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的措施

2024-05-17 13:03

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 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 特别是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 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 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 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 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 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 助长了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 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的措施

2. 关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学论述题(急)仅3天时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将我国实施了近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宏观政策由“一积极,一稳健”转变为“双稳健”。这是继去年10月29日央行做出加息决定后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局部过热的又一重大举措,如果说加息是临时性的急救措施,那么这次财政政策的转变则是战略性的。而讨论清楚过去七年来宏观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为我们以后的政策制定和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历时近七年的“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政策 

至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于1998年毅然决定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在建国以后尚属第一次,同时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至这次财政政策的调整,这一整体上积极的宏观政策历时近七年之久,前后能持续如此长时间的宏观政策,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仍应从解释超额货币入手,以下仅从两方面给以粗略概述。 

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按凯恩斯的分法,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在一个经济体中,交易需求的变化是不会很大的,无非是在经济繁荣时大一点,萧条时少一点,但并不会相差很大;但在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二者之和与准货币相当)方面往往有大幅度的变化,我国的情况即是这样的。 

首先,货币的预防需求很大。预防性储蓄在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即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比如失业、未来养老以及子女教育等需要大量的支出,从而大量储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降低,降息能促进的消费增加非常有限。 

其次,很高的货币投机需求也许最值得我们注意。众所周知,中国的股市历来以投机盛行为其最重要特征,民间的大量货币资金涌入股市,参与虚拟经济活动,于是新增的货币就在证券交易保证金账户和企业、居民的活期存款账户之间来回运动。有学者估计,2001年进入股市的资金占当年M2的比例为26.32%,虚拟经济对货币的吸收可见是非常惊人的。但由于绝大部分资金重于投机而非长远投资,因此这部分进入股市的资金对实质性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不仅众多拥有储蓄存款的居民参与投机,更严重的是许多企业本身也把许多生产性资金投资于股市。我们知道,适度的投机活动固然能活跃股票市场,从而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但过度的投机只能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它只不过是在投机者中间进行财富再分配的游戏罢了,不但对实质性的物质生产不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还可能有大量的负面影响。 

从信贷的角度看,信贷政策一直是紧缩性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政府足够的警示,于是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监管骤然严格起来,实施了贷款责任制,自此中国出现了信贷紧缩,自1995年金融体系开始出现的“存差”进一步扩大,至2003年已高达49059亿元。虽然国有银行的信贷结构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已有所改变,但并非实质性的。只不过是不再给劣等的国有企业放款,但质量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资金仍非常富裕,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依然困难。由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资金一直是充裕的,所以降息对他们的贷款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刺激,因此降息在这一特定体制下对投资的刺激作用也不明显。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 

综上所述,近七年间,我们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确起到了异常“积极”的作用,对保证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虽然“积极”的货币政策并不如意,事后效果非常微弱,但“积极”的货币政策无疑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异常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也是我国目前特定的国有企业体制和银行体制下积极财政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央决定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无疑是明智的,因为过去的财政政策效果明显,淡出也有利于有效抑制当前出现的局部经济过热。而且由于我们国家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央行在宏观调控中使用货币政策的作用将依然非常有限,所以,财政政策还不能立即全部淡出,否则,经济很可能导致衰退,重新陷入通缩。而这也恐怕是调整为“稳健”而非“紧缩”的真正原因。由此看来,由“积极”变为“稳健”可谓恰到好处。但中国经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长期性的,即便能做到控制短期的经济波动,而这种特定体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不让人担忧。 

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模式仍不够健康 

从前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很明显地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仍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行政干预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靠七年的积极宏观政策才维持住了经济的增长(其实是稳中有降),这些注定了其增长模式仍不够健康。 

