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出自哪里?

2024-05-22 03:55

1.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出自哪里?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大夫伍举劝谏楚庄王的桥段。但是楚庄王沉迷女色,不顾朝政,忠臣都担心楚国的安危,但是楚庄王又明确规定不允许大臣劝谏,否则斩首示众,所以任由楚庄王荒淫作乐,也不敢去劝谏。
唯独大臣伍举,他以巧妙的方式询问楚庄王,并从中暗示楚庄王,从而给楚庄王一个提醒。伍举觐见,对楚庄王说:“曾有人给我出了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臣知陛下圣明,特来向您请教。”楚庄王就问他是什么谜语,伍举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深费解,这到底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听出了伍举的话中之意,便回答说:“此鸟,非同一般,它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实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时差民众的现状和态度。虽然现在没有飞,但会一飞冲天;虽然现在不鸣叫,但会一鸣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了你的意思了。”
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亲理朝政,废黜无用的制度,重兴有利的制度,除掉了一些奸佞的小人,启用了一些有才但不出名的人士,重振朝纲。后来还兴兵伐齐,之后又大败晋国,最终取代齐晋两国成为新一代号令诸侯的霸主。



扩展资料
争论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启示
劝解要有艺术,不慢不急、不揉不刚,既要简明扼要达到规劝的目的,又要让对方自己考虑自身错在哪里。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而被劝者,要怀着理智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规劝,不能死不认账,黑白不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对自己不是坏事。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出自哪里?

2. 一鸣惊人是讲楚庄王什么的故事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3. 该怎么去讲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该怎么去讲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4.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是什么?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大夫伍举劝谏楚庄王的桥段。但是楚庄王沉迷女色,不顾朝政,忠臣都担心楚国的安危,但是楚庄王又明确规定不允许大臣劝谏,否则斩首示众,所以任由楚庄王荒淫作乐,也不敢去劝谏。
唯独大臣伍举,他以巧妙的方式询问楚庄王,并从中暗示楚庄王,从而给楚庄王一个提醒。伍举觐见,对楚庄王说:“曾有人给我出了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臣知陛下圣明,特来向您请教。”楚庄王就问他是什么谜语,伍举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深费解,这到底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听出了伍举的话中之意,便回答说:“此鸟,非同一般,它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实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时差民众的现状和态度。虽然现在没有飞,但会一飞冲天;虽然现在不鸣叫,但会一鸣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了你的意思了。”
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亲理朝政,废黜无用的制度,重兴有利的制度,除掉了一些奸佞的小人,启用了一些有才但不出名的人士,重振朝纲。后来还兴兵伐齐,之后又大败晋国,最终取代齐晋两国成为新一代号令诸侯的霸主。

5.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楚庄王最让人敬佩和铭记的地方就是他一鸣惊人的故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篇1   “一鸣惊人”用以表达内心高远的志向与抱负。
   此典出自《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臼:‘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周襄王的儿子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楚庄王。赵盾趁着楚国正忙着料理丧事的时机,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蔡、许七国诸侯,重新订立盟约,晋国又做了盟主。楚国的大臣不服气;三番五次地请楚庄王去争霸,以便让楚国扬眉吐气、楚庄王不采纳这些意见。他白天出去打猎+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就这样胡闹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认为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实,他自有他的主张,他早就认为楚国令尹的权力太大。现任的令尹斗越椒更是大权在握,势力太大。楚庄王深深知道,仅凭他自己两只手根本于不了大事;而在楚国的大臣当中,他一直没有发现谁有本事、有胆识,可以重用。所以他干脆饮酒取乐,不问朝政。也有几位大臣劝告过他,然而他们的话,都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他连听都不想听。后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张贴在朝堂上,说:“谁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吓得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了。楚庄王大失所望,难道就没有一个不怕死的大臣吗?他觉得心寒意冷,只好再多喝几杯热酒,暖暖身子。
   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不等申无畏开口,楚庄王就先问他:“你是来喝酒的呢?还是来听音乐的?”又挤着眼睛笑了一下。甲尢畏弃不明白楚庄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于是他回答说:“有人叫我猜个谜语,我猜不出来。大王多才多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什么?猜谜语?蛮有意思的。你说吧!”申无畏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色,遍体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鸟?”
   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着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真是英明!”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篇2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篇3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亦要毅。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6.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当时的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什么的作为,右司马伍举便对他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7.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介绍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关于楚庄王的  典故  有很多,那你知道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讲了什么吗?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楚庄王初登王位的时候,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没有颁布过任何一项政令,在朝政上也没有什么作为,楚国的大臣们都为楚国的将来感到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事,每天都是打猎和游玩,要么就是和后宫中的妃子们喝酒取乐,而且还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还下令  命令  说如果谁敢劝谏,那么就以死罪处置。当时楚国有个右司马,他看清了当时不利的局势,想要劝谏楚庄王励精图治,但是碍于禁令,于是绞尽脑汁的想  办法  进言楚庄王。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自己的妃子们在猜  谜语  ,于是他灵机一动,准备用猜谜语的方式暗示楚庄王。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说自己在南方的时候看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都不展翅不飞翔,也不叫唤,猜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楚庄王知道他是在那是自己,于是就说,鸟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如果飞一定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会一鸣惊人。楚庄王觉得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  法律  ,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把楚国治理的很好。
   
