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5-18 16:54

1. 皮影戏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之所以能申请非遗是因为他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悠久的历史见证。

民间称皮影戏为“牛皮娃娃”“牛皮灯影子”,是用三至五根灯芯的清油灯把牛皮雕刻的背景场面、人物动物用三根竹签挑起(俗名“挑线”),做出坐、卧、跳、走、踢、打、翻、转等动作,投影到白纱布“亮子”(帐幕)上以做戏的民间小剧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先后经过八道工序,即选料、制皮、过稿落样、雕刻、着色、封色、出水、装订加杆,一件绚丽华美、神情毕肖的皮影才算完成。皮影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场景三大类,以人物为主。人物有现实人物、神怪人物,均由“头梢”(由各种冠、帽、盔、巾、翎子和脸谱构成的影人的头部)和“桩桩”(由不同的服饰、图案和颜色构成的影人的身子)组成,头梢和桩桩在表演时可以组合。

皮影戏,一个班社五六人即可,组成简单,表演场地简易(俗称“一驴驮”“满窑吼”)。收费低廉,在庙会娱神、过关、还愿、婚嫁、丧葬、寿庆等民俗活动中几乎必不可少,因而在山大沟深、居处分散的北部山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得民众喜爱。皮影在生活环境严酷、文化环境封闭的北部山区承担了完成民俗礼仪、满足民俗文化心理的服务功能,体现了源自道教说唱的文化因子的劝善说教功能,也承担了单调贫乏的山区农村文化娱乐的功能。如此众多的社会功能,使皮影戏成为扎根乡土、活在民俗里的民间艺术,具有了顽强的艺术生命。不愧能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为什么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民间艺术皮影戏对于以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皮影戏,是用纸板制造而成的人物形象,操控者坐在白色幕布后,熟练者操控着人物,在唱着一些特有的小调,讲述今天主人公的故事,也有用更为昂贵的皮影,是用动物的皮制作而成。皮影距离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汉武帝十分宠爱李夫人,但红颜薄命早早的李夫人就因病去世了,这让汉武帝深受打击,看着皇帝如此模样,臣子也坐不住了,用布做了一个娃娃,与李夫人十分相似,把皇帝请来,周围一片黑暗,能看到的也只有那块白布,故事讲的是李夫人,让汉武帝很是开心,心中得以慰藉。这边是皮影戏的前身。清朝时期皮影戏风靡一时,不过后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手机实在是太方便了,画质也更清晰,所以皮影也从大众的视野是逐渐地被淡忘,但如果去山西、河南等地旅游时,在景点当中一般都会有皮影表演,确实喜欢的话,还可以跟着老师傅表演两下子,小编上次出去玩就很幸运遇到了个特别好的阿姨,还教我们怎么操控皮影,中国的文化博大深渊,现在的人普遍都比较浮躁,每天的工作压力都很大了,所以也很难再去关注一些古老的手艺活,不过为了它们不要消失,所以希望大家能分出一点时间,多关注一下这些民间特色。当房间的灯全部关闭,周围一片黑暗,白色的布幕上出现的主人公,在听着小调,心都会平静下来,好似从现在一下子回到了古时候,那时的大家根本不会人手一个手机,聚会都十分冷漠,而是大家跟着皮影角色一起走近他的故事,大家一起开心一起难过。皮影戏现在已然成为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

3. 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是怎样的?

