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2024-05-08 07:33

1. 战国时期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孟子的思想
一、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道,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二、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三、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能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四、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五、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六、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战国时期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2. 战国时期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孟子的思想
一、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道,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二、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三、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能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四、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五、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六、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3. 孟子主张什么,提出了什么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①民本说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 若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道,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②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 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③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 就是使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 又要“尊贤使能”。④德治观念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 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⑤反对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⑥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 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当作纳税, 因此, 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 国家自会安定。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①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②促成“道统”观念孟子时,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民本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孟子的性本善,说教化可以唤起人的善的本质,我觉得类似于基督教的“只要信仰,便可得救”。同为儒家的荀子认为“性本恶”,为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提供了严刑厉法的理论。但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也许后者最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

孟子主张什么,提出了什么思想?

4. 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5. 孟子提出哪些思想主张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
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评价孟子的这些看法: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扩展资料人物背景: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提出哪些思想主张

6. 下列属于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孟子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性善的基本范式,性善论不是“性已善”抑或是“性本善”,而是认为人先天具有善的质和一种向善的自然倾向,经过后天的修养功夫,最终实现善的内在价值。其思想进路为:性善之禀赋“四端、四心”;向善之能力“良知、良能”;为善之工夫“存心、养性”;至善之目标“圣贤、能者”。
子道性善十分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贵于己者”,充分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人即可求之于自身,认为是否具备仁、义、礼、智“四德”不受外在的势决定,其关键在于内在的情。但其中的“我固有之”并不意味着“四德”已完全具备,孟子并未说人心是完善,孟子只说善亦从人心所固有同有中出,人的自我实现仍需要一个向善的过程。就其道德主体的完善过程而谈,人人具有“四心”,“四心”是“四德”的精神基因。孟子接着说万物各有各的特点,其特点都备于我自身,自反而觉其实然,便获得了至大的快乐,不懈的推己及人,仁再近不过了。其中“万物皆备于我”蕴含着一种道德上的平等观念,很多人误解为孟子在这句话里夸大了人的力量,赋予了具有超越性的神秘色彩,其实不然,孟子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人与万物平等观念,人即是自然,人与万物同展现于无限的价值平等的世界。
人的善性只要用“心之官”认真思索便可获得,并保护好,勿失其心,否则便不是人了。“四端”是人作为道德主体履行道德义务、践行道德规范的内在根据。“善端”的萌芽按照其使然的内在趋势发展便可以为善,难么何为善呢?孟子是这样论述的:“可欲谓之善。”合乎人们意愿,值得人们喜欢的称之为善。更有徐复观提出“即心言性”说,认为孟子所说的性善,实际便是心善。“可欲”,指的是人本是具有实现善的要求。
来源:速读·下旬

7. 孟子主张实行什么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什么提出什么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3.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4.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在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5.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他认清了应该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孟子主张实行什么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什么提出什么

8.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过

圣人之于民,亦同类者。
孟子道“圣人之于民,亦同类者。”(《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人、非人甚至只有几希的分别,圣人提倡领导“尽己之性要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要尽物之性。”(《孟子·滕文公上》)人仅仅把握住了几希,并没有做到“尽心知性”,非人则是漫失了几希。孟子这一理论无疑是搭建了理想人格与现实人伦之间的桥梁,使我们感受到了道德升华强而有力的内在能量。以此看来,成为“圣贤”只须人的思想与行为合乎人“道”,顺其人性的自然倾向发展,像舜一样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把握住善言,善行带给他的力量,做到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当“大体”得到充分发展时,“小体”和艰苦的外在环境是无法动摇理想人格的。孟子的实践哲学在及于此内圣之道即“独善其身”之时,继承了孔子“修己以安人”的思想,更注重外王之道即“兼善天下”。在个人彰显仁心,成就道德之后,发政施仁,让人人立志成贤成圣,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大同,和谐社会。
来源:速读·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