正像有些学者指出的,我们的经济在1997年以后发生了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的转变,但必须看到,这种进步还是相当有限的,原因在于需求约束还并非市场化的约束,尤其是在投资需求方面,主要是由政府命令下的信贷紧缩而致。且消费需求约束也正是在投资需求约束下形成的,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众所周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城市居民的基本消费品和耐用品消费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已基本饱和,开始转向对高档消费品如汽车和住房等的需求,但这些产品恰恰是市场供给不足的,尤其是个性化不足,而供给不足与信贷紧缩政策直接相关。同时,由于2003年遇上非典,信贷政策突然变得宽松起来,这立刻引发了钢铁、电力、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及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潮,直接导致了经济的局部过热。但这并非无缘无故的热,而是多年被压抑后的集中释放,是由强烈的消费需求作为推动力量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积极财政政策导致了大量国债项目上马,银行配套贷款大量参与,但这些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往往被论证得不够或根本不被考虑。从而使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整体投资质量不能不让人担忧。这些效果只能在相当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虽然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对中国经济的损害却可能是长期的。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我们现在就来评判其积极意义还为时尚早,相反,在我看来,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比之前少太多,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变得更加严重了,其并未从原来的直接干预到间接干预,再到逐步退出,而是又回到了直接干预的轨道上,即经济增长模式不符合改革的进程。这显然不是进步。因此,我们不应高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步的速度,必须加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其中,利率的市场化是最为关键的一个。 

努力方向:利率市场化最为关键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下干预(调控)经济也是必须的,这对处于转轨过程的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因此,我国当前不是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而是我们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干预方式,即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方式,而利率就是市场化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正是我们目前特定的体制环境造成了央行在宏观调控时的被动局面和行政干预的必然性。 

在我们的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一旦经济过热来临,央行可动用的手段和能力都极其有限,很难防止经济的大幅波动。具体地说,官方利率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利率,相当多的时候偏离很大(如民间利率一直在10%以上,我们近几年屡次降息,官方利率显然大大低于民间利率,而民间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利率,即真实利率,加上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导致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偏离太大,一方面使央行对经济的微调失效,比如两者相差5个点,那么你加减0.25或0.5个点是几乎起不到作用的;这也可以解释我国的经济主体在表面上看起来对利率相对不敏感的原因。 

另一方面,微调不起作用就会累积成大的经济波动,而大的经济波动来临时央行更束手无策,因为那些手段用来微调时都不起作用,这时再动用那显然更微不足道,于是,行政的力量必然又出现了,强制叫停项目,把经济硬是降下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未来的经济波动。一来,我们的行政力量干预经济是历来都存在的,二来,从上面的分析看,行政干预也有必然性,否则经济会出大问题,这显然不利于稳定和发展。 

利率未市场化和信贷歧视的最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这不仅相应抬高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成本,从而压制了很多本应进行的投资(整体上看,中国的资金是充裕的),更重要的是这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尤其是给央行调控经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从而使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干预一直不能退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利率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价格之一,我们必须尽快在国内促使其市场化,为央行全面发挥有效的宏观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为经济向更健康的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奠定基础。可喜的是,目前当局在放开贷款利率方面已有了实质性的动作

3. 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4.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为美国是世界经济的核心,所以美国衰了,也影响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工业不太发达,影响比较小,所以说是挑战。因为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种种机遇,所以说是机遇。 金融危机下,美元正在贬值,我们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成本提高了,所以我们的价钱要高于他本国或别的国家的商品,价格竞争相对失去优势,出口会下降。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提高我们的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的情况下才能有竞争力。所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只是出口方面的,还有别的东西也一样。 
金融危机除了影响我们的工业生产。还影响我们的金融业。因为我们国家的银行和美国国家的银行合作,加上一些贸易货币兑换,购买了美国国债或债卷或金融产品等。美国贬值的情况下,我们持有的美元和来自的美国债卷或基金等金融产品价值都下降,美国大量印钱应该相应地给持人美元的人相对比例的美元才合理。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手中的美元相对不值原来钱了。

