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的历史沿革

2024-05-04 06:00

1. 外滩的历史沿革

2015年,外滩公园已经建成147年。 1881年4月5日,虹口医院的华人医生恽凯英等八人路过外滩,当想进外滩公园时,却被门卫挡住。气愤之下,他们第二天给工部局的总董韬朋(Thorburn)写了一封英文信:“先生:我们都是租界的居民,而且是纳税人,想请问你有什么条文规定中国人不可以进入公共花园?”  1881年4月20日,韬朋的回信来了。他称:“公园不大,不可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进来游赏。门警曾得到过指示,只让文雅的衣冠整齐的中国人进入花园”。同年4月25日,韬朋又一次回信,说“工部局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花园的权利。”他说,工部局根据当时的英国驻沪领事温斯达致上海道台的一封信做出的这个决定。  温斯达在这封写于1868年6月20日的信中说,“这块地方(公共花园)是给在上海的外国社区的居民作为娱乐场所或公园之用”。信写了一个多月后,外滩公园于当年8月8日正式开放。然而当时的上海道台,对此并没有表示出一个“不”字。  其实,当时的上海,禁止华人入内的外国人专用场所,何止外滩公园。英国总会、德国总会等娱乐场所,从来都禁止华人入内,著名的跑马场,从1850年建的第一个,到1854年建第二个,1862年建第三个,从来没接受过华人做会员独有外滩公园激起了华人的抗议?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分析,这与外滩公园一开始宣示的名字“公共花园”有关。既然是“公共”的,是工部局修建的,它应属于整个租界的居民共有,因为所有的居民都纳了税。而那些总会和跑马场,都是会员制,所有权和经费来源都与此不同。  在《上海园林志》的资料中披露说,当年修建外滩公园,经费来源于租界内的“公共娱乐场(俗称跑马厅)基金会”。  而华人的抗议,无论来自民间还是政府,主要是从两方面抗议:第一,公园占用的土地还是属于中国的;第二,公园建成后,维护的费用,也是来自工部局收的税款。  华人们的第一次抗议,没有产生什么实效。四年后,到了1885年,工部局打算扩展外滩公园。这下,华人们的抗议又来了。这次带头发难的是唐茂枝等8人。11月25日,他们联名给工部局写信:“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使用公共花园方面遭受到不同的对待是令人不满的,希望工部局想些办法来消除这种招人怨恨的矛盾”。他们指出“工部局拒绝华人入园,仅仅是从种族方面来区别,这不管以权宜之计或国际礼仪作为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唐茂枝乃是怡和洋行的买办,其余七人,或是曾经的海关总翻译,或是房地产富商,或是教堂牧师,总之都属于“上等华人”之列。  最感气恼的,是外滩公园连日本人和朝鲜人都可以进,独独中国人不能进!唐茂枝们一边抗议,一边也给出建议:可以给华人发券,允许部分“高层中国居民”入园。这次抗议得到了媒体的声援,《申报》连篇累牍发表文章,抨击工部局,上海的华商团体也为此联名上书。  压力之下,工部局只得同意花园自1886年5月4日起有条件向中国人开放,让华人凭券入园。每券限用一星期,据统计,在1889年那一年,共发了183张。  但问题并没有全解决。华人入园要凭券,洋人就不用,本身仍是不平等。但即使这样,洋人还是嫌来的中国人太多了。在1890年,管理公园的“上海公共娱乐委员会”向工部局报告说,近一年,“申请入园的人逐渐增多起来……迟来的外国观众几乎无立足之地”,报告还说,他们发现中国人在游园券上弄虚作假,更改券面日期。  这时,工部局正准备在苏州河边第三次填滩造地,扩展公园。由于上海道的反对,最后,经谈判,将苏州河边一片河滩改建为华人可以随便进的“华人公园”。1890年12月,华人公园正式开放,比起外滩公园,华人公园(今已成为一块街边绿地)设备简陋不少,环境卫生也差很多,  清末,广州荔湾居民抵制美货的新闻画《女界光明》。1905年,美国政协胁迫清政府续订华工赴美,驱逐华工的《中美会订华工条约》,在上海、广州相继爆发了抵制美货及拒约运动。1928年华人才被允许入园上海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位于浦西,东临黄浦江。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黄浦江源头坐落在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内。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海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上海特征的上海景观。1995年被评选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早晨,上海外滩是人们的健身的场所;白天,它是繁华热闹的游览胜地;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已。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习惯把虹口港上的汉阳路桥叫作“里虹桥”,把长治路桥叫作“中虹桥”,把大名路桥叫作“外虹桥”,就是根据桥所在河流的位置来取名的。同样,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叫作“外白渡桥”,依次向里的桥也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如以县城为依据时,距城近的地方称为“里”,距城远的地方称为“外”,今南市区的“里咸瓜街”和“外咸瓜街”,“里仓桥”和“外仓桥”等就是以此得名的。进入上海县城附近的黄浦江在陆家嘴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嘴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外滩位于上海的黄浦江畔。 它代表着上海的风景并且是一个上海的必须参观旅游目的地。 在19世纪后期,外滩的许多外资银行在被誉为上海的“财政街”或“东方华尔街”的外滩建立了。 因此,外滩成为了鼓励财政投资的场所。 由于外滩所富有的历史价值,在外滩拥有一小块土地不仅仅是财富的标志,更是荣誉的标志。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一段黄浦滩,因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的浦滩,被习称为“外滩”。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轮廓线,曾被称作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外滩原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滩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临黄浦江的纤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1854-1941年间,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外滩的房屋开始时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

