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的作用

2024-05-06 22:41

1. 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的作用

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与国际社会一道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中国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中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增加126.79%;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的作用

2. 全球气候变化反映了当今世界存在什么问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中国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全世界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这一方案还曾对当年年底“巴厘路线图”的出台起到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环保掀开了崭新一页。

3.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贡献有哪五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 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二) .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可以说,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国面临开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新模式的挑战。 (三) 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将继续增加。有关预测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十排放大国。尽管中国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2年中国煤炭产量13.93亿吨,接近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使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贡献有哪五方面

4.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

5.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包括:1、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加大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力度。3、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5、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等。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持续发展,还关乎全人类前途命运。      碳中和是指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实现正负相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于2020年9月22日提出,我国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与碳中和并称为“双碳”的是碳达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我国承诺在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

6.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7.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曾作出哪些承诺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提出了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曾作出哪些承诺

8. 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强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