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无极有什么区别?

2024-05-04 14:14

1. 太极与无极有什么区别?


太极与无极有什么区别?

2. 无极和太极怎样分别?

无极:鸿蒙未分,混沌未开,一切处于“无”的状态,无极是必然
太极:鸿蒙凝而生一,无中出现的第一个“有”,是为“太一”,是无极中偶然出现的。所以太极是“偶然”
阳仪:太极动而生阳。
阴仪:太极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

阴阳二气的各种排列组合衍生万物,越往后,物越兴盛,然盛极而衰,万物开始消弭,之至重归于混沌,也就是归于“无极”,是为“归无”

复又循环,然而“太极”只是“无极”中的一瞬!

3. 无极和太极

无极和太极,是宇宙自然界的存在状态。
  
  
 无极是宇宙自然界具足一切不显现的中央核心本源状态,太极是无极(中央核心)初始变化为阴阳两极分化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央核心和他方周围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不变和变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常和无常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不生不灭和生生灭灭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无始无终永恒和有始有终阶段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静和动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总和分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指的是宇宙自然界中根和枝的状态。
  
  
 无极和太极相互并存,无极中有太极,太极中也有无极。无极和太极,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圆融不二的关系。

无极和太极

4. 武术太极拳和太极拳有什么区别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5. 无极和太极分别怎样解释

无 极 即 道 , 是 比 太 极 更 加 原 始 更 加 终 极 的 状 态 ∶ 无 极 , 本 来 是 老 子 用 以 指 称 道 的 终 极 性 的 概 念 。 《 老 子 》 第 二 十 八 章 ∶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於 无 极 。 」 这 是 第 一 次 出 现 无 极 的 概 念 。 全 段 意 思 是 说 ∶ 虽 知 道 洁 白 , 却 安 守 於 昏 黑 , 便 能 做 天 下 的 模 式 。 能 做 天 下 的 模 式 , 永 恒 的 德 性 不 相 差 失 , 性 回 复 到 不 可 穷 尽 的 真 道 。 所 以 无 极 的 原 义 就 是 道 , 指 道 是 不 可 穷 尽 的 。 以 後 道 门 人 士 , 都 是 在 这 一 意 义 上 使 用 无 极 的 概 念 , 但 在 不 同 场 合 引 伸 的 侧 重 点 稍 有 不 同 。 庄 子 在 《 逍 遥 游 》 中 说 「 无 极 之 外 , 复 无 极 也 。 」 意 思 是 世 界 无 边 无 际 , 无 穷 之 外 , 还 是 无 穷 。 无 极 便 是 无 穷 。 汉 代 的 河 上 公 《 老 子 章 句 》 认 为 复 归 无 极 就 是 长 生 久 视 。 依 道 门 观 念 , 与 道 相 合 , 才 能 长 生 久 视 , 因 此 将 无 极 解 释 成 道 , 或 者 解 释 成 长 生 久 视 , 是 一 致 的 。 道 是 无 限 的 。 天 地 开 辟 之 前 , 它 已 经 存 在 了 无 限 的 时 间 , 而 且 会 永 恒 地 存 在 下 去 , 空 间 上 它 也 是 无 限 的 , 不 局 限 於 任 何 一 个 具 体 的 区 域 。 因 此 用 无 极 的 范 畴 称 道 。 在 宇 宙 演 化 的 角 度 使 用 无 极 一 词 , 常 与 太 极 对 举 , 指 比 天 地 未 辟 、 但 却 是 天 地 直 接 起 始 的 混 沌 更 加 古 老 、 更 加 终 极 的 阶 段 , 这 一 阶 段 , 就 是 道 。 因 此 , 无 极 是 太 极 的 根 源 。 修 道 者 都 追 求 与 道 合 一 , 道 门 术 语 称 与 道 合 真 , 在 具 体 机 制 上 便 是 返 回 到 元 初 的 终 极 的 状 态 , 这 就 叫 做 复 归 无 极 。  


