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2024-05-15 02:22

1.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一、编制好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对单个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时,为了顺利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而对项目审计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因此,如何制订审计实施方案,是国际审计组织和各国政府审计准则中重点加以规范和指导的内容。为了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对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报送审计报告全部过程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审计实施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在审计质量控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前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活动,包括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职责范围、业务经营情况、会计报表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并要求被审单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切忌对调查掌握的情况不作认真分析,就作为制定方案的依据。
  (二)审计实施方案内容要具体、有操作性。方案编制的核心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要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内容详尽、指导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必须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审计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安排时间,如何组织力量,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技术和方法,在哪些方面出成果,求突破等等,这样的审计实施方案就是一张“施工”图,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才能按图索骥,易于操作。
  (三)审计组在审计目标、审计事项等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组在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组织实施要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审计组要相应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规范好审计记录    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其中调查了解记录是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作出的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用于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的记录,重要事项记录用于记载与审计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管理事项。
  (一)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建立,是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情况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基础之上,因此调查记录必须是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之前对调查了解和评估判断的情况作出的记录,在审计实施方案执行过程中,根据审计获得的信息,判断可能需要调增新的审计事项时,如需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以确定适当的审计应对措施,审计人员也应在开展相关的调查了解活动之后作出记录。
  (二)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实施方案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因此在审计实施方案之后作出的记录,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所有相关事项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等审计证据的载体,不仅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证明审计人员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完成审计工作、履行应尽职责的证据。
  (三)重要管理事项记录贯穿于审计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记载所有与审计事项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大影响的管理事项,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编制人员既包括审计组成员、也包括审计组成员之外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审计的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离开审计记录,审计无从谈起。规范化的审计记录是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
    三、撰写好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出具的,对审计项目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法律文书。审计报告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任务是否完成,审计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审计报告的编审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集体讨论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检查确定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取得的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和充分,有助于确保现场审计工作质量,为审计组提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审计组成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确保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组成员直接参与现场审计工作,对项目有关情况最熟悉、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审计组成员起草审计报告前集体讨论提出审计评价意见,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有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确保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证据适当充分,结论正确。
  (二)审计组组长必须认真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是评价审计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和审计目标实现情况的基础资料,也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现场审计质量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审计组组长在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前,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都按照规定经过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所有审核意见是否都得到落实;对于委托主审或者审计组其他成员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计组组长应当检查确认受托人是否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审核意见,是否所有审核意见都得到了落实。同时审计组组长组织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审计组组长不仅要对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后面所附的具体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核把关,还要组织审计组对用于支持审计结果和结论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总体评价,以确保审计质量。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持谨慎的态度发表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依据《国家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审计组在进行审计评价、提出审计评价意见时,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项目的特定目标进行审计评价。所谓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果。每个审计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审计目标。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时,应围绕项目审计目标进行,而不能偏离审计目标;二是要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进行审计评价。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时,应当遵循“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三是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要特别注意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审计组不得发表审计意见;四是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要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六条的规定选择适当的审计评价标准。
  (四)重视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工作。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报告和有关审计事项进行复核的规定,是贯彻落实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具体要求,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在实践中一是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把关:第一,审计组对审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具体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等。每二,审计证据和审计记录的质量情况,包括审计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取得的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等。第三,审计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件的质量情况,具体包括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报告中反映,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等。二是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在全面复核的基础上,就复核结果提出书面意见。
  (五)审理机构审理也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理制度,将审理机构审理作为审计结果形成的必经程序。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开展复核并对审计结论性文书作出修改后,应当将审计项目全部材料报送审理机构审理。审理机构要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
  审理机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审计质量进行审理把关:第一,审计组完成审计任务情况,主要看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第二,审计证据和审计记录的质量情况,重点看审计认定的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第三,审计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书的质量情况,包括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是否恰当等。第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包括审计通知书是否按规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审计报告是否按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等。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2.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理质量

