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思考,快与慢》有感

2024-05-02 21:18

1. 听《思考,快与慢》有感

听《思考,快与慢》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作为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对人类思考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
  
 我听书之后,积累了一套通用的决策检核清单:
  
 ①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②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我知道了知道我们的大脑里边有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处在自动驾驶的过程当中它毫不费力但是当它需要用力的时候就要求助于系统2,系统2就需要理性地分析需要认真地琢磨。而因为我们大家不喜欢动脑,我们的大脑的习性是能不使劲就不使劲,所以我们会犯特别多非理性的错误。
  
 总之,听完之后,我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它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了解了非理性的世界,让我们变得比其他人更加清晰,明白,认识你自己。这样,同样是犯错,之前是迷茫,现在知道为什么犯错了,这也是收获。

听《思考,快与慢》有感

2. 《思考快与慢》-1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第1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读到什么?
  
 可得性启发法是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情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
  
 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在系统1的基本特点中,其中一点就是这一系统具有设定预期的能力
  
 假如有人要求你列12件自己表现得果断的事(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列出这么多件事)。你对自己果断程度的判定会有所不同吗?
  
 施瓦茨和他的同事观察到列举事件的任务可能会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加强对特点的判断:
  
 1)能回想起的事例数量。
  
 2)事件在脑中呈现的轻松程度。
  
 列举12个例子的要求使得两个决定因素相互排斥。一方面,你刚想起了几件自己做得很果断的事;另一方面,你想起前三四件果断的事可能很轻松,可说出12件就要挖空心思了,回忆起来也没有那么顺畅。哪个更重要呢,提取的数量还是提取的轻松感和顺畅性?
  
 两个因素间的较量谁是赢家一目了然:那些列举了12件事的人认为和只列举了6件事的人相比,自己不够果断。而且,列举出自己表现不够果断的12件事的那些受试者最终却认为自己非常果断!如果无法轻松地想起懦弱的事例,你可能就会说自己一点也不懦弱。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示例:“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是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想到什么?
  
 让我想到了在规划2022年度财务规划时,开始是轻松的,随着要思考的内容越来越多,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包括现在写阅读笔记也是,开始写是很轻松的,再多写就需要深入思考。
  
 微行动/微习惯?
  
 在买股票前先做犇犇的股票分析表,全部填好再建仓
  
 重点是要说到做到

3. 共读《思考快与慢》03

共读第三天,开始检视阅读序言,课前复习主动阅读方法。
  
  感悟:老师让我们课前复习主动阅读,还要我们说出来,是为了强迫自己能真正的了解主动阅读是什么,而不是只是“知道”有主动阅读这个概念而已。回想起前一晚自己阅读序言,也只是进行了普通阅读,而没有进行主动的阅读。 
  
 
  
  
  part 1 
  
 知识点: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注意前一句但是...,),part 2作者会说明为什么。
  
 说了本书的主要内容:直觉的成见的相关内容
  
 目的:给读者提供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得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XIV 倒数最后)
  
  part 2 
  
  
 关键词:判断,决策,直觉性统计,成见,启发,可得性法则,概率赋值,对未来预测,对假设评估,对频率预估,
  
 老师举了个例子怎么把知识点应用于实践当中:但老板问你: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回答?
  
 part 3
  
 简单说明了快思考,慢思考的一些区别,
  
 关键词:判断启发法,熟练,启发法,直觉性判断,决策,专家式,启发式,直觉启发法,
  
 part 4
  
 介绍了本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还有本书的三个区别。
  
 1、慢就是快
  
 早上共读之后,把一些知识阻塞的概念、知识点给标记出来,然后反复阅读,对比,终于把一些概念的关系弄懂了。
  
 例如:启发法是什么,它是我们用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启发法(经验法则)必然会造成预测带有成见>>成见为启发性判断提供了依据;
  
 2、联系实际
  
 看完序言的当晚,成甲老师正好推送一片关于怎么用印象笔记的文章,里面正好提到“启发法”这个观点。
  
 瞬间眼前一亮,也迅速明白成甲老师要说明的内容。这是一次认知得到提升的体现,不仅能快速学习吸收新知识,而且这样也是印证《思考快与慢》“启发法”的观点。
  
 
  
  
  如果你想逃避 ,问问自己逃避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1、事情困难,不知道怎么着手去做
  
 2、拖延
  
 3、怎么做都做不好,怕做错
  
  如果已经逃避了,做出逃避决策的假设是什么? 
  
