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发布今年城镇化重点任务:300万人口以下城市放开落户

2024-05-08 10:40

1. 发改委发布今年城镇化重点任务:300万人口以下城市放开落户

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
专家表示,《2022任务》对住房保障的供给模式更加明确,以存量土地利用为主,这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而且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往往都在城市核心区,这也有利于实现新市民就业和居住的平衡。
供给模式更加明确
《2022任务》包括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四部分内容,共28条。
据《北京日报》报道,去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这是“十三五”以来两个城镇化率首次缩小差距。数字背后,是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全年又有一大批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相比2021年,今年城镇化的任务更多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畅通都市圈互联互通的堵点,在住房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让住房保障的顶层设计落地,明确旧改。
《华夏时报》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与《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下称“《2021任务》”)比起来,《2022任务》将“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的内容进行了单列,而且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土地来源的表述也更加明确和详细。
《2021任务》指出“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2022任务》则指出,“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提高住宅用地中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比例,单列租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主要安排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城市重点建设片区等区域。”该任务主要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李宇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2任务》对住房保障的供给模式更加明确,以存量土地利用为主,这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而且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往往都在城市核心区,这也有利于实现新市民就业和居住的平衡。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当前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被强调,后续将是住房发展的重要领域。
各城市制定供应计划
近年来,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越发得到重视。自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来,中央到地方陆续发布土地、税收、金融等多重利好政策,在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方面逐渐形成合力。
2022年2月,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支持力度。克而瑞租售表示,两大政策发布将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信贷投放,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助推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行稳致远。
与此同时,各城市纷纷制定了“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目标。住建部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650万套(间),预计可帮助1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广州、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西安这几个城市在“十四五”时期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目标都比较大,分别为60、47、40、40、33、30万套/间。另外,2022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几个一线城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目标分别为17.3、15、13、9.3万套/间。
保障性租赁住房数量加速跑的同时质量也需过硬。根据克而瑞租售统计,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等7个城市已陆续发布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办法与管理办法,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准入条件、运营标准、退出规则以及审批事项和环节等。
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
另外,《2022重点任务》还强调了“防止大拆大建”。
《2021重点任务》表示,“在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新开工改造5.3万个,有条件的可同步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大城市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探索老旧厂区和大型老旧街区改造。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或空间。”
《2022重点任务》则指出,“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力争改善840万户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培育新产业、发展新功能。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注重修缮改造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
《2022重点任务》中关于城市更新内容的变化并非没有来由。2021年8月31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严控大规模拆迁、增减和搬迁,规定拆除建面不应大于现状总建面的20%,拆建比不应大于2,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另外,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5%。
(原标题:发改委发布今年城镇化重点任务:300万人口以下城市放开落户,住房保障顶层设计落地)

发改委发布今年城镇化重点任务:300万人口以下城市放开落户

2. 国家发改委颁布城镇、城乡发展重点任务

4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印发的通知》(下称:《通知》)。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通知》要求,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
《通知》内容主要涉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方面,《通知》指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
其中,《通知》提及,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
“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方面,《通知》明确,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其中,《通知》提及,强化底线约束,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进一步深化淘汰整改。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用地和财政建设性资金保障,鼓励省级政府通过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等方式择优支持,在有条件区域培育一批示范性的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方面,《通知》指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
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
同时,《通知》提及,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此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通知》指出,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3. 发改委: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将聚焦政策和项目落地

观点地产网讯:8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下一步将聚焦政策和项目落地,重点抓好工作包括推动各地区加快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各市县加强项目谋划设计,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引导120个示范地区推进建设示范性项目,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营模式,尽快形成示范效应。
同时,将引导各地统筹利用各类财政性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政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加大中长期信贷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力度,重点保障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各项任务落实等。

发改委:推进县城城镇化建设将聚焦政策和项目落地

4. 发改委发文推进城镇化改革或为促内需重要抓手

国家发改委昨日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方面,《重点任务》提出,将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
中金公司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以城镇化为主线释放内需潜力是应对疫情冲击、提振内需的关键一步。中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但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表现为大都市圈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提质增效,中小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及质量,围绕衣食住行等民众日常需求相关领域提升、改善空间依然巨大。《重点任务》既是在落实细化此前的城镇化长期规划,也表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是今年促进释放内需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方面,中金公司表示,《重点任务》提到的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特别提到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些是继续推进城镇化升级的重要方向。同时,对于《重点任务》提到的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等,属于实际执行和投入的重要领域。
为了推进上述方向,提升相关细节,《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改革,包括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改进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等。中金公司粗略估算,以城镇化升级为主线,仅旧改、保障性安居工程、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加强新基建等领域带来的内需释放,每年可以达到几万亿元的规模,这是释放内需的重要抓手。