 一、编制好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对单个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时,为了顺利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而对项目审计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因此,如何制订审计实施方案,是国际审计组织和各国政府审计准则中重点加以规范和指导的内容。为了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对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报送审计报告全部过程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审计实施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在审计质量控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前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活动,包括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职责范围、业务经营情况、会计报表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并要求被审单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切忌对调查掌握的情况不作认真分析,就作为制定方案的依据。
  (二)审计实施方案内容要具体、有操作性。方案编制的核心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要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内容详尽、指导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必须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审计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安排时间,如何组织力量,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技术和方法,在哪些方面出成果,求突破等等,这样的审计实施方案就是一张“施工”图,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才能按图索骥,易于操作。
  (三)审计组在审计目标、审计事项等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组在确定的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和组织实施要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审计组要相应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规范好审计记录    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其中调查了解记录是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作出的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用于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的记录,重要事项记录用于记载与审计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管理事项。
  (一)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建立,是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相关情况和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基础之上,因此调查记录必须是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之前对调查了解和评估判断的情况作出的记录,在审计实施方案执行过程中,根据审计获得的信息,判断可能需要调增新的审计事项时,如需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以确定适当的审计应对措施,审计人员也应在开展相关的调查了解活动之后作出记录。
  (二)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实施方案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因此在审计实施方案之后作出的记录,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所有相关事项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等审计证据的载体,不仅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证明审计人员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完成审计工作、履行应尽职责的证据。
  (三)重要管理事项记录贯穿于审计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记载所有与审计事项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大影响的管理事项,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编制人员既包括审计组成员、也包括审计组成员之外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审计的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离开审计记录,审计无从谈起。规范化的审计记录是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
    三、撰写好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出具的,对审计项目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法律文书。审计报告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任务是否完成,审计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审计报告的编审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集体讨论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评价意见。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检查确定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取得的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和充分,有助于确保现场审计工作质量,为审计组提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审计组成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确保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组成员直接参与现场审计工作,对项目有关情况最熟悉、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审计组成员起草审计报告前集体讨论提出审计评价意见,评估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意见,有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确保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证据适当充分,结论正确。
  (二)审计组组长必须认真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是评价审计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和审计目标实现情况的基础资料,也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现场审计质量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审计组组长在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前,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都按照规定经过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所有审核意见是否都得到落实;对于委托主审或者审计组其他成员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计组组长应当检查确认受托人是否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对所有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审核意见,是否所有审核意见都得到了落实。同时审计组组长组织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审计组组长不仅要对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后面所附的具体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核把关,还要组织审计组对用于支持审计结果和结论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进行总体评价,以确保审计质量。
  (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持谨慎的态度发表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依据《国家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审计组在进行审计评价、提出审计评价意见时,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持谨慎的态度。同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项目的特定目标进行审计评价。所谓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果。每个审计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审计目标。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时,应围绕项目审计目标进行,而不能偏离审计目标;二是要以审计认定的事实为基础进行审计评价。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时,应当遵循“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三是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要特别注意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审计组不得发表审计意见;四是审计组进行审计评价要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六条的规定选择适当的审计评价标准。
  (四)重视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工作。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报告和有关审计事项进行复核的规定,是贯彻落实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具体要求,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在实践中一是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把关:第一,审计组对审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具体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等。每二,审计证据和审计记录的质量情况,包括审计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正确,取得的审计证据是否适当、充分等。第三,审计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件的质量情况,具体包括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报告中反映,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意见是否恰当,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审计人员或者有关责任人员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等。二是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在全面复核的基础上,就复核结果提出书面意见。
  (五)审理机构审理也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理制度,将审理机构审理作为审计结果形成的必经程序。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开展复核并对审计结论性文书作出修改后,应当将审计项目全部材料报送审理机构审理。审理机构要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
  审理机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审计质量进行审理把关:第一,审计组完成审计任务情况,主要看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第二,审计证据和审计记录的质量情况,重点看审计认定的主要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充分。第三,审计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书的质量情况,包括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否适当,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是否恰当等。第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包括审计通知书是否按规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审计报告是否按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等。

