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答司马谏议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次多义,词类活用整理!

2024-05-18 09:51

1. 求《答司马谏议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次多义,词类活用整理!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如下: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辩”, 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词: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意思:(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为”译为“是”表判断。)
意思: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意思: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意思:在朝堂上公开议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意思: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意思:(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意思: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



四、一词多义:
1、以:
(1)以致天下怨谤也。
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2)以授之于有司。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3)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介词,把。
(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介词,表原因,因为。
2、为:
(1)不为侵官。
判断动词,是。
(2)为天下理财。
介词,替,给。
五、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求《答司马谏议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一次多义,词类活用整理!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所有古今异义词与通假字

一、古今异义:
1、讽——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义:邹忌使用讽谏,规劝齐威王接受规劝。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2、窥——窥镜而自视。
释义:照着镜子里的自己。
古:照,看。今:偷看
3、地——今齐地方千里。
释义: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4、刺——能面刺寡人之过。
释义: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5、谤——谤讥于市朝。
释义: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6、私——臣之妻私臣。
释义: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古:偏爱。今:自私
7、左右——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释义: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
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
8、莫——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释义: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
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9、修——邹忌修八尺有余。
释义: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10、明日——明日徐公来。
释义: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11、衣——朝服衣冠。
释义: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古:穿戴。今:衣服
二、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释义:仔细地端详他)。
3、受:通“授”,给予、付予。
原文(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汉:刘向 撰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释义: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扩展资料: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释义: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2、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释义: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释义: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释义: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释义: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
6、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释义:是偏爱我。
7、王之蔽甚矣(蔽: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释义: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释义: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2、倒装句:
(1)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释义: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释义: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释义: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4)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释义: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5)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释义: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释义: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释义: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释义: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2)问之(代词,他)
释义:邹忌问客人。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释义: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释义: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5)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释义:仔细地端详他。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释义: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
(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释义: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
(8)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释义:由此看来。
(9)臣之妻私臣(的)
释义: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10)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释义: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释义:“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12)数月之后(不译)
释义:几个月以后。
(13)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释义: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
2、朝: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释义: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释义: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3)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释义: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
2、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释义: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释义:(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
3、于:
(1)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释义: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2)能谤讥于市朝(在)
释义: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皆以美于徐公(比)
释义: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4、美: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认为……美)
释义:“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释义: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所有古今异义词与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讽刺(含贬义)
  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某一区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表示方位或约数
  明日,徐公来 第二天 今天的下一天
  能谤讥于市朝 指责过错 诽谤讥笑(含贬义)
. 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 “有”通“又”
  徐公来,孰视之 孰 “孰” 通“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所有古今异义词与通假字

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所有古今异义词与通假字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通假字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

5. 我要苏教版初一文言文总结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等 特殊的标注一下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①.   
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于”。)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   
屠户就跑过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

我要苏教版初一文言文总结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等 特殊的标注一下

6. 八下语文人教文言文翻译,古今异议,通假字,词类活用整理,。谢谢拉

1、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与之论辨(“辨”通“辩”)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板印书籍(“板”通“版”,雕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以后)
文理有疏密(“文”通“纹”,纹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通“止”,只,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有)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现(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2、   古今异义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不敢出一言以复(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指听;今义是用鼻子嗅)
虽人有百手(虽:古义为即使,假设连词;今义为虽然,转折连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指腿;今义指臀部。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指蒙、盖;今义指冒出)
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为尚、还;今义为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为左右;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
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文中指演奏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指身体;今义指形状、样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有的人;今义为或者)

3、   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手、笔: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袍、衣:名词作动词,穿着蕴袍敝衣)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活用为动词,挂在腰间。)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状语,喂奶)
妇手拍儿声(手:名词用作状语,用手)
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做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做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上)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做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做动词,鞭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动用法,使……尽)

7. 从下列3篇文言文中找出3个古今异义字,2个通假字,3个词性活用。

怒 形作状 愤怒地
下 形作状 向下
大 形作名 大小
贵 名词意动  认为....贵 认为……是宝贵的
以为  古:以之为 把...当作(认为..怎么样)今:认为
修改  古: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今:改动
刺杀  现在为偏意短语,偏“杀”
登 通 蹬

从下列3篇文言文中找出3个古今异义字,2个通假字,3个词性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