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的图书目录

2024-05-04 20:09

1. 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曾国藩的修身绝学圆融通达,磨练一生学养修养之道,身心兼治静定恬淡名利,以古为戒慎独清淡之心,人品德高主敬诚笃恭敬,知己之失求仁德行操守,立身之本内省第二章 曾国藩的养生绝学养生处世养生之观养生之倡养生之智治心之道存活休养品格陶铸调伏七心第三章 曾国藩的治家绝学家政方略知足长丰家兴于才勤俭传家耕读守家家教有方以和为贵奉先思孝劝诫兄弟四条训则第四章 曾国藩的处世绝学雅量会师结友,待以诚恕为善与人为善,取人为善诚实规模宏大,言辞诚信四戒人需四忌,方能立足坚忍为人自强,注重实践谄媚人以机巧,我以诚愚精明为人处世,刚中有柔明强胸有成竹,方可行事第五章 曾国藩的为官绝学正身以身作则,居官严明推诚兵将相亲,万人同心勤劳脱胎换骨,打造湘军峻法礼法结合,以法为主仁爱天下之大,百姓最大戒傲宦海沉浮,保持清醒思危权高位重,如履薄冰高位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第六章 曾国藩的用人绝学衡才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才德采访宜多,用人唯才识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求才猎才精准,用人老到用才集思广益,成就大事养才合众之私,成己之公荐才为国求才,不避嫌疑第七章 曾国藩的安邦绝学恒常治国以勤,恒常为美勇毅谦忍为先,大局为重自强忍辱负重,渐图自强严明审时度势,育兵有方战守顾全大局,用兵稳慎师夷师夷之智,意在御侮通商洋务之识,挽救国难第八章 曾国藩的家训绝学修身养心日课四条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与纪泽书进德修业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与诸弟书修身五箴五箴并序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与诸弟书为学为文为学之道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与诸弟书读书之法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与诸弟书文章之道求学三耻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与诸弟书居家修德俭朴咸丰五年八月廿七日与诸弟书勤敬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日与诸弟书虚心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与诸弟书谨慎交接择友如师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与诸弟书真意待人咸丰六年九月廿九日与纪鸿书官场交接咸丰元年闰八月十二日与诸弟书理财之道耐贫富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与国华国荃书重馈赠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与诸弟书弃余财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与诸弟书

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的图书目录

2. 读透曾国藩004 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日记原文   (成丰九年九月初六日)
  
 
  
  
 原文中的李申夫即李榕(字申夫),原是他礼部的下属,后来曾国藩向朝廷申请李榕来军,曾国藩很看重李榕,让他统领一支队伍,并亲自传授营务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二是陶熔铸旧,循循善诱,教育砥砺,培养自己的子弟兵。
  
 
  
  
 左宗棠以今亮自称,认为自己是当世诸葛亮,经常不把人放在眼里。他说曾国藩『儒缓』,因此贻误了很多战机,但对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却是自愧不如,他写给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曾国藩的知人善任,陶熔铸就,有两个人故事流转很广,也最有代表性。
  
 
  
  
 有一天傍晚,曾国藩从外面办完公回到家,有人给他推荐了三个人,他在庭院里观察了一下这三个人,其中一个不停地朝屋内张望,还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第二个人低垂着双手,规规矩矩地站着;第三个昂首挺胸,背负双手,抬头望天,气定神闲。
  
 曾国藩召三个人至客厅攀谈,第一个人健谈,对他的喜好也很清楚,而那个气定神闲的年轻人话很多,但往往语出惊人,直率犀利。
  
 后来,曾国藩给那位最健谈的年轻人,安排了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派最沉默、表现不突出的人去管理马革钱粮,却对气定神闲的那位重点培养,此人很快在湘军中脱颖而出,还被封人爵,他就是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李鸿章喜欢熬夜写文章,经常处理文书工作到很晚,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是猫头鹰型。因此,他刚到曾国藩军营的时候,也喜欢晚上干活,早上睡懒觉。
  
 曾国藩除了每天早起,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和下属、幕僚一起吃早饭,这与现在很多名人如查理-芒格等喜欢搞的早餐会类似。
  
