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寺庙

2024-05-09 19:58

1. 福建有哪些寺庙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一名南山,故广化寺又称南山寺。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禅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额“灵岩”,并命书法家柳公权题写,改为“灵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为“广化寺”。其后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行了全面修建,并将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该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众捐资重加修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伟,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是藏经楼)、祖堂(上是卧佛殿)、罗汉堂、戒堂、方丈室、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
  广化寺有史以来,道风素著,国内外缁素莫不称誉。寺内现设有福建省佛学院。
  1983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寿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启二年(886)扩建,赐额“慈寿禅寺”。宋代进行了全面扩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灾。后重修。元末又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遭到三次破坏。清代一直衰败。清末民初,陆续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建。1981年后,进行了全面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堂、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一名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传开元寺建于唐代,初建大悲阁及正殿,名“白莲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开元寺发展支院一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弹寺”。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原为尊胜院)等。
  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如唐代匡护、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觉、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静,元代大圭等。民国以来有转道、圆瑛、转物、转逢等。高僧弘一法师曾住锡弘法,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山寺
  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的龙山之麓。
  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又重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屡次修葺,现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筑。
  龙山寺主要建筑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钟鼓楼、金刚殿、天坛、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
  唐宋以来,“海上丝路”的兴旺。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传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龙山寺、菲律宾龙山寺等。在台湾省,据传就有龙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龙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
  据记载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五代时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改名为普照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7)寺废。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因寺地处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称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兴建恢复七堂。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其后,相继重建、增建了许多殿堂。1924年在寺内创办了闽南佛学院,1 937年停办。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师又于该寺创办了佛教养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经阁、禅堂、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普通塔、海会楼、普照楼、方丈楼、教学楼、师生宿舍等。还设有闽南佛学院和养正院。此外,在后山还新建了转逢、会泉两法师纪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华藏寺
  华藏寺又名支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县支提山西面。
  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赐额华严重寺。雍熙二年(985)敕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毁,次年修复。明永乐五年(1407)赐额华藏寺。明万历元年(1573)敕令中兴,赐额华藏万寿禅寺。近代重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大寺以外在山中还有那罗岩、甘露寺诸岩洞小寺二十多处。
  1983年,华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山寺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寿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近年来又进行了全面维修。
  南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石佛阁、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福建有哪些寺庙

2. 福建佛教的流派有哪些?