5. 发改委:优化城镇化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3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对于“十四五”规划纲要针对下一步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还有哪些针对性措施的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强大国内市场的源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胡祖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超过60%、45%,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19+2”城市群格局基本确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胡祖才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处在60%—70%之间,这个阶段还是一个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转型的关键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此,胡祖才提出三点: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市落户,部分已经落户的还存在市民化质量不高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方面继续降低落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同时依法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三权”。
另一方面推动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一视同仁、应有尽有”。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人地钱挂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分配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等挂钩机制,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公共服务领域人员编制和设施布局。
第二,优化城镇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超大城市要推动“瘦身健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三是与周边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等联动发展,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大中城市要完善功能。就是要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品质。
县城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乡头城尾”,是服务亿万农民的重要阵地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在多数地区,县城仍是农民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的首选。现在县城建设中的短板弱项仍然很多,必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去年以来,我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这里也包括特大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资金支持、有序开展示范带动。“十四五”时期要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地区的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加强边境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7方面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三,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宜居宜业。
推动补齐群众需求强烈的公共交通、停车场、充电桩等短板,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运用数字技术改善城市治理,使城市居民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发改委:优化城镇化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6. 国家发改委,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国家发改委,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

7. 国家发改委力推新型城镇化,7年改革持续释放经济利好

每年全国两会后,国家发改委都会对当年新型城镇化工作作出部署。今年,以“人”为核心被摆在更为重要位置。
国家发改委3月17日公布了《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共部署五大任务,排在首位的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落户只是第一步,关键是相关公共服务资源能否获得。今年,重点是畅通公共服务享有中的堵点,比如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参保扩面,规范平台企业用工,对灵活就业人员在社保上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解读道。
在我国近十年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每年约有近千万人口由农民变成市民,这部分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如何解决?此次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住房供应保障,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对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模式,具体为:主要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提高住宅用地中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比例,单列租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主要安排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城市重点建设片区等区域。
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今后还将继续增加,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国家发改委称,今年要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力争改善840万户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县域正成为释放潜在空间的主力。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5%。未来5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将会是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前述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县域发展,国家发改委提出,今年统筹运用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率先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支持20个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建设等,打造一批县域城镇化的典范。
在经济圈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回答记者称,2022年将继续会同各有关方面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要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1 N”规划体系全面实施;持续优化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推动重庆和成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做优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
此次重点任务还提出,“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至2022年,推动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连续7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当年新型城镇化发展首要任务。这期间,大城市落户门槛不断降低,相关公共服务配套资源不断完善。
但也有一些显著变化。比如2017年,国家发改委曾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现在则代之以“推进城市更新”;2018年提出“继续开展撤县设市、撤地设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严控撤县建市设区”,代之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此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分析称,过去的40余年,传统城镇化建设模式将剩余劳动力引向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业及建筑业发展迅猛,打造出世界级工厂及国际级城市。尽管未来总人口红利将逐步递减,但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大步前行,今后十年城镇人口红利增量对城市经济发展仍将起到巨大支持。伴随着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要素市场流动愈发活跃,信贷与基建也会向内陆地区逐步倾斜,生产线迁移也会对内陆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带去新的机遇。经验证明,高质量城镇化建设将有更大的聚集效应,房地产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延续阅读
新型城镇化发展七年改革重点
2022年: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一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各类城市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畅通在本地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人口集中流入城市区分中心城区和新区郊区等区域,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
二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优先将随迁子女占比较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推进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扩面。推进落实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有条件的地区要落实外埠老年人同等享受本地优待项目。
此外,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健全配套政策体系。
第二,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
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边境地区城镇功能。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第三,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住房供应保障。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健全便民服务设施。开展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抵御冲击能力。提升智慧化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第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强化空间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第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稳步推进改革试验。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2021年: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
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推动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便捷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落户政策要对租购房者同等对待,允许租房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第二,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
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第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强化边境地区城镇功能。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低碳绿色城市。增强城市发展韧性。优化城市交通服务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第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优化城市空间治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第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人才入乡就业创业。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
2020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
第二,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
加快发展重点城市群,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推进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第三,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改进城市治理方式。
第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2019年: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
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
第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
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强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第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分类引导城市产业布局。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健全城市投融资机制。
第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管能力。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8年:继续开展撤县设市
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继续落实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2018年要求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
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
第二,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
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稳步开展都市圈建设,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继续开展撤县设市、撤地设市,推动城市群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县和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率先设市。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第三,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绿色人文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第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要做好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清除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
第五,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
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大试点地区改革平台作用。
2017年:加快棚户区改造
五大重点任务:
第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实现城镇外来人口落户1300万人以上。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第二,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
全面完成全国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布局中心城市,开展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推进特大镇扩权赋能。
第三,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推动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加快棚户区改造,新安排棚户区改造600万套。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污染治理。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第四,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城乡土地制度。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完善城镇化统计制度。
2016年: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
八大重点任务:
第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第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加快特色镇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加快城市群建设。
第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
第五,完善土地利用机制。
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第六,创新投融资机制。
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金融支持。
第七,完善城镇住房制度。
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
第八,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国家发改委力推新型城镇化,7年改革持续释放经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