 有一次李鸿章没有早起。曾国藩抬头一看,一桌子人吃饭,唯独不见李鸿章,就派人去喊。李鸿章托自己生病,说不吃了。隔了一会,又有人过来敲门,原来曾国藩知道李鸿章没有生病,并传话说:今天人都到齐了,才开始吃饭。
  
 李鸿章只好起床,小心翼翼地溜了进去,和大家一起吃早饭。
  
 曾国藩看他进来了,也没有说什么,开始动筷子吃早饭,只是一言不发,过了半晌,曾国藩放下了筷子,突然站起身来,认真地对李鸿章说:少荃(李鸿章字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说完,曾国藩拂袖而去。
  
 留下李鸿章端着碗站在那里,呆若木鸡。
  
 自此以后,李鸿章痛定反省,再也不敢睡懒觉。他晚上熬了夜之后,早晨还是一大早就起床,而且这习惯,贯穿他的一生。
  
 李鸿章也再也没有在个人习惯上被他的老师曾国藩指责过,他是曾氏真正的嫡传门人,成为了近代历史中的风云人物。
  
 
  
  
 人才,都是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3. 《曾国藩家训》11之用人四部曲

天下英才,尽出曾幕。
  
 
                                          
 
  
  
 关于曾国藩幕府的盛况,留学生之父容闳有言:  “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大营中者,不下两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遍查曾氏幕府人才名录,后来官至巡抚、总督的有左宗棠、刘蓉、郭嵩焘、唐训方、李鸿章、沈葆桢等三十余人,曾纪泽、曾国荃、江忠源、罗泽南等政治、军事、外交、学术等各方面的人才。
  
 可谓人才济济,盛况空前。
  
 
                                          
 
  
  
 那么,曾国藩又是怎样用人的呢?
  
 曾国藩用人以  唯才是举  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用人四部曲。
  
 他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苛刻,不要太过求全责备。
  
 他觉得,德才兼备的人才谁都想要,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问题,肯定他们的现在,期许他们的未来。
  
 所以他在教育弟弟的时候,让他弟弟不要过于求全责备,“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但凡成就大业的人,往往善于用人,用各种各样的人,用形形色色的人,借助众人之力而铺就康庄大道。
  
 此处与曹操的人才观不谋而合。
  
 但是,还是有不尽相同之处,曹操为乱世之枭雄,只要能够巩固功业夺取天下,自是来者不拒。而曾国藩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长大,更是当世儒家大师,他对人才的使用确实是广收之,但也有儒家价值观带来的批判性吸收。
  
 
                                          
 
  
  
 他主张,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发现人才的长处在哪里,要合理的用其长,避其短,根据人才的水平和性格,将之放在更合适的岗位上。
  
 
                                          
 
  
  
 对于人才的选拔,曾国藩认为标准无需太严苛,重点便落实于此处。
  
 对自己广收进来的人才,要勤教导,要多培训,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拓增自己的能力。
  
 曾国藩家书不只是写给儿子,还有兄弟子侄,同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实践观。
  
 他在治军的时候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每次练兵都要亲自训话,给大家宣导正确的价值观,后来湘军成为一支战斗力强悍凝聚力超强的铁军便是曾国藩勤教人才的最好实证。
  
 
                                          
 
  
  
 曾国藩主张,对手下的人才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发现违反原则和底线的人,不管他多有才,都要想办法让他离开,绝对不能在原则上松懈,以造成更大面积的负面影响。
  
 曾国藩坚决不用的两种人:
  
 1. 表现欲极其强烈的人。
  
 2. 虽有大才,但性格极其激烈的人。
  
 你若有一技之长,我可取录而勤教之;
  
 你若有不合原则处,虽有大才而必弃之。
  
 
                                          
 
  
  
 曾国藩的用人观,简述如下:

《曾国藩家训》11之用人四部曲

4. 教授为你揭秘历史,曾国藩的名句:用人必先知人,厉害了


5.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的目录

第一讲:鉴识人才--伯乐的本事第二讲:独特的识人秘籍第三讲:网罗英才--成大事的第一要义第四讲:培养人才的独特方法第五讲:用人的理念和标准第六讲:同僚援手,成就大事第七讲:盛时选好接班人第八讲:满足成长需要--待下属之道第九讲:关系成败的用人五策第十讲:如何驾驭特殊人才?第十一讲:怎样带好团队第十二讲:用人的禁忌第十三讲:用人特点比较第十四讲:曾国藩用人总结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的目录