关于皮影的发展,一般认为起于汉代而兴于唐代。
至唐代时候,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运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表述。
在当时,曾有人把绘画改为带有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动着,以此用来更加形象地传经和讲史。在史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装屏设像”的文字记载。这里所说的“夜诵经卷”就有了“烛光”映照,还把要讲的故事进行“装屏”演出,这就相当于后来皮影戏表演的屏幕和摄像了,也被称为耍人儿。据有关史料记载:
中唐时期,科白类戏空前发展,歌舞类戏编制进步,历史戏具体形成,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傀儡戏皆模仿“弄影术”而作,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虽然没有明确表明在那时确实已经具有了皮影,但实质就是皮影了。
在唐代,僧人有一种俗讲的“变文”。“变文”是俗讲的底本,是僧人用说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讲时有图像,犹如一幅幅变幻的画,这种佛经画被称为“经变相”。
僧人在讲解这些图画的文字时,有韵文有散文,有吟有诵,可歌可唱。这是唐代向一般民众普及佛教的文艺形式,这与皮影戏艺人传说关于影戏始于宗教相近似。
道教也有类似宣传教义的说唱形式,名称“道情”,它源于唐代的道曲。然而,“变文”、“俗讲”、“道情”虽有图画,尚非真正的影戏,其后“生心作意改图像为纸人,又后改为皮人”,便有了皮影戏的雏形。
唐代校书郎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
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诗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此诗虽然是描写木偶演出,但其描写的木偶戏人物刻木造型、操纵牵线容易让人们联想到皮影戏的演出。
唐代敦煌遗书也有关于影灯、影灯像的记载。敦煌文书有“油二升半,充十五日夜点影灯用”的记载。虽然不能证明影灯就是皮影,但皮影戏的雏形已经出现。
至宋代的时候,皮影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阶段。据记载,北宋时期的京城“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有专门的皮影演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皮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就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
后来,南宋时期的官员仿照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召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在当时,著名皮影艺人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
南宋时期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写道: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在那时,皮影戏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单调的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作品是纯属虚构的,皮影戏的戏路也越来越宽了。
皮影戏道具的材料,先是用纸来雕刻结缀,后来出于硬度的考虑,换成了皮革,出现了“绘革社”的影戏组织,还出现了“镞影人”这样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并以皮影戏为中心,形成了相关的演出业。
在明代,是我国古代皮影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内的皮影戏完成了两个使命:一是皮影的流派相继成熟;二是皮影的对外传播加强。在那时,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皮影戏在河北滦县一带迅速发展起来了。
后来,至明代的永乐、万历年间,由于江南、湖广、四川等地的兵勇驻守边疆的原因,皮影戏也流入了云南等地,并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在唱腔、脸谱和美术制作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清代,由于满族人非常喜爱看皮影戏,在八旗王府中有专设的影戏道具,艺人常常被王公贝勒邀请到王府中进行表演,这叫做“宫影戏”。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另外两种班社:一是王府戏班;一是富豪家班,在清代后期又产生了影戏茶馆等。其中,光绪年间成书的小说《乾隆游江南》第八回对潮州的纸影戏进行了这样描写:
趁着漆黑关城的时候,两个混入城中,在街上闲看些纸影戏文。府城此戏极多,随处皆有,若遇神诞。走不多远,又见一台,到处热闹。有雇本地戏班者,有京班苏班者。盐分司衙门,时常开演,人脚虽少,价却便宜。
由此可以看出,皮影戏在当时的兴盛和流行,以及受到人们欢喜的程度。这时,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并且,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里,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甚至要通宵达旦或连演10天或半个月不止,一个庙会还可能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演出的情景,热闹非凡。在那时,我国的皮影戏不但在艺术上趋于成熟,进入了繁盛时期,而已经传至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也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
台湾的皮影戏是随郑成功的军队传到台湾的。据说,郑成功军队中有一位广东潮州兵,名叫“阿万师”,在军中表演皮影戏,后来,阿万师定居高雄县,组班在喜庆活动或迎神赛会上演出,皮影戏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台湾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之一。
另外,皮影戏作为我国戏剧艺术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早在南宋宁宗嘉定时期,由于海上商业发达的原因,皮影戏由海路向东南亚诸国流传,至爪哇和暹罗,也就是后来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接着,又传至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国,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木偶戏木偶戏木偶戏

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与传播是怎样的?

4. 我国传统的皮影戏产生于什么时期?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华县皮影
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5. 皮影戏特色有哪些?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皮影戏是我国华夏传承上千年的传统工艺,也是一种民间戏曲,会受人们喜爱,当这一项戏曲被传到国外,是同样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甚至惊呼居然有这么有意思的玩意。
皮影戏特色有哪些?
所谓皮影戏就是指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操控,引人配合,击打的乐器中,用戏腔还原当代流行的民间故事。而这种皮影戏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不仅可以向人们展示出我国的民间故事,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古人的文化以及魅力。但同时它也伴随着三大特点,第1点是流行范围广泛,第2点是种类繁多,第3点是表演道具是影窗。
1.流行范围广泛。其实皮影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而且会融入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平语系的特点。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等。所以最终形成每一个地区都会有每一个地区的皮影特色。
2.种类繁多。皮影戏当中除了声腔和剧目方面的不同,甚至连皮影戏当中的人物以及动物之间也会有所差异,因为其中材料可能会有所差异。
3.表演道具的问题。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 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而这样的尺寸更适合人们在后面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将皮影人物以及表演的动作更加生动。
皮影戏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对于皮影戏本身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早期从老北京开始蔓延出来,所以人们叫皮影戏为驴皮影。据相关史书记载,皮影戏其实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而在元代时期传至西亚以及欧洲,所以说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皮影戏特色有哪些?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6. 我国皮影戏的历史是怎样的?

