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2024-05-19 05:51

1. 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一、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是指某项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继续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长1.90倍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尽管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八十年代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为24.12%.根据近几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数量特点,可以把居民消费结构分成三个阶段:1993年和1994年为第一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大于0.5;1995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恩格尔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介于0.4-0.5之间;2000年和2001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恩格尔系数低于0.4.这三阶段各有特点区分明显,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二、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国水果产量6658万吨,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产量2864.8万吨,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于在外饮食的增加,粮食消费比重减小,购买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粮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购买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长37.5%;购买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干鲜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在外饮食达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长4.7倍。衣着是两项基本生存资料之一,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衣着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长1.775倍,它的消费比重2001年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三、耐用品消费增长减缓,主要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数量分别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长1.44倍和1.07倍;拥有彩色电视机121台,比1993年增长1.52倍。上述数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费品逐步饱和,城镇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费特别是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势头逐年减缓,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费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的重点。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一些新兴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的“消费”热点。如:电脑、空调等。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从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户拥有34部增长20倍,增长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间家用电脑的拥有量从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长5.12倍,2001年空调拥有量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这充分证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转变,新的世纪像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步入衣着消费的后尘,正在逐步下降。四、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支出比重变化最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已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调查显示,2001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的比重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的比重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个百分点;通讯消费的比重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个百分点。五、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这是与我国住房及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相关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人们用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较大幅度的增长。所有这些,都将导致住房消费比重上升。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在全国57个城市对2.28万名城镇居民进行了买房意向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经基本释放,城镇居民中有74%的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和改善居住条件,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开始从“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转变。六、医疗及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医疗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娱乐文教也是近几年来增长较大的一项。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娱乐文教支出为690元,1993年仅为194.01元,从1993-2001年,其所占比重从9.19%增至13.00%,绝对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投入的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增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3、扩大就业渠道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2. 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属于哪一研究方向

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属于区域消费研究方向。【摘要】
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属于哪一研究方向【提问】
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属于区域消费研究方向。【回答】
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属于区域消费研究方向。在经济环境中,家庭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大,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小,即当居民收入增加时,居民消费能力也会增大;当居民收入减少时,居民消费能力也会相应减小。【回答】
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和主要消费类别,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持续增加,食品消费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品变得多样化,除了食物,蔬菜,植物油、食用油、猪牛羊肉,和其他普通消费项目,家禽、鸡蛋、水产品、水果、坚果和其他消费品也逐渐增加。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不仅追求饱腹,而且追求饮食质量,注重营养均衡。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居民的传统消费结构中,粮食食品摄入量高、优质蛋白质食品摄入量低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居民餐桌上的食物种类日益多样化。在服装消费内容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状况由过去的种类向服装消费转变,服装消费在服装总占比增加,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已经从传统的以温暖为主向追求舒适为主转变,但在服装的颜色和风格等方面,服装的变化并不突出。这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服装消费的比例将会重复。这是因为服装消费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因为它的数量有限。在日常穿着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支出比例会呈现稳定或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局限,在满足了服装的基本舒适度后,并没有增加服装消费的审美需求,导致服装消费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回答】
可以算区域经济学吗【提问】
可以的【回答】

3. 居民消费率的分析

第一,消费率与投资率。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际成功经验相比,从总体讲,投资率偏高。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通常随着经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阶段推进,消费率将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而投资率则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高投资率是必要的,但不可能持久,不可能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二,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影响我国消费率的重要原因。除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影响农村消费以外,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政策的调整、消费热点的培育也十分重要,在某些地区,可能是制约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第三,消费需求与进出口贸易。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以国内供应能力作基础,商品与服务品进口只能是国内总供给的一个补充。但这样讲,绝对不是说可以忽视外需,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以求得总体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平衡。我国目前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矿产资源、高科技产品、文化产品等,对促进消费特别是消费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居民消费率就要处理好消费需求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第四,即期消费与储蓄。一般来说,居民在取得货币收入以后,有几个选择方向:纳税、消费、储蓄、投资等。我国储蓄率比较高,由于种种原因,居民把即期消费的货币用于储蓄,确保未来消费。高储蓄率是影响即期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2日表示,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从而居民消费在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较低。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彭志龙指出,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09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投资。 他指出,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相对同期GDP9.8%的速度,仍相对滞后。

居民消费率的分析

4. 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的原因

地域差异的影响



对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起着决定性因素的是城镇居民的自身收入多少,一般情况下收入较多的地区人民的消费范围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广泛的层面,而收入较低的地区消费结构就会比较单一。因为这些高收入地区的人们,能够有足够的金钱来进行消费,能够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一般除了吃饭、穿衣、看病等日常的生活消费外思想差异的影响

对于消费结构来说,任何地区的消费差异都非常的明显,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对于靠着自己努力奋斗而取得成就的人们来说,不会将自身的财富铺张浪费,而会用在日常的生活必须消费上。但是对于一些资金富裕的人们来说,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还会购买一些较为奢侈的东西去打扮自己。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往往更愿意将金钱用于娱乐消费上,从而使他们对生活更加热情;而中年人,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摘要】
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的原因【提问】
地域差异的影响



对于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起着决定性因素的是城镇居民的自身收入多少,一般情况下收入较多的地区人民的消费范围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广泛的层面,而收入较低的地区消费结构就会比较单一。因为这些高收入地区的人们,能够有足够的金钱来进行消费,能够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一般除了吃饭、穿衣、看病等日常的生活消费外思想差异的影响

对于消费结构来说,任何地区的消费差异都非常的明显,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对于靠着自己努力奋斗而取得成就的人们来说,不会将自身的财富铺张浪费,而会用在日常的生活必须消费上。但是对于一些资金富裕的人们来说,不仅要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还会购买一些较为奢侈的东西去打扮自己。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往往更愿意将金钱用于娱乐消费上,从而使他们对生活更加热情;而中年人,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回答】

5. 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调查报告

哈哈,^_^你也问了,我也一样,你就采纳我说的话把,找也找不到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2006年的35.8%,下降了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43.0%,下降了3.2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 三是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2006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2002年增长了47.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27.4%上升到2006年的28.1%。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6年的86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0.6%,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四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增加较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904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 五是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的2415元,增长了64.6%;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80.0%提高到2006年的85.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第二问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享受、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等却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致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困难重重。 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普遍升级的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生产力层次明显,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趋扩大,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转换并不是在同一时点完成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面临着各种复杂问题。 LP不错吧,还不采纳??

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调查报告

6.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
解决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居民后顾之忧。
增加居民收入。
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
树立正确消费观。

7.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2006年的35.8%,下降了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43.0%,下降了3.2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随着汽车进入家庭,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新亮点。 三是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2006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2002年增长了47.9%,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27.4%上升到2006年的28.1%。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06年的86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0.6%,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四是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增加较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904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 五是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的2415元,增长了64.6%;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80.0%提高到2006年的85.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第二问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享受、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等却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致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困难重重。 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普遍升级的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生产力层次明显,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日趋扩大,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转换并不是在同一时点完成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化面临着各种复杂问题。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8.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