3.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一、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努力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良好环境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因素是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独立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其次,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任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参与,要激发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审计质量控制要注重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与审计质量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第四,必须借助于现代管理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制度和手段、方法。  二、抓住关键,讲求实效,突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审计质量控制要抓住审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质量控制中实际问题,增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效。一是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把好依法审计关。坚持依法审计,是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价值所在。要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三是把好审计报告关。审计报告在内容上更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法并,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四是把好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关。要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健全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法,使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健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审计工作规范化,要不断健全并落实各项有关制度和内控措施。一是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增强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三是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四、科学考评,明晰责任,强化审计质量监控应对机制  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审计质量管理活动,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科学考评,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审计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要重视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二是运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式,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所有审计公文内容要完整无误。三是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四是运用激励措施,调动审计人员重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积极性。五是完善审计质量问责制。通过规范审计过错追究行为,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  总之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要及时总结审计质量控制的实际经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全面履行审计职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4.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文/曹利国 丁有安随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如何全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摆在各级审计部门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就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结合工作实际,简单谈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加强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部门要针对农村信用社当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好审计立项工作,对拟进行的审计项目要认真、细致、全面的做好进审前调查工作。二、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科技手段。要加强审计人员对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及熟练运用,借鉴各行业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突破传统陈旧的审计方法,把问题和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办事处审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加强审计质量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通过该方式,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四、上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督导。

