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应该如何改革?

2024-05-09 20:55

1. 公车应该如何改革?

目前公车消费对国家财政消耗巨大,应尽快进行公车改革,但是公车改革对那些开公车的既得利益者是极大的利益损失,公车改革必然遇到许多障碍,针对公车改革我建议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改革。
步骤一:让公车有明显的标识
首先让公车使用不便,要求各个单位(只要是国家出钱购买的公车包括事业单位)公车按照单位不同,全部喷涂成醒目的单位标识,如卫生局的车喷涂成卫生局的明显的标识,这样卫生局的车在大街上走着大家都看到他们的车的标识,不管是开公车旅游还是开公车吃饭,公车很容易被识别,开公车消费的人就要有所顾忌,各个单位买奔驰宝马当公车也就有所顾忌了。
这个步骤只是做治理公车的准备工作,只是要求每车必须改标识,重点检查所有车辆是否更改标识否,实施3个月左右当几乎所有的公车都已喷涂了标识,即可实施第二步骤。
步骤二:限制使用公车的人
让公车私用不便,要求开公车的人和坐公车的每个人
,必须穿相应的制服,带相关的工作证件,只要有一个不带证件的(包括小孩),立即扣留车辆。
这个步骤要求交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联合执法,专到各个风景区和消费场所各大超市停车场检查。
这个步骤是使公车成为鸡肋,既不能开公车出去带老婆孩子旅游,又不能出去逛街,不能家庭使用后公车对他们用处就小了,这时他们就是公车改革的推动者了,他们会主动提出公车改革,卖掉公车。
步骤三:卖掉公车
这时平时开公车做公车的人希望的公车改革是低价买到目前他们开的和坐的公车,但是那样卖公车会使国有资产流失,不能这样卖公车。
我的建议是:把五年以内的公车全部发给公安、武警、军队,要求这些单位五年内不得购买新车,这些分配的车辆,全部换军队牌照。(这些车数量巨大,公安、武警、军队经过这次车辆补充,五年后应本着淘汰一辆旧车才能购买新车的原则购买新车)
其他车辆因五年以上了,他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把这些五年以上的车全部公开拍卖,虽然价格可能稍低,并且使旧车市场暂时低迷,但是预计经过拍卖后半年,旧车市场就应该恢复正常。
步骤四:发放车补,公车使用全部打的。
公车卖了,但是各个单位还会想方设法地留下一些公车,或者用下属单位的车辆使用,公车使用还要泛滥,但是只要卡住3点:1.国家出钱买的车必须喷标识,2.随时有人按照步骤二检查并且处理当事人,3.借用其他人员和单位的车辆使用是受贿罪。公车改革就会基本成功。但是还应该卡住公油私用和油卡行贿的通路。
再有就是公务用车,应发车补以减少车改的阻力,没有领车补的人员办公事,应打出租车,出租车票应登记票号报销,票号输入电脑,报销单应登记出发地,出发时间,到达地,到达时间,公里数,钱数。监察部门应抽查所有单据如果发现问题应认真核查,应在出租车行业进行举报制度,如果有打车人从出租车司机处收集出租车票,出租车司机可以举报,如果举报查实有人不实报销出租车票,可得1万元奖金,不实报销出租车票的人一律开除。我想不会有人为了几十元而丢掉饭碗吧。

公车应该如何改革?

2. 公车改革到底什么时候改

资料来源:九个头条网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今年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中央部门要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公车改革探索已走过18个年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上涨势头却难以遏止。因此,进一步深化公车改革,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破解公车改革困局有何良方?
 
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可归纳为3种模式
 
“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是群众对公车的形象比喻。据财政部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
 
2009年5月,杭州市出台公车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实行货币补贴,大部分公车向社会公开拍卖。经过几年实践,杭州的公车改革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然而,各地的情况不同,杭州的公车改革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
 
这些年,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试点方式不一,效果也不一。
 
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货币化公车改革,发放车贴补助;二是集中化公车改革,即把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车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三是规范化公车改革,即通过单车核算、节假日封存、安装GPS等方式加强监控与管理。
 
“应该说,这三种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都不是十全十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说,货币化公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车贴标准;集中化公车改革的局限在于它更适合中小型城市;规范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治标不治本。

3. 公车改革有什么好处?

从主观上来讲,公职人员特别是一领导干部多年来养成的公家的人,公家的事,公家的车,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吃大户的惯性思维.甚至公私不分,公车私用,公车私有,化公为私,导致腐败产生.他们内心自觉不自觉地对公车改革有着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在公车改革中有意无意的推诿拖延,甚至利用职权以改革的名义谋取私利,以继续维持其公车私用公权私用的既得利益.  以上原因`造成我国公车改革步子慢不彻底的现状.虽此,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迟滞或停止公车改革步伐的理由.公车改革货币化,毕竟是最接近市场化的一种改革路径,它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积极而有序的推进公车改革,不仅是我国反腐倡廉,建立节约高效政府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是解决社会诸多矛盾的切入点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社会隐形分配不公,降低压缩三公开支,增强民众对推进改革的信心,增加政府诚信,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车改革有什么好处?

