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的照明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

2024-05-10 01:13

1. 火焰的照明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

影响火焰长度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因素有:燃烧介质,不同的物质燃烧时候的焰面扩散速度是有所区别的,确定介质后,还有很多其他影响火焰面扩散速度的因素. 包括助燃气体种类,助燃气体自身温度,及助燃气体的喷射方向和喷射速度,按照你提供的情况助燃气体为空气,如果空气在进入炉膛前经过预热后和不预热其燃烧后的焰面的扩散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决定了其火焰高度是不同的.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为孔口倾斜度,如孔口向上、水平和向下其火焰的燃烧速度也有所区别,其火焰长度也是有区别的,这点也是受到了重力的影响. 还有就是根据燃气的压力有着明显的关系,压力高燃烧的火焰长度也会很长.能想到的基本就这么多了, 要能传火还不能高,根据以上的条件我觉的你可以通过降低介质压力或流速(如为预混式也同样需要调整空气预混阀门大小),扩大燃烧器喷口处的口径,及向下调整燃烧器喷口角度来实现.

火焰的照明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

2. 零售商的扩张速度取决于哪些原因

存储器分内存储和外存储,从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上看,当然内存储存取的时间要比外存储快的多,所以扩容就是增加内存储的容量,所以内存储分了三级,第一和第二在CPU中。第三级是内存,在CPU中分一、二级存储也是为了将数据按需要分配,最重要最常用的数据放在一级存储中,稍次重要的放在二级存储器中。内存主要放些厂家固化的数据与程序不能改的,还有一些随时用随时清的数据,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少计算机的读取速度,从而达到提高主机频率的理念。

3. 网络零售的发展

中国零售业曾以每年翻番的门店扩张速度,开启了中国零售业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但经历一番粗放式的野蛮增长后,传统零售业遭遇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冲击,靠传统店铺物理网络布局的零售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零售企业扩张店铺的模式开始暴露风险,整个传统零售业呈现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的趋势。据统计,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整个零售行业销售业绩下滑,不仅销售额有所下降,利润也在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商业零售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870.74亿元,同比增长13.12%,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近11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34.83亿元,同比下降15.39%。通过对零售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前三季度仅有一半业绩增长。业绩同比下降的公司中,有六成业绩降幅在20%以上。约八成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环比下降。造成传统零售业的困境不是偶然的,分析原因,可归纳为资本对零售业的兴趣下降、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零售业模式弊端渐显、成本增加四个方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零售百货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未来五年,我国零售百货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网络零售的发展

4. 零售业分店选址分析该怎样做呢?