外滩的历史沿革

2. 上海外滩历史来源

外滩之“外”  外滩的“外”应是“外国”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滩叫黄浦滩。到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把外国人叫外洋国人,李鸿章在上海办了个外国语学院,称为外国语学堂,“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使用。19世纪末,宝顺洋行登了一则广告,使用“外滩”代替“黄浦滩”。  外滩之“滩”  按照中国传统,河流两旁的延伸部分被称为“滩”,外滩的“滩”就是这个意思。1843年的外滩是指外滩公园之滩,可以说是个不死不活的长滩,当时那里建了大量的私人码头。后来英国人发布一条命令,对所有的私人码头均不承认,并用钢筋混凝土筑了一条浚浦线,外滩的岸线从此固定下来。外滩一开始是英国人专管领地,后来美国人进入干涉,外滩变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滩,也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空间。  外滩的翻译  The bund”并不是外滩的英译,对英国人来讲,“the bund”也是外来语。中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东征,阿拉伯中一个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国人到印度后,叫帕西人介绍东方的河滩,帕西人称之:the bund。英国人来到上海后,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烦采纳,谢谢!

3. 上海外滩历史来源

 外滩之“外” 外滩的“外”应是“外国”之“外”。
  在明代,老百姓把外滩叫黄浦滩。
  到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把外国人叫外洋国人,李鸿章在上海办了个外国语学院,称为外国语学堂,“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19世纪末,宝顺洋行登了一则广告,使用“外滩”代替“黄浦滩”。
   外滩之“滩” 按照中国传统,河流两旁的延伸部分被称为“滩”,外滩的“滩”就是这个意思。
   
  1843年的外滩是指外滩公园之滩,可以说是个不死不活的长滩,当时那里建了大量的私人码头。
  后来英国人发布一条命令,对所有的私人码头均不承认,并用钢筋混凝土筑了一条浚浦线,外滩的岸线从此固定下来。
  外滩一开始是英国人专管领地,后来美国人进入干涉,外滩变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滩,也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空间。
   外滩的翻译 The bund”并不是外滩的英译,对英国人来讲,“the bund”也是外来语。
  中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东征, *** 中一个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国人到印度后,叫帕西人介绍东方的河滩,帕西人称之:the bund。
  英国人来到上海后,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烦采纳,谢谢!
   

