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文物的海底沉船“南海一号”,是怎样被发现的?

2024-05-05 12:10

1. 满载文物的海底沉船“南海一号”,是怎样被发现的?

2007年12月21日,在广东上下川岛海域附近,集中了当年中国价值最高的两艘船——一艘在海上,造价近7亿元的超大起重船“华天龙”;一艘还沉在海底,船上满载古代珍宝,价值无法估量。
 
 
 
 
 
 广东阳江边防支队的两名战士在“南海一号”打捞区域附近警戒
 
  
 
 当天上午10点50分,华天龙4000吨起重臂下,几百米见方的海域开始混浊,一个巨大的物体正在被华天龙从30米深的海泥中拔起。它就是已经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为了这一刻,中国水下考古界整整准备了二十年。
 
 
 
 
 
 “华天龙”号起吊现场
 
 在脱离海底之后,这艘长30.4米,宽10米,高4.5米的大家伙,以每分钟一米的速度缓慢上行,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南海一号终于落出水面。
 
 
 
 
 
 浮出水面
 
 在“南海一号”出水前,考古专家估算沉船上装有数万件珍贵文物,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其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简单衡量。那么,这艘沉船上真的装有不计其数的宝藏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巨额财富?这些宝藏为什么会在这里沉睡了800年,它们究竟从哪里来,要往哪儿去?要揭开这些一连串的问号,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说起。
 
 
 
 
 
 海底寻宝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海底寻宝的疯狂时代。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东印度公司轮船载着6箱白银、385.5吨细锭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发生海难、导致沉没。为了寻找这艘未能归航的货船,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提出同中国合作打捞这艘沉船。
 
 1987 年8 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同意了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申请,决定由广东省救捞局与其合作打捞“莱茵堡号”沉船。时任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洪,是这次打捞行动的中方现场总指挥。
 
 
 
 
 
 
 
 在沉船打捞现场,负责探测沉船的声呐仪器颜色突然变深,英方判定沉船就在这里,于是先派潜水员下水。
 
 
 
 
 
 
 
 但由于淤泥太厚,潜水员没有获得任何发现。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把1 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结果“一爪子”下去,可了不得了!抓上来百余件精品文物,里面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等等,可惜瓷器都成了碎片。
 
 
 
 
 
 
 
 英国人欣喜如狂,而中国人则心疼不已,正当英国人准备继续下抓斗的时候,尹干洪站出来阻止了英方的行为。他说:“不行,这是中国的沉船,得由中国来解决。”那么,正准备大干一场的英国人能同意吗?这些打捞上来的精美文物,又是哪个时期的呢?在接下来的打捞过程中,还会有怎样令人震惊的发现?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

满载文物的海底沉船“南海一号”,是怎样被发现的?

2. 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当年是在哪里沉没的?

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船主无从考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宁赋》魏明伦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统一的特点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铜钱:“海上丝路”的硬通货 
  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宋朝就出口广东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铜环:“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 
  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3.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有什么意义?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的意义:
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有什么意义?

4. 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当年是在哪里沉没的?

南海一号(又作南海Ⅰ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由于其上装载有八万余件[1] 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

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质结构(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历史学家根据出水的瓷器主要产自景德镇、浙江以及福建,认为船并不是从广州出发,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区。

5. “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
  
  网络配图
  2007年12月21日,被沉箱罩住的“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当日,古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打捞出水。在海底沉睡多年的“南海一号”为南宋时期商船,沉没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估计为6至8万件。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网络配图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6. "南海一号"沉船的主人是谁???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整体打捞行动将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最新测量发现:全长30米,船身完好,推断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物超过六万件 

“南海一号”比原来想象的更加宏伟!根据此次探摸掌握的数据,“南海一号”的长度长达30米!“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应该超过6万件!主管文物考古的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日前从刚刚自作业现场回来的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处得到上述喜讯。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披露此次探摸中发现的“南海一号”新情况。 