从 无 极 到 天 地 开 辟 之 间 , 又 可 以 详 细 划 分 为 五 个 阶 段 , 称 为 " 五 太 " ∶五 太 , 指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 太 素 和 太 极 。 它 们 是 从 道 演 化 出 天 地 之 前 的 五 个 阶 段 , 也 可 以 说 是 前 後 相 继 的 五 种 状 态 。 太 易 , 是 连 气 都 尚 未 出 现 的 状 态 。 ( 《 易 纬 乾 凿 度 》 和 《 列 子 》 都 说 ∶ 太 易 , 未 见 气 也 。 ) 宋 代 的 道 法 理 论 中 , 很 重 视 这 一 阶 段 。 《 道 法 会 元 》 卷 六 十 七 张 善 渊 《 万 法 通 论 》 说 ∶ 太 易 , 是 指 阴 阳 的 分 化 尚 未 出 现 , 广 大 无 垠 的 原 始 虚 空 ( 太 虚 ) , 当 这 一 阶 段 , 没 有 光 明 没 有 形 象 , 没 有 形 状 , 也 没 有 名 称 。 寂 静 呵 无 形 呵 , 这 就 叫 做 太 易 。 太 易 , 是 神 的 起 始 , 但 气 尚 未 出 现 。 ( 太 易 者 , 阴 阳 未 变 , 恢 漠 太 虚 , 无 光 无 象 , 无 形 无 名 。 寂 兮 寥 兮 , 是 曰 太 易 。 太 易 , 神 之 始 而 未 见 气 也 。 ) 在 太 易 之 後 的 阶 段 是 太 初 。 《 列 子 》 说 ∶ 太 初 , 是 气 刚 刚 出 现 的 阶 段 。 ( 太 初 者 , 始 见 气 也 。 ) 张 善 渊 则 认 为 ∶ 太 初 , 是 阴 阳 变 化 出 现 了 气 , 但 尚 未 有 形 象 。 太 初 , 就 是 气 的 开 始 而 未 出 现 形 的 阶 段 。 ( 太 初 , 都 有 名 无 实 , 虽 变 有 气 , 而 未 有 形 , 是 曰 太 初 。 太 初 , 气 之 始 而 未 见 形 者 也 。 ) 太 初 之 後 是 太 始 。 太 始 , 指 形 的 开 始 。 不 过 这 儿 说 的 形 , 并 非 感 官 可 见 的 形 状 , 而 只 是 在 开 天 辟 地 之 先 的 状 态 。 《 易 纬 乾 凿 度 》 将 之 定 义 为 ∶ 太 始 , 形 之 始 。 张 善 渊 则 说 ∶ 太 始 , 是 指 阴 阳 交 合 , 混 合 为 一 , 自 有 了 一 , 便 产 生 形 。 虽 然 有 了 形 , 却 尚 未 有 质 。 太 始 , 就 是 形 的 初 始 而 尚 未 有 质 的 阶 段 。 ( 太 始 者 , 阴 阳 交 合 , 混 而 为 一 , 自 一 而 生 形 , 虽 有 形 而 未 有 质 , 是 曰 太 始 。 太 始 , 形 之 始 而 未 有 质 者 也 。 ) 太 始 之 後 是 太 素 。 《 列 子 》 将 太 素 定 义 为 质 之 始 。 张 善 渊 认 为 , 太 素 , 是 太 始 变 化 成 形 , 有 形 然 後 有 质 , 却 尚 未 成 体 。 太 素 , 就 是 质 的 起 始 而 尚 未 成 体 的 阶 段 。 ( 太 素 者 , 太 始 变 而 成 形 , 形 而 有 质 , 而 未 成 体 , 是 曰 太 素 。 太 素 , 质 之 始 而 未 成 体 者 也 。 ) 太 易 、 太 初 、 太 始 和 太 素 四 个 阶 段 之 後 , 气 、 形 、 质 都 已 经 具 备 , 但 却 尚 未 相 分 离 , 形 成 一 种 混 沌 状 态 , 《 列 子 》 称 为 「 混 沦 」 , 其 它 道 书 便 称 为 太 极 。 张 善 渊 认 为 , 混 沦 是 道 之 体 , 由 它 的 动 、 静 形 成 阴 阳 的 变 化 交 合 , 产 生 五 行 , 和 万 物 的 化 生 。 这 种 混 沦 , 便 是 太 极 。 天 地 的 开 辟 , 便 是 从 太 极 开 始 的 。 ( 太 极 者 , 太 素 备 而 阳 变 阴 合 , 五 行 具 焉 , 万 物 生 焉 。 是 故 太 极 肇 判 , 轻 清 为 天 , 重 浊 为 地 , 大 道 彰 矣 。 ) 五 太 的 概 念 , 是 对 道 演 化 出 天 地 以 前 的 状 态 的 深 入 探 索 和 精 到 概 括 。 在 道 教 的 哲 学 和 法 术 理 论 中 都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

