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2024-05-16 01:35

1.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这是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三本毛姆的长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所以读毛姆好像是听一个长者正在跟你讲故事。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一条腿残疾的孤儿,由他的伯父伯母抚养长大,但属于中产有资阶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性格独立而敏感,并热爱阅读思考,因而对世俗的许多事情会加以审视并有自己的看法。这就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一概接受。故事里,他的人生称不上成功: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杰出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饱受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可是他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人,经历着很多普通人的事情,生命中的大事也不过为恋爱,求学,职业选择。然而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后,却越显得高贵敏锐。这些是由他的一些内在特质所决定的。他独立不羁,努力挣脱束缚头脑的宗教和小市民着两条锁链,来追求自由。他热爱思考,生平最大的嗜好便是读书,并对开启自己的心智充满热忱。因此他早熟,与同龄人相处时会厌烦无聊,宁可独自一人,这就促使他更为独立。独立思考后,决定放弃宗教信仰和绘画艺术。他充满仁爱待人厚道,因此看到同伴的云春肤浅后,仍然善待他们。在别人向他求助时,极力给予帮助并认为理所当然,却不愿求人,对别人对自己的少许恩惠便感激涕零。因此后来把救助并了解病人看做是一件乐事。然而菲利普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应该是他的自省精神和本能般的对生活的热爱。因为这两个特质,菲利普一直向前,也在不断地去除自己的毛疵,成为心智和品格上的优秀者。好比是游戏中的人物,他喜欢关卡中的挑战,而生活中的苦与乐,就如关卡中的障碍与补血的红心。菲利普克服了障碍并从中得到经验,拿到了补血的红心,打穿了关,最后成为升到满级的英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语:人就像未盛开的花苞,在世上所做的很多事情,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读得书,做得事情很多都不会产生影响。可实际会有偶然的书籍或者事情会敲动他的心房,对他产生影响,让那花瓣一片片剥下,自己就绽放开来。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
  
   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自然菲利普也拥有很多人会有的缺点:虚荣,嫉妒心,心胸狭窄,不够坚强,对待心灵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断地自剖自新,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存在,然后在前进时慢慢地蜕掉这些坏死的部分。
  
   他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来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正真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人生的枷锁》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许毛姆在写作时是带着诚实和欣慰来回忆他的青春岁月,并不想拔高到失去自己成长印记的程度。
  
   他娓娓道来,跟你讲他年少的故事,你听得入神,心情跟随者他的经历起起伏伏,然后他起身悠悠地告诉你讲完你,你不知觉中发现竟已掩卷。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2.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枷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确实是毛姆写的最好的一本,可能他也是写到这个阶段才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吧。
     中间几次因为米尔德里德想要弃读,但又怀着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心理总想看看菲利普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毛姆笔下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莫名其妙,毫无道理。我一向认为所有的爱都有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钱,可能是因为外貌,可能是因为他说话的表情很温柔,也可能只是因为她长了一颗很好看的朱砂痣。
     但毛姆写的爱情都是心里觉得对方寡廉鲜耻,卑鄙粗俗,一无可取之处,但偏偏又爱的死去活来,实在难以理解。跟前几本比起来,这本格局大很多,主角不再是天才,菲利普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不仅不好看还有跛足。他有年轻人异想天开,自命不凡的阶段,也有一次又一次的半途而废,迷失情欲之中对未来彷徨挣扎。最后他依然有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但恍然发现眷恋的依然是万丈红尘里的俗世烟火。
     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他做出的选择与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截然相反,“也许向幸福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所谓梦想就挂在天上,偶尔抬头看一看,而不断妥协,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点幸福温暖,一不小心就走完了这一生,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2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童年时代在既陌生又压抑的环境中度过,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又经受了理想的破灭之苦和爱情的伤痛。
     在备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贫瘠的土地、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在整本书里,凯里都在挣脱人生这个枷锁,无论是最开始离开伦敦皇家公学院,还是放弃练习生去巴黎学画,以及书的结局里放弃那个到处行医旅游的梦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渔村做医生,他一直在改变,一直在所谓的挣脱,却发现生活本身就是枷锁。
     在每一次痛苦中顿悟出人生意义,都被后来的经历推翻;每一次狠下决心的挣脱和逃离,也多少带着作茧自缚的意味。认识自己的过程将永无终止,他只能不断地反省和探索,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最终定论”。在小说的结尾,凯里终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比起《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人生的枷锁》把那一点残存的理想主义温情都剥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枷锁跳到另一个枷锁,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生活的毫无意义,活着也只是活着。“他想获得的东西,生活就是不给。”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了。