搜狐财经12月13日讯 “2008中国银行家论坛”于2008年1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办。搜狐财经作为网络战略合作伙伴为您现场直播,以下是文字报道: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嘉宾,各位银行家,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出席《银行家》杂志社2008年论坛,可谓高朋满座。这个杂志已经创办七年了,我有幸成为它的忠实读者,也是作者,只是写得太少了。在今天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在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日益演变成国际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的严峻形势下,《银行家》杂志社积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讲,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所以,我想《银行家》杂志社办的这个论坛,正是这样一种集思广益,大家献计献策。让我们来共同战胜这场金融危机,共同捕捉和把握机遇,赢得我们更大的发展。我认为杂志社做了一件很好的利国利民的事。我也预祝本届论坛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刚才听了兆星同志的演讲,我也很受启发。他从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这样几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和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这样一些关系。我建议各位有时间的话,认真地阅读《人民日报》12月11日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的通稿,通稿比12月10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的口播稿的内容多的多。口播稿大概只有两三千字,而《人民日报》的新华社通稿恐怕有六千字,希望各位认真研读。我看到国际媒体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仅仅是公布出来的六千字的内容,也认为是比世界许多国家目前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案都要完整、准确、切合国情,他们认为是一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我希望各位有时间一定找来看一看。那里面就是中央最新的精神,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基本的判断、最完整的判断,也是指导我们明年工作的一个总的部署。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如果各位仔细一点的话,能发现我的一个措词,我把机遇摆在挑战前面了。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可能在给我的时间里,很难充分地阐述。我只能择其要点,拣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谈一谈我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国际经济的发展演变和趋势,结合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着重从机遇与挑战,来阐发我的一些看法。

 

  当前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或者说世界经济面临急剧下滑的风险,或者说实体经济已经或者将面临更严重的冲击,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如此之严重?为什么说它是百年不遇,确切地说是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世界范围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它是有深刻背景的。刚才松奇同志在开幕式的简短致辞里,已经把国际经济目前的状况扼要地做了勾画。今年世界经济由于还有像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世界经济还不至于跌得更大,它还有百分之三点几的增长。按照IMF11月6日的预计是增长3.7%,尽管一年来它是不断下调,可能现在3.7%也保不住了。为什么?因为它在判断增长3.7%的时候,还估计了美国有1.4%的增长,估计日本有0.5%的增长,估计欧元区的增长是1.2%。而现在比11月6号的情况更加严重,美国已经宣布从去年12月起陷入衰退,日本估计它只能增长0.1%,欧洲那些国家也只能增长百分之零点几,包括德国增长0.3%-0.4%,美国今年的增长恐怕到不了1.4%,可能在1%以下。因此,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IMF的预计可能是高估了。而中国的增长一定在9%以上,中国今年对世界GDP的贡献率恐怕要达到45%,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去年,我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对2007年新增的GDP那一部分,我们达到了25%,今年将达45%,明年恐怕要占到近70%。因为发达国家明年要全部进入衰退,都是负增长。负增长对世界经济GDP没有正的贡献,就全靠这些新兴经济国家,而中国明年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管现在有一些国外对中国过于悲观的经济学家他怎么预测,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明年,全部发达国家进入负增长,IMF对明年世界GDP的增长率恐怕也是高估的,说它有2.2%,也是11月6号说的。世界银行说只能增长1%,联合国也说只能增长1%。在这1%里面中国的贡献率恐怕就是接近70%。我们今年的GDP将会大幅度的增长。去年中国在世界各国GDP总额的排序,和德国差不多,排在世界的第四位,它是3.29万亿美元,中国是3.28万亿美元,差一点。美国第一,13.81万亿美元,日本是4.38万亿美元。德国3.29万亿美元,中国是3.28万亿美元。而2008年,中国的GDP要超过4万亿美元。在这里有两个因素,因为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急剧下滑,它们只有零点几的增长,不到1%,中国有9%以上的增长,这是可以预期的。我们1—3季度增长了9.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继续保持升值态势,今年只剩下17-18天了,人民币汇率到昨天收市的时候是6.845元人民币:1美元,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升值了13%,这样一个变化使得中国的GDP按美元折算大幅度提高,超过4万亿美元。可以测算,今年中国的人均GDP可能达到3000美元了,去年是将近25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曾经在新世纪初规划,到2020年的增长目标是4万亿美元、人均3000美元,我们今年(2008年)实现了。明年(2009年)我们的发展步伐仍然是稳健的。所以,我想给各位通报的一点信息是什么呢?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

 

