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2024-05-09 10:30

1.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因为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扩展资料在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2. 《道德经》,道是什么?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

3. 《道德经》的作者是

老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

4.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因为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扩展资料在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5. 《道德经》之德,后天为德

有专家把《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道经,下部为德经。确实有道理。道是先天的,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特立独行,生生不息,循环不竭,构成了万物的根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要得到它,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效仿和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后天的德,在这个意义上,“德”就是“得”。
  
 德所效仿的道,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后天得到的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具备“上德”的人不外显,内含有“德”;具备“下德”的人到处显露有德,实际无“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为但不露“德”性,“下德”之人到处以“德”的名义作为实际上离德太远,因为心存有“争”,是有心而为,所以即便是有“德”,也是下德。
  
 如果圣人无常心,有心,也是“以百姓心为心”,所以能够平等地对待万民。“德善”,就是不分善与非善,都一视同仁,“信善”,就是,不分守信与否,都同等信任,从而使人人守信。所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那样淳朴。
  
 天下为什么“世风日下”,是因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大家都以为得到德这个后天的东西,把道这个先天的东西抛弃了,所以做事处处强调“德”,天下有德者居之,为君者看有无“失德”,为官讲“官德”,为师讲“师德”,为人妇讲守“妇德”。
  
 “失德而后仁”,德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阴德”,仁者爱人,倡导从善积德,从而最高的追求是“德被天下。”封建统治者更把“德”与五行理论结合起来,比如宋朝,号称得到“火德”,所以有人把这个朝代,称为“炎宋”。
  
 “失仁而后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了,所以迫切需要义,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所以到了明末,封建社会的那套道德教化行不通了,崇尚武力、背信弃义的事屡屡发生,人们对“忠义”的追求更加迫切,“桃园三结义”、杨家将的忠、梁山好汉的义等演绎的故事在民间深受欢迎。仁人志士,慷慨赴义,广被颂扬。
  
 “失义而后礼”,这里的礼,指的是制度和规范,尤其是法律制度。在资本社会,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关系,完全靠法律调节,完全没有什么亲情可讲。大家承担的是法律的责任而非道义上的责任。
  
 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定分止争。有分有争,何来道德可言?道德和法律,一软一硬,变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手段和策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法律不能穷尽一切可能,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在不断推进法治建设的今天,还必须坚定不移地同步推进以德治国方略。
  
 舍德求法,本末倒置。只有抓住了根本,由礼及义,由义及仁,由仁及德,由德及道,溯本清源,固本强基,就能达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效果。

《道德经》之德,后天为德

6. 道德经之道篇

道德经之道篇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可为之原则
  
 1、现实、我,相互关系 ——变化
  
 2、接纳无常,自强不息
  
 3、学会保存能量,家庭是能量的根源
  
 4、系统思维,长远看问题
  
 5、顺势而为:看趋势、耐心积累、意志坚定、正见去做、拓展自己能量圈、合适时机出手
  
 6、保持开放头脑、思维
  
 7、培养正见、真气练习,提升能量,做能量圈范围的事
  
 8、简单生活、满足基本需求
  
 9、向内求,高自尊
  
 10、价值分析,品性第二(看人、事、物)
  
 11、思维清晰、谨慎、向高手学习
  
 12、尊重人性,顺势而为
  
 13、正信是一切的根
  
 14、做真小人,自强不息
  
 15、人的本能(情、感 )
  
 16、逆向思维
  
 17、价值观决定成长方向
  
 18、扎根现实,提升自我价值
  
 19、遇大事要(静、重、定)
  
 20、向高手学习,向失败的人吸取教训
  
 21、男人做好男人应该做的,女人做好女人应该做的
  
 22、接纳自我、整合自我、做能力圈范围的事
  
 23、原则底线才控制,用慈悲去平衡
  
 24、界定自己能量圈,定位好自己
  
 25、了解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的弱点
  
 26、大道是顺势而为
  
 27、道是无形的,能控制的都不是道
  
 28、观察对方能量形式,以慈悲心,对方利益捭阖来达到目标
  
 29、观察、激活能量,跟目标合一是正道
  
 30、尊重人性、本能,激活它就是上等智慧,即高德
  
 31、学会放松,增加自身能量
  
 二,不可为之原则
  
 1、不去控制,不以自我为中心
  
 2、不推荐完美主义
  
 3、空性,不主观控制
  
 4、放下完美主义,做真实的自己
  
 5、不受外界影响(夸奖或打压自己),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是最高学问
  
 6、避免傲慢、自满
  
 7、用进化思维提升自我,不去控制

7.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因为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扩展资料: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8. 《道德经》是谁写的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