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读书笔记怎么写

2024-05-06 07:51

1.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读书笔记怎么写

你按照下面的文章作为参考,然后自己思考,再大幅度简化并修改一下,尽量把它写成自己的东西。
 财务管理假设问题的思考
财务管理假设问题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比较滞后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现有文献来看,西方财务管理关于财务管理基本假设问题研究较少,而关于财务管理具体假设的研究较多。
  在我国,最早研究财务基本假设的学者是王广明与刘贵生同志。他们认为,财务基本假设是财务理论研究中对财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提出的一些基本设想,是财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财务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2)资金市场健全假设;(3)连续经营假设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因此,呼吁加强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并提出了财务管理的五项基本假设:(1)财务主体假设;(2)理性财务行为假设;(3 )不确定性假设;(4)财务预期假设;(5)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陆建桥,1995)。

  王棣华先生认为,财务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理财主体假设;(2)谋求价值增殖假设;(3)财务风险假设;(4 )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5)利益平衡分配假设;(6)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

  在试图构筑财务假设体系的同时,列举了每一假设衍生的重要财务概念,并指出:从总体上说,财务假设是财务概念和财务程序与方法的逻辑起点。其财务假设体系可以用下图来表述:

                        ┌财务资料可选择性假设
      ┌—财务依据假设—│
      │        └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
      │
      │         ┌—法人理财主体假设
  财务假设┼— 财务主体假设—│
      │         └—财务理性人假设
      └—财务可控性假设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有科学和合理的成份,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财务假设的提法欠准确。财务是关于钱财的事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它本身不存在假设问题,因此,在研究此问题时,只能使用“财务管理假设”和“理财假设”这样的概念,而不能用“财务假设”。

  其次,有些假设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是不能将假设与目标相混淆,如谋求价值增值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种假设,笔者认为,将此项假设改为资金增值假设更好;二是不能将假设与原则相混淆,如利益平衡分配就是一项财务分配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假设;三是不能将假设与实际情况相混淆,如财务关系多重性、财务风险等都是客观实际情况,不属于假设的范畴。第三,假设应该有明确的体系关系。在以上提法中,除张家伦同志对财务假设的体系进行了研究以外,其他学者均没有深入研究假设的体系问题。而张先生的划分方法也不是十分合理,在财务依据假设的下面安排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在财务主体下面安排财务理性人假设,均没有科学道理。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对象和财务管理的行为分别安排五个一级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根据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个或几个二级或三级假设,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其基本内容为:

  一、理财主体假设

  理财主体假设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应限制在每一个在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外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

  理财主体应具备以下特点:(1 )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2)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3)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与会计上的会计主体相比,理财主体的要求更严格。例如,某个主体虽然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但不是法律实体,则该主体只是会计主体,而不是理财主体,如一个企业的分厂。如果某主体虽然是法律实体,但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则其也不是理财主体。当然,实际工作中,为了管理上的要求,会人为地确定一些理财主体。例如,对一个分厂实行承包经营,赋予它比较大的财权,这个分厂也就有了理财主体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实际情况,理财主体可以区分为完整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或称真正的理财主体、自然的理财主体)和相对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或称相对的理财主体、人为的理财主体)。一个真正的理财主体,必须具务上述三个条件。一个相对的理财主体,条件可适当放宽,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和一定单位权、责、利的大小,确定特定层次的理财主体。不过,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所说的理财主体,一般都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本文也是按此思路进行研究的。

  由理财主体假设可以派生出自主理财假设。从上述理财主体的概念中可知,凡是成为理财主体的单位,都有财务管理上的自主权,即可以自主地从事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当然,自主理财并不是说财权完全集中在财务人员手中,在现代企业制度情况下,财权是在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分割的。两权分离的推行,使财权回归企业,经营者有权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和分配等重要决策。“经理革命”的出现,进一步为企业成为理财主体奠定了基础(所谓经理革命是指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支配地位,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财权的逐渐回归企业,所有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均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而一部分不能实行完全竞争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其理财主体的双重身份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否认理财主体假设的成立。

  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指理财的主体是持续存在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在设定企业作为理财主体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企业能存在多久。企业可能是持续经营的,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更甚至终止营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财务管理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下去。

  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按理财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自创立之日起,直到解散停业为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犹如奔腾的长江一样川流不息、持续不断。企业在其存在期内的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一直到停业之日才停止变动。为了分阶段地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必须将持续经营的企业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这就是理财分期假设的现实基础。

  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我们说,在确定筹资方式时,要注意合理安排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关系,在进行投资时,要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收益分配时,要正确处理各个利益集团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三、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只有在有效市场上,财务管理才能正常进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才能建立。最初提出有效市场假设的是美国财务管理学者法马(Fama),他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类。

  笔者认为,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理财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理财环境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来看,有效市场应具备以下特点:(1)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2)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3)企业理财上的任何成功和失误,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

  有效市场假设的派生假设是市场公平假设。它是指理财主体在资金市场筹资和投资等完全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状态。市场不会抹杀某一理财主体的优点,也不会无视某一理财主体的缺点。理财主体的成功和失败,都会公平地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因此,每一个理财主体都会自觉地规范其理财行为,以便在资金市场上受到好评,以利于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公平假设还暗含着另外一个假设,即市场是由众多的理财主体在公平竞争中形成的,单一理财主体,无论其实力多强,都无法控制市场。
 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财务管理原则,决定筹资方式、投资方式,安排资金结构、确定筹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如果市场无效,很多理财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都无法建立。

  四、资金增值假设

  资金的增殖假设是指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营运,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这一假设实际上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如果在资金运筹过程中不能实现资金的增值,财务管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运筹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取得了资金的增值(有了盈余);二是出现了资金的减值(有了亏损);三是资金价值不变(不盈不亏)。财务管理存在的意义绝不是后两种情况,而是第一种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从整个社会来看,资金的增值是一种规律,而且这种增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但从个别企业来考察,资金的增值并不是一种规律,也不一定来源于生产过程。例如,一家企业将其资金投资于股票,一年以后卖出,可能实现资金的增值,也可能会出现亏损,因此,我们说从个别企业进行考察,资金增值只能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项规律。因为在财务管理中,在作出这种投资时,一定是假定这笔投资是增值的,如果假定出现亏损,这笔投资就不会发生了。

  资金增值假设的派生假设是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此项假设是指风险越高,获得的报酬也越高(指取得的增值越大或付出的成本越低)。资金的运筹方式不同,获得的报酬就不一样,例如,国库券基本是无风险投资,而股票是风险很大的投资,为什么还有人将巨额资金投向股市呢?这是因为他们假设股票投资取得的报酬要远远高于国库券的报酬。同样,有人将资金投向食品行业,有人却投向房地产行业,有人投向衍生金融工具,他们也同样是根据风险与报酬同增这一假设来进行决策的。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实际上暗含着另外一项假设,即风险可计量假设。因为如果风险无法计量,财务管理人员不知道哪项投资风险大,哪项投资风险小,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也就无从谈起。

  资金增值假设说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盲目追求资金的增值,因为过高的报酬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此两项假设为科学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调整资金投向奠定了理论基础。风险报酬原理、利息率的预测原理、投资组合原理也都是依据此项假设展开论述的。