3.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人生的枷锁》是一本带有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毛姆的作品既带有黑色幽默的色彩,又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感。他的故事里人性的庸俗与高尚,虚荣与无私等品质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使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变得合情合理。
  
 主人公菲利普属于中产阶级,但一条腿残废,父母双亡,自幼由伯父伯母抚养。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的性格变得敏感多思,常常会进行独立思考,对世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在事业、爱情、兴趣、生活等方面都历经了磨难。但这些磨难并不能改变他善良的本性,反而使他的善良更加弥足珍贵。他曾悲观地看待命运,但最终还是得遇良人,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
  
 无论境遇如何,菲利普一直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真正的自由该如何获得?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活的洪流中起起伏伏,却能始终不忘初心,不让世俗的尘埃污染了自己纯净的灵魂,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他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在他自己的人生中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任何一个经历磨难,还能保持善良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英雄。他独立、敏感、善良、爱思考,这都是他身上已经存在着的品质。无论生活如何对他,他都热爱着生活;无论世人怎么看他,他都爱着世人,愿意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他善于反省自己,却不忍心苛责他人,这也使他的性子变得宽容温和。
  
 当然,人无完人。菲利普身上还有着很多的缺点。他有着强烈的嫉妒心、占有欲,他在与欲望的博弈中缺乏自制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身上的这些缺点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也正因为这些缺点,才使得菲利普这一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形象饱满可爱。这份真实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很深的共鸣感。再有,菲利普具有着很强的独立思考与自省能力。他能够不断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他也会及时地改过,慢慢地修补重塑自己的人格。
  
 菲利普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省能力是自小就有的。他能够从一次次挫败中总结经验,再次前行。他有一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滚烫的心脏。他身处黑暗,却心向光明。无边的黑夜中,哪怕一点星光也看不见,他也能以信念为火炬,照亮前路。就如《孤勇者》中的歌词一样:“爱你来自于蛮荒,一生不借谁的光。而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菲利普,他就是一个孤勇者。
  
 菲利普一直渴望着真正的自由。他原先以为,只要除去身上的枷锁,真正的自由触手可得。因而,他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在追寻一些问题的根本性答案。可卢梭曾有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也预示着,主人公菲利普即使找到了答案,也无法真正地摆脱人生的枷锁,也无法收获真正的自由。每个人生活在人世间都有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也有自己离不开的情感羁绊,因而枷锁无法去除,真正的自由也不可能到来。否则社会秩序就该乱套了。一个人,只有到看破红尘,四大皆空,或者离开人世的时候,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人生的枷锁》带有毛姆的自传色彩,却不完全是他的自传。他挣扎一生,终究是摆不脱枷锁。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4.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很喜欢毛姆的书,风格坦荡,不故弄玄虚,让人有急切读下去的渴望。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处女座,却由于他索要的稿费过高,在最早的年华里没有被出版,后来,毛姆休养生息,厚积薄发,按捺不住内心对这部作品的执着。
  