  
 1、下次还会有机会去做
  
 2、等着学会了再去做
  
  我为什么从来没有放弃“放弃”?
   
  
 1、遇到困难的事情,不知怎么去做
  
 2、对于时间管理不足,做事没有条理,分不清楚轻重缓急。
  
 3、放弃是一个最简单的思考方式,
  
  我为什么在放水这件事情里从来没有放水? 
  
 1、把事情放低标准,一直处于舒适区里学习,容易获得满足感。
  
 2、不敢跳出舒适区,

共读《思考快与慢》03

4. 第六期共读书:《思考 快与慢1》

01 作者简介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02 本书介绍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
  
 系统1的运营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快思考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慢思考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
  
  03  书中有好多小测验,大家来玩一下,看到题你多久能得出答案? 
  
 1、球拍和球共花1.10元,球拍比球贵1元,问球多少钱?
  
 2、如果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小零件,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小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3、湖中有一片睡莲叶子,这片叶子以每天增长一倍的速度向外扩散。如果48天后莲叶就能覆盖整片湖面,那么其覆盖湖面一半的面积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0.05   ;答案2: 5分钟;  答案3: 47天)
  
 我是文文心儿,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其它专题链接: 
  
  游记专题 
  
   亲子专题  
  
  故事、随笔 
  
  读书、观影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5. 《慢思考》听书总结

 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原作名: Brainchains discover your brain and unleash its full potential in a hyperconnected multitasking world
   作者: [美] 特奥·康普诺利   译者: 阳曦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 2016-9
   欧洲商学院思维公开课,教你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时代,保持专注
   每天被困在邮件、电话、朋友圈和工作之间,脑子就像个皮球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塞满,但是忙到最后才发现,真正重要的事情还是没有做?通过阅读《慢思考》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也可以了解,是什么原因摧毁了大脑的智力表现。最后,作者提出了四个建议,帮助你挣脱束缚,解放大脑,提高思考能力和做事效率。
   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思考的?
   我们可以把人类负责认知和决策的三套脑系统,分别看作是思考脑、反射脑和储存脑。这三种脑不仅会彼此配合,也存在竞争。
   思考脑用于思考精密的逻辑,进行创造性的决策,它的运转速度很慢;   反射脑用于处理那些不用思考的常规事物,它可以对当下情景做出迅速的反应;   储存脑主要负责信息的分类和储存,它在思考脑暂时休息的时候工作。
   当我们接收了过量的信息后,大脑就没有办法再及时处理和存储信息,也就无法再做出深度的思考和理智的决定。而且,随时在线带来的信息中,有30%到90%的内容,都跟我们毫无关系。这些无用的海量信息,不但给大脑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还挤占了思考脑的空间,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思考。
   随时在线还会导致决策疲劳。当人做出大量的选择之后,自控力、毅力和面对失败的韧性都会降低,拖延的情况也会加剧。
   思考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主题,所以我们做不到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如果你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最终每个任务花费的时间会远远多于单任务花费的时间。因为在多任务并行的状态下,单个任务总要受到其他任务的干扰,你就要花时间去切换,还需要足够的放空时间。这样,在新任务开始之前,存储脑才有机会将重要的新信息整理存起来。两个任务越复杂,所处领域反差越大,大脑需要的休息时间就越长。另外,多任务并行还会让我们损失信息。
   如果你总是保持一种持续存在的压力,身体得不到有效放松,那你体内的压力化学物,就会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慢性高血压、肌肉紧张、心率过快等问题,还会抑制你的免疫系统,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随时在线就会给我们带来这种持续的低水平压力。
   生物钟调节着我们体内的众多细胞,这些细胞影响着体内能量的制造和存储,体温、血压的调节,消化液和相关物质的分泌等,这些东西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和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想法、记忆、情绪等。如果缺乏足够的睡眠,大脑就会损失许多潜能。
   定期抽出一点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和沟通。
   要争取离线,不仅需要坚持不懈,还需要冷酷无情地远离一切不重要的干扰。一般的时间管理,会教你用紧急和重要去区分事件,但实际上,重要的事情通常是不紧急的,要优先安排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以免它们有一天发展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紧急的事要学会拒绝,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永远都不要接受。
   合理安排任务的基本原则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切换次数。这样就能为单任务和多任务都留出了空间,在时间上你就能比较游刃有余了。
   平均来说,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3个10分钟要高3倍。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或者多个任务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那么不受打扰的工作效率比多任务并行高4倍。所以,请你拒绝所有干扰,一次完成一个任务或者相对完整的一部分。
   只有在睡眠期间,存储脑才找到机会整理、存储和识别那些还没有消失的信息。要让大脑发挥出最佳潜能,你至少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
   有的人可能睡眠质量一直不太好,那么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每天坚持在同样的时间入睡、起床。白天尽量多活动,因为如果疲劳的只有你的大脑,身体却精力旺盛,那么你就更难入睡。如果你需要在周末补觉,最好提前睡,而不是晚起,这样对睡眠模式和生物钟的干扰更小。另外,睡前一个小时尽量远离所有的屏幕,包括手机屏幕。
   长期慢性的低水平压力,可能比一个巨大的短期挑战还要令人疲惫。所以,合理安排任务能够大大地减轻我们的负面压力。另外,在压力失控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减轻负担、增加资源。我们拥有的最大资源是我们自己,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好自己,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最后,要提醒大家,改变行为背后的态度,是所有改变的基础。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改变态度,还是像之前一样保持随时在线、多任务并行的工作模式,那么我刚才讲的这些技巧都不会起作用。
    态度决定一切 