  五、理性理财假设

  理性理财假设是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理性的理财人员,因而,他们的理财行为也是理性的。他们都会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尽管在实际上存在一部分盲目的理财人员,但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来看,只能假设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的,因为盲目的理财行为是没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事情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性理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理财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企业的理财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财环境中,对理性理财行为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时所做出的理财决策无疑是为了实现产值的最大化。今天看来,这种行为不是理性的,因为它造成了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等种种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害的理财行为。但是,在当时,人们会认为这种理财行为是正确的,是理性的。可见理性理财假设中的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具体理财环境而言的。无论事后证明这种理财行为正确与否,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都认为是理性的。

  理性理财的第二个表现是理财人员会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等手段,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

  理性理财的第三个表现是当理财人员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方案时,都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便使损失降至最低。

  理性理财的第四个表现是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吸取以往工作的教训,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合理应用新的方法,使得理财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由理性变得更加理性。

  尽管上述四个方面为理性理财行为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理财行为不是理性行为。另外,即使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行为,也不一定完全导致理性的结果。因此,理财的理性行为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

  理性理财假设可派生出资金再投资假设。这一假设是指当企业有了闲置的资金或产生了资金的增值,都会用于再投资。换句话说,企业的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大量闲置。因为理财行为是理性的,因此,企业必然会为闲置的资金寻找投资途径,因为市场是有效的,就能够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的计算等,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理性理财行为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建立财务管理原则,优化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论前提。例如,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财务管理的决策、计划和控制方法等都与此项假设有直接联系。

你按照下面的文章,自己思考,再修改一下,尽量把它写成自己的东西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读书笔记怎么写

2. 本科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急]~~~~~~

  你按照下面的文章作为参考,然后自己思考,再大幅度简化并修改一下,尽量把它写成自己的东西。
  财务管理假设问题的思考
  财务管理假设问题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比较滞后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现有文献来看,西方财务管理关于财务管理基本假设问题研究较少,而关于财务管理具体假设的研究较多。
  在我国,最早研究财务基本假设的学者是王广明与刘贵生同志。他们认为,财务基本假设是财务理论研究中对财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提出的一些基本设想,是财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财务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2)资金市场健全假设;(3)连续经营假设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因此,呼吁加强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并提出了财务管理的五项基本假设:(1)财务主体假设;(2)理性财务行为假设;(3 )不确定性假设;(4)财务预期假设;(5)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陆建桥,1995)。

  王棣华先生认为,财务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理财主体假设;(2)谋求价值增殖假设;(3)财务风险假设;(4 )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5)利益平衡分配假设;(6)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

  在试图构筑财务假设体系的同时,列举了每一假设衍生的重要财务概念,并指出:从总体上说,财务假设是财务概念和财务程序与方法的逻辑起点。其财务假设体系可以用下图来表述:

  ┌财务资料可选择性假设
  ┌—财务依据假设—│
  │        └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
  │
  │         ┌—法人理财主体假设
  财务假设┼— 财务主体假设—│
  │         └—财务理性人假设
  └—财务可控性假设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有科学和合理的成份,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财务假设的提法欠准确。财务是关于钱财的事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它本身不存在假设问题,因此,在研究此问题时,只能使用“财务管理假设”和“理财假设”这样的概念,而不能用“财务假设”。

  其次,有些假设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是不能将假设与目标相混淆,如谋求价值增值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一种假设,笔者认为,将此项假设改为资金增值假设更好;二是不能将假设与原则相混淆,如利益平衡分配就是一项财务分配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假设;三是不能将假设与实际情况相混淆,如财务关系多重性、财务风险等都是客观实际情况,不属于假设的范畴。第三,假设应该有明确的体系关系。在以上提法中,除张家伦同志对财务假设的体系进行了研究以外,其他学者均没有深入研究假设的体系问题。而张先生的划分方法也不是十分合理,在财务依据假设的下面安排财务关系多重性假设;在财务主体下面安排财务理性人假设,均没有科学道理。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对象和财务管理的行为分别安排五个一级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根据不同情况派生出一个或几个二级或三级假设,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系。其基本内容为:

  一、理财主体假设

  理财主体假设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应限制在每一个在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将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同另外一个主体的理财活动相区分。

  理财主体应具备以下特点:(1 )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2)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3)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与会计上的会计主体相比,理财主体的要求更严格。例如,某个主体虽然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但不是法律实体,则该主体只是会计主体,而不是理财主体,如一个企业的分厂。如果某主体虽然是法律实体,但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则其也不是理财主体。当然,实际工作中,为了管理上的要求,会人为地确定一些理财主体。例如,对一个分厂实行承包经营,赋予它比较大的财权,这个分厂也就有了理财主体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实际情况,理财主体可以区分为完整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或称真正的理财主体、自然的理财主体)和相对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或称相对的理财主体、人为的理财主体)。一个真正的理财主体,必须具务上述三个条件。一个相对的理财主体,条件可适当放宽,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和一定单位权、责、利的大小,确定特定层次的理财主体。不过,在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所说的理财主体,一般都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本文也是按此思路进行研究的。

  由理财主体假设可以派生出自主理财假设。从上述理财主体的概念中可知,凡是成为理财主体的单位,都有财务管理上的自主权,即可以自主地从事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当然,自主理财并不是说财权完全集中在财务人员手中,在现代企业制度情况下,财权是在所有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分割的。两权分离的推行,使财权回归企业,经营者有权独立地进行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和分配等重要决策。“经理革命”的出现,进一步为企业成为理财主体奠定了基础(所谓经理革命是指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支配地位,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财权的逐渐回归企业,所有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均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主体。而一部分不能实行完全竞争的行业的国有企业,其理财主体的双重身份可能会长期存在。但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否认理财主体假设的成立。

  理财主体假设为正确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指理财的主体是持续存在并且能执行其预计的经济活动。在设定企业作为理财主体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企业能存在多久。企业可能是持续经营的,也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发生变更甚至终止营业。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采用的财务管理原则和财务管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的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财务管理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下去。

  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按理财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自创立之日起,直到解散停业为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犹如奔腾的长江一样川流不息、持续不断。企业在其存在期内的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一直到停业之日才停止变动。为了分阶段地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必须将持续经营的企业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这就是理财分期假设的现实基础。

  持续经营假设是财务管理上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我们说,在确定筹资方式时,要注意合理安排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关系,在进行投资时,要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收益分配时,要正确处理各个利益集团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三、有效市场假设

  有效市场假设是指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资金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只有在有效市场上,财务管理才能正常进行,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才能建立。最初提出有效市场假设的是美国财务管理学者法马(Fama),他将有效市场划分为弱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三类。

  笔者认为,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理财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理财环境和中国企业的特点来看,有效市场应具备以下特点:(1)当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在资金市场上筹集到资金。(2)当企业有闲置的资金时,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3)企业理财上的任何成功和失误,都能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

  有效市场假设的派生假设是市场公平假设。它是指理财主体在资金市场筹资和投资等完全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状态。市场不会抹杀某一理财主体的优点,也不会无视某一理财主体的缺点。理财主体的成功和失败,都会公平地在资金市场上得到反映。因此,每一个理财主体都会自觉地规范其理财行为,以便在资金市场上受到好评,以利于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市场公平假设还暗含着另外一个假设,即市场是由众多的理财主体在公平竞争中形成的,单一理财主体,无论其实力多强,都无法控制市场。
  有效市场假设是建立财务管理原则,决定筹资方式、投资方式,安排资金结构、确定筹资组合的理论基础。如果市场无效,很多理财方法和财务管理理论都无法建立。