  79年前发生的那一场经济大萧条给世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那个大萧条的前期,也就是在一次大战之后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衰退,然后从1921年以后,世界经济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增长,到1929年10月24日爆发危机,美国华尔街股市大崩盘。1922年到1929年,美国的股市也像前两年美国的股市一样,这次道指涨到一万四千点,现在跌到八千多点。那时候,经济规模小得多了,股指从60-70点涨到360-370点,不到八九年的时间,每年平均增长18%以上,股市泡沫,整个社会弥漫着享乐。当然那十年里,经济也是增长的,在那段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也有一些技术创新。但是财富大量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5%的人占据了社会财富的30%,存在着大量的工人失业。在那个20年代,美国的经济、世界的经济,包括当时苏联的经济,都有相当大的发展,人们的脑子比较热。192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一个迷信自由市场经济的总统,在29年爆发大危机之后,他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政策,任凭市场自身的调节,他认为这些市场缺陷用不着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加以调节,甚至他的一些调节措施还是反向的。29年到33年,大危机愈演愈烈,到1932年的下半年,美国的股指、道·琼斯指数,从最高峰的时候下跌了89%,平均跌了85%,它的失业率达到了25%,四分之一。熟悉经济学的同志可能都知道,失业率,按照西方教科书经典的说法,12%是极限,通常他们希望在6%以下,最好是在4%以下,那时候居然它达到了25%。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几千万人失业。GDP下降了25%,GNP下降了30%,国际贸易萎缩了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萎缩了65%。几千万人失业,几千家银行倒闭,几十万家企业破产,这就是让人们一提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萧条。

 

  大萧条之后,经济危机必然产生政治危机。胡佛还想竞选连任,怎么可能呢?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了,他是民主党人,胡佛是共和党人。应该说,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罗斯福和一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把大萧条作为实践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很好的实验场。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他搞了两个“百日新政”,两个100天。今天没有时间讲了,我简单地说一下。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了,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也就是由大萧条引发的,它里面很多的措施、主张都被战后许多国家的政府不断地实践、运用,也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也就是把经济周期的波动如何加以“熨平”的那些政策。实际上治理大箫条没有那么容易,直到1941年。经济危机带来的政治危机甚至还可以说到英国首相的换人、德国希特勒的上台等等。通常认为的大萧条,或者指29年-33年最严重的那个期间,真正所谓治愈要到1941年,美国的道指恢复到大萧条之前的水平,是在1954年。

 

  所谓大萧条之后,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个叫布雷顿森林的地方,开了一个会,当时有44个国家政府的代表参加,共同研究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会议的结果,产生了三大世界经济组织,就是今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当时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当时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前两家,是管金融的,后一家是管国际贸易的。从此,确定了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基本游戏规则。当时实行的是,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处理“大萧条”及至战后到70年代前期,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几十年里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干预经济的能力较强,美国爬上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战后至50年代,美国GDP几乎占世界的一半,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保持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但是,这个汇率体系到了60年代后期的时候,美国就感到受不了了,到1970年、71年的时候,因为它没有那么多黄金来兑现。而且随着它打了几场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财政赤字急剧增加,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到了70年代初,整个国家黄金储备只有110-120亿美元,无法承受其他国家的汇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在1971年8月黄金储备只剩102亿美元的时候,宣布废除美元兑黄金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这个体系一解体,也就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制约地发行美元货币了。原来美国发行货币要受“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制约,那意味着没有黄金就发行不了货币。没有这个约束,美元成了可以自由印制的钞票了。美国利用钞票发行权,不断滥发货币,导致美元不断贬值。所以美元的泛滥从那时候就开始了。1985年到2000年,美国的实体经济只增长了50%,而它的货币发行增长了三倍,也就是说比实体经济多了六倍。

    

    战后的美国,1948年还有一本著名的著作,萨缪尔逊的《经济学》诞生了。萨缪尔逊的《经济学》被称之为后凯恩斯主义,应该说是凯恩斯的忠实继承者,同时也发展了凯恩斯主义。战后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一直统治着西方,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理论,或者叫占上风。但是这个经济理论,刚才王兆星同志也涉及了,到了7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它就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经济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随着政府监管的削弱、创新能力的增强,监管和创新的关系一定是这样的,监管多了,创新可能就少了;监管弱了,经济的活跃程度就增加了、创新可能也增加了。

 

