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李之一:90年代身家过亿,7000个美女前来应聘,月薪五六千

2024-05-06 09:14

1. 北京四李之一:90年代身家过亿,7000个美女前来应聘,月薪五六千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生活屡遭变故,两次放弃喜欢的演艺事业,向生活低头。 
     可他却取得巨大成功,被人称为“北京四李”之一,一度跻身千万富豪。  
      在九十年代初,大部分工人平均工资还是二三十块钱的时候,李成儒的账户就有1300万美金。在一辆自行车尚且是稀罕物的年代,他就已经开上了属于自己的奔驰车。
   他曾经透露,自己在北京的四合院,紧挨着故宫。要是在自己家院子里放风筝,能直接挂到故宫的房角上去。在这个大四合院里,种着500棵樱桃树,金丝楠木的家具,兼具古典气质与 科技 含量,极尽奢华。
    现如今,他的财富渐渐散去,他在摄影机前重新出现,成为了观众眼中的“老戏骨”。 
      在电影《大腕》中,他出演的精神病人一镜到底,精彩的表现直接震惊了在场的各路大牌影咖,冯小刚直接为他送出拥抱。
   在自导自演的《龙须沟》中,他不断摸索,反复修正,精益求精,只为还原自己心中原汁原味的“北京味道”。
   而在当年火爆全国的电视剧《重案六组》中,他所饰演的曾克强更是让观众们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在前两年爆火的综艺真人秀《演员请就位》中,他心直口快,用“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这样一针见血的评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而他和郭敬明的“对决”,更是为节目赚足了爆点。
   李诚儒的故事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从家境殷实到进厂干活,从热爱舞台到被迫经商,从家财散尽到寻找本心……他的人生如同翻滚的浪涛,特能翻腾,特别精彩。
     1954年11月25日,北京的一个普通人家,迎来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九个孩子。  
   和绝大多数的大家庭一样,李成儒一出生就和哥哥姐姐们整天待在一起,感受着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商人,有能力养活一大家子,耳濡目染之下也造就了李成儒聪明伶俐的特质,为他日后的经商打下了基础。
    然而,就在一次意外之后,这个有11个孩子的大家庭如临深渊。 
   父亲因为意外事件不幸离世,整个家庭的重担突然落在了母亲的肩上。由于经济的窘迫,原本长年在家,身无长技的母亲不得不走向 社会 ,赚钱养家。
      在炎炎烈日之下,她扛枕木,砸柳钉,干着只有男人才能干的体力活。而这些孩子们,也经常出门挖野菜,只为了能够填饱肚子。
     多年之后,李成儒回忆起母亲的辛劳,依然为之动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今天16岁的孩子大多数都还在父母的护佑下,体验校园生活,而16岁的李成儒则早早地进了北京服装厂,一个月能赚16块钱,为家里分担压力。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让李成儒安于生活的摧残,倒是工厂里偶尔举行的话剧表演,让他觉得十分有趣。一来二去,李成儒成了“话剧迷”,一有时间就去听话剧。
    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那个 娱乐 匮乏的年代,喜欢话剧和舞台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可偏偏李成儒比他们多走一步。
    1972年,在一次演出结束之后,他找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董行佶,想要拜他为师。 
        董行佶何许人也?在业界,他被誉为“声音之王”,是中国朗诵界的一座高峰。  
    “明天下午三点半来找我”——这是董行佶和李诚儒说的第一句话。 
   第二天,李成儒如约而至。在这第一节课上,董行佶让他试读经典作品《最可爱的人》。但是整节课,李成儒却都卡在了前三个字:在朝鲜。
   一个表演者不仅要把自己的台词读出来,还要结合时代背景、揣度人物的身体和情绪,再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东西说来容易,做起来才明白其中的门道。
      就这样,从不收徒的董行佶,竟然破例收下了这个冒冒失失的小伙子。从此,李成儒开始了每周一次的求学之路,这一学就是整整十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可以说,如果没有董行佶老师慧眼识珠,李成儒也没法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更不会有后来无数的精彩作品。
    1980年,26岁的李成儒,报名北京电影学院业余表演进修班。 
   时至今日,北京电影学院依然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艺术院校。虽然这个“业余表演进修班”看起来不起眼,但在当年却也是万千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在这次选拔中,有7000人报名参加,而最后成功“上岸”的,也不过区区四十人。李成儒,便是其中之一。