八闽佛教——福建佛教介绍   本性法师  一、福建佛教发展简史  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表现在:信徒舍宅为寺;兴寺建塔;女性出家人及尼庵相继出现。  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45年,大建寺塔,大兴佛教,于治下5州34县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开元寺等的大护法。  宋代,佛教在闽达到全盛。表现在:寺院大量发展,据《三山志》载,庆历年间,仅福州地区佛寺就达1625座;大量刻经,如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士大夫与佛教界关系密切。福州太守谢泌曾赋诗曰: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宋史·地理志》亦云:福建其俗,尚浮屠之教。《八闽通志》则感叹:佛寺至于宋极矣。  及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  至清代,有复兴之势。士大夫与佛教界交往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诗人黄任经常与鼓山涌泉寺僧为友,林则徐公余手书《金刚经》为日课,闽浙总督左宗棠买牛于鼓山涌泉寺放生等。  民国时期,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建弘法,如圆瑛法师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泉州开元寺住持;太虚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弘一法师弘律于闽南。  从三国吴晋到民国时期,八闽大地,高僧辈出,创宗立派的巨匠亦不乏见,他们如祖藉福清的希运禅师,创立了黄檗宗;祖藉霞浦的灵祐禅师,创立了沩仰宗;祖藉长乐的怀海律师,定立了禅门清规,使佛教律制中国化;祖藉莆田的本寂禅师为曹洞宗的创宗人;祖藉南安的义存禅师,更是禅宗巨擘,嗣法门人遍天下。  福建还是中国古代刻经中心之一。宋代,福州东禅寺刻就《崇宁藏》,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  二、福建佛教界的对外交往  由于地缘等原因,自古以来,福建佛教界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的交往尤为密切。  如:唐代泉州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赴日,担任戒师;明代漳州名僧觉海赴日任福济寺住持;福州高僧赴日创崇福寺。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僧隐元东渡,不仅带去了中国佛教,创日本黄檗宗,也带去了中国文化。日本僧人来闽的亦不少,著名者如空海从霞浦赤岸入唐,参礼霞浦建善寺,又经福州住开元寺,后转诣长安,留学回国后,创日本真言宗。  又如:福州西禅寺微妙法师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弘法;鼓山涌泉寺妙莲法师到南洋弘法,并在马来西亚槟城创极乐寺;惠安僧贤慧赴新加坡创双林寺。民国时,闽僧转道赴新加坡创普陀寺;南安人性愿赴菲律宾,先创大乘信愿寺后建华藏寺。福州西禅寺永心、醒觉到越南将二府庙、观音庙合并为西禅寺下院,以后西禅下院寺僧又在越南创南普陀寺。印尼广化寺、西禅寺与莆田广化寺、福州西禅寺是廨院与祖庭的关系。  三、当代福建佛教略述  对福建佛教而言,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现有省级佛教团体一个,即福建省佛教协会。地区级佛协9个,市县级佛协58个。有寺院4185座,其中14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第一批重点寺院。居士林20多所。全省共有僧尼1.2万人左右。福州、宁德、莆田、厦门、泉州的佛教较为兴旺。有中级佛学院两所,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由省佛教协会主办,男众部设在莆田广化寺,女众部设在福州崇福寺。16年来,共培养男女学僧一千多名。闽南佛学院为厦门南普陀寺主办,由太虚大师于1925年创办,培养出大批佛门精英,如当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等。1984年复办,男众部设在南普陀寺,女众部在紫竹林寺。有6所慈善类基金会(委员会),以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规模为最大,每年在慈善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  四、福建省佛教协会概况  福建省佛教界四众弟子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是福建省佛教协会。  1958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筹备组组成。经二年,正式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公推福慧法师为会长。1990年,根据中国佛教协会有关精神,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 会改名为福建省佛教协会,第二、三届会长为普雨法师,第四、五届会长为妙湛法师。1994年,福建省佛教协会召开第六届代表会议,推选界诠法师为会长,传常、学诚、理文、妙果、净慧、如妙、陈珍珍为副会长。同时,礼聘圆拙、妙湛为名誉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第七届代表会议于1998年10月在福州召开,151名代表出席会议,为历届代表最多的一次。