  在70年代中后期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地走到前台,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包括一位很著名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这样一些理论逐渐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理论。包括到危机爆发前的格林斯潘,他就是一个坚定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维护者、捍卫者,强调政府或者监管部门不要过多地干预经济本身、监管金融自身的运作。所以,如果说要找源头的话,刚才兆星同志发言的时候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没处理好,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一点不错,它不是全部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找原因的话,我认为第一位的原因,是理论上先出了问题,理论上走得过于偏了。从后凯恩斯主义转变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占了上风以后,社会所崇尚、所遵循的,包括政府所遵循的,都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大家都知道,格林斯潘从1987年8月做美联储主席,历经四任美国总统,换成伯南克(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他有一本著名的专著《大萧条》)的时候,已是2006年初。在格林斯潘任内的18年半时间里,他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以应当讲,今年9月15日之后,金融危机进入第二波,美国的一些报纸、杂志、评论家开始攻击,或者说把格林斯潘从天上摔到地下,那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当然,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他一个人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他要承担他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这18年半,与他的货币政策、与他的监管当然是有关联的。

 

  第二个原因,美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脱节。大家都知道,美国人从来是超前消费、借钱消费、过度消费,它到目前为止所谓国民储蓄率是负的,小布什上台的时候还有8%。它没有钱的时候就到世界各国去借,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储蓄和消费完全背离,这是造成它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信用卡,80年代在美国,信用卡消费是非常严格管制的,我们中国留学生那时候刚刚迈出国门,到西方、到美国去留学,想申请一个信用卡是难上加难。你们是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为你们学生比较贫困,担心你们有没有偿还能力,有没有这种信用。四五年书读下来,一个信用卡办不下来,这从侧面反映金融监管还是比较强的。到了90年代初,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再去办信用卡的时候,不是说办不下来,一张信用卡至少办一两年。90年代初我在香港工作,我办一张信用卡,那时候我是公务员,我在那儿工作,也得要花两个月,那是要审查你的信用。到了新世纪2000年、2001年以后,在美国办信用卡就没有那么麻烦了,中国学生一住进学校,马上大小银行的业务员、推销者都跑到你的宿舍,主动地上门服务。去了以后,不到一个礼拜给你办成了,鼓励你消费。到了危机爆发前的06年、07年,07年2月份金融危机已经露出马脚了,07年7、8月份掀起了第一波,在危机爆发之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大机场,中国的旅行团一下飞机,这些银行的业务员、推销者们就围上去了,为我们的旅行团办信用卡。旅行团呆一二十天,回国了,你对他的信用就调查了、就了解了吗?如此之泛滥。所以美国的信用卡危机,我不希望它爆发,但是否能避免?这里,是为了说明它的过度消费,我举了一个例子而已。当然,我们中国的信用卡在这些年也有比较大的发展,最近我们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相信银行界的朋友们比我了解得更清楚。

 

  第三个原因,恐怕就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问题了。兆星同志说了不少,我就不细说了。那些次贷,被那些所谓的信用评级机构给它评级,那些信用评级机构,是让你花了钱才给评级的,你要评多少他就可能给你评多少级,3A级,最高级。我看这些信用评级机构是为虎作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今年5月26日表示,已开始调查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要求它们提供评级方法,解释结构金融产品评级纠错的方法和程序,及其采取的纠错措施。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监管当局把他们找去。现在是“救火”,还顾不上惩治这些机构里的违法违规者。该怎么处罚是后话。包括那些投行、基金公司,现在五大投行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政府接管,要么改换门脸,过去都是“驰骋”华尔街的。华尔街就500米长,几十万人在那儿折腾。所以,我讲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搞过度了、过头了,里面掺着一些金融高管的私利。没有个人捞取的好处,他会去吹那样大的泡沫?成千上万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金融衍生产品,一层套一层,各种各样的包装,然后让那些不知情的各国投资者去买。所谓次贷,是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抵押,也不要什么首付,甚至就一个电话,都不用签合同,你就买到房子了,你自己住,还可以再倒卖,买房子一旦还不了贷款,泡沫势必就要破裂。这些人甚至还有一套理论,叫民主资本主义,包括一些政府的高官也在鼓吹“居者有其屋”。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买了房子,最后偿还不了贷款,难道这些金融家、银行家心里没有数?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10月23日的听证会上,有限度地承认自己有一些缺失,他说他相信那些银行家们有自律的意识。在座的各位银行家,如果监管当局监管不到位的时候,要有自律意识啊。他还说危机的发生证明他某些经济观念有误,这一点让他“震惊”。他坦言对危机未来有这样大的程度缺乏估计等等,我觉得这未免有点浮皮潦草了。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不力是事实。全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的总值是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是550万亿美元,美国就上百万亿美元,美国GDP才13.81万亿美元,相比一下是什么概念?

