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读后感

2024-05-09 21:29

1. 奇迹读后感

[奇迹读后感]奇迹读后感第56号教室,雷夫教师任教的地方,奇迹读后感。他在这个又小又破的教室里营造了一片美好的天地,这儿的学生都友善而聪颖,因完善的品格而受人喜爱,因优异的成绩而令人佩服。从这儿毕业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雷夫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值得称道。
例如,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雷夫老师就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这里提到的六个阶段带来的启示值得每人深思。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读后感《奇迹读后感》。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如约翰诺斯的杰作——《独自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第56号教室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观点本质都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受其它外力所驱使。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什么或是想得到什么而做。第五阶段倡导的,是在之前四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将他人当成自己一样的对待,自然就能善解人意的体贴别人,正所谓“你想要受到别人怎样的对待,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道德最高阶段第六阶段,心中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做人原则,道德底线,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追根溯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优异的成绩,一切皆起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首要动机。作为老师,首先要纠正并明确学生的首要动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观念与方法,自然就能尽力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雷夫老师首先就将这个“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教给学生,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与做人的观念,在一开始就打好了基础,何愁以后成长不好呢?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也应该身体力行,将这些观念,这些方法贯穿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奇迹读后感

2. 书是奇迹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3. 《奇迹》读后感6

[《奇迹》读后感6]
			《奇迹》读后感6
金家坝小学 顾国新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获得那么多的赞誉,同时受到广大同行的推荐,必定有值得阅读的地方,可以学到的方法也不会少,《奇迹》读后感6。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学生则是要学习这样的体操,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杂志上的论文介绍了那么多的经验和理论,但普遍不适于时间运用,处于理论的高级阶段,上层建筑。雷夫同志介绍的“BUZZ”“心算暖身”“玛西·库克数字砖问题”等,是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利用新颖、好奇来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欲望,享受成功的感觉。实际上,以上方法我们都接触过(或使用过),只是没有认识它们的实效性,仅仅是作为当作开课时的花絮点缀课堂而已,真所谓形式主义要不得啊!

学习讲究方法,应试成分不必遮遮掩掩,读后感《《奇迹》读后感6》。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水平的有效办法,也是全世界通用的办法。美国也有诸如国内的考试,学生学习也很辛苦。在学习中,针对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才是最好的办法,如要滑冰就必须学习特定的动作和射门,不是随意的玩耍。我们的学生要看书,也要进行指导,要提高知识或提高文学修养,避免纯粹娱乐的阅读。应试教育不必难为情,除非没有考试。雷夫同志的应试教育就比较扎实和有效,从而学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千万别忘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地理与历史我也很薄弱。可能由于应试的因素,那些科目没有进行严格的训练,而自己学习则要靠个人的喜爱。现在想来,不知道伊拉克在哪里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尽管现在对于课程的实施力度很大,但应试的因素还是会将它们放在次要的位置,不热爱该学科的同学就会知之甚少。地理与历史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研究的科目,即使不进行考试。							
		  〔《奇迹》读后感6〕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奇迹》读后感6