4. 公车改革,政策怎么看

今年年底,将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参公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各地也将上报车改总体方案。车改政策如何看?有哪些应当注意?

  车改方案“一刀切”?

  回应实为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相结合,已充分考虑地方情况;各地年底前要制定改革总体方案并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审核后出台

  车改方案设定的补贴标准,被很多人理解为“一刀切”。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现行车改是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相结合的改革方式,地方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原则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有较多自主决策权。今年年底前,各地要制定改革总体方案并报中央车改领导小组审核后出台。

  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下发的《意见》是一个总体指导方案,各地具体车改方案由各省(区市)结合本地情况自行制定。首先,在补贴标准上,各地可根据各地实情、本着节约开支的前提在上限范围内自主调整。其次,《意见》还允许各地设立过渡性租车中心,各地在公务用车取消以后,可以按规定统一集中少数车辆酌情安排使用,但要严格使用管理,坚决杜绝既坐车又拿钱。最后,为协调不同岗位间公务出行不平衡问题,《意见》允许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可统筹比例为10%以内,地方统筹比例由各地根据情况自行考虑。

  相关负责人指出,地方在制定车改方案时需要明确各自行政区域范围,在行政区域内的公车使用都要按照中央车改政策改革;在规定行政区域之外的则和差旅费管理制度相衔接。科学界定公务出行保障的区域和差旅费保障的区域,可以较好地解决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等在补贴标准上的差异性和公平问题。

  车改范围有多大?

  回应使用公车的都要改革,首批参改中央国家机关执法执勤车辆压缩八成;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形式看岗位需要而不看级别,以总体节约和总体有利工作为原则

  改革涉及哪些人?有声音认为范围模糊。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阶段,政策明确的是公务员和参公单位。未来整个公车改革将包括所有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要使用公车的就要改革,即使执法执勤车也要改,第一批参改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执法执勤车辆要压缩4/5,参公事业单位随第一批车改进行。地方上,此次车改明确鼓励省级政府党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车改,确因工作需要也允许继续实行实物配备,具体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因此,目前允许选择实物配备的范围有两个层面,一是省级所属厅局级部门正职主要负责人;二是市、县及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主要指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这位负责人解释:从试点情况看,市直局委的公车取消后能够较好地导入新体系,可以下决心取消;省级政府的厅局长情况相对复杂,他们参加重要会议、外事等重要政务活动比较多,一般的公共交通不便保障。

  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还强调,公务出行的保障形式是与岗位需要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根据级别。乡镇党委书记、镇长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全局性的,虽然不能说他比高一级的党政副职更重要,但直接面临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概率和责任相对更大。“车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总体节约和总体有利工作为原则。”他说。

  有网友担心,有些过去没车的乡镇党政主官会借机购车,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各地在必须节支的前提下自行决定党政主官是否实物配备,而且车辆管理办法也要相应改革。

  车补是新增福利?

  回应车补是改革性补贴;极少数高出行岗位的补贴标准可在政策范围内适度上靠

  有网友质疑,有些在岗人员原本没有公车也不需要公车出行,车改后却发放补贴,这不是新增福利吗?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此前,虽然一般公务人员没有专车,但并不是不使用公车。车改是将原本大量存在的实物出行保障支出,转变成一种市场化、自主购买社会化的交通服务。因此,车补不是新福利,而是公务出行方式自主选择后各级工作人员公务出行交通费用的公共补助,它是一种改革性补贴,是对传统公车使用管理办法的革新,让财政支出花在明处。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同等补贴水平的岗位,没有任何一个岗位完全没有公务出行,岗位之间也存在变动,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基本公务出行,补贴方案就不可能绝对细化,去认定每个人的出行与补贴是否对等。因此,比起官本位的实物保障,用补贴来转变原有机制总体上是最佳的选择。对极少数高出行岗位补贴标准,地方在制订车改方案时可在政策范围内适度上靠。

  对于很多人关心的司勤人员去向,据了解,中央国家机关近三年没有更新车辆,司勤人员以老员工居多,安置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车改对于司勤人员的安置原则上是内部消化,同时按照劳动法、事业单位管理条例,可以在工资福利基本待遇不变的原则下提前五年自愿离岗,有编制的人员不会有岗位问题。对于部分合同工,合同到期后可以根据劳动法续签,需要提前解除合同的也会根据法律规定补偿。

  有参与车改的人员担心,车改在具体实施中会为正常工作带来不便。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认为,改革的完成、新机制的建立,往往要付出一定成本。车改不仅涉及利益,还面对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当前多数质疑很多也是在原有政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些都要改变。