 

  第四个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虚拟经济那么大的规模,美国的实体经济部门只占GDP的18%,这些年一直是在萎缩的。汽车三大巨头出问题,到现在也谈不下来救治方案。昨天14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又被参议院给否决了,布什政府还在想其他的办法来救助,所以美国股市昨天略微收了一点红盘,增长了百分之零点几。前天美国股市大跌。应当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过度膨胀,泡沫不能吹得过大。当然我们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是虚拟经济或者说金融创新、金融改革才刚刚起步。我们是一个金融发展不足的问题,我们不是过度的问题,我们是应当如何在健全金融管理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培养金融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事业。就是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所讲的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是重点。我们的证券,包括债券,我们各大商业银行的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的发展,我们很多的金融业务,都还没有充分展开。所以,我们的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完全反映实体经济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吸取它的经验教训,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事业,这是毫无疑义的。金融危机动摇不了我们的信念,改革开放仍然是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的巨大动力。我们和美国的国情、和它的发展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不要因噎废食,简单加以类比。

 

  第五个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旧的国际金融秩序在里面起了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旧的国际金融秩序是从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产生的。美元现在在全球的外汇储备里面仍然占64%,虽然这些年在下降。随着欧元1999年的问世,它的增长幅度很快,现在欧元已经占到26.5%。欧元占比上升,从过去的只占17%、18%,上升的幅度很快;日元占比下降,日元只占4%到5%;英镑占4%左右。所以美元占64%,仍然很高。怎么才能保持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恐怕在国际金融组织里面,应当更多的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说话的地方、说话的份量,增加表达意志、发挥作用的程度。改革旧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运行模式,这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国11月15日在华盛顿的峰会,这些问题已经多多少少地被列入了。欧盟是积极的,美国是不积极的。今天我也没有时间仔细地讲这个了。

 

  应当讲,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的信心源于哪儿呢?为什么我演讲的标题要说“机遇与挑战”呢?实际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处理得好,一定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也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什么这样讲?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再过几天12月18日中央要召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隆重大会,这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是从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有30年改革开放奠定的强大物质基础,还有着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刚才我说了我们的GDP增速,我们在这30年里有几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数字。我们有连续超过两位数增长的两个五年,这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曾经在六七十年代,有过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这样一些地方,有一次连续五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我们是两次,1992年到1996年,2003年到2007年,连续五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到去年是29年,年平均增长9.82%,今年是30年。达到30年高增长的,过去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韩国。我想,中国在未来仍会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是会有希望超过它的。韩国30年、日本只有20年持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我们29年平均年增长9.82%的又是最高的,它们是百分之八点几,接近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抓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及时结束文革动乱,拨乱反正,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及时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正是在这个时候,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9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兴起。由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经济创新活力增强,到80年代中后期IT技术的突破、国际互联网90年代中期以后的广泛应用,再加上90年代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增多,所以推动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这里,我简单地讲一讲第一轮和第二轮的经济全球化。中国这些机遇都丧失了,也根本就不可能去把握。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应当说始于176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到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也就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那个时候。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已经写了很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英国那时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虽然在1820年到1830年的时候,GDP还是全球第一位,1820年占到全球的32%,1830年占到29%,但大而不强,在“康乾盛世”的落日余辉中沾沾自喜、闭关自守,根本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工业,是一个农业国家,而且政治腐败。所以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之后,这个看上去的“庞然大物”倒下了。第二轮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期间,也就是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重要著作的那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在那个时期进一步扩展。如果把这个时间稍微往前再说一点,一般地讲产业革命第二个阶段是1870年以后,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搞了一点洋务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的。1894年的甲午战争,1895年的《马关条约》,1898年的变法失败,1900年的《辛丑条约》。1840年以后一部惨痛的中国近现代史,正如毛主席说的,落后就要挨打。由于外强的不断入侵,更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在那个时代要想抓住所谓全球化机遇是不可能的。

 