上海外滩历史来源

4. 外滩街道的历史人文

外滩的地理位置优越,既可经吴淞江直抵太湖周围的鱼米之乡,又能溯长江深入中国腹地。开埠后原设广州、香港、澳门、南洋等地的洋行纷至沓来,先后在外滩租地造屋,开设银行、洋行等。随着城市经济和建筑技术风格的发展,从南苏州路到延安东路的外滩建筑经过3次大规模的改建,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形成独特的格局。它们一般都体量较大、用料考究、装饰丰富、施工地道,在建筑规模、空间布局、结构技术与建筑风格上大都反映了当时西方同类建筑的水平。它们面向黄浦江,高低错落有致,形成十分丰富的天际线。 自英法先后划定租界后,就在外滩一带开洋行、设领事馆、筑道路、建码头,并逐渐由东向西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已形成今道路格局。街道有北濒吴淞江,东临黄浦江的优越地理位置,又是江海关所在地,外商货船都在这里装卸,逐渐形成为外商进出口货物集散地。上海解放初期,外滩街道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和整顿,社会面貌不断更新。1958年街道开始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至1960年街道组织起一批里弄生产加工组、居民食堂、托儿所等集体事业,部分单位逐步发展为街道工厂。1984年5月,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按政策返沪,街道创办合作社,开设各类店、站。1984年下半年,又兴办起街道工商企业,开办福利工厂,为地区内伤残、弱智人提供服务社会、自食其力的机会。1992年街道企业扩大规模,经营电讯器材、电子元件、机电五金、建筑五金、化学试剂、化工原料、服装等,一批建于三四十年代的老式里弄建筑,在解放后不断得到改建。河南中路北京东路口的兴仁里、如意里已被改建成由6层新式公房组成的里弄,其中兴仁里改建后连年被评为市级优美新村。

5. 外滩的介绍

外滩(英文:The Bund),位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在这段1.5公里长的外滩西侧,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成为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一直以来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的象征。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

外滩的介绍

6. 东外滩的历史与未来

黄浦江流经“东外滩”北上,直达长江吴淞口,历史上长江航运进出上海首先停靠“东外滩”,因而这里可比作上海的滨水“东大门”。就“长三角”地域未来发展格局而言,“东外滩”的战略位置可谓举足轻重,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上海的滨水城市形象,以及浦西东部的城市改造进程。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使“东外滩”拥有了众多的中国工业文明之最:中国最早的机器造纸厂、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最大的肥皂厂。然而时过境迁,“东外滩”今已风光不再。衰落的产业,凋敝的江岸,凌乱的景观,成为上海水上都市形象的一大缺憾,与外滩、北外滩河小陆家嘴构成的“两岸三角”及世博园址的优美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提到上海,相信在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外滩,而东外滩很长时间内被人们所忽视。如今杨浦区的滨江岸线依旧比较冷清,站在海岸大桥上,复兴岛运河两边都是密密的树林,河上停泊着几条船,两岸不见灯火。据透露,这一段的东外滩未来也将形成滨江的亲水平台。杨浦区方面表示,东外滩大约有5.5公里长,南接虹口,一直到复兴岛的南口。“东外滩这段有46处值得保护下来的历史性建筑,我们会把这样的文脉保留下来。同时,还注重江边的开放空间,不会把滨江全都造房子,特别是滨江岸线有一些集中的开放绿地和公园,比如会在杨浦大桥周边建一些大片的绿地,使得整个滨江地区成为市民的乐园,同时也是商业商务的高地。两者融合,相信未来杨浦滨江的南段会成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乐土。”杨浦区相关人士介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黄浦江的“纳凉岸线”,将一直延伸到复兴岛。

7. 1840年的外滩到2021年的外滩的历史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
  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摘要】
1840年的外滩到2021年的外滩的历史【提问】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  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
  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回答】
谢谢【提问】

1840年的外滩到2021年的外滩的历史

8. 上海的外滩?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这里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而上海外滩则是装点上海的一盏明灯。早晨,黄浦江被薄雾笼罩着,仿佛害羞的新娘披着薄薄的婚纱,外滩就依偎在黄浦江的怀抱里,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