《慢思考》听书总结

6. 阅读《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叫丹尼尔·卡尼曼,他是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人类有诺贝尔(奖)以来,第一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研究的主题是非理性。
  
 这是一部学术型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有一个很好玩的峰终定律,举了一个医院做肠镜检查的例子,一个人评价东西的痛苦程度,最重要的是看他结束时候的感受,或者叫作过程忽略,就是中间所承受的过程,人们会忽略掉,而最重视的是开头和结尾。在结尾的时候,所承受的那个痛苦量才是真正决定他对这个事判断的一个依据。
  
 通过这本书,你会不断地吃惊自己如此地不了解自己。
  
  
 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两套思维的体系,丹尼尔·卡尼曼给它起名字,叫作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的控制状态,就是自动驾驶。
  
  
 系统2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遇到阻碍的时候会向系统2求助,系统2开始运作的时候,它一旦专注地开始工作,就会屏蔽掉别的信息。所以,有一个当年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作“消失的大猩猩”。
  
  
 系统2运行时会关闭对于其他事情的关注,把所有的信息通道全都给到最重要的事情上面来,我们的大脑所执行的是一个最省力的法则,这个换做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人的大脑特别懒,叫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容易被人骗,容易被人洗脑。
  
  
 用本能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那么就只能够在原来的生活圈子和层次上不断地徘徊,你没法升级。因为系统2几乎很少被调动,所以,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这是所有人共同的通病。为什么呢?因为用脑真的是会损耗能量。
  
  
 延伸出的心理学的曝光效应也很好玩: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你产生感情,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同意你的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你经常出现在他面前,曝光效应,看得多了,慢慢地熟悉了。他对你产生了认知放松,就把你当成自己人了。
  
  
 还有锚定效应:在营销谈判中经常用到,当双方还没有就一个价钱达成一致,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往往是先提出锚定数字的人会更加占优势,因为他会把锚定往上调,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拍案而起,摔门而出,下次再来谈,因为你已经被他锚定了,所以今天不要谈了。
  
  
 以色列培训飞行员案例表明:真正能够培训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手段是表扬。你要肯定他做得对的时候,这时候才能够让他把表现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还有一个回归平均值的现象,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是回到平均值的,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表现,比如事后诸葛亮,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状。
  
 当一个复杂问题你没法解决的时候,你就会认为他如果做到这几条简单的东西,就能够得出那样的结论,这是人类心理的一个bug。
  
  
 医生、运动员、消防员这些专业人士,他们的预测是会比正常人有效得多的,因为他是可以训练的,而且有规律可循。但是,反过来像股票,像政治,像房价,像人的发展,像算命这样的事情就属于非常难以预测的东西,所有我们觉得有效的东西往往是由于对于回归均值的不了解。
  
