,只是有时当事人并不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或曾经有过。其实文化冲击并不是指突发一次即结束的 "shock" 的感觉,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式的有强有弱的震惊,仓惶和被冲击到的感觉。
过去的文化背景和新文化差异愈大时,冲击的感觉会愈强且愈密集。文化冲击的开始到结束,其实就是一个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culture shock的案例

4. culture shock是什么意思

culture shock
文化冲击
双语对照
词典结果:
culture shock[英][ˈkʌltʃə ʃɔk][美][ˈkʌltʃɚ ʃɑk]
n.文化冲击; 
 
例句:
1.
Reverse culture shock is very real. 
逆向的文化冲击十分真实。
 
2.
He's going through culture shock. Lt's a classic profile. 
他经受了文化冲击.典型的侧面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