 于是,修改后的《人生的枷锁》上市,轰动一时。
  
 毛姆用冰冷的笔触描绘了主角菲利普平庸的一生,主角菲利普是个跛脚的残疾人,自幼父母双亡,由胆小死板的伯父和同样胆小但是仁慈的伯母抚养长大。
  
 菲利普一直在努力的挣脱一个又一个枷锁,可是,无论如何挣脱,他都被迫的身处于一个又一个枷锁中。
  
 正如现在的我们,永远做不到绝对的自由,只能尽可能的让自己活的舒服自在。
  
 菲利普想要挣脱的第一道枷锁是盲目的信仰,由于伯父的牧师身份,他从小信奉国教,盲目的崇拜上帝,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改变不了自己被孤立的事实以及自己的跛脚。
  
 他认为那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诚,因为伯父说,心诚足以移山,后来,遇到不一样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他毅然决然的不再信教,并且来到了伦敦。
  
 他想挣脱的第二道枷锁是自卑的虚荣,做个普通的会计,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他需要用女人的习惯来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
  
 后来,追寻无果,他又离开了伦敦,辞掉了做会计的工作,来到了巴黎。
  
 在日新月异,五光十色的巴黎,他觉得自己能追寻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他想挣破的第三道枷锁是对艺术的妄想。
  
 可是,同学的女同学因为艺术无法养活自己,活活被饿死,也引发了他的思考,是否自己有天赋可以做个大画家,又或者是否自己穷极一生也只能做个二流花家?
  
 在老师“只有当你追悔不急之时,才发现自己的平庸,那才是真的令人痛苦,才是真的可怜。”的劝告下,正逢伯母去世,他又一次放弃,放弃画画,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伯父指责他没有毅力,可是,世上最苦的就是爱你的人,伯父和菲利普商量,最后,还是决定让菲利普走上他爸爸的道路:做个医生!
  
 菲利普再次回到了伦敦,他出于嫉妒和攀比心理,爱上了咖啡馆的服务员,他想挣脱的第四道枷锁是爱情的魔障。
  
 虽然心里是不喜欢米尔德里德,觉得她身材干煸,可是却忍不住和她调情……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说菲利普是我们大多人的缩影:自命不凡,冷漠,虚荣,没有毅力,自负。
  
 总是去伤害自己最亲的人,比如爱他,一直迁就他的伯母,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自负。
  
 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总是想着去逃避,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可是,事情依然存在,结果依然没有改变……
  
 即便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一个再平庸不过的人生,被迫套在一个又一个枷锁之中,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应该迎难而上,不要再逃避,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它只能说明我们是弱者!

5. 《人生的枷锁》摘录

毛姆说:对穷人来说,生活最大的悲剧并非生离死别。生离死别是自然现象,其悲哀痛苦可以用眼泪来减轻,对于他们,生活的最大悲剧在于失业。
  
  
 (此话触目惊心,现在年轻人超前享受,房贷车贷信用卡,全指望着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一失业,就会打破所有的链条,进入断流的死局。)
  
 也许向幸福(放弃自我梦想回归现实美好家庭?)屈服就是自认失败,但这是比无数胜利还要强的失败。
  
 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着别人口头上或书本上向他灌输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愿望。他的一生总是被他认为应该做什么,而从来不是他真心想做什么所左右。
  
 正常的人是世界上最罕见的。每个人都有某种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没有钱会使一个人变得卑劣,小气和贪婪。金钱会扭曲他的性格,使他从一个庸俗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当你不得不掂量每一个便士的分量时,金钱就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了。你需要具有一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金钱价值的能力。
  
 人之所以能够苟且偷生,正是因为人生毫无意义的缘故。
  
 艺术能够把人的心灵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他好像一条正在蜕皮的蛇,厌恶地鄙视原来的旧躯壳。
  
 我不考虑将来,要是我既要想着今天,又要操心明天,生活就没意思了。毎当事情糟到不能再糟的地步,我总发现天无绝人之路。
  
 他发现沉默对于保持尊严很有效。
  
 读书是我的一种习惯,不看书就好像不抽烟那么难受。
  
 一个人就好像是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蕾,你所读的以及你所做的基本对它不起作用,可有些东西对它却有特殊的意义,它们能打开蕾的一片花瓣,花瓣一瓣瓣地开放,终于开成了一朵花。
  