  四、资金增值假设

  资金的增殖假设是指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营运,企业资金的价值可以不断增加。这一假设实际上指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因为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如果在资金运筹过程中不能实现资金的增值,财务管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运筹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取得了资金的增值(有了盈余);二是出现了资金的减值(有了亏损);三是资金价值不变(不盈不亏)。财务管理存在的意义绝不是后两种情况,而是第一种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从整个社会来看,资金的增值是一种规律,而且这种增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但从个别企业来考察,资金的增值并不是一种规律,也不一定来源于生产过程。例如,一家企业将其资金投资于股票,一年以后卖出,可能实现资金的增值,也可能会出现亏损,因此,我们说从个别企业进行考察,资金增值只能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项规律。因为在财务管理中,在作出这种投资时,一定是假定这笔投资是增值的,如果假定出现亏损,这笔投资就不会发生了。

  资金增值假设的派生假设是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此项假设是指风险越高,获得的报酬也越高(指取得的增值越大或付出的成本越低)。资金的运筹方式不同,获得的报酬就不一样,例如,国库券基本是无风险投资,而股票是风险很大的投资,为什么还有人将巨额资金投向股市呢?这是因为他们假设股票投资取得的报酬要远远高于国库券的报酬。同样,有人将资金投向食品行业,有人却投向房地产行业,有人投向衍生金融工具,他们也同样是根据风险与报酬同增这一假设来进行决策的。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实际上暗含着另外一项假设,即风险可计量假设。因为如果风险无法计量,财务管理人员不知道哪项投资风险大,哪项投资风险小,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也就无从谈起。

  资金增值假设说明了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意义,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又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盲目追求资金的增值,因为过高的报酬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此两项假设为科学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不断调整资金投向奠定了理论基础。风险报酬原理、利息率的预测原理、投资组合原理也都是依据此项假设展开论述的。

  五、理性理财假设

  理性理财假设是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理性的理财人员,因而,他们的理财行为也是理性的。他们都会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尽管在实际上存在一部分盲目的理财人员,但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来看,只能假设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的,因为盲目的理财行为是没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事情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性理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理财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企业的理财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理财环境中,对理性理财行为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时所做出的理财决策无疑是为了实现产值的最大化。今天看来,这种行为不是理性的,因为它造成了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等种种对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有害的理财行为。但是,在当时,人们会认为这种理财行为是正确的,是理性的。可见理性理财假设中的理性是相对的,是相对具体理财环境而言的。无论事后证明这种理财行为正确与否,其行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都认为是理性的。

  理性理财的第二个表现是理财人员会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表现为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等手段,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最佳方案。

  理性理财的第三个表现是当理财人员发现正在执行的方案是错误的方案时,都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便使损失降至最低。

  理性理财的第四个表现是财务管理人员都能吸取以往工作的教训,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合理应用新的方法,使得理财行为由不理性变为理性,由理性变得更加理性。

  尽管上述四个方面为理性理财行为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个别理财行为不是理性行为。另外,即使所有的理财行为都是理性行为,也不一定完全导致理性的结果。因此,理财的理性行为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

  理性理财假设可派生出资金再投资假设。这一假设是指当企业有了闲置的资金或产生了资金的增值,都会用于再投资。换句话说,企业的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大量闲置。因为理财行为是理性的,因此,企业必然会为闲置的资金寻找投资途径,因为市场是有效的,就能够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的计算等,都是建立在此项假设基础之上的。

  理性理财行为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建立财务管理原则,优化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论前提。例如,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财务管理的决策、计划和控制方法等都与此项假设有直接联系。

  你按照下面的文章,自己思考,再修改一下,尽量把它写成自己的东西

3. 企业财务目标及研究 ?

  长期以来,围绕着企业财务目标这一命题,有着种种说法,究竟是“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其中之一),还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又或是其他……至今也无法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为企业财务目标恰当定位,必须研究并解决好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主体、指针和面目问题。

  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问题

  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笔者发现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搅混在一起,它模糊了我们的认识,虚夸了我们的分歧,亟待我们予以辨别。
  两种观点的内涵及演示
  “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观点内涵及演示 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此观点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可以借助于货币形式来表现的企业目标,即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财务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就是要通过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所生产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由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
  建国以来,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关于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的标志也不同。在1984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物品匮乏,供不应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个别产品通过计划调拨就转变为社会产品,所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品生产计划指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是反映企业总的产品生产数量多少的最直观的价值量指标,自然“总产值最大化”就是当时企业的财务目标。
  在1984 ~ 200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时期,政企的分开使得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商品的日渐丰富使得企业不得不变为市场的赶潮儿,原先企业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所依赖的行政手段被淘汰,企业只有立足市场,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节约各项费用开支,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的个别产品才能够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产品。由于利润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故而这一时期各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都以利润为中心,自然“利润最大化”也就是此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了。
  2003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共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也更加渴求公平竞争。于是,利益相关者在评价企业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的能力的时候,也就理所当然地关注到了利润指标的固有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剔除短期行为所造成的利润额异常波动,计量资金时间价值,考虑风险报酬等,就是利润指标能否被继续用作评价指标的关键。由此,“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浮出水面,有理由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了。鉴于经济附加值EVA和企业价值二个指标与利润指标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说,“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修正”的“利润最大化”。
  “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内涵及演示 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此观点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并认为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资金运动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与此相对应,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就包括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在企业筹资管理中,因为既要预测资金需要量,又要考虑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比较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优劣,所以,企业筹资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不断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因为企业投资决策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因素,需要借助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所以,企业投资管理的目标是“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力求提高投资报酬,降低投资风险”;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因为企业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和货币资金具有继起性和并列性的特点,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就等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资金链的通畅完整,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就越是可以利用相同数量的资金,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取得更多的收入,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在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因为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节约料、工、费,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应当通过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所以,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的目标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合理分配企业利润”。
  显然,上述财务活动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同样,上述财务管理的四个方面分目标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归纳分析不难看出,所有四个方面的财务活动,他们都会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所有四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分目标,他们都是致力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扩大理财效益”或 “资金运动合理化”。
  两种观点内涵的分析及取舍
  基于上述演示,显见企业财务目标的观点与其内涵是密切相关的,主张什么样的内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观点。因此,我们要定位企业财务目标,必须比较分析两种观点的内涵,并做出取舍。
  企业财务目标是管理目标,而非企业既定目标。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性,否则这个组织就不能存续。而由一个组织的存续目的所决定的组织目标,即为该组织的既定目标。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不管前述的企业目标如何表述,我们都应当将企业目标列为企业的既定目标。在得出企业目标是企业的既定目标结论之后,如果我们把企业财务目标等同于企业目标(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看待,那么,就有企业财务目标也是企业既定目标的推论。如此的推论,恐怕我们就无法接受了,其理由在于:它将宣判有关企业财务目标的研究根本不需要,因为是由企业目的设定的,所以以前的研究毫无意义;它无视企业非财务目标的存在及其效用;它将否定企业既定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区别及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事实上,只有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管理目标,我们才能够对企业目标(企业既定目标)进行分解,并成功构建企业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因果关系骨架。因此,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目标的第二层次目标,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保证。
  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企业管理是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的全面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核心地位的奠定和巩固,人们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话又说回来,不论财务管理如何重要,它总是包含在企业管理内,不可能替代企业管理,更不可能超越企业管理。所以,我们在分解企业既定目标时,自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资源配置活动的具体情况,将企业目标与多个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平行联系起来,并坚信企业财务目标只是多个平行管理目标中的一个或重要一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目标的企业财务目标与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应当是对称的。
  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目标的二种观点中,“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内涵较为科学,也更符合企业财务目标的本意。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当以此为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赞同“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并不等于赞同上述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义。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问题