零售业是面向大众消费者服务于大众消费者的流通企业。零售企业拥有众多的消费者,为大众消费者所接受才能存与发展。零售业的经营成果极大地依赖其店址的选择。因此,零售业被称为“选址的产业”是有一定道理的,业界有不少专家认为,零售业成功的关键是“Place—Place—Place”,即选址一选址一选址,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选址的重要性。选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项关它是一项关键性的,长期起作用的投资,关系着企业经确定,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不断地投入来维护和经营,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不能轻易地调整与变动,所以,必须慎而又慎。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零售企业选址在区域的选择上较为随意,不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或从企业选址的战略角度进行科学规划,不切合实际布点,看重发展速度而忽视市场调研和分析,导致扩张质量不够理想。
店址是零售企业确定经营目标和制定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环境、交通条件等,它分别制约着其所在地区零售店的顾客来源和特点,以及零售店对经营的商品、价格、促销等活动的选择,店址的选择具有战略性的作用。另外,店址选择得当,就意味着其享有优越的“地利”优势,所以,零售店的开设地点决定了零售店可以吸引有限距离或地区内的潜在顾客的多少,也决定了可以获得销售收入的高低,从而反映出开设地点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的大小。所以,对于零售业来说店址的选择是一项把战略的前瞻性,决策的科学性,经营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一般在选择零售店的地址时,一下几点是主要考虑的:
1、城市商业条件选址首先应从大处着眼,把握城市商业条件,包括:{1)城市类型。先看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继而调查行政、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从而判断什么样的零售业定位适合这一城市
(2)城市设施。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体育馆、旅游设施、政府机关等公共设施能起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因此了解城市设施的种类、数目、规模、分布状况等,对选址是很有意义的。
2、人口因素(1)人口规模。零售商业企业合理选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社会服务需求量。这样,在零售商业企业厂址设置地服务半径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较大的八口规模,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就较高。这样,一个设置于闹市区的零售商业企业自然要比一个设置在偏僻地区的零售商业企业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2)人口年龄性别构成。不同年龄结构类型的人口,在其他条件为既定时,对市场消费需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零售商业企业选址之前,应考虑其销售物品的种类、结构等是否适应当地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需求,方可使商店的销售做到“有的放矢”。人口的性别构或对零售商业企业的选址决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以经常化妆品、装饰品为专业特色的零售商店在选址时,还应附加考察这一地区的性别比例及其消费这一类用品的可能性。(3)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被认为是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人群。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流动人口多为处于青壮年时期的人口,他们不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者,而且也是旺盛的消费者。流动人口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零售商业企业选址于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其市场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4)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往往能决定他们的消费层次。教育程度高的人,通常倾向于优质产品和智力型商品,这些人品味高,对消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人们职业上的差别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相应地在消费模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零售商业企业选址时,应考虑到自身的经营特色是否与当地的消费层次相适应。
3、客流规律(1)相同客流规模的不同地区.因客流的目的、速度、时间不同,对选址条件亦有不同差别。在商业集中的繁华地区客流目的一般是以购买商品为主流或是与购买商品有联系的观光浏览,为以后购买做准备。这类地区的客流特点一般是速度缓慢.停留时间较长.流动时间相对分散。有些时候,除了人口的密度因素之外,人1:3的职业分布收入状况、年龄也是影响购买能力、购买习惯的主要因素,(2)城市设施。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体育馆、旅游设施、政府机关等公共设施能起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因此了解城市设施的种类、数目、规模、分布状况等,对选址是很有意义的。
那么这个问题在宏图远见是这样解决的:
(1)新店拓展选址:使用MarketVision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在基础调研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大量数据按照某种或者多种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进 而高效科学客观的选址,降低错误决策及错误决策带来的损 失。
(2)网点布局优化:可以通过周围人口地理环境数据及竞争对手的综合分析,分析门店间/商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对布局点进行优化 减少不必要的网点现场拜访,以及避免新网点与现有店的竞争关系。
(3)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配送路线以及智能的运输调度。
(4)顾客服务:向顾客提供网点信息、协助企业客服部门进行路线咨询服务、顾客送货路线规划及送货人员工作管理等。
(5)销售预测:根据市场环境及竞争环境预测门店销售潜力。

5. 零售业有几大业态?

中国零售业主要业态发展状况 


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8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

一、百货商店

目前中国百货商店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势看,大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1.经济效益日益下滑。 

虽然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呈下降态势,由上年的12.9%下滑到12%,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减亏效果也不甚理想。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00年273家重点大型零售商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2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80家增长,93家下降);实现商品零售额10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190家增长,83家下降);但同期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9.9%。 

2.同业过度扩张竞争。 

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在大中城市,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场由1992年的98家扩大到2000年的1000家以上,还有相当数量在建或筹建。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各商家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大量对利润率预期较低的小零售商使行业的收益水平进一步恶化。 

3.不同商业业态竞相挤占市场份额。 

各种不同商业业态以各自不同的特色吸引消费者,挤占市场份额。1999年中国零售业50强中增长最慢的10家企业,其中9家都是大型百货店,均为负增长;50强前10位中超市占了5席,一改过去由百货店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同时,与传统百货店具有类似特征的集体商业的市场份额也呈现下滑趋势。 