 他既软弱又虚荣,他混淆了懒惰和理想主义,分不清这两者。
  
 后悔是徒劳的,牛奶打翻了,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一心要把它打翻。
  
 倘若你想男人待你好,你就得待他们狠,要是你待他们好,他们就叫你受罪。
  
 我是一条离水之鱼。我穿过了拥挤的街道。人们把我推来挤去,仿佛走在一座死城似的。
  
 记住,不舒适的环境也许会妨碍别人,我却毫不在乎。倘若你的梦想能使你成为时空之主宰,那么生活环境又算得了什么?

《人生的枷锁》摘录

6. 《人生的枷锁》上篇简介

《人生的枷锁》上篇简介 
  
 毛姆小说中对人物特点的刻画总是会给读者非常深刻的印象,简单几笔对外貌的描述就让读者在脑海里勾勒出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看到外表描述的同时又能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对于人物以及生活的描写也凸显出毛姆对于周边事物的观察细微。
  
 这本书名也有被翻译成《 人性的枷锁 》,读完整体内容之后,菲利普并没有因为在人性中被束缚住自己的想法,反而是坦诚、尊重人性来对人生进行选择,给予人性最大的自由去发挥情感上的选择,让人生不断去经历,去体验使得探索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经验,吸取生活每时每刻激发出的情感。整片内容以菲利普成长过程中在每个人生阶段主动或者被动所做出的选择来进行阐述。而人生就如菲利普一直试图去探索的波斯地毯奥秘一样,只有自己在其中找到人生的答案才有意义。
  
 菲利普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菲利普与生俱来的敏感和探索的欲望让其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他好奇、渴望自己经历别人所描述的世界,想亲身体验那个世界的精彩和丰富。善于自我剖析的菲利普总会带着理智和情感上的疑惑去寻找新的答案,而每一人生选择也成了他挣脱人生枷锁的依据。
  
 幼年时期的菲利普不曾经事,天生的残疾虽对他的生活没有太多的不便,可是深爱着他的人总是会为他感到担忧、怜悯以及同情,他在因此受到关注而感到高兴。孩子的善良、天真总是让承认为此而感到无奈和伤心,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不幸降临在什么都不明白的孩子身上。命运带他如此,他却笑对人生。
  
 父母的相继离世,菲利普的抚养权转移到膝下无子的伯父伯母身上,对于菲利普的到来,他们不清楚该怎么和菲利普去相处,怎么表达对菲利普的疼爱。牧师伯父冷漠、自私、古板,他对于菲利普的到来似乎只要求不要打破他原有的生活状态就好,伯父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自私的人而已吧。伯母小心翼翼的处理着伯父和菲利普相处之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没有孩子的伯母,一面知道伯父的习性,另一方面想让菲利普能体会到自己的爱。这个女人成为菲利普和伯父之间的粘合剂和桥梁。
  
 自从来到牧师家里面,日子总是一成不变,作为小孩子的菲利普总是想方设法给自己找点好玩的事情来做,这无非会打扰到伯父的生活规律,也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菲利普接触到伯父收藏过来却从来没有看过的书籍,从此菲利普用书籍代替了对玩具的快乐。不知不觉他养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快乐——读书的习惯。而这时候的他并没有意识到阅读为生活上的一切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使现实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
  