  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笔者发现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务中存在着两类问题:一类是将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等同于会计主体;另一类是将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混淆于企业的利益主体。为此,我们阐述如下:
  企业财务目标定位必须基于理财主体假设
  财务管理必须限定在某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具体组织之内,而不能任其漫无边际。这就是说财务管理应当基于理财主体假设。理财主体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理财主体应当具备下列3个特点:“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由于企业是否符合理财主体特点,将从根本上决定其财务活动的独立性和财务关系的自主性,决定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必须以理财主体判别为前提。理财主体判别的基础工作是将企业分为二类:一类是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另一类是不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组织现状来看,二类企业数量旗鼓相当。当然,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不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集团内的成员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上级企业(企业集团、母公司、总公司)最终肯定是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因此,我们明确以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不会撇下任何企业。统一了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说,企业财务目标属于理财主体,不具有理财主体资格的企业谈不上企业财务目标;若也要谈,那必定是对企业财务目标的歪曲。鉴此,笔者有感于眼下一些不具有理财主体资格的上市公司,其异常的关联方交易以及资金屡屡被大股东(集团公司)占用的不正常现象等也就容易理解了。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必须与企业的利益主体相分离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有别于企业的利益主体,决不可混为一谈。企业的理财主体只有其自身一个,但企业的利益主体却包括有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以及政府等四个方面对象在内的众多者。理财主体与利益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每一个利益主体也都想最大限度地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但左右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力量却只能是利益主体的主流,且这一主流也必定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应当理解,任何一个利益主体都没有单方面主宰企业的资格和权力,哪怕面对乍看起来似乎正被大股东主宰着的企业,我们也要断定利益主体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力,因为企业是一个所有利益相关者共有的企业,即是一个理财主体。同样如此,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其特定的财务目标,每一个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都有其鲜明的立场,都是利己的,他们都企图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强加到企业的头上,而最终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不能够从中择取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特定企业的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经济利益是休戚相关的,在利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他们的利益通常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一个利益主体如果抢得了超过其应得的利益,势必要有其他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遭受损失。对于企业而言,各利益主体之间绝对的利益公平可能难以做到,但严重的失衡却绝对可以避免发生。因为各利益主体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博弈,无论激烈与否,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尺度,即博弈必须以企业的存续为前提,博弈不能够打破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博弈是合作的博弈,博弈是调和的博弈,博弈是共赢的博弈。所以,企业是维系各利益主体合作的纽带,企业是秩序的根基。正因为如此,理财主体理所当然地、也是义不容辞地就成为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仲裁者和调停者。肩负着仲裁和调停双重责任的理财主体,其当然要摆脱各当事利益主体的束缚,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致力于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鉴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带有典型利益主体特征的财务目标,如“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等,是不适宜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

  企业财务目标的指针问题

  关于财务管理概念的表述,虽然各位专家学者不尽相同,但概念核心还是一致的,即“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根据这一概念核心,企业财务目标的指针毫无疑问应该指向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可是,笔者发现,在此之前的企业财务目标研究,许多同志似乎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而抛弃了企业的财务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企业财务目标研究中的一个严重缺陷。
  组织财务活动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表层指向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是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或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但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并不总是形影不离、步调一致,相反却时常会出现相互分离的现象。深入分析其相互分离的原因,除制度因素外,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窘况迫就;二是主动而为。窘况迫就,就是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弱化或恶化,企业支付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资金运动跟不上正常物资运动的步伐。这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分离,其后果将造成物资运动无法为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瘫痪。主动而为,就是企业在“资源有限”和“资金有价”的条件下,利用预测、计划、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对企业的资金运动予以人为安排,使局部资金运动提前或迟缓于物资运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分离,其效果将改善和强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可以说,正是由于人为安排能够导致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的相互分离,组织财务活动才成为现实。因此,组织财务活动就是有目的地干预资金运动,组织财务活动就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
  处理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深层指向
  组织财务活动,表面上看就是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具体工作,但每一项具体工作背后都连结着财务关系。理财主体能够不能够成功的组织财务活动,关键不在于理财主体知道不知道如何的优化财务状况,而在于理财主体能够不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复杂的财务关系,以实现理财的意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归根到底地说,它本身是没有利益的,它就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组织财务活动,通过财务活动的过程调理财务关系;反过来,和谐的财务关系,又保障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利益属于利益主体,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利益主体而言,由于其单方面不可能实现其资源的增值,它参与搭建企业,就是要借助于企业这一“会生蛋”的组织形式,实现其拥有资源的增值。企业是利益驱动的产物,企业的财务活动总是和企业的财务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利益主体期望企业的财务活动为之创造利益,而随着企业的诞生而诞生的理财主体,为协调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矛盾,就不得不去面对庞杂的财务关系。理财主体所需要处理的财务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个方面的财务关系看起来都是利益主体与理财主体的关系,实质上却都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理财主体处理好了与各个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才能够融洽。当然,利益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融洽,不是静态的融洽,而是动态的融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关系中,财务活动营造财务关系,只要理财主体能够遵循惯例合理组织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融洽的弹性限度不被突破,财务关系的融洽就能够维护;否则,利益主体就会动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施加影响,务求使财务活动体现财务关系的新要求,显现利益主体的新意愿,并在动荡中有成本地重新构筑财务关系的再融洽。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活动的灵魂是处理财务关系,确保融洽的财务关系是财务活动稳中有序的前提,也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深层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问题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据此,企业财务目标应当是指理财主体从事理财活动所想要达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关系。对于理财主体来说,究竟怎样才能恰当表达出“想要达到的”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企业财务目标面目问题。
  “最大化”是目前企业财务目标最常见的面目。袁振兴认为,“财务目标‘最大化’的提法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既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笔者赞成这一观点,同时认为: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而“最大化” 仅是一个概念,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以“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各利益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不仅谁也无法实现目标,而且还将丧失继续合作的诚意和基础。因此,“最大化”已不能再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了。
  “均衡”是目前企业财务目标的又一面目。“均衡”,从字面上来讲,很容易让人想到“均等”和“平衡”。若要以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作为企业财务目标,那么,就是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等和平衡。如此,对于理财主体来说,就必须先行解决3个问题: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大家知道,管理层正在花大力气解决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即使一切顺利,也还要假以时日。上市公司的股权问题解决了,所以企业的产权问题解决了,请注意,那也只是解决了投资人这一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企业债权人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如何计量?政府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如何计量?特别是企业职工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眼下更是难题。各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源对利益总量的贡献大小问题。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集体生产力’,从而能创造出大于单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净收益的剩余,即‘组织租金’。由于组织租金是团队生产的结果,因此各产权主体都有获得‘组织租金’的权利,但是,此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精确计算每一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所投入资源对组织租金的贡献”。事实上,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不断变化,包括组织租金贡献和单个专用性资源的净收益贡献在内的利益总量,我们永远都无法科学计算。利益总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标准问题。无法精确计算每一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所投入资源对组织租金的贡献,就没有利益总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合适标准。“于是,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使其获得租金最大化,相互之间开始博弈。……只有在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以后,大家才会进行合作”。这一段话说明,利益分配和利益“均衡”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而实现的,且“均衡”是利益相关者继续合作的基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利益“均衡”不是理财主体的作为,能算做企业财务目标吗?博弈的结果就一定能实现“均衡” 吗?。由此可见,以“均衡” 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既不可行也不恰当。
  否定了“最大化”和“均衡”,那么,企业财务目标究竟以何面目恰当显现呢?笔者认为,恰当的企业财务目标面目一般应具有下列特征:以理财主体为主体,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表达明确清楚,不含糊;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可以借助有关指标计量,便于考核评价。为此,笔者提出“优化”和“和谐”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优化”是指优化财务状况,“和谐” 是指和谐财务关系。关于财务状况,目前我们已有的一套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可以继续使用,只要这些指标计算结果本期比上期好,就是优化。当然一期更比一期好本身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关于财务关系,以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否能够正常有序进行为标志,只要各利益相关者仍然乐意合作,并且都能够服从大局利益,就应当说财务关系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笔者将企业财务目标定位为: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并且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2.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3.荆新、王化成、刘俊彦等.财务管理学[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本文系江苏省镇江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K2005033