   试想,若无李成儒热爱艺术,坚持学习的决心和毅力,没有董行佶不求回报的谆谆教诲,恐怕他也抓不住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这个班级中,除了故事的主人公李成儒之外,还有后来很多名震影坛的大人物。  
       比如说著名导演赵宝刚。 仅仅10年之后,就导演了中国影坛的现象级电视剧《渴望》,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赚足了国人的眼泪,深受大家的喜爱。
   后来,他又导演了很多知名影视作品,其中就包括由李成儒出演的《编辑部的故事》,同样是轰动一时。
    而另一位演员张光北的名头更响亮。 无论是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还是《亮剑》中的楚云飞,都是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影视形象。
      就这样,李成儒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之路,这段经历同样让他受益良多。毕业之后,他被抽调加入了西游记剧组,正式开启了职业生涯。
   一进入西游记剧组,他便毛遂自荐,向导演申请出演“唐僧”一角。可是西游记导演杨洁,经过多方面考虑,最终拒绝了他的请求。
      由于缺乏剧团背景,导演在选人用人上对初出茅庐的李成儒心存疑虑,也是人之常情。幸运的是,李成儒写给导演杨洁的简报反倒是吸引了他。 本一心想当唐僧的李成儒最终成为了西游记剧组的一名场记,得益于出色的公关能力,最后升为场务。 
     李成儒对这段经历颇为得意,自诩为“新中国第一批电视剧制片人”。  
    在他看来,在西游记当场务的履历,至少有三大好处。 
    第一: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公关能力。 
   场务的工作几乎覆盖了拍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演员的衣食住行、道具设备的统筹协调、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千头万绪,复杂至极。
    李成儒经常带着一封介绍信和路费,就满中国地跑,指哪打哪,缺啥找啥。 就是有了这样的能力,才保障了西游记拍摄的顺利进行。他不仅推荐、挖掘了八戒和沙僧的扮演者,甚至连唐僧骑的白龙马和人参果树的大树根,都是他亲手找来的。
       第二:学习到了前沿的技术,拓宽了眼界。 
    西游记剧组为了能够更好地还原神话故事,特意高价从美国进口了一台ADO特技机。 很多在我们小的时候看来不可思议的场景,都是通过这样的技术制作而成的。李承儒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受益匪浅。
       第三:跟着西游剧组,免费游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李成儒的西游之路,又何止万里之遥。
   有人可能会问。西游记有那么多角色,甚至有些演员可以身兼数职。既然唐僧的角色没有演成,那李成儒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其他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李成儒也想过,屡次跟导演请命。但导演觉得他是个人才,有他当场务,一切都可以安排得井然有序。如果因为出演节目而耽误了场务的工作,反而是得不偿失。
     这时的李成儒少年得志,可他的演艺生涯竟然面临终结。  
    在结束了五年的西游旅途之后,他一来没有进入央视成为正式员工,二来没有人找他拍戏。迫于无奈,他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的舞台梦,开启了另一段同样精彩的商海之旅。 
       1978年,改革开放彻底激活了市场活力,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风口。 
     1985年,不得不暂时告别舞台的李成儒开始下海经商。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 历史 机遇,什么都缺,什么都好卖,只要肯出力,把一个地方的产品运到另一个地方,钱就像流水一样哗啦啦钻进口袋。
   他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笔生意,是卖苹果。虽然父亲早逝,但是耳濡目染,少年时期的李成儒就有了极强的商业头脑。再加上在西游剧组五年的场务经历,让他接人待物,走南闯北,都得心应手。
   不出所料,他的生意大获成功。先是卖苹果,然后是卖带鱼。 凭借着自己这几年积攒的本钱,很快就实现了资产翻倍。 
     除了肯卖力气,有经验,他在经商领域还是一个十分肯动脑子的人。  
   他不满足于小富即安,想要做出平常人想不到,也不敢想的成就。 他觉得,自己卖出的产品,必须得是特别的产品、特别的价格、特别的质量,特别的服务,特别的感受。 
     1991年,他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西单,开了全北京有史以来第一家自选式服装店——特别特  。超前的投资意识加上大手笔的投资,震慑京城。李成儒放出豪言,要在三个月内“名躁京城”。事实上,仅仅一个月,特比特在北京就已经人尽皆知。
