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的颁布对我国慈善组织有何影响

2024-05-19 06:29

1. 《慈善法》的颁布对我国慈善组织有何影响

一是《慈善法》规范了慈善行为、激发慈善组织活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二是对脱贫攻坚有重大意义。我国还有7000多万城乡低保五保对象、8500多万残疾人、1.6亿农村留守群体,需要政府和企业、社会继续联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提供关爱服务。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而公益慈善,必将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共享”理念。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方式之一,可以引领倡导共享理念,引导民众爱心转化成社会行动,实现先富带后富,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将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四是社会发展。《草案》将慈善定位为大慈善,即现代慈善,将环境保护、文化事业与社会服务业等纳入其中。这既与国际社会接轨,也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社会组织更多活力与空间,兹事体大。

《慈善法》的颁布对我国慈善组织有何影响

2. 慈善组织应当什么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

每年。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的具体信息包括3个方面:组织章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证书号码等登记信息,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信息,年度工作报告,包括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年度开展募捐以及接受捐赠情况、开展慈善项目情况。还有国务院民政部门要求公开的其他信息。
此外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公开向社会公众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运作情况。公开募捐款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募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运作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运作的具体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全面公开项目运作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慈善法保护各方主体的合法权利。慈善是权利,而不是义务,是为了社会公益,具有无偿性。慈善法明确规定了自愿原则及禁止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体现了慈善的自愿性。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有权要求受益人改正违反协议使用慈善财产的行为,有权解除协议并要求受益人返还财产。
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有权要求慈善组织改正违反捐赠协议的行为,有权投诉、举报或者提起诉讼。这些赋权性规定是对捐赠协议的保护,有利于创造健康的慈善环境。慈善法还明确规定,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志愿者的隐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慈善组织应每年向社会公开信息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活动包括哪些

  《慈善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活动包括哪些

4. 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活动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活动包括公益、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公益活动。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一)扶贫、济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5. 慈善组织应当什么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公开向社会公众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运作情况。公开募捐款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募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
慈善项目运作周期大于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运作的具体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全面公开项目运作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

慈善组织的财产只能根据章程或者捐赠协议的规定用于慈善目的,不得在发起人、捐赠人以及慈善组织成员中分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或者侵占慈善财产。
针对慈善组织财产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关联关系问题,草案规定,慈善组织的发起人、主要捐赠人以及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慈善组织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慈善组织应每年向社会公开信息

慈善组织应当什么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

6. 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活动包括

法律分析:慈善活动包括公益、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公益活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一)扶贫、济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7. 慈善组织应当多长时间向社会公开财务报告

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审计。
慈善组织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不得以新闻发布、广告推广等形式代替应当履行的信息公开义务。

扩展资料:
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备案的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并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慈善组织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开展公开募捐的,还应当公开合作方的有关信息。
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发布募捐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

慈善组织应当多长时间向社会公开财务报告

8. 慈善机构应当每什么向社会公开

法律分析: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第七十二条 慈善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组织章程和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信息以及国务院民政部门要求公开的其他信息。上述信息有重大变更的,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须经审计。
第七十三条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其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募捐情况,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募捐情况。慈善项目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应当全面公开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款物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