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吗?

2024-05-17 11:41

1. 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吗?

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4.29%。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十八大以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018年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三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对接“互联网+”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3D和巨幕电影等新兴产业,推动上网服务、游戏游艺等行业转型升级。

我国文化产业逐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吗?

2. 为何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优化文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更好发挥文化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文化消费正成为人民日益重要的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的绿色朝阳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以及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进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3. 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
支柱性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
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
众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 众
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结
构调整优化、加快经济发 展方式
转变的重要着力点

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4. 如何看待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强化与推进,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此前,中央已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3479亿元,占GDP比重达2.85%,不过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等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点。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并且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举措。当今,市场和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让文化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况且,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随之也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功能和形态,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而文化产业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优势。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途径。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发展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要求。文化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为核心内涵的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为了抵御文化霸权的渗透和侵袭,无不从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对外塑造和传播本国的文化形象和价值观。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钟晓毅)

5. 怎样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保障条件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四)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怎样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6. 我国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强化与推进,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此前,中央已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3479亿元,占GDP比重达2.85%,不过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等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点。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并且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科技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举措。当今,市场和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经营性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让文化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上的商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况且,现代科技深刻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随之也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功能和形态,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发优势。而文化产业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优势。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途径。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发展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要求。文化产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为核心内涵的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为了抵御文化霸权的渗透和侵袭,无不从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对外塑造和传播本国的文化形象和价值观。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7. 如何看待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据业界估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将增至3万亿,在GDP中的比例有望从2010年的2.75%增至5%以上,到“十二五”后期,文化产业将晋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部分地方加速出台“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并引发广泛热议。
  合理发展文化产业聚集区 
  由于产业分工,产业聚集区能够发挥产业聚焦效应,通过产业链组合,把成本降到极致。但是,发展产业聚集区要适可而止。
  在国外,文化产业聚集区是很好的文化发展形式。近几年,全国各地也都纷纷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仅北京在“十一五”时期就分4批先后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另外,区级聚集区、自发形成的聚集区达到200多个。这些聚集区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文化产业园区用于招商引资或者变相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令人担忧。
  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在建园初期都进行了明确定位,后来开始转向重视入住园区的企业数量,忽视了质量,出现有的企业同时到很多园区入住,但是不经营的现象。产业聚集区不是新概念,但是,他认为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需要管理者对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只提供物业管理是不够的。还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工作指导,建立园区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搭建有效的产业服务平台,强调功能化建设和功能配套,建立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并引导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让聚集区之间能够协同共赢。
  从工业发展角度讲,合作、联合、结合,才能让文化产业真正获得发展。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要有大致分工,如果全国一拥而上,将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另外,产业聚集区发展要“适可而止”,因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和,是特殊产品,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个体生产,不能把所有零部件进行分解。
  要看到,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工业园区不一样,如果产业聚集区都建成钢筋混凝土森林,艺术家们生活成本加大,环境改变,如何留住这群“金凤凰”恐怕是较大的挑战。
  动漫产业可以聚集,创意产业更讲求灵魂迸发。所以,在发展文化聚集区时,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分类。如动漫产业等文化工业类,可以分工组合,对于文化创意类,可能就要采取差别的发展方式。
  对此,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如何与弘扬文化主旋律相结合?以及如果把高端文化推向市场能否生存下来?所以,有人就建议对文化产业还要进行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区分。 
  破解资金难题 
  这次在对通州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时发现,资金问题是文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实际上,这也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普遍难题。
  资金难题对于像文物保护这类国家公益文化单位尤其明显,资金不足会带来文物保护不到位、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社会上批评“博物馆老一套”,不能推陈出新,也主要是因为资金短缺。除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也与GDP的考核制度有关。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比,文物保护往往退而求其次。
  另外,创意产业也存在“微笑曲线”,在设计-原料-生产-销售这个过程中,设计和销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尽管国家表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仍然存在“天花板”现象。有的文化产业存在实实在在的行业门槛,有的存在无形的行业门槛,包括审批环节造成的门槛,这导致民营企业家无法涉足文化产业。当然,这与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受政策影响大、风险大,社会资本逐利特性等有关。对此,有必要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
  而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遍地撒芝麻”以及侧重扶持具体项目的方法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扶持效果。专项资金应该主攻一个方向集中使用,而且要充分论证使用得是否恰当。财政专项资金要更多用于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文化人才的奖励。
  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设立的专业金融机构,现阶段主要还是以金融信贷服务的方式存在。
  此前提出的建设政策性文化创意产业银行也只是过渡的金融机构。据了解,文化产业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形资产少,规模小,多拥有的是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其价值不容易确定,风险难以评估。
  因此,更重要的工作是让文化企业被金融机构认同,他建议让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化,根据文化产业的不同类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这需要信用评级公司、担保公司、产业交易中心、信托公司等中介机构一起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当国家形象宣传片通过BBC全球播出时,当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时,应当看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还略显艰难。在国内,一部《阿凡达》便让国人连夜排队买票,日本动漫及相关产品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而目前制约其步伐的瓶颈就是,与国际相比,在经营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成果和市场游戏规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此,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与“引进来”要并重。要鼓励国内与国外多层次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产业机构要与国外大牌的知名文化机构合作,不只停留在项目的引进上,而要包括成立合资公司等股权合作在内的深度合作。通过“引进来”,引进国外文化产业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成果和市场游戏规则,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来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尤其在确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之后,目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与国际机构合作,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国际平台和基地,从而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要构建文化发展促进体系包含多个方面。除了形成政府行政合力之外,还要认真细致梳理相关文化政策,及时进行修正才能实现效果,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外,还要积极研究文化产业的共性问题。

如何看待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8. 我国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优化文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更好发挥文化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从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文化消费正成为人民日益重要的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的绿色朝阳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于增加就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以及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进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