 菲利普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伯父伯母决定把他送到当地的皇家公学附属预备学校,第一次脱离家庭生活到群体生活中这一堂课开启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畸形脚而感到自卑敏感的菲利普本以为同学会因此会同情他,怜悯他,可这群孩子拿菲利普畸形的脚寻开心,对他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他的认知第一次被环境所摧残迫使他内心世界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们对他这只畸形脚也失去了兴趣,敏感、自卑的菲利普没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孤单一人的菲利普在经历同学无情嘲笑下的痛苦经历之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形成了痛苦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掀起的宗教热情让思维活跃、渴望探索新事物的菲利普变的对宗教十分虔诚。他看到耶稣基督说道这样的一句话: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你信,就必得着。菲利普对此一知半解,但内心渴望耶稣治好他畸形的脚,他带着无比坚信的信心进行祷告渴望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他能够有着和其他人正常的脚。当渴望回到现实中的残酷让菲利普抑郁寡欢,他总结的原因是没有正真足够的信心,对于伯父所说的无比坚信又是一种谎言。没有谁能真正做到足够的信心。
  
 特坎伯雷皇家公学采用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志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从事于绅士职业。顽固的传统思想诞生下的阶层认知刻骨铭心,对于父亲是商人的新校长铂金斯采用无声抵抗显出的无能为力之后采用的冷嘲热讽,一面担心传统思想毁于新思想的渗透,一面担心自己从此失去这份绅士职业。铂金斯采用的新教学理念以及对菲利普的关注重新燃气对宗教的信仰并决意当一名牧师,并将畸形脚当做上帝给予的恩惠。
  
 菲利普在这里遇到人生中第一个朋友罗斯,一个四肢健全深受同学喜爱的人。对罗斯的情感从一开始的妒忌、羡慕到完全的占有,再到最后伤心的不欢而散,他重新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中。为了打发在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让菲利普重新回到书籍中,上课时一遍又一遍的绘画着哥特式的窗户,下课后在走廊里观赏教堂和周边环境的美。一不小心开启了对美的认知。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孤独无聊的,可并没有影响寻找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学校生活的乏味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让菲利普萌生想挣脱现在生活的想法。渴望自由的心让他在伯父和校长面前坚持自己,当最后一次和校长谈话之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是获得自由之后并没有原本想象的欣喜若狂,甚至疑惑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会不会是一个错误,以后的自己会不会对此感到后悔。选择的每一条都是通往不同的方向,这一条路上我们会遇到怎么的人和怎样的事情,自己坚持走的路是否会有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一切我们并不知晓,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知的东西会产生恐惧感的原因吧。
  
 菲利普带着自由踏上去往海德堡的火车上,并沉浸在成为自己主宰的喜悦中。在这个全新的城市和公寓里,他遇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同龄人,菲利普在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于爱情、世界的认知都对他的认知进行着冲刷。
  
 教数学的老师告诉菲利普:生活中有两件乐趣:思想自由和行动。
  
 古怪的法语老师在绝望中痛苦挣扎,让菲利普意识到生活中的艰难。
  
 在和海沃德、威克斯一起你谈论的宗教、信仰、真理的话题萦绕在菲利普的脑海里,思想上的碰撞让菲利普开始反思自己多年来坚持的信仰,深刻的进行自我剖析进行逻辑性的思考。这些新思想刷新着菲利普的认知,他震惊的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信上帝了,他摆脱了堕落的恐惧,也摆脱了世俗的偏见。他要尽情享受人世间的快乐,他将拾起牧师伯父唾弃的“享乐”。他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摆脱了多年来宗教对于他的束缚。人生这一条路会越走越清晰,可能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成长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对的,对全新世界的幻想、自由人生的渴望必会带着人生走上全新的道路。
  
 在海德堡求学之路结束之后,菲利普需要为自己选择人生的第一个职业来维系将来的生活。他并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但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去海沃德所描述的伦敦。同伯父伯母商讨之后并由家庭律师的推荐下,他准备去伦敦当一个事务所的会计师,并从学徒开始。在这段期间菲利普与前来度假的威尔金森邂逅。他之后自己并不爱这个女人,一切都只是在性欲的驱使下发生。这个在年纪上比他大将近20岁的女人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恋人,他在夜晚幻想中给威尔金森一个完美形象。菲利普在道德和情感上的矛盾,让他想尽快结束这段不合乎情理的感情。这段感情很快以威尔金森假期的结束而结束,即使威尔金森有百般不舍也无能为力,菲利普只想尽快结束这段感情。
  