  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问题、主体问题、指针问题和面目问题入手,分析目前几种观点的由来及不足之处。由此认为企业财务目标应立足于理财主体,既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又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还能够计量和可以实现。并提出企业财务目标应定位为: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
  关键词:企业财务目标 恰当定位 理财主体 财务活动 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目标及研究   ?

4. 关于财务管理5个目标

长期以来,围绕着企业财务目标这一命题,有着种种说法,究竟是“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其中之一),还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又或是其他……至今也无法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为企业财务目标恰当定位,必须研究并解决好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主体、指针和面目问题。

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问题

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笔者发现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搅混在一起,它模糊了我们的认识,虚夸了我们的分歧,亟待我们予以辨别。
两种观点的内涵及演示
“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观点内涵及演示 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此观点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可以借助于货币形式来表现的企业目标,即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财务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就是要通过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所生产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由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
建国以来,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关于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的标志也不同。在1984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物品匮乏,供不应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个别产品通过计划调拨就转变为社会产品,所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品生产计划指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是反映企业总的产品生产数量多少的最直观的价值量指标,自然“总产值最大化”就是当时企业的财务目标。
在1984 ~ 200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时期,政企的分开使得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商品的日渐丰富使得企业不得不变为市场的赶潮儿,原先企业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所依赖的行政手段被淘汰,企业只有立足市场,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节约各项费用开支,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的个别产品才能够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产品。由于利润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故而这一时期各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都以利润为中心,自然“利润最大化”也就是此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了。
2003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共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也更加渴求公平竞争。于是,利益相关者在评价企业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的能力的时候,也就理所当然地关注到了利润指标的固有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剔除短期行为所造成的利润额异常波动,计量资金时间价值,考虑风险报酬等,就是利润指标能否被继续用作评价指标的关键。由此,“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浮出水面,有理由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了。鉴于经济附加值EVA和企业价值二个指标与利润指标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说,“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修正”的“利润最大化”。
“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内涵及演示 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此观点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并认为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资金运动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与此相对应,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就包括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在企业筹资管理中,因为既要预测资金需要量,又要考虑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比较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优劣,所以,企业筹资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不断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因为企业投资决策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因素,需要借助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所以,企业投资管理的目标是“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力求提高投资报酬,降低投资风险”;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因为企业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和货币资金具有继起性和并列性的特点,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就等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资金链的通畅完整,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就越是可以利用相同数量的资金,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取得更多的收入,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在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因为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节约料、工、费,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应当通过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所以,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的目标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合理分配企业利润”。
显然,上述财务活动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同样,上述财务管理的四个方面分目标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归纳分析不难看出,所有四个方面的财务活动,他们都会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所有四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分目标,他们都是致力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扩大理财效益”或 “资金运动合理化”。
两种观点内涵的分析及取舍
基于上述演示,显见企业财务目标的观点与其内涵是密切相关的,主张什么样的内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观点。因此,我们要定位企业财务目标,必须比较分析两种观点的内涵,并做出取舍。
企业财务目标是管理目标,而非企业既定目标。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性,否则这个组织就不能存续。而由一个组织的存续目的所决定的组织目标,即为该组织的既定目标。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不管前述的企业目标如何表述,我们都应当将企业目标列为企业的既定目标。在得出企业目标是企业的既定目标结论之后,如果我们把企业财务目标等同于企业目标(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看待,那么,就有企业财务目标也是企业既定目标的推论。如此的推论,恐怕我们就无法接受了,其理由在于:它将宣判有关企业财务目标的研究根本不需要,因为是由企业目的设定的,所以以前的研究毫无意义;它无视企业非财务目标的存在及其效用;它将否定企业既定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区别及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事实上,只有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管理目标,我们才能够对企业目标(企业既定目标)进行分解,并成功构建企业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因果关系骨架。因此,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目标的第二层次目标,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保证。
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企业管理是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的全面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核心地位的奠定和巩固,人们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话又说回来,不论财务管理如何重要,它总是包含在企业管理内,不可能替代企业管理,更不可能超越企业管理。所以,我们在分解企业既定目标时,自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资源配置活动的具体情况,将企业目标与多个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平行联系起来,并坚信企业财务目标只是多个平行管理目标中的一个或重要一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目标的企业财务目标与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应当是对称的。
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目标的二种观点中,“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内涵较为科学,也更符合企业财务目标的本意。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当以此为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赞同“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并不等于赞同上述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义。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问题