会议推选学诚法师为会长、理文、普法、道元、如妙、心亮、本性为副会长,秘书长由本性兼任。会议还礼请圣辉法师为名誉会长。本届领导班子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  在组织结构上,福建省佛教协会下设秘书处、教务处、院校处、办公室、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现会址设在福州市法海路1号法海寺。  第一章 八闽龙象  闽山苍苍,闽海泱泱;八闽佛教,源远流长。  如果说,东南沿海的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戚继光荡倭之威名,并使郑成功据此收复台湾而得以名垂青史的话。那么,在岁月的长河中,福建以其寺院之多、僧尼之众和民风之纯和,同样令人仰慕起敬,万世瞩目。  佛教自三国吴、晋之际传入福建,在其后的一千七百多年中,虽曾兴衰莫定几度沉浮,也曾劫难重重历尽沧桑。但菩提之种一经播入这块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灵人杰的八闽山川,便已再难泯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慧种慧根了。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泉州时,曾发过这样的感慨,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而与其同一时代的诗 人谢泌,在福州则吟出这样的诗句:“湖田种稻重收谷,路上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支灯”。  “路上逢人半是僧”,虽不免有诗人艺术夸张的成 份,在某种程度上,却也形象地概述了福建佛教法  轮常转、龙象辈出的历史因由。  从百丈怀海到沩山灵祐,从雪峰义存到曹山本寂……自古以来,福建多僧,福建多高僧。翻开《五灯会元》或《景德传灯录》,我们赫然发现,仅自晚唐至北宋的二百多年间,名列其中与福建有关的著名高僧,竟有近二百人,居同期全国各省份之首。  可以说,从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脉承袭的佛教禅宗,乃是印度佛教完成其中国化最为重要的法门。因而和中国所有盛行汉传佛教的其它地区一样,禅宗,一直是福建佛教的主流。  六祖慧能法嗣众多,最著名的,当推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这两大支系,分别开创了沩仰宗、临济宗与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后来临济宗又下传黄龙派和杨岐派,这就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著名的“五宗七派”。而这盛传的五宗,却无一不与福建有着深厚的渊源。  这里是福建建阳佛迹岭,南岳怀让最著名的弟子、被后世尊称为马祖的道一禅师,曾到此地弘法。后人仰感其德,撰写这样的联句赞叹:“绍六祖宗风,明心见性;肇七闽禅学,振锡传灯”。  “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万语不如一言,短短十字,已足表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功德。福建长乐是怀海禅师的出生地,而莲花山龙泉寺,则是百丈怀海当年落发出家之所。  五宗七派中的沩仰宗,其创始人之一的沩山灵祐,是福建霞浦人,他十五岁出家于家乡的建善寺,曾到江西参谒百丈怀海,大受赞许,位居参学之首。他长期弘法于湖南沩山,并得到大安禅师的大力辅佐,而大安禅师,则成为福州怡山西禅寺的开山始祖。  百丈怀海的另一法嗣黄檗希运,也是福建福清人,出家于本土黄檗山,其入室弟子义玄禅师,后来独创了临济宗一脉。  这里是曹山本寂最初的出家之地,本寂禅师是福建莆田人,出家修行得道后,与其师洞山良价合创了曹洞宗。  出生于福建南安的义存禅师,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十二岁到莆田玉涧寺为童侍,十七岁披剃受戒,后参德山宣鉴而得法,创建雪峰寺,并住持弘法达四十年之久。  雪峰崇圣寺广霖法师访谈:  义存祖师是我们雪峰寺的开山祖师,他来到雪峰寺枯木庵,在枯木头里打坐,后来就来兴建雪峰崇圣禅寺。这个塔就是闽王王审知给他做的纪念塔,也是义存祖师的肉身塔,又叫难提塔。  义存禅师的嗣法弟子文偃禅师,晚年在广东乳源云门山弘法,创建了云门宗。雪峰义存的另一法嗣玄沙师备,令其徒桂琛在漳州罗汉院大阐法要,桂琛之徒文益禅师,才学卓著,得法后离闽到南京清净寺弘扬佛法,弟子众多,一时称盛,世称法眼宗。  五宗七派之创建,与福建均有莫大因缘,纵誉八闽为佛国,只怕也不为过。即若宋、元、明、清诸朝,无论战火硝烟四起,还是外族入主中原,福建佛教,始终禅灯不灭,龙象辈出。及至近代,享誉最隆的“近代四大高僧”虚云、太虚、弘一和圆瑛法师,却无一例外地在八闽大地,留下了他们的道踪法影。  虚云长老 184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十九岁时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依常开禅师出家,次年从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等名刹朝礼佛教四大名山,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一身兼祧禅宗五脉,重振佛门家风,平生百城烟水,重兴云南鸡足山、江西云居山和福建鼓山等名山名刹共达八十余处。  虚云长老驻锡鼓山时,除整肃寺规、重振宗风和修建丛林外,他还讲经弘法,办学传戒。这本《鼓山涌泉禅寺经版目录》,便是虚云长老嘱其弟子观本法师收集整理而成的。而这本《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更凝聚着虚老的一片心血。