  “车改提出以来的各种质疑,有些对于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是很好的提醒。改革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要通过不断完善方案和深化改革来解决。”该负责人表示,每一位党政干部都必须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站在党和国家、人民的立场上讲大局,替国家来节约。

5. 公车改革的改革方案

公车改革的实质,是要取消官员职务消费中的“公车特权”,这种特权的载体是公车,如果取消了作为特权载体的公车,也就取消了特权本身。所以公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大幅度削减公车数量,确保绝大多数官员和普通公务人员无公车可坐,无“公车特权”可享。而大幅削减公车数量的关键,就在于严格执行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把以往用于控制公车消费和惩治公车腐败的人力物力,转而用于严格控制公车数量,严惩违规购置公车和官员向其他单位“借车”的行为。只有公车数量大幅度削减下来,监管公车和惩治公车腐败的成本和难度才能越来越小,公车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公车改革接下来最关键、最困难的工作,就是要按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除外),最大限度减少公车数量。这项工作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从严格执行预算的角度卡住公务用车支出的“咽喉”,严防公权机关和所有财政拨款单位违规购置、使用公车;二是国有企业、公有事业单位和基层单位也要大力推行车改,大幅度减少公车数量,对官员向公有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借车”须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当按索贿、受贿追究刑责。 总量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保留公务用车的数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常住人口核定,由人大批准控制。社会化:由政府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对驾驶员的安排可参照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办法进行。公务车的保养也向社会公开招标,结算由财务和维修点进行,司机个人不介入。  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  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规范处置公务用车

公车改革的改革方案

6. 公车改革的介绍

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厅局级及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只有公务用车。12014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按照新方案,中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2。2015年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透露,中央层面取消的3184辆公务用车已全部封存停驶,2015年春节前将正式启动第一批约300辆的拍卖,同时公布了9个车辆处置的鉴定评估、拍卖和解体机构。2015年1月2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取消的106辆公务用车将举行首场不带牌照的“裸拍”。经过竞价,106辆车全部成交,拍卖金额总计660.9万元。2015年9月,中国至少有16个省份已经成立了省级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并设置办公室。小组组长一般由省长或副省长担纲,办公室领导成员一般包括省级发改委、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厅、审计厅等部门负责人。2015年9月16日,央国家机关车改已全面完成,共封存车辆3868辆,并向社会公开拍卖,2000多名司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各省区市已基本完成车改总体方案制定。

7. 公车改革问题

  公车改革是一项难题,在过去许多年中,不少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试图破解这一难题,迄今仍未取得满意答案。从2009年起,杭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将普通公务员至局级公务员分为300元到2600元9个档次,交通补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以用于乘坐公交车、打的、加油等各项交通事务支出,但不能取现,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3442万元。
  “杭州车改”在受到舆论肯定的同时,也遭遇了质疑,“一个正局级公务员的车贴比普通百姓工资还高,怎么说得过去呢?”一些市民指出,公车消费本来就有浪费,现在用发放定额车贴的方式,实际上是将一些浪费行为合法化,公权变成了特权,特权又被“赎买”成了私产。
  专家表示,公车改革之难实为公权“革命”之难。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关于公车改革的呼声和尝试,这些年来持续不断,他不但是民众的呼声,也是反腐倡廉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可为什么公车改革在实践中却时停时动,时快时慢,其中也确有主客观多种原因。
  首先从客观上讲,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政府部门管理机庞大。我国公车配备制度范围广历史长。各个部门工作特点千差万别,对公车的需求也不一样,使用状况也各不相同。而目前全国各地进度不同的公车改革,也面临着尺度不一、标准各异,程度不同、车补不同,范围不同,模式不同的问题。货币化虽然提出了一条相对可行的思路,但种种的不同也使的大面积推广有操作性的障碍。
  从主观上来讲,公职人员特别是一领导干部多年来养成的公家的人,公家的事,公家的车,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的吃大户的惯性思维.甚至公私不分,公车私用,公车私有,化公为私,导致腐败产生.他们内心自觉不自觉地对公车改革有着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在公车改革中有意无意的推诿拖延,甚至利用职权以改革的名义谋取私利,以继续维持其公车私用公权私用的既得利益.
  以上原因`造成我国公车改革步子慢不彻底的现状.虽此,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迟滞或停止公车改革步伐的理由.公车改革货币化,毕竟是最接近市场化的一种改革路径,它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积极而有序的推进公车改革,不仅是我国反腐倡廉,建立节约高效政府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是解决社会诸多矛盾的切入点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社会隐形分配不公,降低压缩三公开支,增强民众对推进改革的信心,增加政府诚信,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车改革问题

8. 公车改革是哪一年开始的

法律分析:2014年7月16日下去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公车改革正式启动。
法律依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1.创新制度、分类保障。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2.统筹协调、政策配套。妥善处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过渡、有机衔接。3.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制定改革实施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行示范,地方党政机关加快实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