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笔者发现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务中存在着两类问题:一类是将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等同于会计主体;另一类是将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混淆于企业的利益主体。为此,我们阐述如下:
企业财务目标定位必须基于理财主体假设
财务管理必须限定在某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具体组织之内,而不能任其漫无边际。这就是说财务管理应当基于理财主体假设。理财主体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理财主体应当具备下列3个特点:“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由于企业是否符合理财主体特点,将从根本上决定其财务活动的独立性和财务关系的自主性,决定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必须以理财主体判别为前提。理财主体判别的基础工作是将企业分为二类:一类是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另一类是不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组织现状来看,二类企业数量旗鼓相当。当然,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不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集团内的成员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上级企业(企业集团、母公司、总公司)最终肯定是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因此,我们明确以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不会撇下任何企业。统一了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说,企业财务目标属于理财主体,不具有理财主体资格的企业谈不上企业财务目标;若也要谈,那必定是对企业财务目标的歪曲。鉴此,笔者有感于眼下一些不具有理财主体资格的上市公司,其异常的关联方交易以及资金屡屡被大股东(集团公司)占用的不正常现象等也就容易理解了。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必须与企业的利益主体相分离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有别于企业的利益主体,决不可混为一谈。企业的理财主体只有其自身一个,但企业的利益主体却包括有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以及政府等四个方面对象在内的众多者。理财主体与利益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每一个利益主体也都想最大限度地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但左右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力量却只能是利益主体的主流,且这一主流也必定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应当理解,任何一个利益主体都没有单方面主宰企业的资格和权力,哪怕面对乍看起来似乎正被大股东主宰着的企业,我们也要断定利益主体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力,因为企业是一个所有利益相关者共有的企业,即是一个理财主体。同样如此,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其特定的财务目标,每一个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都有其鲜明的立场,都是利己的,他们都企图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强加到企业的头上,而最终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不能够从中择取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特定企业的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经济利益是休戚相关的,在利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他们的利益通常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一个利益主体如果抢得了超过其应得的利益,势必要有其他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遭受损失。对于企业而言,各利益主体之间绝对的利益公平可能难以做到,但严重的失衡却绝对可以避免发生。因为各利益主体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博弈,无论激烈与否,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尺度,即博弈必须以企业的存续为前提,博弈不能够打破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博弈是合作的博弈,博弈是调和的博弈,博弈是共赢的博弈。所以,企业是维系各利益主体合作的纽带,企业是秩序的根基。正因为如此,理财主体理所当然地、也是义不容辞地就成为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仲裁者和调停者。肩负着仲裁和调停双重责任的理财主体,其当然要摆脱各当事利益主体的束缚,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致力于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鉴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带有典型利益主体特征的财务目标,如“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等,是不适宜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

企业财务目标的指针问题

关于财务管理概念的表述,虽然各位专家学者不尽相同,但概念核心还是一致的,即“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根据这一概念核心,企业财务目标的指针毫无疑问应该指向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可是,笔者发现,在此之前的企业财务目标研究,许多同志似乎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而抛弃了企业的财务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企业财务目标研究中的一个严重缺陷。
组织财务活动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表层指向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是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或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但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并不总是形影不离、步调一致,相反却时常会出现相互分离的现象。深入分析其相互分离的原因,除制度因素外,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窘况迫就;二是主动而为。窘况迫就,就是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弱化或恶化,企业支付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资金运动跟不上正常物资运动的步伐。这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分离,其后果将造成物资运动无法为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瘫痪。主动而为,就是企业在“资源有限”和“资金有价”的条件下,利用预测、计划、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对企业的资金运动予以人为安排,使局部资金运动提前或迟缓于物资运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分离,其效果将改善和强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可以说,正是由于人为安排能够导致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的相互分离,组织财务活动才成为现实。因此,组织财务活动就是有目的地干预资金运动,组织财务活动就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
处理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深层指向
组织财务活动,表面上看就是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具体工作,但每一项具体工作背后都连结着财务关系。理财主体能够不能够成功的组织财务活动,关键不在于理财主体知道不知道如何的优化财务状况,而在于理财主体能够不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复杂的财务关系,以实现理财的意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归根到底地说,它本身是没有利益的,它就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组织财务活动,通过财务活动的过程调理财务关系;反过来,和谐的财务关系,又保障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利益属于利益主体,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利益主体而言,由于其单方面不可能实现其资源的增值,它参与搭建企业,就是要借助于企业这一“会生蛋”的组织形式,实现其拥有资源的增值。企业是利益驱动的产物,企业的财务活动总是和企业的财务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利益主体期望企业的财务活动为之创造利益,而随着企业的诞生而诞生的理财主体,为协调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矛盾,就不得不去面对庞杂的财务关系。理财主体所需要处理的财务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个方面的财务关系看起来都是利益主体与理财主体的关系,实质上却都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理财主体处理好了与各个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才能够融洽。当然,利益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融洽,不是静态的融洽,而是动态的融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关系中,财务活动营造财务关系,只要理财主体能够遵循惯例合理组织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融洽的弹性限度不被突破,财务关系的融洽就能够维护;否则,利益主体就会动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施加影响,务求使财务活动体现财务关系的新要求,显现利益主体的新意愿,并在动荡中有成本地重新构筑财务关系的再融洽。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活动的灵魂是处理财务关系,确保融洽的财务关系是财务活动稳中有序的前提,也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深层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问题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据此,企业财务目标应当是指理财主体从事理财活动所想要达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关系。对于理财主体来说,究竟怎样才能恰当表达出“想要达到的”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企业财务目标面目问题。
“最大化”是目前企业财务目标最常见的面目。袁振兴认为,“财务目标‘最大化’的提法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既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笔者赞成这一观点,同时认为: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而“最大化” 仅是一个概念,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以“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各利益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不仅谁也无法实现目标,而且还将丧失继续合作的诚意和基础。因此,“最大化”已不能再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了。
“均衡”是目前企业财务目标的又一面目。“均衡”,从字面上来讲,很容易让人想到“均等”和“平衡”。若要以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作为企业财务目标,那么,就是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等和平衡。如此,对于理财主体来说,就必须先行解决3个问题: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大家知道,管理层正在花大力气解决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即使一切顺利,也还要假以时日。上市公司的股权问题解决了,所以企业的产权问题解决了,请注意,那也只是解决了投资人这一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企业债权人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如何计量?政府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如何计量?特别是企业职工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眼下更是难题。各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源对利益总量的贡献大小问题。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集体生产力’,从而能创造出大于单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净收益的剩余,即‘组织租金’。由于组织租金是团队生产的结果,因此各产权主体都有获得‘组织租金’的权利,但是,此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精确计算每一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所投入资源对组织租金的贡献”。事实上,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不断变化,包括组织租金贡献和单个专用性资源的净收益贡献在内的利益总量,我们永远都无法科学计算。利益总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标准问题。无法精确计算每一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所投入资源对组织租金的贡献,就没有利益总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合适标准。“于是,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使其获得租金最大化,相互之间开始博弈。……只有在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以后,大家才会进行合作”。这一段话说明,利益分配和利益“均衡”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而实现的,且“均衡”是利益相关者继续合作的基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利益“均衡”不是理财主体的作为,能算做企业财务目标吗?博弈的结果就一定能实现“均衡” 吗?。由此可见,以“均衡” 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既不可行也不恰当。
否定了“最大化”和“均衡”,那么,企业财务目标究竟以何面目恰当显现呢?笔者认为,恰当的企业财务目标面目一般应具有下列特征:以理财主体为主体,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表达明确清楚,不含糊;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可以借助有关指标计量,便于考核评价。为此,笔者提出“优化”和“和谐”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优化”是指优化财务状况,“和谐” 是指和谐财务关系。关于财务状况,目前我们已有的一套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可以继续使用,只要这些指标计算结果本期比上期好,就是优化。当然一期更比一期好本身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关于财务关系,以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否能够正常有序进行为标志,只要各利益相关者仍然乐意合作,并且都能够服从大局利益,就应当说财务关系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笔者将企业财务目标定位为: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并且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2.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3.荆新、王化成、刘俊彦等.财务管理学[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本文系江苏省镇江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K2005033

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问题、主体问题、指针问题和面目问题入手,分析目前几种观点的由来及不足之处。由此认为企业财务目标应立足于理财主体,既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又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还能够计量和可以实现。并提出企业财务目标应定位为: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