      之后楚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出兵讨伐齐国,之后又和晋国争中原霸主的地位,最后打败了晋国。
         楚庄王谋事而当的典故   
      “楚庄王谋事而当”这句话是出自刘向所著的《新序·杂事第一》中的,讲述的是楚庄王处理政事时候的一些态度。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做的非常的得当,权臣都没有人能够给他一些建议,也没人能够超过他,退朝之后楚庄王就面露难色,神情十分的忧愁。一个叫申公巫的人就问楚庄王,为什么大王退朝之后神色就开始忧愁起来了呢。楚庄王回答他说,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话,诸侯能够自己选择老师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能够称王了;要是能够自己选择朋友了,就说明他能够称霸了;如果自己已经对所处的情况满意了,群臣都已经比不上他了,那他就要亡国了。现在我这样没什么本事,但是上朝的时候群臣还是比不上我,那我们国家大概就是要灭亡了,我这神色也就忧愁了。
   
      这个  故事  说明了楚庄王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虽然故事的最后没有给出任何说明,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解决的还不清楚,但是根据  历史  的  经验  我们能够判断,忧患意识会使人不断的进步,而满足于现状沉湎于享乐的人最终都会走向消亡,楚庄公有这样的意识,说明楚国会进一步的强大,当然历史也是按照这个节奏发展的,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问楚庄王问题的这个人是申公巫,就是那个为了得到夏姬而不惜潜伏陈国十余年的人。
         楚庄王绝缨的典故   
      楚庄王绝缨是一个出自《说苑》的故事,《说苑》中收录的是各类春秋战国至汉朝这之间的一些逸闻轶事。主要记叙了诸子的一些言行,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有一定的哲学性。
   
      说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和大臣们一起喝酒。正当大家都喝的尽兴的时候,蜡烛却在这个时候灭了,趁着四下无光,有个大臣就拉扯了一位美人的衣服。美人于是就撤下了这个人的帽缨,就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熄灭之后有人拉扯我的衣服,我把他的帽缨给扯了下来,你赶快把灯点上,看看是谁的帽缨给扯断了。
   
      但是楚庄王却没有发怒,却说是我让他们喝酒,有人酒后失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怎么为了要妇人的贞洁而侮辱我自己的臣子呢。之后楚庄王还说,今天和我一起喝酒的,如果不把帽缨给扯断了就是不尽兴。于是大臣们就纷纷把自己的帽缨给扯断了,最后灯亮起来之后尽兴而归。
   
      三年之后楚国和晋国交战,楚军中有一位非常迅猛的将士,楚军和晋军打了五场战争,这个将士五次都重载最前面。于是楚庄王就问他,我又没有什么优待该你,你为什么打仗的时候这么奋不顾身?这位将士说,其实我有死罪,三年之前在宴会上被扯断帽缨的人是我,但是大王您却没有治我的罪,您这是庇佑了我,所以我要在战场上报答您。最后楚国打败晋国,逐步走上了强盛大国之路。
      
   
    猜你喜欢:
   
    1.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2. 春秋时期人物的故事 
   
    3.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 
   
    4. 楚国历史典故例子 
   
    5. 一鸣惊人的故事 
   
    6. 春秋五霸的典故 
   
    7.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介绍

8.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做了什么?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
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却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不知怎的,楚成王居然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生性残忍,想改立公子职为太子。商臣为了把事情弄清楚,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侍奉公子职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3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楚庄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君未能实现,也心怀不满,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子孔、潘崇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子孔、潘崇。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战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楚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赔笑说:“我哪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智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的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三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都把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得个暴君之名。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然无一个冒死进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苏从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了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的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现出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后来楚庄王平定了国内的若敖氏叛乱,对外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