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国际收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本国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2024-05-11 00:52

1. 阐述国际收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本国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引言  外汇储备在一个国家金融制度中的作用主要是“缓冲器”。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它对稳定汇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可能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对未来货币流通造成预期膨胀压力。同时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使国家蒙受损失,抑制经济增长。因此,面对当前我国持续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应如何保持适度外汇储备规模提出建议。  二、外汇储备现状  外汇储备,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656亿美元,2001年同比增长28.1%,达到2122亿美元。此后几年,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增长速度都超过30%。其中2002年增长34.9%,2003年增长40.8%,2004年增长51.3%,2005年增长34.3%,2006年增长30.22%。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7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即为2144亿美元,平均每月增加约385亿美元。其中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2008年五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近1.8万亿美元。  三、外汇储备的积极作用  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强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提高本币地位  一般来说,一国包括外汇储备在内的国际储备充足,表明该国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汇率稳定的能力强,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币值与购买力也充满信心,因此,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愿意持有该国货币,该国货币会走向坚挺成为硬货币,该国货币的地位和信誉也因此而提高。  2.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理论与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交易中出现出口减少或因特大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突发情况而造成临时性国际收支逆差,而这部分逆差又无法依靠举借外债来平衡时,人们首要的选择就是动用国际储备来弥补此逆差,运用部分国际储备来平衡逆差,会减缓逆差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一些剧烈的经济紧缩政策对国内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国际储备在此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3.支持本国货币汇率  这是国际储备的重要作用之一。如“十国集团”当年在给国际储备定义时就强调,国际储备是作为维持货币汇率的“干预资产”。  4.增强国际清偿力,提高向外借款的信用保证  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储备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国际储备多,就意味着国际清偿力高;国际清偿力高,该国向外借款的保证得到加强,同时也表明该国金融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5.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国际储备是国家财产,是国际清偿力的象征,因此一国持有比较充裕的国际储备,就意味着有力量左右其货币对外价值,即有力量使其货币汇率升高或下降,由此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四、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是一国财富的积累和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超过万亿美元的巨额储备,意味着我国具有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但如果外汇储备持续过快增长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加大通货膨涨压力,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剧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外汇储备的增加,促使外汇占款形式的基础货币被动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随着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可供央行进行冲销干预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这给央行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一是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受到挑战,货币政策面临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二是由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事实上的一体化,因此以汇率政策调节外部均衡,以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间将可能丧失,内外部均衡难以同时达成。  中国外汇储备在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共同推动下迅速上升,这恰恰使人民币汇率承受更大的升值压力。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没有有效的资产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则会推动人民币的不断升值。  其次,延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而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增长乏力。加工贸易的发展尽管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出口增长等,但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造成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再次,高额的外汇储备成本  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借人大量外债,等于是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还以高价从国外借人资金,其潜在的损失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国库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汇。这种行为的实质就是国际货币流通国无偿或是低息长期使用外汇储备国资源,使我国变相地成为资本输出国。因此,过量的外汇储备规模实际上也是一种资金的闲置,即放弃了国内众多的较高投资收益,形成外汇储备的巨额机会成本,无法实现货币这种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巨额的外汇储备并不等于中国经济就高枕无忧,高额的外汇储备不仅积累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中国配置这些资金的难度,还增加了央行和外管局管理国内各个微观主体的外汇管理难度,只要少有不慎,前功尽弃不说,整个国民经济的风险将暴露于外。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的不断加大,这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使得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五、保持合理外汇储备规模的建议  鉴于超量外汇储备对一国经济发展存在以上诸多负面影响,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来看保持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十分必要,下面就如何保持合理外汇储备规模提出几点建议:  1.实施外汇储备机制改革  (1)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根据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的变动趋势,前瞻性地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防止因某种货币的贬值给我国储备资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同时,把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相结合,寻求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平衡点,妥善安排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此外,从国家经济安全的长远战略出发,动用部分外汇储备,积极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和先进技术进口。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时候,购买部分石油,矿产等战略性和稀缺性资源。购买的战略储备物资,既可以作为战略储备,也可以在适当的价格水平上抛售。  (2)优化外汇管理机制  把过去以防止资金外逃的外汇管理目标,转移到以防止“热钱”流入的目标上来,对各种形态的投机性资金的流入,进行跟踪调查,完善统计系统,并给予适度的防范。由于借入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货币当局有必要加强外债政策与外汇储备政策的协调,在控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又要控制外债的盲目增长,一方面避免用种种优惠政策或较高成本引入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又避免将大量外汇储备闲置。  