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什么值得关注?

2024-05-05 07:13

1. 财政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什么值得关注?

更新了下今年的财务计划。全年用丁帮助企业减少病毒影响的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和基本持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这些钱主要支持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安排新增地方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约1.5万亿元。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2%,地方数据还没出来,但应该报表上会减少一些。总结了财政收入(可以看出各地经济状况)。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10.2%。央、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4.7%,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增幅分别为-1%、13.7%,16.5%,-3.5%.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分别增长44%,49.4%,34.7%,40.9%。能源领域大好。福建、山东、浙江保持平稳增长,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幅分别为6.7%,6.3%,4.2%,在上海和广东先后被病毒大幅影响外,这三个省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经济情况。

说了下钱花到哪了。这个太细,只选几个有意思的点说下。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增加51.68亿元,目前已下达597.58亿元。还没到就业高峰期呢,钱就花的差不多了。高校生今年就业并缴纳失业保险,给招工企业1500起步的补贴。采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可倾斜到谁那大家都应该懂。大批今年下发的产业扶持资金,都已发了9成以上,财务手里可打的牌没多少了。只能再增发。
给房地产的钱很少,还没到兜底的趋势。总得看来,下半年会继续沿着重点基建工程,大农业大农村,环保和绿色能源三个大管子灌水。大批小管子只能承接全国范围百亿级别的灌水。保就业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灌溉体系。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更加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冲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实体经济平均融资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利息负担,有效应对成本推升型通胀;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加快破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强化城镇就业扩容提质;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基础上,边际上可适度宽松,保持实体经济流动性合理充裕。既要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工具等结构性工具,也要注重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考虑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恢复更加稳固和平衡,2022年应度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做好跨周期调节。

众所周知,经济政策总是首先诉诸政策文件中的语言词汇,然后再落实到政策操作层面。因此,文件中重要提法的变化是政策变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这一特点更为鲜明。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一股都有文字数量限制,文风特点是不解释原因,一句话一层含义。这种高度凝练的文风意味着,政策文献中的重要概念和提法是决策层深入研究和精心推敲的产物,提法的变化往往代表着决策者思想理念的变化。因此,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这一提法的转变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政策含义
这里比较在意“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说的是什么。想要扭转经济颓势,现在看来只有财政政策工具一条路可以走,加杠杆维持公共开支,尽可能的降低居民口的压力,让居民的消费逐渐恢复。如果仅仅还是靠着货币政策,比如鼓励大家借钱,一个是效果有限,另一个钱很可能进入金融体系空转徒增利息,所以是时候动用中央的负债了,比如发型特殊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分配改革都是举步维艰,既然分配做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加杠杆要好过居民加杠杆。

现在是什么时刻?是不是已经是要确定牺牲哪部分财政收入的时刻?那第六条“严肃财经纪律,整饰财经秩序”: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偷税骗税等行为。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遏制财务造假行为。组织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行为严查重处,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想表达什么?在实际操作层面是不是又会成为重点?
财政纪律当然要维护,只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这是工作的底色不是重点任务,是法律、税收部门的日常工作,有必要在财政政策报告中着重强调吗?你这一强调是不是事实上对前面的政策构成对冲?其次牵扯到一个老问题,现代财税征缴的精神应该是“低税率,严征管”,我们给搞成了“高税率,宽征管,选择性征管”,这就牵扯到倒逼企业寻租逃税,有关部门选择性执法的常态(寻租空间大),甚至阶段性放松,秋后算账的常态,这是正常的国家治理逻辑吗?(附带说,我国普通人在面对法条、规定、政策、通知上也有类似困境)。

眼下的经济困境不是投资不够高,而是投资太高挤占没了消费,还在那投投投,收钱投、借钱投,印钱投,钱谁还啊?一两代的钱霍霍了还不算完,后代(或有)的也要霍霍,投资的边际效用低到啥程度了?低到你根本不知道还能投点啥了,真就硬投,老百姓已经揭不开锅了,还在翻修公路与花坛,美其名日以工代赈,两难自解,问题是这里面除了农民工喝的那一点汤水,钱到底到谁的账上心理没点数吗?你直接把钱发下去效果是不是好上5倍,当然也不是没有好的点,第五点“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就很好,能精简合并一些更好。

财政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什么值得关注?