4.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一)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二)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5.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育的奇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
    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
    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
    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
    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实际上,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2      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这学期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下面就从四个方面随意地谈谈吧。
     一、书的基本内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把“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书的前言部分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笨小孩”。造成笨小孩的责任在家长和老师,“笨小孩”并非真的笨,在他们身上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并且潜能是呈多元化的,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觉得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
    本书通过十二个所谓的笨小孩,把他们培养成天才的事例,介绍了培养天才的十二种方法。根据我粗浅的理解:
    第一、以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牛顿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性是天才的特征;
    第二、以爱“说谎”的“讨厌鬼”达尔文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会成就天才;
    第三、以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爱迪生为例,讲了要用爱来培养天才;
    第四、以笨拙、反应迟钝的希尔伯特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天才的表现是专注;
    第五、以被人称为“愚笨儿”的爱因斯坦为例,说明用音乐也能培养天才;
    第六、以被人看作“小呆子”的阿蒙森为例,说明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天才的老师;
    第七、以特别好动的差孩子丘吉尔为例,讲要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天才;
    第八、以阅读失常的巴顿为例,说明自信能铸就天才;
    第九、以被老师判定为低能儿学生的肯德尔为例,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不断进取的精神,天才就是不断地进取;
    第十、以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卡尔·威特为例,告诉我们欣赏孩子会造就天才;
    第十一、以让父母伤心的背榜生苏步青为例,告诉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第十二、以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海伦·凯勒为例,告诉我们感官教育也能使盲人聋哑人成为天才。
     二、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书的第三章介绍了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曾经是个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一年级读了三个月就被恩格尔老师撵出了校门。但在母爱的情感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发明家。所以我想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作为一个老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能只爱德才兼备的优等生,还应该爱平平常常的中等生,更应该爱智力落后的后进生。我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热爱孩子应该是教师的天职。
     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希望 
    书的最后一章讲了海伦·凯勒的故事,莎莉文老师为了改变海伦·凯勒吃早饭时的不良习惯,与海伦·凯勒进行了一场较量,老师终于胜利了。我觉得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做老师的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胜于言教。老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有句名言说: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养成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除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外,还有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我觉得合理安排时间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得好,将为我们赢来双倍的生命。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们限时限量地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雷厉风行的习惯。看来要改变孩子不想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课堂作业当堂课完成已经势在必行,决不能放到课外去做,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休息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愿孩子们都能养成好习惯。这是我的心愿,也是你们的心愿。因为好习惯可以让孩子们在成长中走向胜利。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3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看到书名时我只是被“奇迹”这两个字吸引,可当我翻开书本,看到这其中的文字后,就开始被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所深深吸引。读完此书,我感觉收获颇丰。
    一、走进孩子的生活
    使学生用功和表现出敬意的关键是与他们建立正确的关系。首先,要向学生们表达你的关心,这样做会让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容易起来。最容易的一个办法是——对他们微笑。如果孩子们认为你乐于见到他们,你喜欢和他们在一起,那他们就会更加喜欢你,并且会很快以微笑回报。是的,作为老师,应该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顾问、一个教育者,以及一位指导者,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
    二、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地方。
    在课堂上,老师们不应该无精打采、学生们昏昏欲睡。教师应该能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典型挑战,来激发学生全力以赴、鼓励每一个孩子获取成功。整整那一年,罗恩老师都致力于寻找使课程有趣的方法。我们用彩色粉笔在人行道上计算代数题,他布置“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尝试用60秒或更短的时间解出这些挑战性难题,而且还通过使用足球、食品,以及更多的歌曲来使课堂变得有趣。开始每堂课时,如果学生们不能尽力而为地解决黑板上的难题,他会给每个孩子一只气球和魔力记号笔,让他们在气球上解题。60秒之后,解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就可以坐在气球上并把它压破。他用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妙招,来使课堂活力四射并气氛高涨。
    三、让孩子相信自己,别摧毁他们的梦想
    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并且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能够梦想成真。一旦我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这样就会自如地以我们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孩子们的潜力就在那里,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潜力,鼓励潜力,并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毫不怀疑地坚信他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四、高期望带来不可思议的进步