无极和太极分别怎样解释

6. 太极和太极拳一样吗

你要弄明白什么是太极

这是太极,万法归一

这是阴阳八卦图,中间我们经常见的叫阴阳图或两仪图。

7. 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

   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     第一点要招法清楚,力点准确。 
    所谓招法,就是太极拳动作包含的攻防技击方法,它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等构成的。这些型、法,都围绕着一个技击招法为核心,构成武术动作。因此,打太极拳首先就要明招法。比如32式太极剑的“撤步反击”,其中的回身挥剑,是削剑?还是回身斩剑?还是回身崩剑?如果剑法不清楚,力点就不会表现出来。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时就要搞清楚,要表现清楚。我常常看到一些人打太极拳,手脚的位置都对,就是不知道这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也就无从表现出这个动作的力点。比如“手挥琵琶”的两个手一合,是向上提掌,还是两手一合,向外一推?这个动作表现的技击意义是什么?这个招法不清楚,你就无从表现。当然,各个流派的太极拳,同一个动作表现出的招法可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个老师对这个招法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但是,他一定有一个对这个动作的理解,一定要表现出招法和力点。这也就构成了武术和体操的区别。
     其次,练习太极拳,要“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懂劲,实际就是掌握动作的要领和技巧。劲儿,就是劲力。用武术的规则讲,就是要“劲力顺达”,周身“协调完整”,手、眼、身法、步要相互配合。体操一般是局部运动,比如某一节就是上肢运动,其他部位可以不配合。武术的动作则常常是要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整劲儿。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能是局部动作,不能上下脱节,应该做到上下相随,周身相合。这样协调配合,才能使力量由脚跟到腿,通过腰传递到肩臂,最后从手上发出,形成整劲儿。手眼身步,都要为招法服务,配合协调。
     第三,练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 
    分虚实,实际是一个节奏的处理问题。如果说招法是语言的词汇(你要明白词汇的意思),劲力是语言的重点重音,那么,节奏则是语言的语调,是感情的表现。练习太极拳,只有分清虚实,你才能表现出这个动作的起承开合,表现出这个动作攻防的虚实变化,表现出这个动作是蓄劲还是发劲,表现出身法的开合。这些虚实、开合、蓄发,就构成了武术攻防动作的精髓。这就像唱歌,我们知道了词汇的意思,就要用一种节奏来表现出这种感情来。你理解了动作的攻防含义,就要用虚实节奏来表现出这种含义。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在节奏处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节奏像广播体操一样,以齐遮丑。