2. 在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下,财政部部长指出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政府一般性支出

     D         试题分析:A错误,严控政府一般性支出是为了更好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关;B错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扩大财政支出,适度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C错误,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受人大的监督的,而不是任何机关无权干涉;我们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是为了关注支出结构,更好的用于民生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选D。    

3. 在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下,财政部部长指出要牢...

【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属于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的优化调整,其目的是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大财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努力保障民生和社会发展需要,故A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国债的发行属于紧缩型财政政策,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财政部制定财政支出预算要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故C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D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主旨,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财政政策方面的知识。

在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下,财政部部长指出要牢...

4. 为什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

因为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而现今的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为达到以上经济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甚至要酌情加大力度。

5. 按照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协调,着眼长远,有促有控,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薄弱

     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财政的目标和作用。我国的财政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根据材料,我国财政必将在处理现在和未来、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时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从而使各行业、各部门更加协调、和谐。如向农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必将促进农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按照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协调,着眼长远,有促有控,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薄弱

6. 如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中央财政预算因政策需要可编列赤字;二是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腾出资金重点用于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支出;三是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和电商物流设施等建设;四是调整优化中央基建投资结构,增加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水利等领域支出。五是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六是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七是完善税收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营改增试点领域和范围;八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清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优惠政策,整合资金支持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压缩过剩产能,促进产能向境外有序转移;九是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十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十一是保障改善民生所需资金。

7. 财政政策的效果

      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政策是高效还是低效,一般可用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分析来进行评价。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的效果         主要效应
         一、内在稳定器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进的所得税制
         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二、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
         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税收乘数效应
         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
         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三、奖抑效应
         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及某种经济行为予以鼓励、扶持或者限制、惩罚而产生的有效影响。
         四、货币效应
         1、货币效应直接影响货币流通
         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
         2、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财政政策基础认识         关于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争议问题,是“为什么不实行减税政策”。按照一般逻辑,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大方面。1998年后,中国的财税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严格地说是不以减税为重点,究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从宏观税负看,减税已无空间。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20—30%,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中国这一比重1997年只有11%左右,可以说总体上不具备减税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和减轻负担的强烈呼声,但具体分析,其原因在于税外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同时各部门与权力环节通过“四乱”征收的财力大都是放在预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丛生。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对症下药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四乱”,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减税。
         第二,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使减税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税?即所得税的调控作用,而现阶段中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1997年前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5%以上,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也仅占16%左右。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经营,降低所得税对他们毫无意义。减免间接税,则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加之间接税的减税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预期。
         第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以实行减税为重点。目前中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管理部门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稳定。
         应当指出,认为税收增长绝对不能高于GDP增长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只有在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税收占GDP的比重才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而中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体制和税制均处于转轨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剧烈变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不宜简单地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对稳定的框架来套中国的现实。
         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税收的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前十年税收占GDP比重下降过头之后的正常回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分权改革和减税让利安排,使税收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10%以下,而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大至为20%以上,发达国家更要高得多。经过近年来的回升调节,目前税收占GDP比重也仅达到接近15%,所以说宏观税负并不高。1999年税款征收总量超过万亿元,与加大清欠力度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以前的欠税大户感到冲击很大的原因。但是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应将弹性征收减少,加强征管力度,硬化以法律为依托的税收约束。打击走私而增加的税款,更是完全合理的。
         当然,作为具体案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蛮横征收、“征过头税”的现象,所以提高征管队伍执法水平,加强对其监督也是当务之急。此外,也发现有“列收列支”、“贷款空转”等单纯为保证税收达标而弄虚作假的扭曲现象。一种建设性的建议是下一步在承认需要进一步健全法治、加强征管的前提下,创造配套条件,将税收指标转为像GDP一样的预测性、指导性指标。在依法纳税、依法征税的基础上,届时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用短期国债调节税收预测数与实征数的差额所可能形成的财政收支缺口。