      占地一千平米的大型商场,仅仅是卖鞋的专柜就有五百多平。每天的营业收入都在60万元以上。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在北京晚报放出广告,招聘万千佳丽,竟然只为了招聘特别特商场的售货员。 
   至于选拔的标准,则十分严格,完全按照空姐的要求进行选拔。身高严格控制在165cm-175cm之间,形象、气质,都要远超常人,才有胜选的可能。  在那个北京月薪只有区区200元的年代,特别特商场的服务员月薪竟然达到了五六千元,令人震惊。  
   最终,在对7000多名美女进行了的层层选拔之后,留下了100人左右,进行语言、仪态等综合素质的培训,站在马路边上集体亮相,还曾经一度堵塞交通。
   当然,除了美女销售的噱头和专业培训带来的高服务背后,关于产品,李成儒同样是高标准,严要求。
    市场的偏好、专业团队的设计、积极的定价策略,让他的商品不仅风靡北京市场,甚至吸引了全国其他地区的销售商来到特别特进货 。
   曾经在日本影视作品中风靡一时的风衣男形象,在普通观众看来只是演员,而在有着演艺行业与服装行业双重身份的李成儒看来,便是稍纵即逝的商机。
    他请人设计,辅之以合适的面料,迅速生产了一大批影视作品中的同款风衣,十万件商品竟在转瞬之间销售一空。 
   无独有偶,他设计的旗袍,一件面料只做一件衣服,成本虽然将近一百元,但是售价却高达780元,依然是炙手可热,供不应求。
    就这样,合适的市场环境,加上慧眼独具,雷厉风行的李成儒,他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张。 
   截至1991年,他在外汇仓面的财富储备多达1300万美元,按照同年美元比人民币1:5.32的汇率,仅仅是外仓的财富,折合成人民币就价值过亿。
      飞来的横财让李成儒迅速膨胀,这些财富究竟如何败光?李成儒的演艺事业又是如何重启的呢?
    1993年,对于李成儒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值得终生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商人李成儒一败涂地,千金散尽,不复往日荣耀。而演员李成儒,则整装起航,重回舞台,赢得万千赞誉。 
   回想起那次巨大的失败,李成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发展都会与其文化水平与过往经历高度相关,如果不能时刻保持清醒,有钱了也会犯糊涂。
    在别人还在为攒钱买一辆自行车而努力的年代,李成儒住着豪宅,开着奔驰,华衣美服一日一换。 他的奔驰560和宝马320经常出现在长安街上,数万美金的西服挂满了衣柜。甚至就连脚上穿的袜子,也是几百美元一双。
     历览先贤国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侈。  家财千金,没有细水长流的理财意识,没有勤勉奋斗的生活态度,不过只是浮光掠影,转瞬即逝。
   1993年,在美日贸易战的时候,李成儒和往常一样投入了全部身家,惨遭收割,血本无归。
   从此以后,李成儒痛定思痛,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当中。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自己现在的袜子25块钱三双。这样的心态,也让他在自己最喜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最先投来橄榄枝的是他的老同学赵宝刚。 
    1994年,在赵宝刚导演的《过把瘾》中,李成儒在剧中客串出演,实实在在地“过了瘾”。 为了一睹这位“北京四李”之一的风采,剧场常常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1995年,他又在赵宝刚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中正式出演,41岁的他强势回归,标志着自己的演艺生涯重新起航。
      之后,他影约不断,常常出彩。在轰动一时的现象级电视连续剧《重案六组》中,他出演了持重老成的“曾克强”一角,广受好评。
   而在冯小刚导演的《大腕》和《私人订制》等电影中,李成儒的表演同样是令人难忘。
   他曾出演一位精神病人,三百多字的台词,他经过仔细揣摩,不断寻找精神病人说话做事的感觉,最终在这段1分20秒的出演中一镜到底,技惊四座。
   在前两年爆火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他有话直说,鞭辟入里的点评让观众为他的专业和态度折服。
       面对在年轻人中粉丝甚多,初出茅庐的新生代导演郭敬明打断自己,他也是毫不留情,转头就是一句“小小年纪要懂得尊重人”,令观众大呼过瘾。 
   虽然最后他出于各种原因退出了节目,但是在节目中的表现,依然能够看出在李成儒身上那种曾立于山巅的气质,这可能也是他被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
     大起大落,兜兜转转,李成儒最终回到了他最爱的舞台,这是个好故事。  
   身价过亿、美女如云的商海生涯,虽然已成过眼云烟,但笔者认为,李成儒现在的精神世界才更加富足。
   少年时母亲的含辛茹苦、恩师董行佶的谆谆教诲,自己的踏实刻苦和聪明头脑,无一不是他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助力。
    希望他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北京四李之一:90年代身家过亿,7000个美女前来应聘,月薪五六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