4.市场缺乏热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对档次较高的享受型、发展型需求尚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状况,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步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二、连锁超级市场 

1.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广。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企业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53%。上海连锁业“三巨头”?联华、华联和农工商超市分列全国零售业10强的第一、第五和第八位。连锁超市将超过百货店成为零售业的第一主力。 

在地区分布上,规模较大的超市连锁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超市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店铺数量占到总数的1/3以上。 

2.竞争激烈,连锁超市业进入整合时期。 

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从2000年的销售额看,中国连锁超市的龙头企业联华超市有限公司仅及沃尔玛的1/80。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方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3.外资进入速度加快。 

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进入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家乐福1999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0亿元,2000年上升为81亿元,分店达到28家;美国沃尔玛在中国开办的8家连锁店年销售额预计可达到30~40亿元。 

三、仓储式商场 

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仓储式商场1000多家。仓储式商场已由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向北京、上海,再向省会城市以及其他工商业重镇拓展。 

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中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中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许多仓储式商场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 

仓储式商场由单店向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对外谋求规模效益。如麦德龙在我国已有6个连锁店,现在为单店经营的许多家仓储式商场,也多有开展连锁经营的计划。 

建材装饰材料仓储式商场成为我国仓储式商场家族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第一家建材装饰材料仓储商场天津家居仅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已发展到近十家建材仓储式公司,其网点已覆盖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沈阳、南京、无锡、青岛等地。 

中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有60%~70%的消费者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2.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纳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实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 

  3.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物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正适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4.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5.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PB战略。PB即Private Brand(私人商标),指零售企业自己策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实行PB战略有三大优势:(1)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也因此降低,一般PB商品的定价要比生产厂商的同类产品降低20%~30%;(2)构造了零售业中流通企业主导下的生产体制,拉近了消费者和厂商的距离,能适时、适量、适需地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提高竞争力,包括与供应商竞争的能力。 

四、 专业店 

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在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中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的限制等问题。

五、便利店

目前,以上海为代表,便利店发展迅速,上海现有1000多家便利店,经营食品、副食品和日用杂货,品种3000~4000种,平均营业面积200~300平方米。上海的便利店分属于9家便利连锁公司,有着各自统一的门店标识,其中很多门店是24小时营业。有数据表明,在每个网点每次花费在20元以内的消费者占68.2%,40元以上的仅有8%,基本上没有超过100元的。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预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六、 其他业态

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以无店铺经营为特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E-Shop在我国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零售业有几大业态?

6. 零售业规模化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实现规模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一、从目前国际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规模化是一个主导的方向。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加剧,通过联合、并购,形成大型的规模化是一个大的趋势,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也在不断地提高,规模化使国际大型零售集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大企业的垄断地位在国际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从2000年世界零售百强的变化来看,规模化是发展的趋势。25%的企业在海外十个以上的国家开设了连锁店,前50家企业的国际化水平高于后50家,平均有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市场,跨国企业销售额的增长明显高于其它企业。
  
  2000年百强企业最低的销售额是43亿美元,与上一年基本是持平,但是居于前列企业的规模明显增加,赢家通吃现象更为明显。从企业增长速度来看,虽然增速总体放缓,低于上年2.7个百分点,但是前十位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上年,增长是28%,上年是22.4%。另外,沃尔玛的销售额在百强中占了10%,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再看一下世界零售业规模化发展的轨迹和它的扩张策略,以沃尔玛为例归结为三点,第一是跨区域的经营,第二是收购和兼并,第三是业态的多元化。沃尔玛发展的过程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它成为了美国零售业第一以后,它的销售额进入到快速增长的阶段。目前,其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到7%左右。
  
  沃尔玛的跨国经营从1991年开始,到目前它在海外已拥有612个网点,其中折扣店406个,大型综合超市是53个,销售额32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7%,比上年增长41%,这个增长速度也高于它在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
  