5.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文/曹利国 丁有安随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如何全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摆在各级审计部门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就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结合工作实际,简单谈谈以下几点看法:一、加强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部门要针对农村信用社当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做好审计立项工作,对拟进行的审计项目要认真、细致、全面的做好进审前调查工作。二、改变传统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科技手段。要加强审计人员对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及熟练运用,借鉴各行业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突破传统陈旧的审计方法,把问题和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办事处审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加强审计质量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通过该方式,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四、上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审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督导。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各联社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交流,联社审计部门也要定期汇报审计工作开展过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完善新制度、新办法、新措施,以带动各层次审计部门审计业务质量的提高。(作者单位:山东省成武县农村信用社)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6. 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活动是一种提供信息产品的活动,其产品就是社会审计报告。社会审计的实质是指对会计信息的专业化的评价,其质量受到社会审计环境因素、社会审计人员素质、社会审计技术方法等多方面影响。我们认为,加强社会审计质量控制,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诚信市场竞争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审计环境
  建立诚信市场竞争体系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注册会计师管理协会以及众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现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内也非常重视诚信体系的建立和恢复。当前主要应当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社会审计的法规建设,尽快出台一些配套的法规和制度规定;二是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增强注册会计师对于注册会计师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三是要清理整顿不良信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下决心清除那些害群之马;四是要建立注册会计师信用档案,对于有信用污点的注册会计师采用限制整改措施。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坚决取消其执业资格。五是每年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者财政部公布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信用等级或记录,限制不良信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市场竞争机会。
  二、国家有关部门介入、非盈利组织监管,引导社会审计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可以借鉴陪审员选取机制,在受托注册会计师的产生过程中采用香港的地方法院陪审员的随机选取的方法。在采用陪审员制度的国家里,为了避免陪审员联合影响审判结果的公正性,所以在区域内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陪审人员,然后根据案件需要,根据陪审员比例构成,在可供选择的陪审员中随机抽选,随机组成陪审团,以提高陪审的公正性。我国现行的审计事务中,通常是由一个审计团体执行,接受审计的会计师如果由委托方选取的话,委托方很容易收买注册会计师。如果委托方有着特殊的目的时,往往会选取与自己关系良好的甚至能够为自己出具不真实报告的注册会计师,这样一来审计的独立性就丧失了。而且由于审计小组的成员固定,容易造成在审计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削弱,审计环节的核证关系崩溃。只要小组成员被收买,那么审计报告也就无可信度可谈了。而采用由非盈利组织接受审计任务,根据现有的注册会计师的情况,以及审计任务的需要按比例随机选取,组成一个审计小组参与审计,这种做法就会大大提高审计的监督作用,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一般来说,接受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不能由被审计单位自己挑选,应该由非盈利组织根据陪审制随机产生。因为审计的产品是会计信息,而它是一项社会产品,如果不是由非盈利组织执行的话,难免会使这项产品丧失公正和透明。
  三、加强改进对社会审计组织的管理和社会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我国现行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合伙制事务所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个人承担无限责任,这种形式下注册会计师是比较注意审计风险的。而目前大量存在的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个人以出资为限对债务负责,而事务所则以其注册资本承担债务责任。这样个人和事务所的风险是有限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亟待完善。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行业管理。下设专门的调查机构负责投诉和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但是由于人手极为有限,不要说常规的检查,就是应付有关的投诉和交办的事项就已经是难以招架了。财政机关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管部门,在职能设置中有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管理的职责,但对审计质量和审计业务的监督工作是有心无力。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业务质量虽有监督的职责,但这种业务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这种都管都不管的尴尬局面不加以改善,社会审计质量控制也就只能停留在文字上。
  加强社会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着重抓好社会审计人员素质建设: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建设。审计人员应学会用正确、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政策理论素质建设。审计活动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审计人员应当通晓这些部门、行业所需要和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作为开展审计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三是审计专业素质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给审计活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审计机构要同抓审计项目一样抓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从未来发展趋势着眼,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以教育培训促进社会审计工作质量,促进社会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审计整体素质建设。审计工作是一种团队性工作,个人素质和团体作战能力同样重要。要着力提高社会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审计项目计划结合起来,使之最优化。五是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社会审计人员要有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团结配合、左右同心的良好风格。在社会审计活动中应自觉贯彻执行与审计质量控制有关的准则和标准,以确保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四、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社会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条规定:“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这表明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的执业质量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责。《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实行计划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并实行计划管理。”、第八条规定:“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报送的社会审计组织出具的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等报告有不实或其他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委托的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但多年来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组织在行政管理上扶持多,检查监督少,特别是社会审计组织机构改革后,由于成立了注册会计师协会并由财政部门管理,多数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监督基本没有开展。
  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对社会审计组织业务质量监督检查应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审计内容,在进行其他审计项目过程中进行,对重点的社会审计工作质量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核实检查,并建立审计范围涉及到的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档案,定期和不定期把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质量情况反映通报给财政、工商、税务、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相关管理部门和组织。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进行处理,追究社会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通过监督检查,揭示、反映社会审计组织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审计组织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公众,潜在投资者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信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审计组织和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提高审计业务质量,推进社会审计的健康发展。

7. 浅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几点做法

质量是审计的生命。提高审计质量不是口号,是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审计人在方法上开拓,在思想上创新,在实践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以人为本,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审计工作最终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审计质量控制要做到首先就要以人为本,深入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机关内部环境,奠定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采取办学习班、自学、参加培训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学习审计法、会计法等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注重抓好审计署六号令学习,要通过选派审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准则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业务知识培训班以及有关加强审计质量的培训等形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力求通过深入扎实的培训学习,规范审计行为,着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三是抓住关键环节,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从实际工作中来看,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就是要把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1)把好审计计划立项关,以审计计划计划统领全年工作。审计计划是一年审计工作的纲要性文件,在提高审计质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围绕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安排、围绕本级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在安排传统审计项目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审计调查,围绕投资大、有影响力的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效果。以充分发挥审计在投资决策上的职能作用。

(2)精心制定审计方案,以方案指导每一个审计项目。由于主客观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重视审计方案制定工作,经常是仓促上阵,这也是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在审计方案的制定上,掌握全局,突出重点,审计项目实施前深入被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