  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也中断了。直到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追赶世界、发展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

5. 急!!!求一篇论文,关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继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近半年之后,华尔街再次爆出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宣布破产。而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飓风”一词比喻这场危机,无论哪种比喻,这场风暴以极快的速度震动了全球,与危机中心相隔一个太平洋的中国股市,也以2000点告破表达了悲观的态度,花旗亚太区经济与市场分析部主管、董事总经理黄益平在9月25日《财经网》校园行上海交通大学称:“中国就是美国镜子里的影子。”在这场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国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首先是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在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产无异于把华尔街向地狱又推进了一步,而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厄运。例如华安基金已于9月16日在其网站上贴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风险,由于雷曼兄弟下属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为保本票据之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因此在极端情形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而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参与破产清算而无法全额收回,甚至连该基金的存续也将出现问题。幸运的是,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但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因此,经济学家景学成指出更值得注意是次贷危机的持续恶化对中国股市的心理压力。他说:“股市是个信心产物,如今周边股市狂跌,投资者心理压力沉重,这些都成为一块巨石,加速股指下行的速度。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投资者恐慌情绪有着强大的传染效应。”
  除了资产缩水外,此次金融危机将引起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债权等,这可能对中国外汇和资产市场施加沉重的向下压力,这也正是去年至今韩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外资机构投资者在韩国证券市场占据显赫地位,他们在次贷危机中损失巨大,不得不抛售韩国资产,抽回投资,以救母国总部燃眉之急。根据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7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从2007年6月~2008年6月末的一年时间里,除了今年5月为净买入之外,其余各个月均为净抛售,累计套现499亿美元。在沉重的抛售压力下,还在亚洲货币仍然对美元显著升值之时,韩元已经早早开始对美元贬值。今年年初,美元兑韩元汇率还在950韩元兑1美元左右,到9月1日,韩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46个月以来低点,近4年来首度跌破1100韩元兑1美元,韩国主要股指随之暴跌。令人倍感侥幸的是,虽然前几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成风,但雷曼兄弟这家“举世公认”的“华尔街一流投行”还没有成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战略性投资者。不过,雷曼在金蝶软件、旅游搜索网站“去哪儿”、天津融创集团、铜管制造商金龙集团等公司的股本投资将面临转手。其次,是对我国外贸业的影响。我国近年来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产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国金融业更加风雨飘摇,而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
  海关总署9月22日发布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前七个月,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外贸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5%,进口数量增长9.8%。与之相对,中国前七个月名义出口额增长22.6%,名义进口额增长31.1%。
  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自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有媒体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曾于今年3月向商务部递交一份报告。报告指出,自2007年9月以后,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左右降至10%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
  作为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海关总署报告指出,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9%,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个位数。1月~7月,美国仍然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海关总署将中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须警惕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继续蔓延,对其连锁后果要予以密切关注。”海关总署在报告中指出。
  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危机初步爆发时,部分中国出口企业转向欧洲市场,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强劲,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然而,当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国家经济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进口需求显著下降。
  这些因素在近几个月逐步显现。中国到欧洲出口已从年初30%~40%的高增长降至8月的22%。中国出口日本的情形与此类似,且下滑趋势可能延续。除巴西以外,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也明显放慢,到俄罗斯的出口已经第二个月呈现负增长。
  因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次级债危机及其影响的深入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经济放缓,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他还强调,由于出口制造商面向外需的产业重心难以在短时间内转移,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转移成本上升,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最后,是对我国的挑战也可能是机遇。毫无疑问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动荡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经济,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这是美国100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而当前的金融全球化使得这次金融危机蔓延的深度和广度都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从前拥有着数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掌管美国金融业16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也很有可能将让位于伦敦或者东京,可以说世界的金融格局可能正在经受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对于中国来说,国内金融业的全球化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而这既可能是中国被此次金融危机边缘化的“好运气”,也是中国金融机构亟待克服的问题。
  安永全球CEO特黎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反而为中资银行提供了一个融入全球的好机会。他对近期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行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目前并购价格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如果收购对象符合中资银行的战略利益,中资银行可以考虑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着手走向海外。不过他同时提醒中资银行,应借鉴美国同行的教训,在业务扩张的同时,要保持稳定而良好的财务状况。

急!!!求一篇论文,关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6. 读图,回答17--18题:关于两个大洲居民与经济,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是从北美

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是从北美洲开始的;南美洲居民以混血种人为主,当地的居民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北美洲人口增长较慢.故选:A.