5. 求一篇《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毕业论文

中国高教论文网:http://cngjlw.com/jjx.asp
长期以来,围绕着企业财务目标这一命题,有着种种说法,究竟是“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其中之一),还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又或是其他……至今也无法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为企业财务目标恰当定位,必须研究并解决好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主体、指针和面目问题。

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问题

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笔者发现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搅混在一起,它模糊了我们的认识,虚夸了我们的分歧,亟待我们予以辨别。
两种观点的内涵及演示
“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观点内涵及演示 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此观点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可以借助于货币形式来表现的企业目标,即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财务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就是要通过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产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所生产的产品,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由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
建国以来,由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同,关于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的标志也不同。在1984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物品匮乏,供不应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个别产品通过计划调拨就转变为社会产品,所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品生产计划指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是反映企业总的产品生产数量多少的最直观的价值量指标,自然“总产值最大化”就是当时企业的财务目标。
在1984 ~ 200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时期,政企的分开使得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商品的日渐丰富使得企业不得不变为市场的赶潮儿,原先企业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所依赖的行政手段被淘汰,企业只有立足市场,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节约各项费用开支,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的个别产品才能够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产品。由于利润指标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故而这一时期各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都以利润为中心,自然“利润最大化”也就是此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了。
2003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共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也更加渴求公平竞争。于是,利益相关者在评价企业个别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的能力的时候,也就理所当然地关注到了利润指标的固有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剔除短期行为所造成的利润额异常波动,计量资金时间价值,考虑风险报酬等,就是利润指标能否被继续用作评价指标的关键。由此,“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浮出水面,有理由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了。鉴于经济附加值EVA和企业价值二个指标与利润指标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说,“经济附加值EVA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修正”的“利润最大化”。
“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内涵及演示 企业财务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此观点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并认为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资金运动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与此相对应,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就包括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在企业筹资管理中,因为既要预测资金需要量,又要考虑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比较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优劣,所以,企业筹资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不断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在企业投资管理中,因为企业投资决策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因素,需要借助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所以,企业投资管理的目标是“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力求提高投资报酬,降低投资风险”;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因为企业的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和货币资金具有继起性和并列性的特点,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就等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资金链的通畅完整,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就越是可以利用相同数量的资金,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取得更多的收入,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在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因为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节约料、工、费,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应当通过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所以,企业利润及其分配管理的目标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合理分配企业利润”。
显然,上述财务活动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同样,上述财务管理的四个方面分目标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归纳分析不难看出,所有四个方面的财务活动,他们都会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所有四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分目标,他们都是致力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扩大理财效益”或 “资金运动合理化”。
两种观点内涵的分析及取舍
基于上述演示,显见企业财务目标的观点与其内涵是密切相关的,主张什么样的内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观点。因此,我们要定位企业财务目标,必须比较分析两种观点的内涵,并做出取舍。
企业财务目标是管理目标,而非企业既定目标。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性,否则这个组织就不能存续。而由一个组织的存续目的所决定的组织目标,即为该组织的既定目标。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不管前述的企业目标如何表述,我们都应当将企业目标列为企业的既定目标。在得出企业目标是企业的既定目标结论之后,如果我们把企业财务目标等同于企业目标(企业目标的价值表现)看待,那么,就有企业财务目标也是企业既定目标的推论。如此的推论,恐怕我们就无法接受了,其理由在于:它将宣判有关企业财务目标的研究根本不需要,因为是由企业目的设定的,所以以前的研究毫无意义;它无视企业非财务目标的存在及其效用;它将否定企业既定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区别及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事实上,只有将企业财务目标理解为管理目标,我们才能够对企业目标(企业既定目标)进行分解,并成功构建企业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因果关系骨架。因此,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目标的第二层次目标,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保证。
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管理目标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企业管理是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的全面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核心地位的奠定和巩固,人们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但话又说回来,不论财务管理如何重要,它总是包含在企业管理内,不可能替代企业管理,更不可能超越企业管理。所以,我们在分解企业既定目标时,自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资源配置活动的具体情况,将企业目标与多个同层次的管理目标平行联系起来,并坚信企业财务目标只是多个平行管理目标中的一个或重要一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目标的企业财务目标与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应当是对称的。
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目标的二种观点中,“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内涵较为科学,也更符合企业财务目标的本意。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当以此为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赞同“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目标”观点,并不等于赞同上述企业财务目标的定义。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问题

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笔者发现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务中存在着两类问题:一类是将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等同于会计主体;另一类是将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混淆于企业的利益主体。为此,我们阐述如下:
企业财务目标定位必须基于理财主体假设
财务管理必须限定在某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具体组织之内,而不能任其漫无边际。这就是说财务管理应当基于理财主体假设。理财主体假设与会计主体假设并不是一回事,真正的理财主体应当具备下列3个特点:“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理财主体必须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权;理财主体一定是法律实体,但法律实体并不一定是理财主体”。由于企业是否符合理财主体特点,将从根本上决定其财务活动的独立性和财务关系的自主性,决定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企业财务目标,必须以理财主体判别为前提。理财主体判别的基础工作是将企业分为二类:一类是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另一类是不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从我国企业目前的组织现状来看,二类企业数量旗鼓相当。当然,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不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集团内的成员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上级企业(企业集团、母公司、总公司)最终肯定是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因此,我们明确以符合理财主体特点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不会撇下任何企业。统一了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说,企业财务目标属于理财主体,不具有理财主体资格的企业谈不上企业财务目标;若也要谈,那必定是对企业财务目标的歪曲。鉴此,笔者有感于眼下一些不具有理财主体资格的上市公司,其异常的关联方交易以及资金屡屡被大股东(集团公司)占用的不正常现象等也就容易理解了。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必须与企业的利益主体相分离
企业财务目标的主体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有别于企业的利益主体,决不可混为一谈。企业的理财主体只有其自身一个,但企业的利益主体却包括有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以及政府等四个方面对象在内的众多者。理财主体与利益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每一个利益主体也都想最大限度地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但左右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力量却只能是利益主体的主流,且这一主流也必定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应当理解,任何一个利益主体都没有单方面主宰企业的资格和权力,哪怕面对乍看起来似乎正被大股东主宰着的企业,我们也要断定利益主体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力,因为企业是一个所有利益相关者共有的企业,即是一个理财主体。同样如此,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其特定的财务目标,每一个利益主体的财务目标都有其鲜明的立场,都是利己的,他们都企图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强加到企业的头上,而最终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不能够从中择取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特定企业的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经济利益是休戚相关的,在利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他们的利益通常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一个利益主体如果抢得了超过其应得的利益,势必要有其他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遭受损失。对于企业而言,各利益主体之间绝对的利益公平可能难以做到,但严重的失衡却绝对可以避免发生。因为各利益主体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博弈,无论激烈与否,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尺度,即博弈必须以企业的存续为前提,博弈不能够打破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博弈是合作的博弈,博弈是调和的博弈,博弈是共赢的博弈。所以,企业是维系各利益主体合作的纽带,企业是秩序的根基。正因为如此,理财主体理所当然地、也是义不容辞地就成为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仲裁者和调停者。肩负着仲裁和调停双重责任的理财主体,其当然要摆脱各当事利益主体的束缚,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致力于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鉴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带有典型利益主体特征的财务目标,如“股东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等,是不适宜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