 对于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起初,菲利普还是很感兴趣,可是在工作中遇到的人和挫败感让他无法继续保持热情,他开始无比讨厌这份工作。现实生活中让他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他恨沃森对他有意无意关于自尊上的伤害,但是又渴望将自己的灵魂注入沃森体内。对于这个陌生,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城市,菲利普愈加讨厌这个城市,他再次想逃离这个让他不束缚的环境。海沃德一次来信中的想法与菲利普不谋而合,他要去学习美术,这是他摆脱现在可悲境地的唯一方式。在一次去往巴黎出差的过程中,他更坚定了来巴黎学画的想法。他像过去向往伦敦一样向往巴黎,可这一次都没有恐惧,不担心渴望幻灭;他渴望浪漫、美和爱情。人贵在有冒险精神。
  
 伯父伯母对菲利普选择绘画的念头表示震惊,认为这是一个不正经的职业。它是放荡不羁,声名狼藉和道德败坏的职业。他们因此陷入争吵之中,伯母对于自己在意的俩个男人陷入争吵而痛苦。伯母看到菲利普对于这个想法的坚决,不忍心菲利普因为钱的原因而在外面过着惨淡的生活;她尽可能任着菲利普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想让他感受到委屈,伯母将其视为几出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菲利普的爱意。善良的伯母用自己救济的私房钱来支持菲利普对艺术的追求。
  
 菲利普如愿以偿的踏上去往巴黎的火车上,激动的心情渐渐的覆盖了对伯母的感激。他在阿米特诺画室认识到一群热爱艺术并对其都有各自见解的年轻人,都在用青春义无反顾去追求艺术,并对初来乍到的菲利普给予学习上和生活上帮助。
  
 菲利普沉浸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将自己列入艺术家这一行列里,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艺术家。菲利普喜欢绘画,喜欢艺术,可是他经过一段学习之后看到自己和别人在绘画上的差异,让他意识到自己在绘画上的平庸,如果继续选择绘画这条路走到底,最终只不过会成为一名二流画家,但是付出的是他自己的青春以及生活的乐趣还有种种生存的机会。普赖斯对于绘画的执着显而易见,她愿意用生命去绘画,可是连菲利普都能看出来她没有绘画上面的天赋,生活将她逼向死角,彻底的绝望而选择了轻生。她什么都没有留下,之前的画作一分不值,而她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并没有让她得到上帝的怜悯。克拉顿一个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人,对绘画有自己的见解并有意创造独特的绘画风格,坚持用自己的感受去表达艺术。他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状态,选择有意的从这个圈子消失,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的怀抱。克朗肖——这群年轻人的精神领袖,年轻人喜欢听他谈论关于艺术、人生的话题,并赋予这群年轻人活力。年轻时的他肯定也是充满着对光辉的希望,可现实的失意把希望渐渐磨灭,如今的他穷困潦倒唯有香烟和烈酒为伴。克朗肖很喜欢善于倾听的菲利普,他告诉菲利普人生就像这个波斯地毯,而这其中的涵义只有自己去理解才有意义。
  
 伯母的离世让他重新回到布莱克斯,但是他还没有最终确定是否放弃绘画这条道路,虽然他心里清楚放弃绘画是明智的,可是他性格的倔强不允许自己就这样的放弃,他不愿意收到朋友们对于他的嘲笑,可是不同的环境使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使原来似乎很重要的事变的微不足道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绘制出不同花纹、不同色彩的波斯毛毯,既然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已注定,那中间的过程又有什么对错可言。人生的枷锁与生俱来的事实不能影响我们挣脱他的能力。