    如果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你自己所期望的东西,你寄予的期望越高,那么效果就越好。以最高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并绝不降低期望,这种做法造福了每个学生。这为他们每个班级应该如何确定目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为他们整个学校确立了一个基调,即以高标准带动高成就。
    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罗恩发现,在教育学生上获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信念,即教出最优秀的学生,绝不降低期望。他发现孩子们就如同时刻面临一场挑战,当呈现给他们的是积极的鼓舞,而且让他们感受到被鼓舞的状态时,他们就会愿意奋力一搏。
    五、在老师和家长之间搭一座信任之桥
    当你对家长的辛勤工作表达感谢和赞赏,并对他们的努力表示肯定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完善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彼此鼓励,那么就能够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氛围,而且这种氛围带来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作为老师,应该记得向家长们表达感谢。当你了解到某个家长为了孩子的考试而用心辅导时,就应该为他的出色工作喝一声彩。要让家长们知道,他们在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意识上所作的努力。你还可以和家长们分享孩子们做过的好事;或者让你的学生写一首诗,并作为节日的礼物寄给他们的父母。重要的不是你要专门去做些什么,而是你要向家长们伸出友谊之手,并让他们知道,你很尊重他们,非常感谢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所作的努力。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所学校,以罗恩老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着这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这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到孩子们的快乐与激情,这都来源于罗恩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们不难感觉到,这位罗恩老师是真正喜爱着自己的这份职业和孩子们的,所以他用他的全部激情来为教育这个事业服务,来为孩子的未来指路,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这本书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好的教育其实没有国界。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但却能像罗恩那样走进孩子的生活,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对他们充满高期望、相信他们、营造有激情的课堂和他们一起创造教育的奇迹。罗恩老师正是在不改变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创造了奇迹般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4      我一直觉得,自己早已经过了相信奇迹的年龄。虽然在平淡无奇的人生中,那些童年时曾经有过的梦想偶尔也会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告诉自己,灰姑娘变成公主,如果不是童话,就一定只是幻想。对于一个早已不相信奇迹的人来说,阅读这样一本关于教育奇迹的书籍时,自然是抱持怀疑态度的。
    但是阅读的过程确实感觉非常奇特,仿佛跟随着作者来到克拉克学校,一点一滴地感受着学校在教育体制及教育理念上令人震撼的举止。是的,“震撼”二字是唯一能准确地表达我的感受的词语,因为在克拉克学校,看不到任何体制化的刻板教条的框框,相反,所有校方及老师的出发点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平等、尊重及信任这样的元素如此自然地流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克拉克学校最最与众不同的便是他们风格各异的活动,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孩子参加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比如帮助困难的家庭布置一个新家;由航空公司赞助孩子们出游;在学校里设置一堵回忆墙,留下孩子的精彩瞬间;别出心裁的分院开学典礼;为了迎合年轻学生的爱好而在卫生间上贴满整堵墙的明星海报,以及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珍贵的回忆而定期设置的既疯狂又奇妙的各类穿越时空主题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他们都会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意争取赞助,不需要花费学生任何费用。孩子们既能在这类活动中得到不少的快乐,又能学习到许多有益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克拉克学校还会教授孩子们很多与知识无关,但却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之道,比如真诚地为同学鼓掌,用充满热情的鼓励带给他人信心与勇气;比如当别人回答不上问题时,耐心地等待而非抢答……当然,克拉克老师并非是万能机器人,他也有疲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但是,即使再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即使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时间的他,依然能自欺欺人地用一句“大家早上好!我们开始新的一天吧!”迅速点燃全班同学的热情。
    就像他所说“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是我们如何表现,只要你表现出一种情绪,它通常也会转化成为你内心的感受。”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或许是因为就业压力太大的缘故,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却放在了对知识未经消化的堆砌及根本无法代表个人能力的分数上。孩子们的最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学习热情却就这样一天天地丧失甚至被扼杀。假如你在学校中随意拦住一个孩子,问他学习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学习就是从小学读到大学,或是研究生、博士,然后找到一份可以养活自己及家人的工作。这样的回答中充斥着一种习惯式的麻木与悲哀,我们无法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任何的热情与期待,更看不到他们的梦想所在。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潜能,点燃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保护他们珍贵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而从家庭方面来看,在独生子女已经超过城市中学校人数的2/3的今天,父母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教育上,也愿意为了孩子的明天付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这当然是值得欣慰的。然而这种关注也因其唯一性而显得有些过度了。我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频繁地责怪和打骂孩子,我们懂得跟孩子说话时必须注意方式,懂得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与自信。但是同时,我们的家长也必须懂得过犹不足的道理,既要充分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适当地受挫,看清真实的自己。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曲奇饼干”,假如我们让不该得到的孩子得到,那就意味着他们将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与能力。
    当然,克拉克老师和克拉克学校都不完美,克拉克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因为不懂得孩子内心的情绪而为孩子贴上不正确的标签,贾伊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甚至在他的学校里,也依然存在罚站或被关教室这样的惩罚方式。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他一直在努力地思考和改进,不断地创造自己,然后否定自己,破坏自己,再重新创造,这或许就是克拉克学校永远充满活力与新意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真正应该学习的地方。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5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6.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读后感