  沃尔玛的快速发展是通过收购和兼并实现的,收购和兼并使它加快了规模的扩张,从1997年开始一直到去年收购英国的第三大超市公司阿斯达最为引人注目。
  
  第三个策略是业态的多元化,业态多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和发展过度的多元化是完全不同的,业态的多元化体现业态之间相互的关联性。目前,沃尔玛主要是四种业态,“山姆”会员店,大型综合超市,折扣店是最传统的,另外从2000年开始,它开始实验它的社区商店,社区商店现在已经开了19家。
  
  从沃尔玛扩张和发展的轨迹再来看一下国际零售商兼并和收购的状况,这是它们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家乐福与普美德斯的合并,使家乐福从原来的世界零售业排名第三,成为零售业排名第二;沃尔玛购并阿斯达使沃尔玛进入了欧洲市场;去年还有科罗格收购福雷德梅耶,使它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零售商,销售额达到了490亿美元;另外还有阿霍德去年的两次收购,使它去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达到了343亿欧元,已经超过了家乐福的335亿欧元,成为世界零售第二。零售业规模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意义。它有助于提高流通的效率,同时带动大规模工业的生产,净化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有满足需求,创造需求,扩大市场的需求能力。
  
  二、我们拿中国的零售业规模化和世界零售业做一个比较。2000年中国连锁业百强的销售额是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约120亿美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零售业百强的销售额是1600亿元人民币,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不到5%。美国在1998年零售业百强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将近9000亿美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超过30%。在亚洲(不包括日本),处于领导地位的零售业有一半来自本地区之外,在区域内的前12位零售企业中,区内区外企业各占一半,家乐福以4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居于首位,在本区的6家企业当中,中国香港两家,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各1家,联华超市排在第8位。可以看出,国内连锁企业不但与国际大型连锁集团在规模上存在差异,即使在地区市场,也不占优势,这与中国如此巨大的零售市场是很不相称的。与世界零售业的规模相比,中国零售业百强的最高销售额是13.5亿美元,平均是两亿美元;连锁百强最高销售额是上海联华的111亿元人民币,平均的销售额是1.2亿美元。但是世界零售业百强第一名的沃尔玛2000年销售额为1913亿美元,平均的销售额是166亿美元。无论是在增长速度还是绝对的数额,我国的零售业都不能和国际水平相比。
  
  从零售企业占《财富》500强的席位可以说明零售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00年,在《财富》500强排名中,零售企业为45家,占百强的9%,最多的是美国。中国也有很多排序,我们也认真地查了一下,实在没有找到零售业在里面的位置,这可能除了我们零售业本身的位置还不是很高的原因之外,可能因为各式各样的分类,往往都会把流通业放在一个不予以考虑的位置。
  
  三、零售业规模化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和高速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国零售企业在加入WTO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实现零售业规模化,是中国零售业的根本出路。
  
  目前,中国连锁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本市场的支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政策体制方面,传统的体制对连锁业的束缚。从根本上讲,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管理体系,与市场经济下企业规模扩张、跨区域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或者是矛盾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难题。
  
  连锁经营要求的统一管理、统一纳税和财政体制目前分灶吃饭的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在专营商品的管理上、市场的监管体制上、工商等级上、服务商标的管理上都有很多和我们目前企业需求不相适合的地方。特别是服务商标上,零售企业没有纳入服务商标的管理,服务商标的管理没有零售企业这一类,所以企业在跨区域发展的时候,突然发现企业的名字被注册,企业的商标已经不能用了,但是国家没有政策来保护,这些问题都是企业跨区域发展时遇到的问题,当然更多是观念上的问题。
  
  另外就是在基础设施与标准上。很多企业跨区域发展的时候,感受到物流的设施以及信息、通讯、标准体系的建设,都不能支持跨区域的发展。资金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对一个规范的成长性好的连锁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地予以上市的支持。当然,现在一些连锁企业已经上市了,一些企业已经进入辅导期,当然,国家很多政策,长期以来也是把流通排在可以参考或者不予以考虑的位置,比如说工业的债转股等等很多政策,流通企业都没有得到享受。同时在资金市场上,新兴起来的资本也应该关注流通新业态的发展,但是在上市公司里头,商业的板块大部分是传统百货业的上市公司,百货业本身的规模扩张的基础没有找到,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不是很好。总之,21世纪的中国市场是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具备了大企业成长的基础,连锁经营给企业提供了规模化发展的方式,创造条件,让中国零售业快速成长。

7. 什么叫做零售业?