7. 《人生的枷锁》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人生的枷锁》内容梗概:菲利普·加利生来就是跛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当渔村小牧师的叔叔照应。叔叔吝啬、虚伪,菲利普童年生活很不愉快。菲利普进寄宿学校后,他的残疾使他饱受同学的欺侮,因而颇不合群。叔叔告诉他,要虔信上帝。但菲利普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跛足却毫无结果,这使他对上帝感到极大的失望。叔叔指望他上牛津进修神学。但菲利普坚持要去德国学习。18岁的菲利普进了海德堡,在那里学习。以前他觉得不信神是莫大的罪孽,现在他看到他的一些无神论者朋友道德很高尚,因此他下决心不再信仰上帝。
菲利普从德国回来后,与年龄比他大一倍的一个老处女发生了关系,因为他觉得一个20岁的人理应有点爱情经验。但菲利普立即感到后悔,他去了伦敦,干了一年会计,又去巴黎学美术。由于缺少天赋和钱,两年后他又回到伦敦,开始学医。
不久,菲利普遇到一个漂亮、轻薄的女招待密尔德丽,迷恋于她而不能自拔。然而当他求婚时,密尔德丽毫不客气地说她准备嫁给另外一个人,因为菲利普钱太少。菲利普对她又爱又恨,神经差点崩溃。后来菲利普遇到一个单身女作家诺拉,她虽贫穷,长得也不好看,但开朗、体贴,两人成了情侣,一时菲利普感到很幸福。可不久,密尔德丽受骗后,带着身孕,一文不名地回到了伦敦。菲利普立刻狠心地抛弃了诺拉,为密尔德丽花了大量的钱,但她的报答是跟一个菲利普当作好朋友的男人走了。于是菲利普强迫自己加倍努力学习。在实习医院里他结识了一名叫索普·阿瑟尔尼的青年,与他成了好朋友。
一天晚上,菲利普在街上意外地又见到密尔德丽,她已经变成了街头妓女。菲利普出于怜悯,把她和她的孩子安置到自己家里。密尔德丽设法与菲利普恢复爱情关系。但菲利普坚持与她以朋友相待,最后密尔德丽狂怒地大骂起来。她又一次离开菲利普。
菲利普后来破产了,正在他挨饿时.索普一家把他接去住,还给他弄了个工作。
菲利普30岁时,叔父死了,留给他一笔钱,他这才完成医学课程,拿到了文凭。他想去当船医,周游世界。可他发现索普的妹妹莎利已经长大成人,莎利一直暗暗地爱着他。这时菲利普突然醒悟:他一生波折,老是在期待中生活,从未有过正常生活,现在他应生活在现实中。因此他和莎利结婚,一起到小渔村去定居。

