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思想有哪些

2024-05-19 00:57

1. 古代经济思想有哪些

  在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这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管子》的富国思想,在“重本”一点上和商鞅、韩非相同,但对“末”有不同理解,认为要限制的只是“刻镂”、“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以后,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著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之策,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到宋代,李觏著有《富国策》十篇。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赋税思想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管仲相齐时,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坏差别征以不同的税额,体现了使纳税者负担公平的原则。儒家在赋税问题上主张“薄税敛”,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但荀况不是象孔丘、孟轲那样主张恢复“藉田以力”的“公田”制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追随管仲的思想,认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张“等赋”,即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平价思想 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管子》的《轻重》篇,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
  奢俭思想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个等级的人有超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其目的是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只是区别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作为理想。秦汉以后,黜奢崇俭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对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陆楫都有所阐发。陆楫明确反对禁奢,认为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这种学说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反映。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古代经济思想有哪些

2. 古代经济思想有哪些

  在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这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管子》的富国思想,在“重本”一点上和商鞅、韩非相同,但对“末”有不同理解,认为要限制的只是“刻镂”、“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以后,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著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之策,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到宋代,李觏著有《富国策》十篇.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赋税思想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管仲相齐时,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坏差别征以不同的税额,体现了使纳税者负担公平的原则.儒家在赋税问题上主张“薄税敛”,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但荀况不是象孔丘、孟轲那样主张恢复“藉田以力”的“公田”制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追随管仲的思想,认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张“等赋”,即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平价思想 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管子》的《轻重》篇,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
    奢俭思想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个等级的人有超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其目的是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只是区别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作为理想.秦汉以后,黜奢崇俭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对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陆楫都有所阐发.陆楫明确反对禁奢,认为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这种学说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反映.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3. “经济”在古代汉语是什么意思

经济 
 


1.经世济民。
 《晋书‧殷浩传》:“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梅尧臣《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裏坐坐罢,我这裏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2.指治国的才干。
 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
 《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
 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4.指财力、物力。
 鲁迅《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丁玲《母亲》二:“小菡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裏读一点儿书。”
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汉语大辞典

“经济”在古代汉语是什么意思

4. 经济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经济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生活用度;家境。治国的才干。经世济民。
经济 [ jīng jì ]
基本释义:
一、古义:
(1)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3)经世济民。
例句: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白话译文:宝玉听了以后,觉得有些逆耳,便说:“姑娘请到别的屋里去坐一坐吧,我这里别玷污了你这样知经世济民的人!”
二、今义:
(1)谓耗费少而收益多。
(2)指财力、物力。
(3)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例句: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扩展资料:
“经济”一词的演变: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
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新亦被中国引用。

5. 有谁知道中国的古代经济的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
  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有谁知道中国的古代经济的特点

6. 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属于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诗经·小雅·北山》)。春秋以后,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7. 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

②采矿技术。

③纺织技术。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④制瓷技术。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术: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4.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古代经济

8. 中国古代经济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4)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耧车曲辕犁 (5)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 (1)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2)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黄河大堤。 (4)魏晋南北朝时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条件,江南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2)唐朝时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4.农作物的种植推广                                             (1)原始社会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培植了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培植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商周时期,后世所说的“五谷”已齐备;并知道选种。                (3)张骞通西域后,农作物新品种不断传入。唐朝时传入许多新品种,多从西域传入;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盛行饮茶之风。(唐朝出现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称为“茶神”。) (4)宋朝时,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着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也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表明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明朝时,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清代不断推广;明朝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