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主要措施?

2024-05-06 13:47

1. 请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主要措施?

可持续发展:
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主要措施:
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3.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请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主要措施?

2. 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际中处理好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 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际中处理好什么的关系?

B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要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际中处理好什么的关系?

4.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怎样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
有利于克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有利于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我国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5)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保护环境;
(6)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环保、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维护生态环境。

5.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第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显著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五、更加重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供参考。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6. 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哲学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为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仅要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还要看到它的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无长远打算。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我国的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结构相互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也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实践中,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统筹兼顾,防止“单打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必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果次要矛盾处理得不好,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6)量变和质变。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明确将“限制产品过度包装”列入其中,过度包装行为将在法律层面上受到前所未有的惩处,体现了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且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通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进行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等都体现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价值取向的有关知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不仅直接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国将加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环保总局要求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教育,诺贝尔和平奖首次把环境保护列入评选议程等都体现了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政治方面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内对外职能都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发展观念,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有利于完善和发挥我国的国家和政府职能。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科学发展观涉及的大量问题属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国家和政府职能,特别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的国家职能:①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②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国家维护生态,治理污染均体现了这一职能。③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的职能: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又是有差别的,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了人民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表现了国家行使处理人民内部关系的国家职能。 

(2)国家机关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依法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案,体现了实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贯通的。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实施的发展战略,从这一点上说,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 

(5)当代国际竞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必须把握时机,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的“马六甲之痛”,能源安全潜在威胁,中日东海争端体现了国际竞争的实质。

7.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哪些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生活的不同生产方式表征着人类的各个阶段的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生态发展也必然走向文明形成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是主体的需求与愿望满足过程和价值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二是,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内在规律的进程,所以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1.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客休之间双向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有机统一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制于客观世界,因而需要不断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改变自身,这一过程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客体化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可以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目的创造出属人的世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现代人的【现代化】进程已明显的加剧了对资源的索取与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枯竭用尽是必然而早晚的事并且把它们全部都转化为了难于清除甚至于不能清除的大气污染,也许用核电、太阳能更清洁更环保,但是在开发核电及太阳能的过程中又要索取多少资源及带来多少污染呢?再比如玻璃的制造,玻璃,一经制造就千古不化,一经废弃就千古污染。深层的思考,真是可悲,人类会消灭人类的。
太低调,太悲观,太反动,请原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生活的不同生产方式表征着人类的各个阶段的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生态发展也必然走向文明形成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是主体的需求与愿望满足过程和价值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二是,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内在规律的进程,所以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1.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客休之间双向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有机统一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制于客观世界,因而需要不断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改变自身,这一过程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客体化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可以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目的创造出属人的世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生活的不同生产方式表征着人类的各个阶段的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生态发展也必然走向文明形成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是主体的需求与愿望满足过程和价值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二是,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内在规律的进程,所以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1.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是主客休之间双向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有机统一的。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制于客观世界,因而需要不断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改变自身,这一过程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客体化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可以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目的创造出属人的世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哪些问

8. 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撑?

1、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2、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整体科技水平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