  又一期新的《畅销书摘》到了,翻开第一页,卷首语是《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对每一期的卷首语我是仔细拜读的,这一次也不例外。但与以往不同,这篇文章看后,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给自己,也给朋友。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写了一位原恐高症患者伯森-汉姆凭着向上攀登一步的勇气,徒手攀登,终于登上纽约400多米高的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记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不过让我感动的还是文章中描写的一位曾祖母的故事。
  
   伯森-汉姆的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记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保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记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做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耄耄老人徒步百里的世界记录。
  
   当一位记者问她为什么有这么大勇气时,老太太说,小伙子,打算一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便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
  
   是的,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但需要平和之心。因为走一步,不会看到由于这一步的努力而带来的丰硕果实,许多人可能就为此而不屑于走这“一步”。
  
   想想我们的读书活动吧。我们需要读书,这是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每一天或者每一星期放下所有事情给自己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这一步,我们肯走吗?我们不太愿意走。一个星期读一小时书,能读几本?能让自己长多少智慧?能帮我们解决几个工作难题?我们摇头。
  
   想想我们的锻炼计划吧。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跑步,跳舞、打球……如果就从今天开始,我想我会迈出这一步吗?我不敢下肯定的结论,因为健美的身材,健康的体质,是不会因为跨出这一步就能唾手可得。
  
   也许有人会走这一步,但是“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呢,却很难说,那还是很需要平和之心的。100公里,需要多少个“一步”,老太太肯定没去数过,因为老太太不需要数出几步来去和他人相比,或向媒体宣传。她是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老太太从容地走了一步又一步。而我们呢,可能就因为走在半路上因无人喝彩而怀疑,而停止。
  
   我们大多有过上公开课的经历,为上好这堂课,忙前忙后,废寝忘食,在所不惜,只愿成功。当然,这种努力,这种期望,更跟公开课级别成正比,公开课级别越高,促使我们努力的动力越大。如若我们每一堂课都这么用心,一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会积累多少宝贵经验?我们会去这么做吗,很难!因为平时的课,除了我们的学生,少有人会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喝彩、而流泪。于是,我们就走了那么几步,不愿再走。于是我们残酷地发现自己教书时间越长,离自己初出师范时编织的梦越远……
  
   我们曾经也写过论文,也写过教学日记。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狠下决心,写了一篇又一篇,“走了一步再一步”,却发现获奖的最多是个市一等奖,发表的就那么一两篇,可能拿去论文评审,还会因为字数太少而通不过。于是,我们终于忍无可忍了,“再走一步”,何日是个头?“再走一步”,何人相伴?……我们不想走了。
  
   唉,行走路上,终是难耐寂寞,不禁自嘲。想起杨明明老师在语文研修班结业典礼上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在以后的发展路上,我们要像煎中药一样用文火慢慢地熬,总会透彻。这不和老太太“再走一步“的勇气如出一辙吗。
  
   让我们平和,再平和,我想平和中自会产生成功。

7.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奇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     暑假里心血来潮,买了好多茶叶,大红袍、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正山小种。于是,忙里偷闲(此“忙”为带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书,品香、品味、品读!
     身为教师,便离不开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乐章,要用爱去谱写。几本书中,朱永新老师主编的一本《教育的奇迹》,让我很受感动。此书由四个篇章组成,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些奇迹的诞生都来自于一个“爱”字,唯有爱能化腐朽为神奇。
     周弘用爱将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一位令人惊叹的神童;胡厚培用爱将弱智的儿子舟舟培养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挥;荣晓鸣用爱将先天脑瘫的儿子荣博征服美国名校;名师孙维刚用爱浇灌学生心灵的成长;校长刘京海用爱鼓舞学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圣珍老师用爱感化学生人性的尊严……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实在让人震撼,为之感动。特别是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在这爱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师魔术般地转化了无数的“问题少年”和所谓的“差生”。凭着一颗热忱的心和一份真诚的爱,李老师把一个个“动物”变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赖的好母亲,是学生钦佩的好老师,是年轻人喜欢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亲,却被成千上万的孩子视为“再生父母”。这份爱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伟大呀!
     感动书中的奇迹,也便细想身边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些性格怪异、思想偏激、行为散漫、调皮捣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成因,我们似乎了解的太少。没有像李老师那样细致入微地了解学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爱,被父母爱,被老师爱,被社会爱。爱是无限的,让我们像那些用爱创造奇迹的前辈们学习,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让他们在爱的暖流中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美丽的翅膀,勇敢地飞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让我们一起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吧!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2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3     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作者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8. 奇迹男孩读后感