为了集体动作的整齐,使节奏很强,忘了太极拳是一种行云流水、连贯圆活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过于追求整齐划一,没有太极拳的虚实开合。第二种是一潭死水,只知道连绵不断,没有起承转合。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起承转合的。起要轻、慢、粘、不能突然启动;在运行当中(承和转)要圆活、轻灵;合时,落点动作要沉稳。做一个动作,要分清它的起点、中点、落点。在落点上,要有中定劲,要沉稳。所以,太极拳看起来是均匀的,是连绵不断的,但是,其中充满了虚实的变化。所以,杨澄甫讲,分清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只有分清虚实,你才能用意念去表现动作——哪个地方要轻一些;哪个地方要重一些;你才能分清轻重沉浮,才能做到呼吸的配合。比如手前伸,是呼还是吸?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动作的含义和虚实,你就不能很好地配合呼吸。如果你手前伸是发力,就要配合呼气,动作是实的。如果你伸手和对方握手,这个动作是虚的,是轻的,就要配合吸气。所以,只有分清了动作的虚实,你才能很好地表现出动作的节奏,表现出攻防含义。在虚实转换上,太极操是比较简单的,只有打开合上,虚实很分明,不像太极拳这么细腻。太极拳是在一种含蓄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感情,既要有开合虚实,又不能大开大合,没有含蓄;要连绵不断。这就是太极拳的特点。如果你分不清虚实,不会处理,那就只能做成一种节奏简单,或者没有节奏的运动,就成为太极操了。打太极拳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没有节奏、没有感情。所以,分清虚实,是打好太极拳,避免太极操的重要原则。
     第四,要求松静。 
    求松静,不是太极拳的目的。太极拳的目的是修炼自我,调控自我——调自己的不松、不静,调整那些违反天人合一的紧张、生硬、造作等状态,回归到和谐自然的`状态。太极拳是调整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太极拳和舞蹈是不同的。舞蹈,是根据角色的需要、剧情的需要,表现角色,感染观众,要进行艺术的夸张,强调的是艺术的感染。太极拳则是调整自我,修炼自我。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不要本末倒置,不要练得很夸张,为了给别人看;或者是为了哗众取宠,表情丰富,吸引观众。如果把太极拳做成舞蹈的样子,这就本末倒置了。练习太极拳不是为了感染别人,而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恢复到自己心静体松的状态上来,不仅是身体的放松,而是要进入到一种宁静的练功状态。这是一种心理的恢复调整。只有这样,练习太极拳才会有好的效果。当然,太极拳应该有一定的美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舞蹈因素,但是,归根到底,太极拳不是追求表演效果,而是要规范内心,也就是调身、调心、调息,使你恢复到一种宁静放松的状态,摆脱紧张的压力,得到休养生息,恢复活力的效果。
    掌握好“明招法,讲劲力,分虚实,求松静”,就能真正进入太极拳的境界,而不会滑向太极操和舞蹈的倾向中去。

