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代古琴的什么形制已经基本确定

2024-05-04 13:31

1. 到了汉代古琴的什么形制已经基本确定

平卧式。
琴制的定型是在汉代完成的。现所发现古琴的最早实物,是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位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琴、湖南长沙五里牌木享墓出土的战国九弦琴和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汉代七弦琴。
琴制都是短小、长形的音箱,首宽尾窄,而圆底平,构造简笔,没有琴徽,代表着古琴发展的最初阶段。

扩展资料:
古琴分类:
古琴有伏羲式、灵机式、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剑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等琴式。
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距今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音色深沉,余音悠远,音域宽广。
1、伏羲式
圣人造琴的一种,形状与神农式非常接近,造型圆浑古朴,项腰各有半月形弯入,音色宽宏,有两个连续的弯,琴体外形的其他部位与神农式几乎完全一样。
2、灵机式
汉代梁銮所作,是历代最流行的古琴样式之一,琴首为常见的圆首,自琴首至肩处内收呈半葫芦状,腰部内收作一圆弧。
3、蕉叶式
相传为明刘伯温所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
4、仲尼式
古琴中最常见的一款样式,属于圣人造琴的一类。它是所有琴里最简洁的一种,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造型简洁朴素,声音清雅纯。
5、连珠式
相传为隋朝逸士李疑“连珠先生”所创,造型玲珑精巧而华美,项腰作连续三个半月形弯入,犹如连珠。
6、落霞式
属于文人造琴一类,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

到了汉代古琴的什么形制已经基本确定

2. 古琴是什么朝代的?

关于
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
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3. 从古至今,古琴都有哪些形式

古琴样式多达近百种,有古人流传下来的,也有近代开发的。以下是古琴的常见款式,蔡氏制琴样式丰富可供参考学习。




从古至今,古琴都有哪些形式

4. 古琴形制有哪些

1、仲尼式
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
2、伏羲式
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与仲尼式同为流传最广,为使用最多的两种古琴形制之一。
3、连珠式

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4、落霞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哈哈,名字就很美,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落日的辉煌,动人的情怀。这款琴也属文人造琴,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

5、灵机式
此形制概为古代文人灵机妙想而创,造型精巧,项有两大半月形弯入,腰则一小半月弯。又称“万壑松式”,取自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6、蕉叶式

蕉叶式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它的形状顾名思义就是像一片芭蕉叶,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的音乐,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独有的浪漫的情趣。并且琴护轸部位匠心独运的斫制成叶柄的样式,十分惹人喜爱。
7、神农式
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下部大致在雁足部位起一个弯,非常简捷,是流传较普遍的款式。(但神农式形制一直存在争议)
8、凤势式
这一形制的特点是从琴头直接起弯或从岳山起弯,上边两个弯,下边两个弯,式样古朴而流畅,它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种。
9、列子式

是的它跟仲尼式比较相像,只是在琴头部位缺了两个角。小编脸盲,是分别不出来了。

10、混沌式

混沌式古琴通体浑圆,琴头琴尾都是圆滚滚的,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形制,简单,看上去统一、圆润。

11、正合式
这是最素净的一种样式啦。明清以后,古琴形制的风格多趋向于华丽、繁琐,但唯有一种样式例外,那就是正合式。明清以后,古琴形制的风格多趋向于华丽、繁琐,但唯有一种样式例外,那就是正合式。“大巧若拙”一词在此样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此琴首 、颈、肩、腰等处,浑然一体,一线直下,无一丝变化,此样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当不过。正合式为明代以后出现一种样式,因其造型素净、 大方,也颇得琴人喜爱。
12、梁鸾式

把梁鸾式放在这里是因为楼主觉得她长得和正合式很像,唯一的区别就是正合是线条笔直,而梁鸾是有曲线的,特别在腰部,曲线很柔美。

13、绿绮式

相传司马相如的琴“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当然,现在这张绿绮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是他的形制却流传了下来。绿绮琴见证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哦

14、师旷式(又名月琴式)

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盲人琴师师旷所创,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造型奇特,音韵如磬。(哈哈,我觉得就像一个大手表)

15、此君式

又名阮竹式(琴上能看到模仿的竹节)竹,雅称修竹,又名篁,文人雅士取其正直虚心高节的意思,当作君子的象征。将竹称作“此君”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何可一日无此君“。可看出古时文人多恋竹。

16、玉玲珑式

此形制琴头为方头,作内收双连弧形项腰,与凤势式特别相像。只有腰部的弧度存在一下差别,相比较凤势式,玉玲珑显得更玲珑可爱一些。

17、凤嗉式

这个与灵机太像了,大家细细看琴腰的地方,灵机是一个弯后有个小弧度。

18、宣和式

宋徽宗好琴,曾设立“万琴堂”,“宣和式”古琴应该也是徽宗宣和年间由宋徽宗或官方主持创制的新造型。

19、鹤鸣秋月式

5. 古琴在古代一直很流行,那么古琴最盛时期是哪个时期?

相传琴已有3000余年历史。历代诸多的琴学文献记载都认为,琴是由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圣贤所创制。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孔子、庄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文人奏琴开始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爱好。

隋唐时期,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创造了空前的盛世,并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人琴家,他们弹奏并参与琴曲创作。宋代由于皇室对琴文化非常重视,再加上文人的广泛参与,这就使宋代琴曲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所提高。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官方“琴局”,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称为“官琴”。

明、清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琴界也日趋活跃并形成一些琴派。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本土文化的打击增大,使古琴音乐逐步濒于绝灭。建国之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

古琴在古代一直很流行,那么古琴最盛时期是哪个时期?

6. 古琴分几种类型?

常见的为:
1、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
2、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
3、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扩展资料:
古琴的外形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1、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
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2、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3、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
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4、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5、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
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6、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7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8、龙池、凤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9、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10、断纹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

7. 古琴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于周朝,关于古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而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所以古琴最早应出现在周朝。
周朝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抚琴悠闲为主,古琴成为民间深受古人喜爱的乐器,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意思是今日有听众在场,我来弹琴一番。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佳话美谈,中间就有伯牙抚琴,后为纪念钟子期摔断琴弦,从此弃琴。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古琴介绍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1、号钟:小白称君,公子纠因夺位之罪被判断首而亡。公子纠去后,小白曾弹奏号钟琴,声声无奈,闻者落泪。
2、绕梁: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后整天弹琴作乐,连续七天不上朝,后楚庄王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古琴样式。一说为古琴别称。汉代司马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4、焦尾: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号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绕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绿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焦尾琴

古琴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8. 古琴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一九七三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七弦琴 被断为“汉初”
一九七八年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十弦琴 被断为“战国初”
一九九三年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七弦琴 被断为“战国中”

由出土文物大致可以断定 古琴器型稳定为七弦 实在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 

相传古琴最初的形制为五弦 周文王加一弦为六弦 周武王加一弦为七弦 所以在周朝时已经有类似古琴的形制出现 

古琴的样式 有伏羲氏 神农氏 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 亦有混沌式 相传为尧所创 
所以说 可能尧舜时代就已经有类似古琴的形制出现 

综上所述 可以肯定的是 古琴稳定为七弦 是在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 而古琴出现的时间 可能有古人想象的成分在内 尧舜时期 还不会有生漆 也就是说 即使那时有类似古琴的器物 也只是个大概 后人附会的成分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