据说布袋戏源自古代皮影戏,中国古代皮影戏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宋代皮影戏最为发达,艺人将兽皮剪成人形,投在光源里,屏幕就映出生动的影像。宋代皮影戏成为专门艺术,有专职的“弄影戏者”。

7. 皮影戏的发展,都有着怎样的变化?

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是一种自信,文化是创新的源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时代进步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感。了解每一个优秀文化的发展历史,了解它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更能清晰感知它们体内蕴藏强劲力量。




优秀文化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皮影文化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一弦,它身上藏的历史印记数不胜数,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它散发出的特殊韵味。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基。

中国皮影文化是艺术殿堂中明珠,通过一块白色布帘,利用平面人偶的影子达到艺术观看效果,美轮美奂的变化效果,让观众们看的如痴如醉。


皮影戏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很长,是最古老的戏种之一。皮影具携带方便,唱腔更接地气放烟花,表演精彩动人,流传范围很广泛。皮影艺术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国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皮影艺术,对近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国外的表演大师卓别林等人,都对皮影戏艺术给予过极高的评价。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一个宠妃离世后,一度让汉武帝颓废一蹶不振。






君王整日忧思过度不理国事,大臣李少翁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费尽心思想让君王重振雄风。用棉布和帛料剪成李夫人的模样对其精心装扮,后来传到坊间,成为民间新的艺术形式。



皮影戏在历史进程中一路发展,遍布在中华土地的疆域上,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出现了唐山皮影、北京皮影、还有四川皮影,闽南皮影、陕西皮影,不同地区的皮影戏特点不一致,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清末民初时是皮影戏发展的巅峰时期,当时很多豪门官邸都十分热衷听皮影戏,都会邀请唱皮影戏的名家进行影人雕刻。更有甚者,会在家私养皮影戏班以供娱乐。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皮影戏班,可见当时人们对皮影戏的追从。



在皮影戏整个发展过程中,每个地方皮影戏曲小调,都对皮影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分化。不同的小调韵律让皮影文化呈现大放异彩,形成一脉多彩文化。经常看皮影戏的人都知道,恒定一出皮影戏是否精彩,取决于皮影戏班子对皮影的操作技巧和唱曲能力。



皮戏班子过人的操作技巧和过人的唱功,这背后全是他们的苦苦练习的汗水,才能堆积出如此优秀的文化,让观众大饱眼福。






皮影戏文化匠心独具,在一辈辈的传承中继承发扬。在皮影戏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老师傅们倾其心血口传心授给下一代传承人,传承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深厚的文化沉淀,更能凸显师傅们的匠心。在这样的传承精神下,皮影戏文化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绽放着光芒。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消遣娱乐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对皮影戏的需求也大不如前,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艺术,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们也越来越少,新一代人对皮影戏 并不熟悉,更不要提亲眼看皮影戏。






优秀文化逐渐走向没落,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国家对其进行了保护措施。2018年博鳖亚洲论坛,一群皮影戏传承人登上了国际的舞台一展皮影戏往日雄风,在场观众无一不被皮影戏的魅力所折服。



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根基。皮影传承人们在台上表演的是戏,台下人听的是风土人情,沐浴的是独特匠心。看的不仅仅是精美的皮影戏演出,更是匠心精神的相互传递,赋予我们现实生活更多动力。






每一场震撼人心的皮影戏表演,汇聚了无数皮影传承人的心思。皮影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揣摩学习。白色布帘后,是几个人的忙乱,皮影刻画出的人物惟妙惟肖,用指尖就能造出“千军万马”之势,声势浩大令人瞠目。



第一次观念看皮影戏的人,才能体会那种震撼之情。亲耳聆听到传承人的唱腔,苍凉中带着孤寂,孤寂中带着落寞,声音悠长婉转动人。匠人们制作出来的精美影人,伴随着乐器的击打,很快“刀枪剑影”,文艺场就会声情并茂,唱曲情绪缠绵,令人很快入戏。






一个熟练的皮影匠人可以同时操纵好几个影人,在白色布帘后表现出日常生活中的飞鸟鱼虫,车马娇子和各类神话人物,配上合时宜的音乐和灯光,造就出一个奇幻场面。在戏场变化莫测的环境中操纵影人,博得台下观众拍案叫绝,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片土地上发酵。






结语


如今我们该弘扬这样优秀的文化,它需要这个社会对它的肯定。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绎的是否精彩,得看自身够不够努力。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更应该保持匠心,在此感谢这些优秀匠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肩负起传承作用,为皮影文化倾注更新鲜的血液。

皮影戏的发展,都有着怎样的变化?

8. 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最早发祥于哪里?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现在流行于陕西、山西等几乎全国各地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陈龙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3]。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