企业财务目标的指针问题

关于财务管理概念的表述,虽然各位专家学者不尽相同,但概念核心还是一致的,即“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根据这一概念核心,企业财务目标的指针毫无疑问应该指向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可是,笔者发现,在此之前的企业财务目标研究,许多同志似乎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而抛弃了企业的财务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企业财务目标研究中的一个严重缺陷。
组织财务活动是企业财务目标的表层指向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物资运动和资金运动是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或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但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并不总是形影不离、步调一致,相反却时常会出现相互分离的现象。深入分析其相互分离的原因,除制度因素外,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窘况迫就;二是主动而为。窘况迫就,就是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弱化或恶化,企业支付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资金运动跟不上正常物资运动的步伐。这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分离,其后果将造成物资运动无法为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瘫痪。主动而为,就是企业在“资源有限”和“资金有价”的条件下,利用预测、计划、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手段,对企业的资金运动予以人为安排,使局部资金运动提前或迟缓于物资运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分离,其效果将改善和强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可以说,正是由于人为安排能够导致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的相互分离,组织财务活动才成为现实。因此,组织财务活动就是有目的地干预资金运动,组织财务活动就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
处理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目标的深层指向
组织财务活动,表面上看就是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具体工作,但每一项具体工作背后都连结着财务关系。理财主体能够不能够成功的组织财务活动,关键不在于理财主体知道不知道如何的优化财务状况,而在于理财主体能够不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复杂的财务关系,以实现理财的意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归根到底地说,它本身是没有利益的,它就是理财主体。理财主体组织财务活动,通过财务活动的过程调理财务关系;反过来,和谐的财务关系,又保障财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利益属于利益主体,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利益主体而言,由于其单方面不可能实现其资源的增值,它参与搭建企业,就是要借助于企业这一“会生蛋”的组织形式,实现其拥有资源的增值。企业是利益驱动的产物,企业的财务活动总是和企业的财务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利益主体期望企业的财务活动为之创造利益,而随着企业的诞生而诞生的理财主体,为协调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矛盾,就不得不去面对庞杂的财务关系。理财主体所需要处理的财务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个方面的财务关系看起来都是利益主体与理财主体的关系,实质上却都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理财主体处理好了与各个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才能够融洽。当然,利益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融洽,不是静态的融洽,而是动态的融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关系中,财务活动营造财务关系,只要理财主体能够遵循惯例合理组织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融洽的弹性限度不被突破,财务关系的融洽就能够维护;否则,利益主体就会动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施加影响,务求使财务活动体现财务关系的新要求,显现利益主体的新意愿,并在动荡中有成本地重新构筑财务关系的再融洽。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理财)活动的灵魂是处理财务关系,确保融洽的财务关系是财务活动稳中有序的前提,也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深层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问题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据此,企业财务目标应当是指理财主体从事理财活动所想要达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关系。对于理财主体来说,究竟怎样才能恰当表达出“想要达到的”呢?这正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企业财务目标面目问题。
“最大化”是目前企业财务目标最常见的面目。袁振兴认为,“财务目标‘最大化’的提法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既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笔者赞成这一观点,同时认为: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而“最大化” 仅是一个概念,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以“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不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各利益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不仅谁也无法实现目标,而且还将丧失继续合作的诚意和基础。因此,“最大化”已不能再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了。
“均衡”是目前企业财务目标的又一面目。“均衡”,从字面上来讲,很容易让人想到“均等”和“平衡”。若要以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作为企业财务目标,那么,就是要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等和平衡。如此,对于理财主体来说,就必须先行解决3个问题: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大家知道,管理层正在花大力气解决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即使一切顺利,也还要假以时日。上市公司的股权问题解决了,所以企业的产权问题解决了,请注意,那也只是解决了投资人这一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企业债权人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如何计量?政府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如何计量?特别是企业职工这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计量问题,眼下更是难题。各利益相关者专用性资源对利益总量的贡献大小问题。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源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集体生产力’,从而能创造出大于单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净收益的剩余,即‘组织租金’。由于组织租金是团队生产的结果,因此各产权主体都有获得‘组织租金’的权利,但是,此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精确计算每一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所投入资源对组织租金的贡献”。事实上,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不断变化,包括组织租金贡献和单个专用性资源的净收益贡献在内的利益总量,我们永远都无法科学计算。利益总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标准问题。无法精确计算每一个专用性资源所有者所投入资源对组织租金的贡献,就没有利益总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合适标准。“于是,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使其获得租金最大化,相互之间开始博弈。……只有在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以后,大家才会进行合作”。这一段话说明,利益分配和利益“均衡”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而实现的,且“均衡”是利益相关者继续合作的基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利益“均衡”不是理财主体的作为,能算做企业财务目标吗?博弈的结果就一定能实现“均衡” 吗?。由此可见,以“均衡” 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既不可行也不恰当。
否定了“最大化”和“均衡”,那么,企业财务目标究竟以何面目恰当显现呢?笔者认为,恰当的企业财务目标面目一般应具有下列特征:以理财主体为主体,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表达明确清楚,不含糊;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可以借助有关指标计量,便于考核评价。为此,笔者提出“优化”和“和谐”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面目。“优化”是指优化财务状况,“和谐” 是指和谐财务关系。关于财务状况,目前我们已有的一套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可以继续使用,只要这些指标计算结果本期比上期好,就是优化。当然一期更比一期好本身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关于财务关系,以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否能够正常有序进行为标志,只要各利益相关者仍然乐意合作,并且都能够服从大局利益,就应当说财务关系是和谐的。
综上所述,笔者将企业财务目标定位为: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并且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J].商业时代,2004(3)
2.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15)
3.荆新、王化成、刘俊彦等.财务管理学[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本文系江苏省镇江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K2005033

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目标的内涵问题、主体问题、指针问题和面目问题入手,分析目前几种观点的由来及不足之处。由此认为企业财务目标应立足于理财主体,既属于理财主体的职责,又符合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还能够计量和可以实现。并提出企业财务目标应定位为:优化财务状况,和谐财务关系。
关键词:企业财务目标 恰当定位 理财主体 财务活动 财务关系
参考资料:作者: 李国栋1 戴祖田2    来自:ectime

求一篇《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毕业论文

6. 什么是BOT 模式 ?

BOT 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
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所以,BOT一词意译为基础设施特许权更为合适。


BOT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引入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同时经济学在理论上也肯定了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经济逐渐演变成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混合经济。BOT恰恰具有这种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的特色。
一方面,BOT能够保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BOT项目的大部分经济行为都在市场上进行政府以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公司的做法本身也包含了竞争机制。作为可靠的市场主体的私人机构是BOT模式的行为主体,在特许期内对所建工程项目具有完备的产权。这样,承担BOT项目的私人机构在BOT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完全符合经济人假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OT模式

7. 金融服务费是什么

金融服务费原本指的是在贷款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收取的服务费,交易费等等。但是要注意,在购车时,不论是贷款买车还是全款买车,都是没有收取金融服务费这项规定的!所以大家在买车的时候一定要询问好各项收费的细节,以免被黑心商家诱骗多花冤枉钱哦!

金融服务费是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