 奇迹男孩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奇迹男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奇迹男孩读后感1      “你就是我们的奇迹!”
    这本书带给我的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不知道是不是偏见,了解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因遗传而有面部异常的小男孩时,我便主观代入了一个周围人由厌恶到理解最后接受的框架。但惊喜即在于,哪怕读者知道这个男孩的“奇迹”将会依此展开,作者的情节安排以及丰富的多人物角度呈现也使这本书包含了更发人深省的情感启迪。难道只有奥吉的善良与成长是奇迹吗?爸爸的幽默、妈妈的温柔、姐姐的善解人意促成了一家人温馨亲密的家庭关系,有句话叫“一个人接收到多少爱,便会拥有多少爱人的能力”;我想,就是这样的可爱家庭给了奥吉源源不断的爱的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奥吉,哪怕遭遇很多先天的磨难,也始终会是一个散发着光芒的小太阳,给周围人带去正能量。他认清了朱利亚的虚伪与自私,也明白了杰克和莎莫尔等的真情。很高兴看到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优缺点,有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顿悟,这样立体的人物一个一个出现在奥吉的生命里,让我也感动不已!每个人都应庆幸自己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的成长有他们见证,更荣幸的是,通过彼此帮扶着历经坎坷,我们有幸在短暂的生命里间接获取了更真实的不同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也是结交朋友最棒的体验之一。
    感谢范同学的推荐我有幸看到这样一本优秀的外国儿童作品,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睡前故事里一定会有一个叫奥吉的小男孩的影子。
  奇迹男孩读后感2      “勇气、善良、友谊、人格,这些品质把我们定义为人类,有时候能推动我们成就伟大。”最近我读了《奇迹男孩》这本书,讲述了一个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奥古斯特克服困难、积极的面对生活的励志故事。
    奥古斯特的嘴有先天性的腭裂,不止是腭裂,他的下巴也不太正常。他的爸爸、妈妈把他带到医院,医生、护士给他做了一个手术,从他身体的别处取下了一根骨头,安在了他的下巴上,让他的下巴显得正常些,不让别人觉得他总是怪怪的。尽管这样,当别人面对他严重的面部缺陷所做出的惊讶表情或是无意的言语时,尤其还会有人恶意相向,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勇敢的孩子,尽管成长的路异常艰辛,但是他从未放弃,他也痛苦,也害怕,但是他勇敢的开始了自己新学校的生活,面对大家的.异样眼光和一些学生的讽刺,他幽默乐观积极面对,慢慢地收获了真正的友情,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最喜欢的是第八章里的“第一天”。那天,奥古斯特和他的好朋友们一起乘坐了接近四个小时的大巴车,然后在中午时分到达了自然保护区。到了那里,他们先把自己的行李放到小木屋里,然后开始进行两个小时的远足,后来因为下雨又返回了小木屋,他们在小木屋里玩了一场“湿袜子大战”。因为一直在下雨,所以他们就来到康乐室玩,玩了很长时间以后,他们发现雨停了,于是开始点火,烤棉花糖吃。最后,他们筋疲力尽的回到了小木屋,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我想在这一天里奥古斯特彻底放松自己,应该收获了难得的开心和快乐。
    这是一本充满爱和温暖的书,这是一个充满感动和激励的故事,这是一个善良和勇敢的男孩,他仍然如此美丽。
  奇迹男孩读后感3      奥吉真的是一个奇迹男孩
    说起来,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在倡导着“真善美”,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不是不知道怎么样是善良,只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因为自己的善良而成为异类...但其实,善良,比什么都重要...
    奥吉就是个善良的人,他的家庭也给了他十足的爱,所以上帝是公平的,哪怕我们真的被别人嘲笑,也不应该自己怀疑放弃自己,“世界眷顾它所有的鸟儿”向阳而生,总有逆风盛开的那天。
    向着阳光,过好每一天!
    做好自己,按自己所向往的那样去努力,就像中考前一个老师鼓励我们的话“如果你想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因为我们都胜过这个世界。
    每个人一生中都至少应该获得一次全场起立鼓掌的机会,因为我们都胜过这个世界。——奥吉