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

8. 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

 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最大的是在动作内容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欢迎参考~
    太极拳与太极的区别     第一点要招法清楚,力点准确。 
    所谓招法,就是太极拳动作包含的攻防技击方法,它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等构成的。这些型、法,都围绕着一个技击招法为核心,构成武术动作。因此,打太极拳首先就要明招法。比如32式太极剑的“撤步反击”,其中的回身挥剑,是削剑?还是回身斩剑?还是回身崩剑?如果剑法不清楚,力点就不会表现出来。这一点,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时就要搞清楚,要表现清楚。我常常看到一些人打太极拳,手脚的位置都对,就是不知道这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也就无从表现出这个动作的力点。比如“手挥琵琶”的两个手一合,是向上提掌,还是两手一合,向外一推?这个动作表现的技击意义是什么?这个招法不清楚,你就无从表现。当然,各个流派的太极拳,同一个动作表现出的招法可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个老师对这个招法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但是,他一定有一个对这个动作的理解,一定要表现出招法和力点。这也就构成了武术和体操的区别。
     其次,练习太极拳,要“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懂劲,实际就是掌握动作的要领和技巧。劲儿,就是劲力。用武术的规则讲,就是要“劲力顺达”,周身“协调完整”,手、眼、身法、步要相互配合。体操一般是局部运动,比如某一节就是上肢运动,其他部位可以不配合。武术的动作则常常是要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整劲儿。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能是局部动作,不能上下脱节,应该做到上下相随,周身相合。这样协调配合,才能使力量由脚跟到腿,通过腰传递到肩臂,最后从手上发出,形成整劲儿。手眼身步,都要为招法服务,配合协调。
     第三,练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 
    分虚实,实际是一个节奏的处理问题。如果说招法是语言的词汇(你要明白词汇的意思),劲力是语言的重点重音,那么,节奏则是语言的语调,是感情的表现。练习太极拳,只有分清虚实,你才能表现出这个动作的起承开合,表现出这个动作攻防的虚实变化,表现出这个动作是蓄劲还是发劲,表现出身法的开合。这些虚实、开合、蓄发,就构成了武术攻防动作的精髓。这就像唱歌,我们知道了词汇的意思,就要用一种节奏来表现出这种感情来。你理解了动作的攻防含义,就要用虚实节奏来表现出这种含义。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在节奏处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节奏像广播体操一样,以齐遮丑。为了集体动作的整齐,使节奏很强,忘了太极拳是一种行云流水、连贯圆活的运动形式。也就是,过于追求整齐划一,没有太极拳的虚实开合。第二种是一潭死水,只知道连绵不断,没有起承转合。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起承转合的。起要轻、慢、粘、不能突然启动;在运行当中(承和转)要圆活、轻灵;合时,落点动作要沉稳。做一个动作,要分清它的起点、中点、落点。在落点上,要有中定劲,要沉稳。所以,太极拳看起来是均匀的,是连绵不断的,但是,其中充满了虚实的变化。所以,杨澄甫讲,分清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只有分清虚实,你才能用意念去表现动作——哪个地方要轻一些;哪个地方要重一些;你才能分清轻重沉浮,才能做到呼吸的配合。比如手前伸,是呼还是吸?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动作的含义和虚实,你就不能很好地配合呼吸。如果你手前伸是发力,就要配合呼气,动作是实的.。如果你伸手和对方握手,这个动作是虚的,是轻的,就要配合吸气。所以,只有分清了动作的虚实,你才能很好地表现出动作的节奏,表现出攻防含义。在虚实转换上,太极操是比较简单的,只有打开合上,虚实很分明,不像太极拳这么细腻。太极拳是在一种含蓄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感情,既要有开合虚实,又不能大开大合,没有含蓄;要连绵不断。这就是太极拳的特点。如果你分不清虚实,不会处理,那就只能做成一种节奏简单,或者没有节奏的运动,就成为太极操了。打太极拳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没有节奏、没有感情。所以,分清虚实,是打好太极拳,避免太极操的重要原则。
     第四,要求松静。 
    求松静,不是太极拳的目的。太极拳的目的是修炼自我,调控自我——调自己的不松、不静,调整那些违反天人合一的紧张、生硬、造作等状态,回归到和谐自然的状态。太极拳是调整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太极拳和舞蹈是不同的。舞蹈,是根据角色的需要、剧情的需要,表现角色,感染观众,要进行艺术的夸张,强调的是艺术的感染。太极拳则是调整自我,修炼自我。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不要本末倒置,不要练得很夸张,为了给别人看;或者是为了哗众取宠,表情丰富,吸引观众。如果把太极拳做成舞蹈的样子,这就本末倒置了。练习太极拳不是为了感染别人,而是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恢复到自己心静体松的状态上来,不仅是身体的放松,而是要进入到一种宁静的练功状态。这是一种心理的恢复调整。只有这样,练习太极拳才会有好的效果。当然,太极拳应该有一定的美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舞蹈因素,但是,归根到底,太极拳不是追求表演效果,而是要规范内心,也就是调身、调心、调息,使你恢复到一种宁静放松的状态,摆脱紧张的压力,得到休养生息,恢复活力的效果。
    掌握好“明招法,讲劲力,分虚实,求松静”,就能真正进入太极拳的境界,而不会滑向太极操和舞蹈的倾向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