零售业 (retail industry)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比较主流的零售业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营销学角度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是任何一个处于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他们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定义在近三十年的营销学的文献中非常普遍。另一种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零售贸易业包括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

扩展资料
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的降低,产生规模效益。中国零售行业还没有形成像国外零售业那样的规模。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
中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
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零售业

什么叫做零售业?

8. 连锁业的发展

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 迅猛扩张,市场份额急剧扩大

连锁经营在我国首先出现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初始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商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借鉴国外规模效益的经验,开始探索连锁商业的方式,企业自发地按照连锁方式进行经营运作。成长期:(1995年至今)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要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流通体制改革。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与企业市场化内在发展需求相结合,我国连锁业快速步入成长期,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扩张,仅用10多年就基本完成了欧美历经百年的零售业革命。从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连锁经营的发展情况看,连锁经营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连锁经营的领域也由最初的零售行业开始向服务业拓展,超市、便民店、各类品牌专卖店、专业连锁店等作为新的购物形式,已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并日益深入百姓生活。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1124家,店铺数2.2万个,零售总额1549亿元,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0.7%上升到目前的4.1%。一些大中城市连锁业的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以上,增长幅度超过了传统的百货零售商店,如上海已达21.7%,北京达13.7%。连锁经营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拓展到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50多个业种。连锁商业的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新的增长点,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改造传统商业模式、促进流通现代化,推动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经营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1年在全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366个,占全部连锁零售总店的比重为42.1%;其它非国有经营形式如私营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联营、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57.9%。在国有及国有控股零售连锁企业中,连锁门店数占总店数的59.4%,营业面积占48.8%,从业人数占47.6%,零售额占58.4%。数据表明,我国连锁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 地区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连锁经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虽然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也有所发展,但相比而言,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连锁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如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中,北京市2001年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有129个,门店2123个,实现零售额218.7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上海市2001年有连锁企业82个,门店5394个,实现零售额404亿元,占当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7%,成为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地区。但西部部分省份的连锁企业年销售额不足3亿元,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
(四)内资连锁业占据主导地位,外资连锁业零售额仅占一成
尽管实力雄厚的外资连锁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我国市场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内资连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2001年我国内资零售、餐饮连锁企业998家,占全国连锁总店数的88.8%;实现零售额1221.9亿元,占连锁业零售总额的78.9%。外资连锁业所占比重不大。2001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零售连锁店为50个,占连锁总店数的5.7%,其中连锁门店数为760个,占4%,零售额占全部连锁店零售总额的9.7%。世界著名跨国商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等,推进了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据统计,近10年来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实际对华投资达到30多亿美元,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有半数进入中国市场。其它外资零售企业也纷纷来华投资,其中包括好又多、万客隆、大润发、吉之岛、乐购、易初莲花、伊藤羊华堂、百安居、欧倍德、7-Eleven、罗森、百盛、太平洋等。但从总体看,外资连锁业所占比重仍处于次要位置。