    如果每个人都是正能量的,用我们的行为来标榜自己,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你做了什么比你说了什么更有分量。一个正能量的人,周身的气场一定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成为“乌托邦”“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期待着...
    “比我们应该的更友善一点,”
    作为人类,我们所拥有的,不只是善良待人的能力,还有选择善良对待他人的能力。
    希望自己,此生尽兴,永远赤诚善良
  奇迹男孩读后感4      我静静地盯着《奇迹男孩》的封面,封面上的男孩有一头乌黑的头发,脸上只有一只蓝幽幽的眼睛,眼睛上写着意为“奇迹”的英文单词。好奇心促使着我翻开了书。
    整本书主要讲述了10岁的奥吉因为脸部畸形,直到五年级才入学。奥吉因长相带来的压力,一度厌学,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下重获信心,收获友谊,成为大家心中的“奇迹”。
    不是成为富翁才能叫成功。当小奥吉拿下头盔,将自己的面孔大方展现在大家面前,自信地走进校园时,就已经成功了!勇气,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未知的事物总是让人望而生畏,而奥吉无法想象别人的讥讽,却有能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世界上每个人一生中都至少应该获得一次全场鼓掌的机会”,奥吉鼓起勇气迈出的步伐,最终造就了他奇迹的一生。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嘴里那紧紧“束缚”牙齿的铁丝。自从戴了牙套,我一笑起来就“光芒四射”,在学校,不免被叫一声“钢牙妹”。不仅如此,我说话时,大家紧盯着我的“钢牙”,让我十分不自在。我至少面部并无畸形,比奥吉好多了,但只因为戴了牙套就收获了这么多目光,还因此消沉过一段时间,何况是脸部畸形奥吉?我深刻感受到,他是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才与大家融为一体的。
    渐渐,书翻到尾页,我再看了看封面,脑海里浮现奥吉天真可爱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敬佩。
  奇迹男孩读后感5      现在人们对颜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长得好看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变得十分丑陋,丑到人们一见到你就跑,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奇迹男孩》这本书的主人公奥谷斯特(简成奥吉)就有一张不普通的脸。他是个出生时就畸形的小孩,每年大大小小要动两三次手术,见过他的人都以为他的脸被火烧过。他很害羞,害怕去上学,但是在家人的劝说下进入了毕彻学校读五年级。他遇到了新的老师,各式各样的同学,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是从不同的视角叙述同一个事件。明明是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变得不一样。作者很好地诠释了不同人的心理变化。比如,有一次奥吉听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杰克在说自己的坏话,从奥吉的视角看,你会觉得杰克是个十足的大坏蛋,是个口是心非的人。但是,当你读到杰克的视角时,你会了解他因为和奥吉做朋友所遭受到的质疑。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很多。首先不能以貌取人。例如,奥吉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内心却勇敢善良,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其次,不要把样貌看得太重,因为这样很容易让自己感到悲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书里的奥吉就是这样的。有些人喜欢你最真实的样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会使自己失去自我,感到自卑。
    总结成一句话: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以貌取自己,更不要迷失自我。
  奇迹男孩读后感6      先知道了电影版,因为各种理由没有去看(我是说一般我对看电影的欲望不大)然后最近重拾看书,就想着应该有文字版,
    通篇作者以主要线路的几个人的视角很好的描述了一个由主观营造的相对客观的画面,也解决了我很多次看一些小说会好奇如果以另一个角色描写又会是怎样的故事,真的是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伤痛,但它们是可以被克服的。尽管作者在刻画奥吉的时候是美化了除去外表以外的其他的能力,但不得不承认,通篇读下来在让人感觉到暖心的同时也让人深思,就像译者说的,虽然美化了奥吉但是他就是分割线,分割着正常的孩子和不正常的孩子,所以可以想见,那些在没有拥有健全外貌的身体的同时,如果智力、家庭条件、疾病等等任何一项也加注在这些孩子身上的话,真的是件令人悲痛的事。
