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中的八股指的是什么

2024-05-05 18:02

1. 八股文中的八股指的是什么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中的八股指的是什么

2.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文字?


3.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解释

1、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2、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解释

4. 八股文具体指的是什么?八股指的是哪八股?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5. 什么叫八股文?它有哪些特点呢?

--  八股文

     1905年,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便很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

        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一个名称,在脑中晃了晃,大致知道"八股"是贬义的东西,很坏的东西。但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东西,恐怕我们十有八九不知。只因五四后,很少有人,甚至几乎没人再谈八股,这是原因之一;另外,据说自清废科举后以后,八股文再也不曾出现,并且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参考书忽然间都销声匿迹(《四库全书》只收录明朝的八股文一集作为标本),事实上,我们这一代见过八股文的确实屈指可数。 

    在此,谨以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张中行先生的《说八股补微》、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的一书为大体,摘录其要整理一下。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启功先生说曾遇到用这二字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竟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我很久前在网上寻师访友时,便曾遇到一位误认为文言文就是八股的朋友。 

    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不但它本身不必负责任,还可以说八股实在冤了。 

    八股文的异称——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又因为相对它相对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所以又叫"时文";可能有人嫌"股"字不雅,便称八股为"八比",殊不知八比便是十六股了,名实不符;明代出第的题目也有出自《五经》中,但主要还是出自《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特别是清代,所以八股又叫"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经义"、"制义"。

     八股文的最大特点——八股文的体制,是要"代圣贤立言",全文一定要效仿哪位圣贤的口气来说,并要符合朝庭的意旨,且以朱子所注《四书》为准绳。这就是前面所说"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的意思,更不准发挥自己思想,所以有人称八股只是"敲门砖"(指只是求官的途径),诚然,那时的文人多不屑写八股。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确立于明代,是明、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文体。八股本是元朝和明初开始定为考试科目的"四书文",溯源于宋朝的"经义"考试。创始者的文章据说是政治家王安石,但此事还不能确定。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题目多出自《四书》,也就是以四书中的某字某句为题。少数字的题(大约十字之内),称"小题";多数字的题(大约十字外),称"大题"。也许是怕重复以前考过的句子,也许是为了增加难度,后来出的题多是东一词,西一句,比如取《大学》一句"日日新",又加一句《孟子》中一句"君命召",就以这六字为题了。这在我们来看,有些不可思议。 

    八股文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是八股文步骤,还并不怎么复杂。首先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是起讲;最后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

     "破题"——从破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解开"、"分析"的意思,就是要开篇先把题义点明。也就是说出这次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性质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谓文章的"主题"。但有规定,第一是只能用两句话;第二是这两句要概括题义、解释题义,只是绝不能直说题义。从实质上说,这种破题方法,和作谜语极为相似。进一步来讲,整篇八股文就是谜面,题目便是谜底。而且破题是作八股文最重要的一关,破题好坏直接影响到整篇。有一篇题为《子曰》的八股文很有名,其破题是--匹夫而为天下法,一言而为天下师。前句破"子"字,后句破"曰"字,真是才华横溢。这也是最标准的破题。再有一列笑话,题目是《三十而立》,其破题是--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前句破"三十",后句破"而立"。

    承题——便是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类似"副标题"的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使命,以三句为标准。 

    起讲——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的用意所在,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 

    四比——四比就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比分为八股,就是逐条分析,正面如何,反面如何等等,可以说就是正文。较难的恐怕就是这四比了,因为每两股必须成为一副对联,共四联。按对子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试想,一句诗找出可对之句,毕竟不是很难,若是长篇大论的句子,句句都对上联,就不太容易了。 

    收合——收场结束语,一般约八句之内。 

    以上略谈八股,言有未尽之处。个人以为八股很有趣,原本生活中还存在着八股,不说文章,便是口头也有八股,只是没有那么严谨而已,最后以一段生活中的八股结束。

什么叫八股文?它有哪些特点呢?

6. 八股文的“八股”是什么意思?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 《论语》 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7. 什么是八股文_主要内容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  文章  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那么你对八股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八股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什么是八股文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  对子  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  典故  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  议论文  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八股文的主要内容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  句子  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题”,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八股文应用领域   
      科举考试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
   
      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
   
      私塾  教育  
   
      八股文由两千多年前就称为”古之教者“的远古说起,直到三五百年前的“八股文”鼎盛时代,其教育的根本形式,还是一直沿续着,那就是“私塾教育”,其所谓“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县学、府学、国学类似的国家教育机构,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
   
      私塾教育的学习年限自由,遍布全国各省农村、城市、甚至穷乡僻壤的地区。“私塾”分为纯粹的“私塾”,和公办的“私塾”,私塾演变成后来的“家有塾”,后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纯粹的“私塾”包括城、乡有钱人家,为教育其子弟,请教师在家设帐,按年付教师聘金束修;或教师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如庙宇、会馆等处设帐招学生来读书,按月或按季节交钱给教师,等于学费,这就是纯粹的私塾。都是个人对个人,故曰纯粹的私。
   
      公办的“私塾”包括,如一个村庄合请一个教师,立个书房,教本村小孩,谁家孩子来读书,就教些束修,像《儒林外史》第二回所写汶上县薛家集周进的书房,是村中付馆金每年十二两银子。来读书的小孩又多少送些“贽见”(即见面时礼金),这就是公办的了。另外如一族人办的义学,或用某项公款办的义学,也都有“公”的成份在内。
   
      从教学程度分,私塾并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可分成小、中、大学三级甚至研究院等等,程度级别那样明显。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程度很差,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教教识字课本“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语》就困难了。
   
      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四书》“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如前举《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的例子,他在县里考“案首”,即童生小考第一名,自然不但“五经”《四书》烂熟胸中,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错了。可是时运不济,所谓“文章虽好难入考官眼”,连个秀才也考不上,只能到乡间去作“孩子王”,但这样的老师他教的幅度就比较大了,从启蒙教育,教教识字课“三”“百”“千”小书,一直教完《四书》“五经”,教会作“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教出状元,也一点不稀奇。也还有中了进士,甚至作了官,然后又因种种原因,再作教师的。如《红楼梦》所写贾雨村作黛玉的教师,就是中了进士、放了官又丢了官,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馆的。自然,这样的私塾教师,不但可以教会作八股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考试  经验  传授给学生了。明、清两代不少很有名的学者名人,也都是长期教私塾出身的,如明末归有光、清代郑板桥,都作过很长时期私塾教师,郑板桥《道情》十首中咏塾师之作:“老书生,白屋中,说唐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亲切感人,等于是写他自己。
   
      尽管好的私塾教师,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似乎是连贯制,不分等级。而就学生言,还是可分等级的。大约是这样:一是启蒙教育,即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二是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三是开讲、开笔  作文  教育,约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五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就各人情况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旧时识字课本《七言杂字》中道:“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
   
      私塾教育由识字开始,到学会作八股文,这个教学进程是如何安排的呢?一是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  儿童  ,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
   
      一二年间初步完成了识字教育,即开始读书教育。所谓“读”,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

什么是八股文_主要内容

8. 八股文中的八股

     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简介: 
      八股文(英译: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基本介绍: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文。
       起源: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 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滥觞(làn shāng)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清代,都必须采用八股文作答,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风骚。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