(五)联合、并购、加盟成为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连锁商业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一是对国有商业进行连锁化改造;二是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实现网络的扩张。这两种方式均属单一资本的扩张。党的“十五大”以后,连锁企业加大了资本经营的力度,通过联合、购并、加盟等方式,加速了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扶优扶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使一些优势企业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初,上海华联与北京西单、超市发牵手组成新公司,实现了跨地区的强强联合;上海联华经过对北方市场的调研后,又转而在广东积极开拓,寻求合作伙伴和发展机会;北京华联在原有22家的基础上,今年拟准备以西部为主新开16家大卖场。种种迹象表明,兼并、重组已成为近两年连锁业发展的主旋律。
(六)超市、便利店成为消费者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场所
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连锁超市、便利店已成为消费者日常购物的主要场所,传统的消费习惯开始转变。在一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比较分析资料中,反映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对传统菜市场或集贸市场和到超市或便利店的选择意向。一方面顾客到传统农贸市场采购鲜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四类商品的购买动机依次为:26%、25%、25%和14%,而其它食品和南北干杂货仅有10%。另一方面,到超市食品区或便利店采购的顾客,购买目的主要倾向于肉类生鲜品、水产品、蔬菜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水果类产品,购买动机依次为:14.5%、14%、10%、9.1%和2.1%,而其它包装食品、饮料、家庭日用品等比重则为50.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超市和便利店通过生鲜食品、包装食品和家庭日用品的合理配置,将顾客的购买行为及趋向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转化,同时由于连锁网络的便利性和集中采购形成的价格优势,使其对大中城市传统商店及农贸市场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连锁企业在大中城市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七)连锁企业呈现出集中化、大型化特征
近年来,大型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平均经营规模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2001年连锁百强年平均销售额16.2亿元,平均拥有连锁店131.2个,百强中前10名企业的销售额达到718.4亿元,占百强销售总额的44%。企业进入百强名单的销售规模的底线为2.6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44亿元。这些连锁企业以资金雄厚、规模大、机制灵活上的优势,通过加盟、控服等多种形式发展店铺,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上开拓市场,在连锁企业重组新建中起到了龙头作用。
(八)连锁经营方式向更多行业和业态延伸
目前,连锁经营的发展已从超市和便利店迅速扩展到商业的其他业态,基本涵盖商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由于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专业连锁店将得到较快发展。仓储式商店成为连锁经营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业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快,其中外资开设的仓储式商店占有很大比重,入世后这一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连锁超市的主体业态主要体现为:生鲜型超市、百货型超市、综合性超市、大卖场、主题型购物中心、便利型超市。连锁专业店范围从家电、服装、鞋业扩展到药品、汽车、建材、房屋等产品,尤为突出的是:可能引发中国三大消费高潮,即汽车进入家庭、家庭购买商品房、医疗制度改革后药房的市场需求。在这三大消费高潮的带动下,汽车专业连锁店、连锁型健康药房、连锁型房产服务将得到高速发展并使得我国连锁业态由此而形成突破性的发展。
为满足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的需求,一些营业面积较大的超级市场发展迅速。从数量上看,在全部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的门店中,超级市场和专业店成为主力业态。2001年超级市场341家,占连锁零售企业总数的39.2%;专业店325家,占37.4%,两者所占比重已达76.6%。与此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连锁业态也从超级市场、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家居广场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九)餐饮业连锁经营发展较快
近年来,餐饮业快速改变多年沿用的单店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连锁、配送和网络经营,在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多业态的餐馆、快餐连锁企业。连锁经营成为餐饮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餐饮业的连锁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各地都涌现了各具特色的连锁餐饮企业。
2001年全国连锁餐饮业为254家,实现零售额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74.1%,拉动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4个百分点。其中正餐153个,零售额45亿元,占连锁餐饮业的32.5%;快餐89个,零售额91.5亿元,占66.1%。
餐饮业成为国内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也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
(十)连锁企业效益明显好于非连锁企业
发展之初,由于企业规模不够大,经营手段不够灵活,管理不够科学,大多数连锁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经过不断规范和完善,2001年连锁企业的效益状况有了明显好转,限额以上连锁商店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8倍,新增利润总额4.1亿元,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而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78.2%的非连锁商店经营业绩明显逊于前者,实现利润总额仅比上年增长0.6%,新增利润总额0.1亿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