7. 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影响与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影响与原因

8. 关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学术观点 分类 分歧

由美国房地产市场走软而引起的次级贷款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论危机的触发还是原因都是源于美国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本文对主流舆论及官方的一些观点却存在异议:观点一,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很像1929-1933的大萧条,可以模仿罗斯福新政提出一些救市方案;观点二,认为此次是金融系统出了主要的问题,应该大规模注资金融业。

    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世纪的大萧条有很多本质的不同。在当时,国际上:本位币不同,国际分工程度差(严重的贸易保护主意情绪),全球性的供给过剩。国内(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金融业混乱,农产品价格暴跌(受国际上影响),国际收支呈大额顺差状态,且当时为债权国,公司运营杠杆过高,而这里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时的收入分配不均。1929年,占美国人口5%的最高收入群体其收入大约占美国个人收入总额的1/3。极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意味着经济依赖于高水平的投资或奢侈品消费,加之一定的信贷消费(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使大量公司扩大生产,用奇高的杠杆运营公司,导致产量过剩,当时收入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宏观层面的消费需求不足,进而引发危机。

    而现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大约有80%,一般在郊区置业,有独立的车库,花园,两到三辆私车。纽约年薪3万美元的地铁工人对薪水状况不满而进行罢工。美国人奢侈的生活方式令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居民都望尘莫及,人工成本的增加渐渐使一些低到中等工业附加值的工厂转移到了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再转进口到美国国内,这样其供求状况并不会失衡,并压低了通货膨胀率,从而让美国人过着低付出高回报的日子。

    但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从1985年到现在美国的经常项目账户基本每年都是逆差,石油美元及中国日本美元的回流又炒高了美国资产(道听途说加州的美国人抱怨,由于中国的贪官到那儿置业,从而炒高了房价)使美国人更加有钱,2007年美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了71%,如此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导致危机.(其实中国的高储蓄率确实是美国经济发生危机的原因之一,但说出来感觉很怪,就像一个胖女孩怪麦当劳叔叔做的汉堡太好吃了)。又由于政治的需要,美国又进行减税及战争,又形成了大量的财政赤字。至2008年9月美国的总负债却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53万亿美元,是GDP总量的3.79倍,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个美国公民都背负12.88万美元的债务(美国现有人口3.03亿)。简而言之,一个是供给过剩,一个是需求过剩,所以罗斯福新政提出一些救市方案至少一半以上不能照搬或模仿。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先简单说说次级贷款问题,这里把这个概念简化一下,即通过一些金融产品把房地产市场杠杆化,这样会产生两个后果。1需求增加,2盈亏更加显著。(我记得有一家美国房贷公司的职员说过(华人),他感觉每天来上班就是在印钞票,就没多少人想过早晚会出问题)加上海外美元的回流,整个房地产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全部民的财富效应更加明显,又加重了过度的消费,这里说明了整个金融市场也仅起了催化的作用,所以说最本质的问题出在了过度消费上面,即实体经济。但是一旦经济陷入萧条,第一个陷入危机的则会是金融行业,而政府应该寻求新的救市方案,而不是一味的注资,此举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

    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帮助欧洲重建,建立起了美元帝国。拉美,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枯竭,通常会引发支付危机甚至金融危机,无数例子已经证明了这点。然而美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掌握这纸币的印刷大权,这不紧为他们带来无数的利益,而且这种权利还可以当一次免死金牌。当经济出现大的灾难时,像这次危机,美国可以用美元的信用换回经济的复苏。可惜的是美元的大幅贬值会使美国的国际信用一落千丈,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此招是救市的最有效方法,但美国人一定会慎用!

    从实体经济来看,想要度过这次危机,美国必须要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像20世纪后半叶的电子,通信,等行业。有必要率先发起并领先于第4次科技革命,这个长期的经济方案是最有效的,且无毒无副。但是仅仅政策的导向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也是相当的高。所以实际上美国的经济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大家就拭目以待新一届领导团队能不能力挽狂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