财政政策的效果

8.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本期摘要】
重点推荐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鸿雁星座系统建设全面启动,相关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市场点评
市场点评:经济数据不佳短期扰动情绪,操作上不激进,耐心等待低吸机会  
宏观视点:2018年铁路固投超预期,再破8000亿元
电子行业:电子创新生生不息,行业机遇厚积薄发

期货情报
金属能源:黄金288.10,涨0.44%;铜47650,跌1.06%;螺纹钢3360,跌0.62%;橡胶11325,平;PVC指数6335,跌1.55%;郑醇2396,涨0.50%;沪铝13450,跌1.47%;沪镍86340,跌1.93%;铁矿493.5,跌0.60%;焦煤1163.5,跌2.55%;焦炭1875.5,跌0.66%;布伦特油55.44,涨1.28%。
农产品:豆油5440,涨1.45%;玉米1865,跌0.16%;棕榈油4594,涨2.45%;棉花14875,涨0.44%;郑麦2411,涨0.17%;白糖4693,跌0.32%;苹果10677,跌4.23%。
汇率:欧元/美元1.13,跌0.71%;美元/人民币6.86,跌0.23%;美元/港元7.83,涨0.03%。
 
重点推荐
1、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事件:12月27日至28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2018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19年财政工作。
点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负担。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简言之,积极财政首要任务是对社会端减税降费,从而需要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对地方政府端控制隐性债务,守住财政金融风险底线,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以基建补短板。此外,会议明确了继续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确保地方财政可持续等十项2019年的重点工作。
(投资顾问 钟燕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20024)
 
2、鸿雁星座系统建设全面启动,相关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事件:12月29日,航天科技集团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搭乘长二丁/远征三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鸿雁星座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
点评:首发卫星“重庆号”是鸿雁星座的试验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生产,配置有L/Ka频段的通信载荷、导航增强载荷等,可实现鸿雁星座关键技术在轨试验。同时研制了地面系统与终端,卫星入轨后可陆续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物联网、热点信息广播、导航增强等功能的试验验证,为后续的鸿雁星座的全面建设及运营提供有力支撑。鸿雁星座首发卫星“重庆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鸿雁星座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按照规划,“鸿雁”星座一期预计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系统由60颗核心骨干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鸿雁”星座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两期系统建成后,数百个“小鸿雁”可填补地球表面的通信空白,构建我国自主“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此外,鸿雁系统还具备全球导航增强功能,可以为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预计在2020年北斗完成全球化覆盖之时,“鸿雁星座”有望与北斗系统实现强强联合互相提升,建议关注在北斗和卫星通信都有领先布局的公司。
(投资顾问 钟燕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20024)

市场点评
1、市场点评:经济数据不佳短期扰动情绪,操作上不激进,耐心等待低吸机会
周三A股迎来2019年首个交易日,但走势依然萎靡,三大股指集体遭遇“开门黑”盘面观察,通讯、电信、航天航空板块领涨,而医药制造、保险、医疗、银行等板块跌幅居前,两市成交进一步萎缩,观望情绪较浓。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 年12 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为49.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时隔29个月再度跌破枯荣线,经济数据不佳短期困扰投资情绪,操作策略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盈利存在惯性下行风险,建议谨慎观望为主,等候政策对冲措施出台。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2、宏观视点:2018年铁路固投超预期,再破8000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昨天发布了《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税收“堵点”“难点”问题,提出“认真落实和完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等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精准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3、电子行业:电子创新生生不息,行业机遇厚积薄发
展望2019及未来数年,我们依然能见电子领域的不断创新式发展。在5G即将商用的背景下,终端有望实现全面智能化,因此包括人工智能算法、高性能芯片、新型显示等一系列基础技术的不断演进,将有望把电子创新趋势延伸到汽车、家居设施、工业制造等一系列终端场景之中。虽然说近段时间电子行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扰动,但从长期看,具备核心技术及产品的企业,依然会成长壮大,电子行业中长期发展及投资价值依旧明确。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