(3)抓好审中质量控制,切实做好每一小项审计。高质量的审计来自审计人员现场实施过程。因此,审计过程控制是审计质量的关键一环。审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审计,严肃、认真、细致地开展每一事项的核查,不放过个一个疑点。有特殊情况发生要用时向领导报告,以争取领导的支持,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4)把握审计报告拟稿关,确保审计成果真实披露。审计报告内容表述要客观、全面、准确,发现问题定性得当,处理措施要有理有据。审计建议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促进被审单位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5)进一步完善内部约束机制,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计工作底稿到审计决定,都要严格复核程序、复核权限,进行全面复核和检查。对于重大审计项目要通过审计业务会议形式确定处理原则。通过审计复核、业务会议及检查及时发现审计过程和审计程序存在问题,以充分发挥审计复核、审计业务会议和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制度作用,更好地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四是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多被审计单位都实现了会计核算信息化,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起步较迟,其工作手段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创造条件彻底改变这一落后局面,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

五是开展优秀项目评比,以评比促审计质量提高。继续完善各项质量考评制度。对审计执法严格、效果明显的,实行重大审计成果奖励制度。对计算机审计水平,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质量评比、审计理论创作,审计信息宣传等方面成绩突出的要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充分发挥质量考核和先进的带头作用,从而达到以评比促整改,以评比促提高的目标。

浅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几点做法

8. 如何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及保证审计质量初探

只有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才能不断增强,才能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内审机构,重视内审工作 
  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的地位、职能,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助于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单位领导重视审计部门并在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时的审计资源得到保证,审计质量就高。 
2、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审工作是由审计人员来完成的,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与成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教育培养,更新审计理念,树立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审计责任约束机制,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提高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应注意后备补充,吸收新鲜血液,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设一支精干、高效、战斗力强的审计队伍。 
3、健全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 
  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制度可依,照制度行事。制度的建设要系统化,满足管理的要求。内审机构要根据业务需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修改和完善,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就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4、加强审计过程控制,规范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实施全过程的跟踪控制管理,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对提高内审质量至关重要。内审工作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复核,复核审前调查工作是否充分,审计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检查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否执行,问题是否查清,证据是否充分,定性是否准确。 
5、进一步拓宽审计范围,改进审计手段 
  内部审计人员要注重在审计过程中拓展审计范围,为企业各个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不仅要抓好事后审计,更重要的是要抓好事前控制,实施“参与式审计”,做好经营管理人员的参谋和助手。 
6、找准薄弱环节,确保审计项目立项质量 
  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具体的审计项目时,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应对企业所有经营、管理环节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每项风险因素出现的概率和金额的重要性、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内部控制的质量、上次审计的时间、复杂性等因素进行量化评估,从而科学确定各个环节的风险水平。对根据风险值高低对项目进行排序,并考虑组织的目标等因素后根据审计资源确定年度审计计划,从而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服务的目标。 
7、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因此,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审计报告要立足全局,对查出的问题分析透彻,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寻找解决的办法。其次,审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再次,撰写审计报告要严谨细致,要充分听取、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制度规定为准绳,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和处理。 
8、重视审计结论的落实 
  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一个关键环节,内审人员要追踪审计结论的纠正及实施情况,要对被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性情况进行检查,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 
9、建立审计质量考核制度,对审计工作进行问责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自身应建立一套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办法或聘请外部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审计人员晋级、奖金挂钩。对于审计人员玩忽职守,对重大违纪、违法事项不披露、不反映,或者未按规定严格履行审计工作程序而造成重大差错、重大遗漏的,应追究审计人员责任,从而促进审计人员增强责任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各个行业、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队伍是一支重要的审计力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广大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严格按照审计项目作业规范指导具体的工作,加强审计质量制度建设,提高法治意识,纠正目前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步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化、制度化,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