3. 福建有多少寺庙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福建有多少寺庙

4.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庙?年代?特色?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一名南山,故广化寺又称南山寺。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禅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赐额“灵岩”,并命书法家柳公权题写,改为“灵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为“广化寺”。其后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行了全面修建,并将小南山和法海寺并入该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众捐资重加修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伟,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是藏经楼)、祖堂(上是卧佛殿)、罗汉堂、戒堂、方丈室、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
  广化寺有史以来,道风素著,国内外缁素莫不称誉。寺内现设有福建省佛学院。
  1983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寿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启二年(886)扩建,赐额“慈寿禅寺”。宋代进行了全面扩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灾。后重修。元末又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遭到三次破坏。清代一直衰败。清末民初,陆续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建。1981年后,进行了全面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堂、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一名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传开元寺建于唐代,初建大悲阁及正殿,名“白莲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开元寺发展支院一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弹寺”。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五观堂、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原为尊胜院)等。
  开元寺历代高僧辈出,蜚誉梵林。如唐代匡护、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觉、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静,元代大圭等。民国以来有转道、圆瑛、转物、转逢等。高僧弘一法师曾住锡弘法,寺内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1983年,开元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山寺
  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的龙山之麓。
  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启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又重建。千百年来,几经兴废,屡次修葺,现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筑。
  龙山寺主要建筑有放生池外山门、华表、照墙、钟鼓楼、金刚殿、天坛、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等。
  唐宋以来,“海上丝路”的兴旺。龙山寺的香火也随着商贾的足迹远涉重洋,传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龙山寺、菲律宾龙山寺等。在台湾省,据传就有龙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龙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
  据记载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五代时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改名为普照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7)寺废。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因寺地处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称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兴建恢复七堂。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其后,相继重建、增建了许多殿堂。1924年在寺内创办了闽南佛学院,1 937年停办。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师又于该寺创办了佛教养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经阁、禅堂、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普通塔、海会楼、普照楼、方丈楼、教学楼、师生宿舍等。还设有闽南佛学院和养正院。此外,在后山还新建了转逢、会泉两法师纪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华藏寺
  华藏寺又名支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县支提山西面。
  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赐额华严重寺。雍熙二年(985)敕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毁,次年修复。明永乐五年(1407)赐额华藏寺。明万历元年(1573)敕令中兴,赐额华藏万寿禅寺。近代重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大寺以外在山中还有那罗岩、甘露寺诸岩洞小寺二十多处。
  1983年,华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南山寺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寿寺。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称南山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近年来又进行了全面维修。
  南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石佛阁、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5. 福建有多少寺庙视频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霄宫”。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1928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文革”中,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统二年(1437)、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清代几度重修。光绪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时格局重建,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1928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年又进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年,西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铁塔天灯”、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格局。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市佛教协会于1957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年,福建省佛学院女众班设在寺内,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寺陈洋(即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当时即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称。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1928年圆瑛法师任住持。此外,该寺胜进法师于1938年到马来西亚弘法,在怡保建“东莲小筑”,作为雪峰下院,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抗战期间,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称京都的新寺为“新黄檗”。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来访。1983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碑,以为纪念。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福建有多少寺庙视频

6. 中国佛教的8大道场分别是什么?

  中国佛教没有8大道场的说法,只有4大道场之说,也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别是: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
  1、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共有五座山峰,因山高顶平,好像平台,故称“五台山”。山上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明帝时建立的显通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2、普陀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省舟山市,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是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小岛。最早的寺庙建于858年,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3、峨眉山: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佛教又称为光明山。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峨眉山”。山上建有仙峰寺、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洪椿坪、遇仙寺等。在峨眉金顶可以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
  4、九华山: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后改名为“九华山”。山上庙宇很多,有只园寺、百岁宫、甘露寺和其他寺院。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7. 南方哪个道场最好是寺庙或者尼姑庵,可以长住可以磕长头的地方?

带大家走进一座神奇的寺庙——寂照庵!





它神奇在哪儿呢?

这里没有蜡烛、没有香火,

全是花花花花花花花花……

至于为什么不烧香,

住持妙慧法师说:

佛不在乎你一柱香,

但在意你一颗心啊!





千年古寺 只种花不烧香





寂照庵,

藏在彩云之南大理苍山脚下。

找到它并不容易,

因为这里不烧香,不需支付门票,

也没有旅行团的踪影,

如果不问当地人,

你可能都不会知道它的存在。

南方哪个道场最好是寺庙或者尼姑庵,可以长住可以磕长头的地方?

8. 中国第五大佛教道场在哪?

雪窦山
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在佛教界早有公论。1922年出版的《佛学大辞典》记载:根据中国佛教的特色,按照中国的“五行”、“五方”、“五大”、“五菩萨”之说,普陀观音在南方属火(表悲属水大)、
峨嵋普贤在西方属金(表行属火大)、五台文殊在北方属水(表智属风大)、九华地藏在中央属土(表愿属地大)、雪窦弥勒在东方属木(表慈属空大);雪窦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扩展资料:
伴随着浙江奉化雪窦寺内“和谐世界大钟”的十九声钟响,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宁波大会暨2016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在佛教五大名山——奉化雪窦山龙华广场开幕。
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和韩、日佛教界长老大德共同倡议发起,而赵朴初与雪窦寺渊源颇深。
作为佛教界公认的弥勒应迹圣地及根本道场,雪窦寺五毁五建,几经变迁,历经沧桑。1987年,赵朴初莅临尚在重修中的雪窦寺视察,表示“雪窦山可以称为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
同时建议“雪窦寺乃弥勒应化之地,佛殿建筑应有别于其他寺院,可独建弥勒殿,以彰显弥勒道场和雪窦名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浙江奉化以佛为媒结四方缘 弥勒文化通联四海传中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