  
 这本书犹如一扇窗户,让我们了解了非理性的世界,让我们变得比其他人更加清晰,明白,认识你自己,看完书,我们依然有可能会犯很多非理性的错误的决策。但是没关系,我们至少知道了自己对在哪儿,错在哪儿。

7. 《思考,快与慢》读书随记3

1.关于光环效应
  
 所谓光环效应就是人对他人的判断,因为他人身上存在的突出或某一种优点或缺点,而产生严重遮蔽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由于光环效应造成的偏见可谓数不胜数:
  
 ——网上的段子:穷小伙和富小伙分别待对象在路边摊吃东西,女孩们说前者看不到前途,说后者接地气。同样的行为,就因为身份这个光环的存在,就让人有不同的看法。
  
 ——好人就应该在所有事情上老实、正直,而坏人就应该丧心病狂,毫无人性的光芒。
  
 ——爱屋及乌。因为爱上某一人,所以关于他或她的一切便都爱。这种也是光环效应的遮蔽体现。
  
 ……
  
 2.关于后见之明
  
 人们都称赞先见之明者的远见眼光,同时也有人经常以后见之明者的身份自居。他们的惯用说法是:其实我早就知道某事可行或不可行了!或者,要是我的话,就怎样怎样(意即:反正我不会像你办的这么糟糕!)。
  
 这种后见之明也是对自我的盲目自信和对他人严重偏见!
  
 以后见之明自居的人,实际上并不见得有高明,很多时候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罢了。他们通过贬低别人来抬升自己,展现着拙劣的演技。
  
 3.关于技能错觉
  
 技能错觉的一个简单例子便是股票的买卖。
  
 股票的涨跌是无法预估的,但是如果今天有大量的人认为某只股票会涨,那么他们就会大量买入。
  
 第二天,股票果然涨了!
  
 这些买股票的人认为是自己的判断能力得到了印证。但实际上股票上涨的根本缘由正是因为他们大量购入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所谓的判断。
  
 系统1奉行所见即所得,并不会深究背后的缘由。这就助长了错觉的形成!
  
 4.关于专家意见
  
 专家意见并非都是合理正确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方式是:我们要研究其意见得出的逻辑是否正确,事实是否准确,要讲关乎情绪和专家个人的态度放置一旁。
  
 5.关于乐观偏见
  
 人们赞扬乐观主义,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和人生态度。
  
 但乐观也非单一的、有益的,我们要小心陷阱:过分乐观,而造成过分自信,以至于判断失误。从这个角度看,乐观也是一种错觉。
                                          
 
  
  
 (虎年五月二十二日上午于重庆,医院)

《思考,快与慢》读书随记3

8.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12

这一章主要讲了 可得性启发法。 什么是可得性启发法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分别问了两拨人两个问题,第一组人:请你列出6件你做事果断的经历,第二组人:请你列出12件你做事果断的经历,结果是要求列出12件果断的事的那一组普遍认为自己不过果断,这就体现了可得性启发: 他们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也就是说,轻松列出6件果断事物的人要比绞尽脑子列出12件果断事物的人要认为自己果断,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
  
 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大不大其实和我们脑中提取类似有关这类信息的轻松程度有关,这显然是系统1的作用,作者还做了另外的实验,他们让两组人进行测试,一组人家里有心脏病史,显然他们对心脏病关注度高,另一组人这没有,然后问他们相同的问题:请你们列出3或8种保护心脏的方法,列出3或8种伤害心脏的行为。结果是没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遵循了可得性启发法,而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则表现相反,列出越多保护心脏方法的人觉得自己越健康,列出越多伤害的人觉得自己越危险。这个结论也很有趣, 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他们还做了另外的实验,在果断性实验中,测试过程种两组人都播放同一种背景音乐,一组人告知背景音乐能帮助回忆,另一组则相反,实验结论是:他们都不受可得性启发法影响,对自己果断程度的估测没什么两样。其他的主要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若通过展示曲线或直线的文本框,或屏幕的背景颜色,又或 其他与实验预期不相关的因素对体验到的顺畅性作出虚假解释的话,判断便不再受提取轻松程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受试者事先知道背景音乐可能是影响他们回想具体事例的一个原因,因此他们对提取12件事的难度也就不再那么吃惊了,这种难度也就不大可能影响他们对自己果断行事程度的判断。
  
 由此可见,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