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为什么在60-70年代会恶化????

2024-05-06 11:48

1. 中苏关系为什么在60-70年代会恶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载于百度百科)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中苏关系为什么在60-70年代会恶化????

2. 为什么中苏关系在60年代恶化???

 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
  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
  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
   
  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
  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
  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
  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
  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
  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
  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
  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
  4.指责我将 *** 逃印的责任推给印。
  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
  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1960年4月,我党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不点名地批评了赫鲁晓夫。
  6月下旬,赫在布加勒斯特兄弟党代表会议上,对我党搞突然袭击,攻击我国内外政策,说我国领导是疯子。
  我代表团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最后我以中苏团结大局为重,虽在公报上签了字,但同时发表书面声明,阐明了我党的立场。
  这次会议后,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恶化两国关系。
  7月16日苏召回在华的1390名专家,片面中止应聘来华专家900名,撕毁了600多项协议和合同。
  片面撕毁互惠的友好杂志发行协议,并无理要求我 *** 召回我驻苏使馆一工作人员。
  同年,又缩减中苏贸易,并第一次在博孜艾格尔山口挑起边界纠纷。
  1960年9月10日,我党中央对苏共中央6月21日的通知书作了答复,阐述了我们的观点,批驳了他们的错误观点,提出怎佯消除分歧,加强团结,开好各国党的会议的建议。
  接着,9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中苏两党会议。
  我方团长是 *** ,苏方是苏斯洛夫。
  要开好各国党的会议,关键是中苏两党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这次会谈是个前哨战,双方谈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未达成任何协议。
  我代表团认为苏方企图是将苏共二十大路线强加给大会。
  因此,一场尖锐的斗争势难避免。
  会议定在11月召开,10月间在莫斯科举行26国起草委员会会议,我代表团团长是 *** ,团员有彭真、廖承志、刘宁一、刘晓。
  顾问有姚溱、熊复、范若愚等。
  我们的目的是坚持莫斯科宣言的原则,估计会有一场严重的斗争。
  但只要我们作一些妥协和让步,达成协议还是可能的。
  因苏方在国内外还有困难,大多数党要求达成协议。
  所以我代表团愿意在充分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下达成协议,开好会议。
  代表团要刘晓大使将这个愿望透露给苏方和各国党代表团。
  苏方起草的声明草案,果不出所料,包括了二十大的一系列观点。
  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对草案大部分作了修改,达成部分协议。
  可是,赫鲁晓夫从纽约回来后,推翻了有些已达成的协议,使会议濒临破裂。
  我代表团采取边缘政策,说你们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态度,我们只好回国请示丁。
  这才使事态好转,达成初步协议。
  11月81国党的代表会议如期召开。
   *** 代表团团长是 *** ,副团长是 *** ,团员有彭真、陆定一、杨尚昆、廖承志、刘宁一、康生和刘晓。
  因为在当时改善中苏关系,不仅对中苏有利,对整个国际共运都有重要意义,我们仍采取以下方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坚持团结:愿听取各党代表的意见,经过协商,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开好会议,加强团结,共同对敌。
  会议开始时,苏共向各国党代表团散发一封长信,攻击中国 *** ,挑起了新的争论。
  我党代表团不得不阐明我们的观点和意见,会议一度形成僵局。
  这时彭真同志和科兹洛夫在列宁像下交谈怎么办,彭真同志说:为了照顾苏共的困难,对苏共二十大和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可以用1957年宣言中的文字。
  科说:那好!咱俩在列宁像下说话是算数的。
  他拉着彭真同志的手说,咱俩已达到喜马拉雅山高峰了。
  最后,经过大多数党的努力和我们的让步,才达成协议,这次会议体现了独立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打破了苏共的老子党的态度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各国党的作法,这在国际共运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

一是,苏联自勃列.日.涅夫完.蛋.后内政不稳,无暇顾及中国,还有阿富汗问题以及西方势力的牵引等。
二是,中国跟岛国、欧美等国际关系的缓和,削弱和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这样,就给予了中国调整国内外政策的机会,强化了国际间的合作,从而迅速的发展起来……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

4. 请介绍苏联解体缘由,经过,其社会,经济的后果。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5. 80年代是哪位老是阻止了苏联解体的方案

1.
20世纪80年代改革失败加速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2.
你的提问有问题,不是加速苏联解体,而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因为在他的改革之前,苏联没有任何解体征兆。【摘要】
80年代是哪位老是阻止了苏联解体的方案【提问】
1.
20世纪80年代改革失败加速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2.
你的提问有问题,不是加速苏联解体,而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因为在他的改革之前,苏联没有任何解体征兆。【回答】

80年代是哪位老是阻止了苏联解体的方案

6. 问答题 3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3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一)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4、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二)内容: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在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三)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四)评价: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2)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3)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新经济政策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7.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的原因

一 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苏关系包括两层关系,一是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二是作为两个大国,即中国与苏 联之间的相互关系.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总是以老大哥自居 ,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 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所以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与国家利益 冲突,是影响中苏关系非常重要的方面.但不同的学者,分析问题的角度或侧重点不同 .
不少学者认为苏联单方面的对华方针和政策,即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其对中国国 家利益的损害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因素.孙泽学、唐年薪认为“苏联 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刘克明通过分析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关于中长铁路、中苏合营公司等内容的规定和赫鲁晓夫时 期关于长波电台、共同舰队等问题后认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个方面 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1997年10月,曾经 给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的阎明复在出席当代中国研究所等机构 共同发起的“中苏关系与冷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说“中苏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 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利益.”
李捷则认为苏联的大国主义作风及其对中国利益的损害,是中苏关系恶化“最为关键 的因素”.
孙其明认为,“国家利益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认为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补充协定的谈判、签订过程及有关内容,中苏关于建立 “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争论,苏联对中国撕毁合同、撤退专家的恶劣做法,都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沈志华认为:“中苏关系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范式和准则中的 某种结构性失衡”.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范式,是基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党际 关系的领导与被领导的范式,进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之间打上了领导与被领导的 烙印.这种关系范式压抑了同盟各国追求独立发展的民族感情和心理,表面的团结统一 往往掩盖了同盟内在的不稳定因素.50年代后期在中苏军事领域的合作中,尽管苏联人 没有任何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但他们在言语和行动中不断流露出的高高在上的领导者 的心态,不仅引起了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的原因

8. 我国50年代后期和原苏联闹翻是不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不能这么说,因为苏联太霸道,要把中国变成苏联的附庸,予取予求,而且从俄罗斯以来的“黄俄罗斯计划就没有放弃过”,本质上苏联和俄罗斯是一体的,对领土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