2.调整货币政策  (1)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真正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利率—汇率的传导机制。利率和汇率作为资金的对内价格和对外价格,已经成为我国价格体系中最后两种没有完全放开的指标。一方面,要解决市场利率结构问题,在汇率弹性机制的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利率在不同市场间的协调问题,利率市场化应迈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外汇管理机制改革  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机制,逐步过渡到意愿结汇、持汇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和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包括改革现行结售汇制度,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期限额,使银行具备更大的外汇吞吐能力,形成中央银行一级外汇调节力量和金融机构的次级外汇调节力量。同时,延长企业的意愿结售汇期间,允许部分大中企业采取意愿持汇,在此期间内业可以结汇和购汇金额可以冲销;放宽目前结售汇制度中的一些限制,提高保留外汇限额,取消对中资机构开立对外账户的限制,放宽外汇贷款中结汇,购汇还贷的限制,从而使得“意愿期间的持汇”成为外汇市场上的第三级影响力量。  (3)放松汇兑限制  放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汇兑管制,激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国际化的道路,不仅有利于给过高的外汇储备以合理分流,而且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适度的财政政策  在运用货币政策抑制流动性的同时,还要采取特殊的财政政策,提升民生福利,启动内需,从而通过社会保障的实现来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人口红利与民生改善、人口红利与国力增强有机结合。  尝试外汇管理与财政政策结合,为廉租房建设做出贡献。因为外汇资产如果用于社会稳定,其作用将是更大的社会稳定溢出效应,从而实现从公平向效益的转变。运用外汇储备促使工业城市反哺农业地区,将对缩小城乡差别进而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特别贡献。  4.其他配套政策  (1)“藏汇于民”,将外汇分散在民间,当国家需要时再集中。这样不仅可分散汇率风险,还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而央行需加快资本项目改革,健全外汇市场、丰富外汇投资领域和投资品种。  (2)限制逐利性短期资本  对逐利性短期资本交易尽可能实施长期限制。在必要时,可在资本项目下开征“外币流动利息预扣税”,包括外币流入和外币流出,通过这种灵活的非连续性的手段进行资本流动控制。  综上所述得出,丰厚的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巨额外汇储备为中国国民经济安全构成了一道厚实的“城墙”;另一方面,身背“全球最大外汇储备”的重担,中国亦面临潜在的巨大风险。我们只有趋利避害,变革求新,才能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阐述国际收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本国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2. 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的应该影响分几个方面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表述:
1、如果国际收支逆差大,则说明出口受阻,国内的许多出口企业面临亏损或倒闭。
2、如果国际收支状况逆差大,则进口商品所需要的外汇数额不足,需动用结存的外汇。若结存外汇不足,则就需要出卖黄金等,就像中国60年代,不得不忍痛出卖白银、黄金来弥补外汇的不足。
3、如果国际收支状况逆差大,说明国内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恶化,产品技术含量低或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下降,难以继续占领国际市场,警示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尽快扭转国际收支状况,否则今后的经济状况就更加艰难。
反之亦然。

3. 阐述国际收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本国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如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一方面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则会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从国际收支逆差形成的具体原因来说,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的增加。如系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产生如下的不利影响:
1.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2.顺差固然可以加大国内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但也会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而加重通货膨胀。
3.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易引起对方采取报复性措施。
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往往是由于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阐述国际收支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本国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 简单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一)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储备的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的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2.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一旦本币汇率过度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导致该国货币信用的下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
  3.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
  4.持续性逆差还可能使该国陷入债务危机。
  (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1.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
  2.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3.次序顺差会使该国丧失获取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的权力。
  4.影响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际贸易摩擦。
  5.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5. 结合中国情况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

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储备的流失意味着该国金融实力甚至整个国力的下降,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2、导致该国外汇短缺,造成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一旦本币汇率过度下跌,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导致该国货币信用的下降,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引发货币危机。

3、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影响该国发展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使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财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业。

结合中国情况分析,国际收支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

6.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7.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货物贸易 顺差 需求 人民币汇率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从主观因素来看: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从客观因素来看: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贷款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 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在上述主、客观因素影响下,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受对外贸易较大顺差和经常转移、收益项目下净流入增加的影响,经常项目仍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虽然服务贸易仍将持续逆差,但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足以带动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稳步提升。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8.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