景李虎说,以前曾经对“南海一号”进行过多次探摸,对“南海一号”的长宽高有一个综合的估算,“以前估算的长度是24米,现在通过最新的最直接的测量,长度多了四五米!因此‘南海一号’的真实长度在29-30米之间;而宽度,和以前的估算没有变化,都是10米左右。”景李虎说,当时(南宋)的船体是中间宽两头窄,这10米距离指的是船中间的宽度。而船身高度,初步发现是3米多一点,比一层楼房还要高。“在当时,‘南海一号’的规模算是非常庞大的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宋代船舶的材料,推断应该是一艘尖底船,因为尖底船更加适合远洋航行。但因为‘南海一号’毕竟是在大海里沉潜了800多年的古船了,只怕抽泥抽得太深,船身就会随着淤泥的清空而委顿下来,从而遭到破坏,里面的瓷器也因此成为碎片一堆,因此我们没有再往更深的地方考究。”景李虎说,此次测量,是最精确的一次。“我们下一步的沉箱制造,就是依据这些数据。”景李虎说,将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研究沉箱的长宽高、强度、起吊点以及如何保证沉箱不变形等。 

船头堆放多排陶瓷碗碟据介绍,此次发现“南海一号”的船舷比船头和船尾高。“因为‘南海一号’的船头和船尾有损毁,而船舷则保持完好。”景李虎说,“船尾的损毁还要严重一些。”根据景李虎的说法,船尾应该属于生活舱,其损毁应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打捞的时候操作失当有关,因为此次发现船尾的损毁部分木板有很多不规则的损毁的木渣,木板被扯烂的痕迹比较新,和经过800多年海水腐蚀造成的损毁不可同日而语。“船头和船尾有损毁,上面的板已经找不到。”而中间部分就比较完整。“船舷和凝结物比较完整。”在探摸船头的时候,作业人员还摸到了船头堆放的一排一排的陶瓷碗碟。船头顶部保留的部分,也在此次探摸中第一次被作业人员抚摩并测量尺寸。 

首次发现铁器类文物此次探摸还发现了大量的凝结物,以铁器为主体,内有贝壳、木块等,大小不一,圆形的一坨又一坨,最大的一块直径有4米多长,而小的数量更多。景李虎说,此前曾经出土过一些以铁器为主体的凝结物,可以分析得出来是铁锅等船上生活用品。“但此次发现了大量似乎不是生活用品的铁器凝结物,推测应该是生产工具,如铁犁、铁锄等,是当时出口产品的一部分。假如确凿的话,也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先进。”景李虎表示,这些新的凝结物是第一次发现,颇有研究价值。景李虎对此次探摸的成果十分满意,“我们的三个目标完全达到了。第一是精确测量了沉船的大小尺寸,为沉箱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我们对沉船的海床地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了解到‘南海一号’的海床中泥土的强度很低,虽然越往下强度越是增加,但不会对吊装‘南海一号’的重要一环‘穿底梁’构成技术难题;第三是采集到了‘南海一号’周围的海水和泥土等样本,为将来‘水晶宫’的水环境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

7.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有什么意义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
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从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从船体造型该船始发港口可以肯定是来自福建的泉州。

打捞“南海一号”沉船有什么意义

8. 珍宝无数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主身份,为何会成谜?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又没有相应的史料表明“南海一号”沉船船主的身份,所现在也无法确定。
一、南海一号沉船的简介

“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南宋木质古沉船,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上榜。
二、南海一号打捞出土的文物

截至2018年,发掘的文物数量是143000多件。剩下的预估还有一两万件,集中在后部几个船舱,总数可能会超过16万件。船货清理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
截至2016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三、宋朝商业经济的发展
宋朝时最富裕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先进的国家之一。宋朝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航海能力,宋朝的瓷器文明中外。也畅销海外,从南海一号沉船中就能感受到瓷器种类的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