    就像校长说的,我们不仅有善良的能力,同时也有选择善良的能力,所以比我们自认为的更善良些吧,当正确与善良选其一的话,请选择善良,这样,起码我们不是加害者,起码这些孩子可以过的那么轻松一点。
    老实说这种经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两件,细细回想我以前遇见的人和事,庆幸自己没有对那个满头白发的男孩释放恶意,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碰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不会因为成长而变得冷漠甚至露出厌恶的情绪,选择尽可能更多的善良。
    最后,电影版还是有删减许多内容的,毕竟两个小时很难全面的还原书的内容,所以可以的话,先看书吧。[可爱]
  奇迹男孩读后感7      坚持下去,也许就能创造奇迹。
    《奇迹男孩》讲述了一个温暖千万家庭的成长故事。10岁的奥吉天生脸部畸形,此前一直在家中和妈妈自学。当他小学五年级时,奥吉进入父母为他精心挑选的学校上学。在这里,奥吉将与校长、老师以及性格迥异的同学相处,他不寻常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也给他的校园生活带来了不少难题。幸运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奥吉的父母、姐姐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在他们的支持与关爱下,奥吉凭借自身的勇气、善良、聪敏影响激励了许多身边的人,并收获了友谊、尊重与爱,最终成长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在看书之前,一行人都认为,《奇迹男孩》应该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奇幻书。但它不是,甚至里面的故事,平常到不能再平常。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却用这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构建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这是多么难以想象,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因为面部畸形而被同学嘲笑、讽刺,甚至受到了无限的排挤和背叛,那些充满恶意的眼神,一个孩子怎么能承受?可奥吉不一样,他坚持了。他有最美好的家庭,又收获了朋友,赢得了学院最高荣誉的徽章。当他站在台上领取徽章,望着台下为他欢呼的人们,我不禁为他曾经的经历作了对比。那些充满恶意的眼神,就在时间的推移下慢慢变化,直到充满了鼓励、赞许。小小的奥吉,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他的善良、朴实、正义。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无故他的面容如何,坚持下去,也许能创造奇迹。
  奇迹男孩读后感8      这书太好了!我简直是一口气读完的。
    原本以为不过是小屁孩儿的故事,翻翻得了,没想到越看越好看,被吸引住了,被奥吉的一切,他的疾病,异于常人的相貌,他的家人、同学、朋友,以及他们一起经历过的事感动了。这书真应当多宣传,让更多的人读到它。不仅仅因为奥吉及其家人的勇气,战胜病魔,克服困难的勇气,还有周围人们的善良,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绝对赶不上人家对待残疾人那么尊重,所以我们在外面很少看到残疾人。看人家怎么从小教育孩子们怎么去尊重残疾人,尊重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不管他是相貌上的不同,还是身体上的,或别的什么不同。进而尊重那些在某个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弱点或不足。应该教育孩子们善良、宽容、体贴、热情地接纳他人,这也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好传统吧!还有那个善良的老校长最后说得真好,勇气,善良,友谊,人格,这些品质把我们定义为人类,有时候能推动我们成就伟大。
    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伟大之处,或者培养他们,促使他们成就伟大。
    最后,译者也给大家讲述了她儿子参与在她整个翻译过程中,并从中受益的故事。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把这本书介绍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补上这一课。
    感谢作者和译者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故事,让我们享受在阅读的乐趣之中,同时还使我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