6.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1、人才始终是头等大事 。
2、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
3、无为而治,以诚相待 。
4、适才适任,妥当安排。
5、适时交心,真诚不欺 。
6、“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7、广收人才靠“同”缘 。

扩展资料:

曾国藩人格修练:
1、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2、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3、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4、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5、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早年修身十三条: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5、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9、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10、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1、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2、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13、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7. 曾国藩: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曾国藩写下: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的名联,指出一己之善过于单薄,用取长补短之心,博采众人之善浇灌自我,再以自身日益丰沛的善,给予他人更大的善,连环相生,滋生无穷善意,此乃真善、大善。
  
     年少时,曾国藩师从唐鉴、倭仁钻研理学要义,修身沉淀。
  
     中年时,他汲取旁人长处,广纳群言,成功从一介文官转型为带兵打仗的将帅,并获得最终胜利, 此谓“取人为善” 。
  
      而将其“与人为善”精神内涵发挥地淋漓尽致,莫过于曾府的幕僚制。 后人统计,曾国藩提及的幕僚人物有400多人,人数之多实为罕见。
  
     近20年间,他办军政、粮饷及军工科技、开启洋务运动等,选拔一批批人才,既有李鸿章、左宗棠、罗泽南这样的军事人才参谋,也有刘蓉、赵烈文等谋士辅佐,更有洋务实干家丁日昌等有识之士助力。
                                          
     他们与曾氏亦师亦友,一方面为其出谋划策,共同推动曾氏及晚清政府的发展。
  
     例如,派遣留美学生一事,就是接受容闳的建议,而江南制造局迁址扩建、翻译馆的增设等,也是接受了幕僚们的建议。
  
     另一方面,幕僚们继承并发扬曾氏的思想观点,曾氏死后,李鸿章传承“衣钵”,一番治国作为就是最佳佐证。
  
     可以说, 曾国藩的一生,一直在践行“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圣贤之道  , 而他也的确做到了。
                                                                                  
 ◑曾国藩手迹原稿影印(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
  
 ❖  核心提要 :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注,故善源不竭。
                                          
  ◆   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曾氏认为 古代圣贤的最高道德就是与人为善  。 他们以自己的言说教化别人,以自己的德行熏陶别人。
  
     这都是做的与人为善的事。然而仅仅只是给予别人,则自己的善有限,所以又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善。
  
      别人的善给予我,我的善给予别人。如此则连环相生,彼此贯注,则善的源头无穷无尽,不枯不竭。 
  
      辅助君王,传播儒学,其最紧要之处也在这里。 孔子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这就是取人为善;走到哪里就传道到哪里,这就是与人为善。他求学不厌烦,就是取人为善;他教导别人不觉疲倦,这就是与人为善。
                                          
 ◑孔子教学
  
     曾氏因此想到自己眼下身处高位,反叛者势力强大,朝廷的大灾难没有止息,唯一可行的,就是以自己的所见所识多教育几个人, 借别人的长处来整治自己的短处。 这样做下去,或许可以鼓动当世的善机,因此而挽回天地之间的生机。
  
     曾氏身居高位,握有军权,可以生杀予夺,处置一切。不少人处如此境地,则狂妄放肆,胡作非为,无法无天,随心所欲,但曾氏不这样。
  
     曾氏认为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责任重大。这个责任是什么,就是继承弘扬古来圣贤们的与人为善。
  
     因为自己的善不够,就还得向别人求取善。且不说践行如何,处曾氏这种地位的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他的思想也便进入了圣贤境界。

曾国藩: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8. Day123|Week18-4曾国藩家书|教育篇-与人为善

 Day123|Week18-4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谕纪泽 
   评:
   在曾国藩的眼中,与人为善是君子最大的道。
   人们往往会与陌人生为善、客气、知礼节。但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往往态度不好。曾国藩认为与人善更要与自己的兄弟亲人善。
   自己的亲人兄弟才是能在困难时候帮助我们的人。
   越亲近的人,往往觉得即使冷落人家也会觉得无所谓。毕竟是亲人嘛,可以原谅的。可也正是因为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无所谓,把亲人兄弟关系损害了。
   对待亲人兄弟,我们也需要懂得为善。这才是相处的较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