《人生的枷锁》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8.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毛姆的作品容易读,每一行文字都无比清晰.创意独具,善造趋势却冷漠旁观的天才.他无意成为道德领袖或预言专家,仅自许为提供高尚娱乐的职业作家.「人性的枷锁」关照青年的启蒙,人生意义的探寻,作者采自传型式,似有意以写这本书作为心灵救赎的仪式,因此行文间盈溢著作者不能自己的情绪.他也十分善於把自己的形象分植在角色上,化作他本人的精神力量化身.但在人生的追求上,它始终保持著坚贞的统一,人性的弱点才没有形成太大的阻碍.它还有一个性格特徵:鄙视金钱,鄙视浮华,并把纯朴至於至高无上.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菲利浦患有先天性跛足,更不幸的是在他九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使得他只好到伯父家住,这些灾难无情的夺走了他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由於先天性的跛脚,使他从小就被周遭的朋友嘲笑,排斥,他只好在深夜或旁边没有人的时候默默哭泣.但是偶尔的温存顿使他觉得那些与他不相干的外界还有一些魅力,他在极端的痛苦与微弱的光芒间踌躇.於是他虔诚的向上帝祈祷,真挚的祷告,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於是他决定放弃信仰.由於母亲的早逝,他始终缺乏关爱,忧郁使他变的敏感,沉默,终日与阴暗的角落为伴,甚至绝望到觉得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后来,他终於得到善良人的救助,心理才豁然有了一线光明,伯父的恰好病故也使他理所当然的继承了一笔财产.在生命辗转至三十岁的时候,菲力浦走出了谷底.他已温柔的心与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病人或是女人,他都付出关怀,甚至是梅露德蕾,他无条件的摇尾乞怜,卑躬屈膝,最后,他不再对她有所依恋,摆脱不堪的前尘往事.故事的最后,他遇见了健康,自然,沉静的女孩——莎利,和病态,浅俗的梅露德蕾有著强烈的对比,虽然他不是菲利浦的最爱,却抚慰菲利浦长久以来受伤的心灵. 
菲力浦的伯父在书中教育脚色上的扮演,其实是有所缺失的,尤其是在宗教观念上,最后静导致菲力浦对上帝的不信任,对宗教的不虔诚.
菲力浦的学习路上,因为肢体残障导致内心自卑,这样特殊的孩子,应该要多给予爱与关怀,而不是瞧不起他获心存讽刺.其实他们跟一般的孩子依样,都需要别人的关怀,我们何不妨真诚坦然面对不足,以更包容的爱心帮助身心障碍的儿童走入人群. 
菲力浦的爱情故事为何如此丰富 ?我想它在寻求一份爱,一份慰藉感.出场爱情的菲力浦是如此的矛盾与不安,这种复杂的心境,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直到脱离梅露德蕾,宛如挣脱锁链般自由.人类由於先天遗传的不同,再加上后天生活与教育环境的差异,形成种种不同的个性.所谓人性的不同,各如其面,严格来说,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完全一样的,男女关系表现更为深刻,爱的过程中,往往会使人盲目的烫上一副枷锁而不自知,人不但不以为苦,反而认为是一种快乐.难怪有人说:「爱情事盲目的」,「爱会让你无法自拔」! 

菲力浦在质疑,面对生命的存在与苦闷,探索「人生的意义为何」时,我有很大的启示,书中的一段话:「如果没有烦恼,人生活著就没有意思.」人时时刻刻要去反省,探寻自己心中高层次的成长,藉以洞悉人性的各种盲点和弱点,并因了解而醒悟,从充满错觉与幻象的人性枷锁中挣脱出来,我深信每个人都将找到属於他自己的天地与理想. 

现毛姆的书谈到了人性的枷锁,诚如婚姻有人想进去也有人想出来,枷锁的进出只有自己去思锁了.所以:「一粒米养百样人,一枝草一点露.」其实每个人基本上都主观的多.以为世界似乎只有人类,而忘了与人类共存的,有无数种的其他生物.它们正和人类竞争生存.人活著就有竞争,就有问题.人为什麼活著,答案很简单,就是『探索未知』.人世间有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诺言,却没有人等到那一天. 
人的一生中,往往身负许多的枷锁,无论是精神上,生理上或心灵上.从出生,成长,谋生,恋爱,疾病等,我们都有所想不透,看不开的事务,遭遇许许多多不如己愿的事,有时甚至身陷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为了寻求一条解脱的途径,有的人选择轻生,有的人继续堕落,有人却从中得到成长.总是到了白发苍苍时,才发现过去种种坚持是多麼的无谓;历经了风花雪月之后,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虚幻空无,才了解沧海桑田的道理. 
人应该把握当下,坚持自己的目标,自己所想要的璀璨人生.但一定要衡量清楚,怎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所追求的.如果你懂得放下,懂得珍惜,一切苦难惠顿如梦幻泡影,过眼云烟.痛苦的当下,你懂得了幻,学会了觉,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学习如何去做,便能让自己逐渐地从痛苦忠解开枷锁与束缚,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样说,听起来很容易,要实行却有一定的困难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摆脱一切的枷锁和险阻,更要具备勇往直前,冒险犯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